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推滑动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0037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止推滑动轴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止推滑动轴承(1),包括合成树脂制上壳体(100)、合成树脂制下壳体(200)和设置在上壳体(100)和下壳体(200)之间的合成树脂制止推滑动支承件(300)。止推滑动支承件(300)具有:内环形凹槽(306)和外环形凹槽(307),它们形成在上表面(304)上,沿周向(R)延伸,并在径向(X)上以内侧/外侧的关系彼此同心;以及没有间隙地完全充满内环形凹槽(306)和外环形凹槽(307)的诸如油脂等润滑油。
【专利说明】止推滑动轴承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合成树脂制成的滑动轴承,且更具体地涉及适当地作为支柱型悬架(麦弗逊型)的滑动轴承纳入到四轮机动车辆中的合成树脂制滑动轴承。

【背景技术】
[0002]通常,支柱型悬架主要用于四轮机动车辆的前轮,并被构造成使得将液压减震器纳入与主轴一体地形成的外缸中的支柱组件与悬架盘簧相组合。在这些悬架中,有一类结构,其中,盘簧的轴线相对于该支柱的轴线有效偏移,从而允许包含在支柱内的减震器的活塞杆能实现平顺的滑动,且还有另一类结构,其中,盘簧的轴线与支柱的轴线对齐布置。在这两种结构中,止推滑动轴承均被设置在用于机动车辆的安装构件与盘簧的上弹簧座之间,以允许当通过转向操作使支柱组件与螺旋弹簧一起转动时能实现平顺地转动。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件I] JP-UM-B-4_52488
[0006][专利文件2] JP-UM-B-2-1532
[0007][专利文件3] JP-UM-B-2-6263
[0008][专利文件4] JP-UM-B-8-2500
[0009][专利文件5] JP-UM-B-4-47445
[0010]在这种止推轴承中,使用采用滚珠或滚针的止推滚动轴承或使用合成树脂制的止推滑动轴承。然而,止推滚动轴承可能会由于例如无限小的摆动和振动载荷而使滚珠或滚针发生疲劳失效,使得存在难以保持平顺转向操作的问题。与止推滚动轴承相比,合成树脂制的滑动轴承具有高摩擦转矩,因此具有转向操作变重的问题。此外,由于由橡胶弹性形成的、配装成防止诸如灰尘等异物进入到滑动表面上的防尘密封件的高滑动摩擦力,这两种止推轴承都具有转向操作变重的问题,并且,尤其合成树脂制止推滑动轴承具有转向操作变得重得多的问题。
[0011]为克服上述问题,本 申请人:曾提出了多种止推滑动轴承,各种止推滑动轴承都包括由合成树脂制上壳体、合成树脂制下壳体以及设置在该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合成树脂制推力支承件,其中,上壳体与下壳体通过弹性配装来结合,基于迷宫作用的弹性配装部和密封部分别形成在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以及内周表面侧与外周表面侧之间,以通过该密封部来防止诸如灰尘等异物进入到轴承的滑动表面上(如专利文献专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和专利文献5所述)。
[0012]参照以下附图对该止推滑动轴承进行说明。在图18至图19中,止推滑动轴承I包括合成树脂制上壳体10、合成树脂制下壳体20和设置在上壳体10和下壳体20之间的合成树脂制止推滑动支承件300。上壳体10包括:上盘形平坦部12,该上盘形平坦部12在其中部具有圆孔11 ;圆筒形接合悬置部13,该圆筒形接合悬置部13 —体地形成在上盘形平坦部12的外周缘处;以及接合钩形部104,该接合钩形部104形成在圆筒形接合悬置部103的端部的内周表面上。同时,下壳体20包括:圆筒形部22,该圆筒形部22具有限定插入孔21的内周表面;环形宽套环部24,该环形宽套环部24以从外周表面23径向向外伸出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圆筒形部22的外周表面23上;圆筒形接合突出部25,该圆筒形接合突出部25 一体地形成在环形宽套环部24的外周缘处;以及接合部26,该接合部26形成在圆筒形接合突出部25的下端的外周表面上。通过使接合钩形部14弹性配装到下壳体20的接合部26,而将上壳体10与下壳体20组合。关于止推滑动支承件30,多个槽27和28以沿周向成30°的相位差的方式而分别径向地形成在止推滑动支承件3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多个槽27和28用作诸如油脂等润滑油的储油段。


