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阳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66145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遮阳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遮阳装置,其具备调光功能,并能够增大车辆室内的头顶间隙。设置于在车辆(S)的固定车顶(S1)形成的天窗板(S3)下方的遮阳装置(1)具备:框架(3),其具备沿车辆(S)的宽度方向并列设置的多个框架开口部(13);以及多个偏光板部(5),它们针对每个框架开口部(13)进行配置,框架(3)以模仿固定车顶(S1)的形状的方式形成为,在车辆(S)的宽度方向,框架的中央部比端部高,并且所述偏光板部(5)以随着朝向所述中央部而变高的方式倾斜。
【专利说明】遮阳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遮阳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如下技术:使用位于上下位置的两个偏光板,对引入车辆室内的光量进行调节。通过旋转这些偏光板中的任意一方,能够进行光量的调节。
[0003]例如,在形成于车辆的固定车顶的天窗板下方设有具备所述偏光板的遮阳装置,由此能够提高车辆室内的开放感和光量调节的自由度。
[0004]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7-150013号公报
[0005]为了增大车辆室内的头顶间隙,车辆的固定车顶弯曲形成为随着从左右端部朝向中央部而变高。然而,由于以往的偏光板被水平地设置,所以妨碍了头顶间隙的扩大。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遮阳装置,所述遮阳装置具备调光功能,并且能够增大车辆室内的头顶间隙。
[0007]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为一种遮阳装置,其设置于在车辆的固定车顶形成的天窗板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装置具备:框架,其具备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并列设置的多个开口部;以及多个偏光板部,它们针对每个所述开口部进行配置,所述框架以模仿所述固定车顶的形状的方式形成为,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所述框架的中央部比端部高,并且所述偏光板部以随着朝向所述中央部而变高的方式倾斜。
[0008]根据所述结构,由于具备偏光板,能够对引入车辆室内的光进行调节。另外,框架及偏光板部配置成随着朝向中央部而变高,因此能够增大头顶间隙。
[0009]另外,优选的是,在所述固定车顶的宽度方向两侧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一对导轨,所述框架能够沿着该一对导轨移动,在所述框架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在所述导轨内滑动的滑履。
[0010]根据所述结构,能够在需要调光时将框架拉出并使其位于天窗板下方,在不需要时使框架从天窗板的下方退避。
[0011]另外,优选的是,所述偏光板部具备上下配置的上部偏光板和下部偏光板,所述下部偏光板及所述上部偏光板中的至少一方具备板主体和从该板主体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在所述框架设有沿直线方向移动的滑动件,所述遮阳装置具备变换机构,所述变换机构连结所述滑动件与所述伸出部,并且将所述滑动件的直线移动变换成所述下部偏光板或所述上部偏光板的旋转移动。
[0012]根据所述结构,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形成调光机构。
[0013]根据本发明的遮阳装置,具备调光功能,并且能够增大车辆的头顶间隙。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14]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遮阳装置的俯视图。
[0015]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遮阳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俯视图。
[0016]图3是沿图2的1-1线的剖面图。
[0017]图4是沿图2的I1-1I线的剖面图。
[0018]标号说明
[0019]1:遮阳装置;
[0020]2:导轨;
[0021]3:框架;
[0022]4:保持部;
[0023]5:偏光板部;
[0024]6:滑动部;
[0025]11:主体部;
[0026]12:滑履;
[0027]13:框架开口部;
[0028]14:狭缝;
[0029]21:下部偏光板;
[0030]22:上部偏光板;
[0031]22a:板主体;
[0032]22b:伸出部;
[0033]22c:销;
[0034]23:密封件;
[0035]31:滑动件;
[0036]32:连结部;
[0037]33:捏手部;
[0038]S1:固定车顶;
[0039]Sla:外车顶;
[0040]Slb:内车顶;
[0041]S2:室外开口部;
[0042]S3:天窗板;
[0043]S4:室内开口部;
[0044]S5:车辆室内。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遮阳装置I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关于说明中的方向,如图1所示,设车辆S的驾驶员的前方侧为前,后方侧为后,右侧为右,左侧为左。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遮阳装置I是设置于车辆S的固定车顶SI的装置,能够向车辆室内引入光和遮挡光,并且能够进行调节引入的光的调光。在图1中,为了便于说明,用实线示出遮阳装置1,用双点划线示出其他部分。
