一种自行车轮圈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3792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自行车轮圈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行车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提升结构强度的自行车轮圈单元。
背景技术
: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自行车的轮圈组主要包含有一轮鼓2、一环绕该轮鼓2的轮圈3,及数根辐条13。所述辐条13是以相互交错的方式排列,分别具有一形成在一端且与该轮圈2相卡抵的曲折部131,一形成在另一端且与该轮鼓2两端侧相勾接的勾接部132,以达到连结该轮鼓2与该轮圈3的目的。实际使用时,虽然上述副条13具有连结的功能,但仍存有以下缺点需要解决:1.由于所述辐条13的曲折部131是呈弯折的状态,因此,当轮圈3受力并挤压所述辐条13时,很容易在曲折部131等部位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导致所述辐条13在强度不足以支撑的情形下,从曲折部131等弯折的部位断裂;2.因所述辐条13为交错式设计,会使勾接部132与轮圈3两侧的勾接部位呈错开的型态,也就是说,当轮圈3承受一侧向力时,在轮圈3 —侧121的受力部位P会出现轮空没有辐条13的情形,因此,该轮圈3 —侧121会以轮空位置L左右两侧的辐条13A、13B来支撑,而另一侧122只能以单根辐条13C来支撑,这样,就会使轮圈3受侧向力有不平衡的情形,若再加上因交错设计产生的扭矩,就会加速辐条13的毁损,降低辐条13的使用寿命;3.基于上述交错设计的辐条13,除了有受力不平衡的情形外,所述轮圈3也会在另一侧122强度不及一侧121强度的情形下,挤压相对于受力部位P的辐条13,使辐条13张力变小,而其他部位的辐条13则相对被拉张,相应地张力就会变大,使轮圈3变形,并且由于受力和张力的不平衡,会产生不稳的骑乘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使受力平衡的自行车轮圈单元。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行车轮圈单元包括:轮鼓、轮圈及辐条组,所述轮鼓的两端侧设有第一端侧与第二端侧;所述轮圈是环绕所述轮鼓;所述辐条组具有数根沿直线方向延伸且不折弯的第一侧辐条和第二侧辐条,所述第一侧辐条是等距分布且与所述轮鼓第一端侧及轮圈连结;所述第二侧辐条是与轮鼓第二端侧及轮圈连结,且分别相对于第一侧福条。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轮圏具有两彼此相间隔的侧壁、与所述两侧壁一端相连接的环形底壁及数个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是两两相互并列且环布在所述环形底壁上,供所述第一、第二侧辐条穿过。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辐条组具有数个等距分布且穿过所述轮圈的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的螺栓,且所述第一侧辐条具有与所述螺栓相螺蚊连接的第一螺接端,所述第二侧辐条具有与 所述螺栓相螺蚊连接的第二螺接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所述第一侧辐条和所述第二侧辐条采用相互对应且等距分布设计,并与所述轮圏连接的部位没有弯折处的特点,本发明不但可以有效提升结构强度,更能使轮圈单元整体上受力平衡,及骑乘时的稳定度。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自行车轮圈组的剖视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自行车副条交错设计时的局部立体图;图3为本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图4为本实施例中第一侧辐条与第二侧辐条与轮鼓相连结时的局部立体图;图5为本实施例受力时的正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2—轮鼓 3—轮圈 4—辐条组 21—第一端侧 22—第二端侧31—侧壁 32—底壁 33—第一穿孔 34—第二穿孔41—第一侧辐条42—第二侧辐条43—螺栓 411—第一连接端412—第一螺接端421—第二连接端422---第二螺接端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3至图5所示:本发明的自行车轮圈单元包括:轮鼓2、轮圈3及辐条组4。所述轮鼓2的两端侧设有第一端侧21与第二端侧22。