【发明内容】

[0013]本发明需解决的问题
[0014]对于上述止推滑动轴承,可以克服由于由橡胶弹性体形成并以环绕各滑动表面的方式配装在各滑动表面之间的防尘密封所导致的摩擦阻力增加的问题,并且可以通过尽量避免诸如灰尘等异物进入到滑动表面上而实现稳定和平顺的转动操作。
[0015]由于包括合成树脂制上壳体、合成树脂制下壳体以及设置在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合成树脂制止推滑动支承件的各种合成树脂件之间的滑动所导致的摩擦减少,并且由于由诸如填充形成在止推滑动支承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的多个凹槽的诸如油脂等润滑油所导致的摩擦减少,上述止推滑动轴承显示出较低的摩擦性能。然而,最近几年,已有通过使滑动轴承具有更低的摩擦性能来减少转向操作力的需求。
[0016]为满足上述需求,经过艰苦的研究,本发明人发现通过改变形成在设置在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止推滑动支承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并用作诸如油脂等润滑油的储油段的凹槽的形状,可以实现更低的摩擦性能。
[0017]基于上述发现,提出了本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更低摩擦性能的合成树脂制止推滑动轴承。
[0018]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
[0019]根据本发明的止推滑动轴承包括:合成树脂制上壳体,其具有上环形平坦部;合成树脂制下壳体,其叠置在该上壳体上以能够绕该上壳体的轴线转动,并具有与上壳体的上环形平坦部相对的下环形平坦部、以彼此同心的方式形成在该下环形平坦部上的第一环形突出部和第二环形突出部以及由第一环形突出部和第二环形突出部围绕的宽下环形凹部;以及合成树脂制止推滑动支承件,其设置在下壳体的下环形凹部中并具有与该上环形平坦部和下环形平坦部中的至少一个滑动接触的环形止推滑动支承表面,其中,该止推滑动支承件具有以彼此同心的方式形成在止推滑动支承表面上的至少两个环形凹槽和填充在环形凹槽中的润滑油。
[0020]对于根据本发明的止推滑动轴承,由于布置成彼此同心的至少两个环形凹槽形成于设置在下壳体的下环形凹部中的、合成树脂制止推滑动支承件的止推滑动支承表面上,所以在上壳体、下壳体和止推滑动支承件中的至少一个的相对转动期间,填充在该环形凹槽中的诸如油脂等润滑油持续地被进给到该止推滑动支承表面,即滑动表面上。因此,由于在相对转动期间润滑油持续地存在于该止推滑动支承表面,所以在该止推滑动支承表面处由于该润滑油而显示出更低的摩擦性能。
[0021]在根据本发明的止推滑动轴承中,该至少两个环形凹槽的开口表面的总面积在该至少两个环形凹槽的开口表面与止推滑动支承表面相结合的表面总面积中所占比例优选地为20%至50%,更优选地为30%至40%。
[0022]为允许用于保持诸如油脂等润滑油的多个环形凹槽中满意地显示润滑油的较低摩擦性能,优选的是,该至少两个环形凹槽的开口表面的总面积在该至少两个环形凹槽的开口表面与止推滑动支承表面相结合的表面总面积中所占比例为至少为20%。如果该比例超过50%,则会致使该止推滑动支承件强度下降,并且可能发生诸如蠕变等塑性变形。为允许润滑油的较低摩擦性能显示地更令人满意,该比例应为30%至40%,以确保该止推滑动支承件的强度。
[0023]在优选实施例中,上环形平坦部在其中部具有圆孔,下环形平坦部在其中部具有与该上环形平坦部同心的插孔;该上壳体具有一体地形成在上环形平坦部的环形下表面的外周缘上的圆筒形接合悬置部和形成在该圆筒形接合悬置部的内周表面上的环形接合部;该第一环形突出部一体地形成在下环形平坦部的环形上表面,而该第二环形突出部以与第一环形突出部径向向外隔开预定间距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下环形平坦部的环形上表面的外周缘上;下环形凹部由第一环形突出部的外周表面、第二环形突出部的内周表面和下环形平坦部的环形上表面限定;并且,下壳体还具有形成在第二环形突出部的外周表面上的环形接合部,上壳体通过将其环形接合部弹性配装到下壳体的环形接合部而与下壳体组入口 ο