[0046]如图3所示,固定车顶SI由构成车辆的外侧的外车顶Sla和构成车辆室内S5的顶棚部分的的内车顶Slb构成。如图1所示,在外车顶Sla形成有室外开口部S2和天窗板S3。室外开口部S2以俯视呈矩形的方式形成于外车顶Sla的前侧区域,并且沿上下方向贯通。天窗板S3俯视呈与室外开口部S2大致相同的形状,并配置于室外开口部S2。天窗板S3由透明的玻璃板构成。
[0047]如图1及图3所示,在内车顶Slb形成有室内开口部S4,并与室外开口部S2连通。由此,使用者能够从车辆室内S5看到车辆S的上方,并且室外开口部S2稍大。
[0048]如图3所示,天窗板S3弯曲形成为中央部比左右端部逐渐变高。并且,外车顶Sla和内车顶Slb也以与天窗板S3大致相同的曲率弯曲形成。而且,天窗板S3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固定车顶SI沿前后方向滑动移动,但是也可以是固定于固定车顶SI的结构。关于天窗板S3的滑动机构,由于与公知技术相同所以省略了详细的说明。
[0049]如图1及图2所示,遮阳装置I主要由一对导轨2、框架3、保持部4、偏光板部5和滑动部6构成。
[0050]如图1所示,导轨2夹着室内开口部S4配置于左右两侧,并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导轨2由金属制的型材形成,是引导框架3的移动的部件。在图3中仅示出了两个导轨2,但导轨2固定于内车顶Sib。如图3所不,一对导轨2被固定为:各槽部2a的开口相互面对,并且各开口朝向斜上方。
[0051]如图2所示,框架3由金属板形成,俯视呈大致矩形。框架3是作为对偏光板部5和滑动部6进行支承的底座的部件。框架3具备主体部11、形成于主体部11的端部的四个滑履(shoe) 12、两个框架开口部(开口部)13、两个狭缝14、以及把手部15。
[0052]如图3所示,主体部11以模仿天窗板S3的形状的方式,形成为中央部的高度比左右端部高。滑履12在主体部11的左右两侧形成于前侧和后侧。滑履12能够在形成于导轨2的槽部2a内滑动。
[0053]如图2所示,框架开口部13在主体部11的左右两侧沿上下方向开口。框架开口部13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俯视呈矩形的方式开口,但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如图3所示,在框架开口部13的内周设有修整部13a。修整部13a由橡胶等柔软的材料形成,用于保护框架开口部13的内周。
[0054]在两框架开口部13之间形成有两条狭缝14。狭缝14沿上下方向贯通,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
[0055]把手部15是形成于主体部11的下表面的凹部。把手部15是供使用者从车辆室内S5把持的部位。如图3所示,用表皮材料16覆盖框架3的在车辆室内S5侧露出的面。
[0056]保持部4、偏光板部5及滑动部6的配置在遮阳装置I中构成为左右对称,因此主要对右侧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左侧标以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0057]如图2所示,保持部4配置于框架开口部13的四角。保持部4是保持偏光板部5的部件。如图4所示,保持部4固定于框架3的主体部11的上表面。如图4所示,保持部4被固定为:从后述的槽部4a、4b的底朝向开口的方向沿着偏光板部5的倾斜而倾斜。
[0058]如图2所示,偏光板部5与框架开口部13对应地配置,并完全覆盖框架开口部13的上方。如图3所不,偏光板部5由下部偏光板21、上部偏光板22和密封件23构成。下部偏光板21和上部偏光板22是以偏光方向分别不同方式构成的板。通过使下部偏光板21及上部偏光板22中的任意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部偏光板22)旋转,能够进行调光。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偏光板部5以随着朝向天窗板S3、框架3以及固定车顶SI的各个中央部而变高的方式分别倾斜设置。
[0059]如图3所示,下部偏光板21配置在上部偏光板22下方。下部偏光板21俯视呈圆形。如图4所示,下部偏光板21以不能移动的方式固定于保持部4的槽部4a。
[0060]上部偏光板22配置在下部偏光板21上方。如图2所示,上部偏光板22俯视呈大致圆形。上部偏光板22由板主体22a、处于板主体22a的大致半径方向外侧并向车辆的右方向或左方向伸出的伸出部22b、以及立起设置于伸出部22b的销22c构成。如图4所示,上部偏光板22以能够旋转移动的方式固定于保持部4的槽部4b。如图2所示,伸出部22b能够在相邻的保持部4之间往复移动。
[0061]密封件23配置于下部偏光板21和上部偏光板22之间,并且除保持部4的部分之外遍布下部偏光板21及上部偏光板22的外缘整周进行配置。通过配置密封件23,能够防止尘埃等侵入下部偏光板21和上部偏光板22之间而使偏光板部5劣化的情况。
[0062]如图2及图3所示,滑动部6由滑动件31、连结部32、捏手部33构成。滑动件31形成为能够沿狭缝14移动。连结部32 —体地形成于滑动件31,并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在连结部32形成有在左右方向较长的长孔32a。如图3所示,捏手部33 —体形成于滑动件31,并在车辆室内S5侧露出。