·
所述轮圈3是环绕所述轮鼓2,并具有两彼此相间隔的侧壁31、与所述两侧壁31一端相连接的环形底壁32及数个第一穿孔33、第二穿孔34,所述第一穿孔33和第二穿孔34是两两相互并列且环布在所述环形底壁32上。所述辐条组4具有数根沿直线方向延伸且不折弯的第一侧辐条41、第二侧辐条42,及数个等距分布且穿过所述轮圈3的第一穿孔33和第二穿孔34的螺栓43,所述第一侧辐条41、第二侧辐条42是等距分布在所述轮鼓2与所述轮圈3之间,并分别具有勾接在所述轮鼓2第一端侧21的第一连接端411和第二端侧22的第二连接端421,及形成在另一端且分别与所述螺栓43相螺蚊连接的第一螺接端412和第二螺接端422,使所述第二侧辐条42分别相对于第一侧辐条41。由于所述第一侧辐条41和所述第二侧辐条42为直线方向延伸,且与所述轮圏3连接的部位并没有弯折处,因此,可以避免应力集中在某一点的情形;再者,所述第一侧辐条41和所述第二侧辐条42是采用相互对应且等距分布设计,因此,每一组第一侧副条41和第二侧辐条42相对应的连接在轮鼓2与轮圈3间,形成一相似等腰三角形的受力型态(如图4)。所以,如图5所示,对于本发明中轮圈的受力部位Pl而言,至少会有两根相对的第一、第二侧辐条41、42支撑轮圈;对于受力部位P2而言,则有两对也就是高达四根的第一、第二侧辐条41、42支撑轮圈,因此,本发明不但可以有效提升结构强度,更能使轮圈单元整体上受力平衡。通过上述可知,本发明自行车轮圈单元具有下列优点:1.由于所述第一侧辐条41和所述第二侧辐42与所述轮圈3连结的部位为直线方向延伸,并没有弯折的情形,因此,可以避免应力集中在某一点,而不易有断裂的状况发生,能有效提升所述辐条组4的使用寿命。2.第一侧辐条41和所述第二侧辐42是以相互对称的方式设计,因此,除了不会对所述轮圈3产生扭矩外,由于其与轮鼓2和轮圈3间,形成一相似等腰三角形的受力型态,所以,对于轮圈3而言,还可以保持侧向力的平衡,使之受力平均。3.基于上述,所述轮圈3的受力部位,至少会两根对称最多会有四根对称的第一、第二侧辐条41、42用来支撑轮圈3,除了配重平均外,其左、右两边侧的强度相等及受力平衡,所述辐条组4的张力也就相当,使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张力,支撑轮圈3而不会变形,使骑乘更平稳、顺畅。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本发明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 属于本发明涵盖的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自行车轮圈单元,包含 一轮鼓,所述轮鼓的两端侧设有第一端侧与第二端侧; 一轮圈,所述轮圈是环绕所述轮鼓; 一辐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辐条组具有数根沿直线方向延伸且不折弯的第一侧辐条和第二侧辐条,所述第一侧辐条是等距分布且与所述轮鼓第一端侧及轮圈连结;所述第二侧辐条是与轮鼓第二端侧及轮圈连结,且分别相对于第一侧辐条。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自行车轮圈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圏具有两彼此相间隔的侧壁、与所述两侧壁一端相连接的环形底壁及数个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是两两相互并列且环布在所述环形底壁上,供所述第一、第二侧辐条穿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轮圈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辐条组具有数个等距分布且穿过所述轮圈的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的螺栓,且所述第一侧辐条具有与所述螺栓相螺蚊连接的第一螺接端,所述第二侧辐条具有与所述螺栓相螺蚊连接的第二螺接端。
全文摘要
一种自行车轮圈单元,包含一轮鼓、一环绕该轮鼓的轮圈及一副条组。所述轮鼓的两端侧设有第一端侧与第二端侧;所述辐条组具有数根沿直线方向延伸且不折弯的第一侧辐条和第二侧辐条,所述第一侧辐条是等距分布且与所述轮鼓第一端侧及轮圈连结;所述第二侧辐条是与轮鼓第二端侧及轮圈连结,且分别相对于第一侧辐条。本发明通过以不交错且不弯折的第一、第二侧辐条,使轮圈受力平衡,并提升结构强度。
文档编号B60B1/04GK103253073SQ201310134680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18日
发明者傅添盛 申请人:昆山鑫元鸿车料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