[0024]根据上述实施例,由于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将上壳体的环形接合部弹性配装到下壳体的环形接合部而彼此组合,所以其组装操作可以很容易地实现。
[0025]在根据本发明的止推滑动轴承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上壳体进一步包括第一圆筒形悬置部,其以与上环形平坦部的中部处的圆孔的周缘径向向外隔开预定间距并与圆筒形接合悬置部的内周表面径向向内隔开预定间距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上环形平坦部的环形下表面上,使得在第一圆筒形悬置部的外周表面处与圆筒形接合悬置部的内周表面一起形成上外环形凹槽;下壳体进一步包括第三环形突出部,其以与第一环形突出部的外周表面径向向外隔开预定间距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下环形平坦部的环形上表面上,使得在第三环形突出部的外周表面处与第二环形突出部的内周表面一起形成下外环形凹槽;并且,上壳体与下壳体组合成通过使得第二环形突出部的上端面与上环形平坦部的环形下表面以预定的间距相对而将第二环形突出部设置在该上外环形凹槽中,同时将第一圆筒形悬置部设置在该下外环形凹槽中以与第二环形突出部和第三环形突出部径向重叠。
[0026]根据上述止推滑动轴承,由于上壳体通过弹性配装各环形接合部而与下壳体组合,使得第二环形突出部设置在上外环形凹槽中,并且第一圆筒形悬置部设置在该下外环形凹槽中以与第二环形突出部和第三环形突出部径向重叠,在第一圆筒形悬置部与第二环形突出部及第三环形突出部的径向重叠部处、以及在各接合部的弹性配装接合部处形成基于迷宫作用的密封部,由此进一步避免了诸如灰尘等异物进入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止推滑动支承表面上。
[0027]在根据本发明的止推滑动轴承的又一优选实施例中,上壳体进一步包括第二圆筒形悬置部,其以与第一圆筒形悬置部的内周表面径向向内隔开预定间距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上环形平坦部的环形下表面上,使得与内周表面和上环形平坦部的环形下表面一起形成宽上环形凹部,第一环形突出部与插孔径向向外以预定的间距相邻,上壳体与下壳体组合成使得第二圆筒形悬置部的下端面与下环形平坦部的环形上表面以预定的间距相对,并使得第二圆筒形悬置部与第一环形突出部径向重叠。
[0028]根据上述止推滑动轴承,由于上壳体通过使各环形接合部彼此弹性配装而与下壳体组合,使得第二圆筒形悬置部与下壳体的第一环形突出部径向重叠,并使得设置在下外环形凹槽中的第一圆筒形悬置部与第二环形突出部及第三环形突出部径向重叠,在第二圆筒形悬置部和第一环形突出部的重叠部处、在第一圆筒形悬置部与第二环形突出部及第三环形突出部的重叠部处、以及在各接合部的弹性配装接合部处形成基于迷宫作用的密封部,由此进一步避免了诸如灰尘等异物进入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止推滑动支承表面上。
[0029]在根据本发明的止推滑动轴承中,第二圆筒形悬置部可以具有与位于上环形平坦部的中部处的圆孔的直径相等的内周表面。可替换地,第二圆筒形悬置部可以与环形平坦部的中部处的圆孔径向向外以预定的间距相邻,在此情形下,下壳体可以进一步具有第四环形突出部,该第四环形突出部以与第一环形突出部径向向内隔开预定间距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下环形平坦部的环形上表面上,使得在其外周表面上与第一环形突出部的内周表面一起形成下内环形凹槽,并且上壳体与下壳体可以组合成使得第二圆筒形悬置部的环形下端面与下环形平坦部的环形上表面以预定的间距相对,并且第二圆筒形悬置部设置在下内环形凹槽中以与第一环形突出部和第四环形突出部径向重叠。
[0030]对于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止推滑动轴承,由于上壳体与下壳体可以组合成使得第二圆筒形悬置部设置在下内环形凹槽中以与第一环形突出部和第四环形突出部径向重叠,可在第二圆筒形悬置部与第一环形突出部及第四环形突出部的径向重叠部处形成基于迷宫作用的密封部还,由此,进一步防止了特别来自内周表面侧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诸如灰尘等异物进入到止推滑动支承表面上。