[0063]在连结部32的长孔32a插入有上部偏光板22的所述销22c。销22c能够在长孔32a内移动。本发明涉及的“变换机构”是将滑动部6的直线移动变换成下部偏光板21或上部偏光板22的旋转移动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变换成上部偏光板22的旋转移动。本实施方式的变换机构是通过将伸出部22b及销22c与连结部32及长孔32a组合而构成的。变换机构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将长孔设置于伸出部并将销设于连结部的结构,也可以是其他的结构。
[0064]接着,对遮阳装置I的作用进行说明。车辆室内的使用者用手勾住把手部15并使框架3向前侧移动,从而使框架3位于天窗板S3的正下方。由此,能够使用遮阳装置I。在不使用遮阳装置I的情况下,使框架3向后侧移动,而将框架3收纳于外车顶Sla和内车顶Slb之间的空间即可。
[0065]在使用使框架3位于天窗板S3的正下方位置的遮阳装置I的情况下,在不将光引入车辆室内S5空间的情况下,使用者将捏手部33移动至狭缝14的前端。由此,上部偏光板22向一侧旋转,能够遮挡光。
[0066]在将光引入车辆室内S5空间的情况下,使用者朝向狭缝14的后端移动捏手部33。由此,上部偏光板22向另一侧旋转,进入车辆室内S5的光量能够随着捏手部33朝向后端侧而增多。在使捏手部33位于后端时,能够从车辆室内S5清晰地看到车辆S的上方。
[0067]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遮阳装置I,由于具备偏光板部5,能够对弓I入车辆室内S5的光进行调节。另外,框架3及偏光板部5以模仿天窗板S3及固定车顶SI的形状的方式配置成随着朝向中央部而变高,因此能够增大头顶间隙。
[0068]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具备导轨2和滑履12,能够在需要调光时使框架3位于天窗板S3下方,并且在不需要时使框架3从天窗板S3下方退避。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提高车辆室内S5中的开放感。
[0069]另外,利用由伸出部22b及销22c和连结部32及长孔32a构成的变换机构,能够将滑动部6的直线移动变换成上部偏光板22的旋转移动。
[0070]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在不违反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3为能够前后移动的结构,但也可以将框架3设置成不能移动。
[007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部偏光板22形成为能够旋转,但也可以将下部偏光板21形成为能够旋转。另外,也可以构成为:省略捏手部33,例如,使用者操作车辆室内S5的按钮等,由此滑动件31借助电动来移动。
[007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沿宽度方向设置两个框架开口部13的情况,但也可以并列设置三个以上。在框架开口部13的设置数量为奇数的情况下,对于配置于正中的偏光板部5不需要倾斜设置,只使其他的偏光板5倾斜即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偏光板部5能够单独进行调光,但也可以通过将滑动部6 —体形成等,使两个偏光板同步地进行调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部6设置于框架3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但也可以设置于其他的部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旋转移动的偏光板部5,但也可以采用直线移动的偏光板部。
【权利要求】
1.一种遮阳装置,其设置于在车辆的固定车顶形成的天窗板下方,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阳装置具备: 框架,其具备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并列设置的多个开口部;以及 多个偏光板部,它们针对每个所述开口部进行配置, 所述框架以模仿所述固定车顶的形状的方式形成为,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所述框架的中央部比端部高,并且, 所述偏光板部以随着朝向所述中央部而变高的方式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车顶的宽度方向两侧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一对导轨,所述框架能够沿着该一对导轨移动,在所述框架的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有在所述导轨内滑动的滑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遮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光板部具备上下配置的上部偏光板和下部偏光板, 所述下部偏光板及所述上部偏光板中的至少一方具备板主体和从该板主体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 在所述框架设有沿直线方向移动的滑动件, 所述遮阳装置具备变换机构,所述变换机构连结所述滑动件与所述伸出部,并且将所述滑动件的直线移动变换成所述下部偏光板或所述上部偏光板的旋转移动。
【文档编号】B60J3/02GK103568785SQ201310345475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9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0日
【发明者】村泽朗 申请人: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