[0031 ] 在根据本发明的止推滑动轴承中,第四环形突出部可以具有与位于下环形平坦部的中部处的插孔的直径相等的内周表面。可替换地,第四环形突出部可以以与位于下环形平坦部的中部处的插孔径向向外隔开预定间距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下环形平坦部的上表面上。在此情形下,上壳体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三圆筒形悬置部,该第三圆筒形悬置部一体地形成在上环形平坦部的环形下表面上,并具有与位于上环形平坦部的中部处的圆孔的直径相等的内周表面,以在其外周表面处与第二圆筒形悬置部的内周表面一起形成上内环形凹槽,并且,上壳体可以与下壳体组合成使得第三圆筒形悬置部的下端面与下环形平坦部的环形上表面以预定的间距相对,而且,第三圆筒形悬置部与第四环形突出部径向重叠,并使得第四环形突出部的上端面与上环形平坦部的环形下表面以预定的间距相对,并且第四环形突出部设置在上内环形凹槽中以使第四环形突出部与第二圆筒形悬置部和第三形悬置部径向重叠。
[0032]对于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止推滑动轴承,由于上壳体与下壳体组合成使得第三圆筒形悬置部与第四环形突出部径向重叠,所以第四环形突出部设置在上内环形凹槽中,并且第二圆筒形悬置部设置在下内环形凹槽中,以与第一环形突出部和第四环形突出部径向重叠,在第二和第三圆筒形悬置部以及第一和第四环形突出部的径向重叠部处形成基于迷宫作用的密封部分,由此,进一步防止了特别来自内周表面侧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诸如灰尘等异物进入到止推滑动支承表面上
[0033]在本发明中,下壳体还可以包括中空圆筒形部分,该中空圆筒形部分一体地形成在下环形平坦部的环形下表面上,并具有与位于中部处的插孔直径相等的内周表面。
[0034]根据具有一体地形成在下壳体的下环形平坦部的环形下表面上的中空圆筒形部的止推滑动轴承,可通过将该中空圆筒形部插入形成在用以安装止推滑动轴承的安装构件中而非常容易地实现安装操作。
[0035]在根据本发明的止推滑动轴承中,上壳体可以进一步包括中空圆筒形部,该中空圆筒形部一体地形成在上环形平坦部的环形下表面上并具有与位于上环形平坦部的中部处的圆孔直径相等的内周表面,下壳体可以进一步包括中空圆筒形部,该中空圆筒形部一体地形成在下环形平坦部的环形下表面上并具有与该插孔直径相等的内周表面,并且,该上壳体可以与下壳体组合成使得该中空圆筒形部的外周表面与下壳体的中空圆筒形部的内周表面滑动接触。
[0036]对于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止推滑动轴承,在允许轴向载荷下平顺滑动的过程中,在径向载荷下的滑动可以通过在上壳体的中空圆筒形部的外周表面和下壳体的中空圆筒形部的内周表面之间形成的径向支承部中的合成树脂的滑动而平顺地实现。
[0037]在根据本发明的止推滑动轴承中,上环形平坦部可以具有环形上表面,在此情况下,该环形上表面可以具有形成为从位于中部处的圆孔的外周缘沿径向向外的方向具有预定宽度的圆带状平坦表面和从该圆带状平坦表面的外周缘向下倾斜至圆筒形接合悬置部的圆筒形外周表面的截头圆锥表面。另外,上壳体可以进一步包括从该环形上表面沿轴向一体地向上凸出的圆带状凸出部。在上壳体进一步包括该圆带状凸出部的情形下,环形上表面可以具有从该圆带状凸出部的外周表面的轴向下端向下倾斜至圆筒形接合悬置部的圆筒形外周表面的截头圆锥表面。
[0038]对于根据上述方面的止推滑动轴承,在诸如倾斜等波动起伏的载荷作用与车辆本体侧安装构件上的情形下,可以更加可靠地避免至少在圆筒形接合悬置部的接合部的弹性配装部与圆筒形接合凸出部的接合部处发生干涉。
[0039]在本发明中,用于形成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合成树脂在诸如耐磨性、耐振性、包括抗蠕变性的滑动性以及刚性等机械性能上非常优异。特别地,作为用于形成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合成树脂,适合使用诸如聚缩醛树脂、聚酰胺树脂和聚酯树脂等热塑性合成树脂。另外,作为用于形成止推滑动支承件的合成树脂,适合使用在相对于形成上壳体和下壳体的热塑性合成树脂的滑动过程中滑动特性优异的诸如聚酰胺树脂、例如聚乙烯树脂等聚烯烃树脂和聚酯树脂等热塑性合成树脂。
[004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41]根据本发明,在上壳体、下壳体和止推滑动支承件中的至少一个的相对转动期间,填充在环形凹槽中的诸如油脂等润滑油持续地被进给到止推滑动支承表面即滑动表面,由此,在该相对转动期间润滑油持续地存在于该止推滑动支承表面处。因此,由于该润滑剂,可以提供在止推滑动支承表面处能够具有更低摩擦性能的止推滑动轴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2]图1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0043]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止推滑动支承件的示意性平面图;
[0044]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止推滑动支承件沿图2所示线II1-1II的箭头方向剖切的示意性剖视图;
[0045]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止推滑动支承件的示意性后视图;
[0046]图5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止推滑动支撑件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剖视图;
[0047]图6是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0048]图7是图6所示实施例的滑动轴承纳入支柱型悬架中的实施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0049]图8是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0050]图9是图8所示实施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0051]图10是本发明的又一优选实施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0052]图11是本发明的又一优选实施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0053]图12是本发明的又一优选实施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0054]图13是图8所示实施例的滑动轴承纳入支柱型悬架中的实施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0055]图14是本发明的又一优选实施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0056]图15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止推滑动支承件的又一优选实施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0057]图16是图15所示实施例中止推滑动支撑件的沿线XV1-XVI的箭头方向剖切的示意性剖视图;
[0058]图17是图15所示止推滑动轴承的示意性局部放大剖视图;
[0059]图18是常规合成树脂制止推滑动轴承的示意性剖视图。
[0060]图19是用于图18所示实施例的止推滑动轴承中的止推滑动支承件的示意性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1]下面,将参照附图中所示的优选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应注意的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62]在图1至图5,根据本实施例的止推滑动轴承I包括合成树脂制上壳体100、合成树脂制下壳体200和设置在上壳体100和下壳体200之间的合成树脂制止推滑动支承件300。
[0063]上壳体100包括:上环形平坦部102,该上环形平坦部102在其中心部具有圆孔101 ;圆筒形接合悬置部104,该圆筒形接合悬置部104 —体地形成在该上环形平坦部102的环形下表面103的外周缘上;以及环形接合部106,该环形接合部106 —体地形成在该圆筒形接合悬置部104的内周表面105的端部上。
[0064]叠置在上壳体100上以能够沿周向R绕上壳体100的轴线转动的下壳体200,包括:下环形平坦部202,该下环形平坦部202与上壳体100的上环形平坦部102相对,并且在其中部具有与上环形平坦部102的圆孔101直径相等并同心的插孔201 ;环形突出部204,该环形突出部204 —体地形成在下环形平坦部202的环形上表面203上,并具有与插孔201直径相等的内周表面;环形突出部208,该环形突出部208以与环形突出部204径向向外隔开预定间距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与环形突出部204同心的、下环形平坦部202的环形上表面203的外周缘上,并且该环形突出部208在内周表面205处与环形突出部204的外周表面206和下环形平坦部202的环形上表面203 —起形成较宽的下环形凹部207 ;以及环形接合部209,该环形接合部209 —体地形成在环形突出部208的下端的外周表面上。被环形突出部204、208环绕的下环形凹部207由环形突出部204的外周表面206、环形突出部208的内周表面205和下环形平坦部202的环形上表面203限定。
[0065]止推滑动支承件300具有圆孔302,该圆孔302由内周表面301限定,该内周表面301的直径(内径)大于下壳体200的环形突出部204的外周表面206的直径(外径);夕卜周表面303,该外周表面303的直径(外径)小于下壳体200的环形突出部208的内周表面205的内径;环形上表面304,该环形上表面304用作环形止推滑动支承表面;以及环形下表面305。止推滑动支承件300通过设置在较宽的下环形凹部207中而插设在上壳体100和下壳体200之间,同时分别保持环形突出部204的内周表面301和外周表面206之间以及环形突出部208的外周表面303和内周表面205之间的环状间隙,使得环形上表面304伸出到下环形凹部207的开口部210的上方,并与上环形平坦部102的环形下表面103滑动接触,而下表面305与限定该下环形凹部207的底面211的环形上表面203滑动接触。
[0066]如图2至图5中具体示出的,止推滑动支承件300还具有内环形凹槽306、外环形凹槽307以及诸如油脂等润滑油,该内环形凹槽306和外环形凹槽307在径向X上的内侧和外侧上以彼此同心的方式沿周向R形成在上表面304上,润滑油没有间隙地完全充满内环形凹槽306和外环形凹槽307。
[0067]在径向X上的内侧和外侧上沿周向R形成在止推滑动支承件300的环形上表面304上的内环形凹槽306和外环形凹槽307被形成为使得内环形凹槽306和外环形凹槽307的开口表面308的总面积在结合了内环形凹槽306和外环形凹槽307的开口表面308与止推滑动支承件300的环形上表面(即止推滑动支承表面)的表面总面积中所占比例为20%至50%,优选地为30%至40%,S卩,图2所示实施例中占30%。
[0068]上壳体100与下壳体200组合成使得环形突出部204和208的相应上端面与环形下表面103以预定的间距相对,并使得形成在圆筒形接合悬架部104的端部内周表面上的环形接合部106弹性地配装到形成在下壳体200的环形突出部208的下端外周表面上的环形接合部209。
[0069]在以此方式形成的止推滑动轴承I中,由于形成在止推滑动支承件300的环形上表面304上的内环形凹槽306和外环形凹槽307,在止推滑动支承件300的环形上表面304和上壳体100的上环形平坦部102的环形下表面103之间沿周向R绕轴线O的转动中,构成止推滑动支承表面并用作滑动表面的环形上表面304与匹配构件即上壳体100的上环形平坦部102的环形下表面103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并且轴向载荷由在内环形凹槽306和外环形凹槽307内填充的润滑油承担。由此,通过使各合成树脂件之间的摩擦的摩擦阻力减少以及在滑动表面处存在的、填充在内环形凹槽306和外环形凹槽307内的润滑油所导致的摩擦阻力的减少,可以获得摩擦阻力的进一步减小。
[0070]如图6所示,止推滑动轴承I还可以具有中空圆筒形部213,该中空圆筒形部213一体地形成在下壳体200的下环形平坦部202的环形下表面212上,并具有与插孔201直径相等的内周表面。
[0071]根据在下壳体200的环形下表面212上具有圆筒形部213的这种止推滑动轴承1,如图7所示,当把该止推滑动轴承I安装在支柱型悬架中盘簧40的上弹簧座41和与液压减震器的活塞杆42相固定的安装构件43之间时,方便了止推滑动轴承I的安装操作。
[0072]在这种情况下,活塞杆42的上部被插入止推滑动轴承I中上壳体100的圆孔101和下壳体200的插孔201中,以使能够相对于上壳体100和下壳体200沿R方向绕轴线O转动。
[0073]如图7所示,对于组装有止推滑动轴承I的支柱悬架,在转向操作时,上弹簧座41借助螺旋弹簧40沿R方向绕轴线O的相对转动可通过下壳体200相对于具有止推滑动支承件300的上壳体100沿相同方向的相对转动而顺利地实现。
[0074]另外,如图8和图9所示,止推滑动轴承I可以包括:上壳体100,上壳体100又包括圆筒形悬架部109,该圆筒形悬架部109以与位于上环形平坦部102的中部的通孔101的周缘径向向外隔开预定间距并与圆筒形接合悬置部104的内周表面105径向向内隔开预定间距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环形下表面103上,以此在外周表面107处与圆筒形接合悬置部104的内周表面105—起形成上外环形槽108 ;和下壳体200,该下壳体200还包括以与环形突出部204的外周表面206径向向外隔开预定间距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下环形平坦部202的环形上表面203上的环形突出部216,以此在外周表面214处与环形突出部208的内周表面205 —起形成下外环形槽215。
[0075]在上述上壳体100和下壳体200中,上壳体100与下壳体200组合成使得环形突出部204和208的相应上端面与环形下表面103以预定的间距相对,并且环形突出部208设置在上外环形槽108内,同时圆筒形悬置部109的下端面与环形上表面203以预定的间距相对,并且圆筒形悬置部109设置在下外环形槽215内,以沿径向X与环形突出部216和环形突出部208重叠,由此,形成在圆筒形接合悬置部104的端部内周表面上的环形接合部106弹性地配装到形成在下壳体200的环形突出部208的下端外周表面上的环形接合部209。
[0076]而且,对于图8和图9所示的止推滑动轴承1,具有环形上表面304和下表面305的止推滑动支承件300具有内径大于环形突出部204外径的内周表面301,并具有外径小于环形突出部216的内周表面217内径的外周表面303。并且,止推滑动支承件300通过设置在较宽的下环形凹部207中而插设在上壳体100和下壳体200之间,同时保持其内周表面301和环形突出部204的外周表面206之间的环状间隙,使得环形上表面304伸出到下环形凹部207的开口部210的上方,并与上环形平坦部102的环形下表面103滑动接触,同时下表面305与下壳体200的较宽下环形凹部207的底面211滑动接触。
[0077]根据图8和图9所示的止推滑动轴承1,由于上壳体100通过使接合部106和接合部209彼此弹性配装而与下壳体200组合成使得圆筒形悬置部109设置在下外环形槽215中,以沿径向X与环形突出部216和环形突出部208重叠,所以在沿圆筒形悬置部109、环形突出部216和环形突出部208的径向X的重叠部处以及接合部106和接合部209的弹性配装部处形成基于迷宫作用的密封部,由此避免了诸如灰尘等异物进入到上壳体100和下壳体200的滑动表面上。
[0078]另外,如图10所示,止推滑动轴承I可以包括上壳体100,上壳体100进一步包括圆筒形悬置部112,该圆筒形悬置部112以与圆筒形悬置部109的内周表面110径向向内隔开预定间距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上环形平坦部102的环形下表面103上,并具有与位于上环形平坦部102的中部处的通孔101的直径相等的内周表面,以此与上环形平坦部102的内周表面110和环形下表面103—起形成较宽的上环形凹部111。另外,在如图10所示的该止推滑动轴承I中,环形突出部204可以经由环形肩部218径向向外与插孔201相邻,即环形突出部204可以径向向外与插孔201以预定的间距相邻。
[0079]如图10所示,在该止推滑动轴承I中,上壳体100通过使接合部106和209彼此弹性配装而与下壳体200组合成使得圆筒形悬置部112的下端面与环形肩部218的环形上表面203以预定的间距相对并且圆筒形悬置部112沿径向X与环形突出部204重叠,并且使得圆筒形悬置部109的下端面与环形上表面203以预定的间距相对,并且圆筒形悬置部109设置在下外环形槽215中,以沿径向X与环形突出部216和环形突出部208重叠。
[0080]根据图10所示的止推滑动轴承1,由于上壳体100通过使接合部106和209彼此弹性配装而与下壳体200组合成使得圆筒形悬置部112与环状突出部204沿径向X重叠,并使得圆筒形悬置部109的下端面与环形上表面203以预定的间距相对,并且圆筒形悬置部109设置在下外环形槽215中,以沿径向X与环形突出部216和环形突出部208重叠,所以在沿圆筒形悬置部112和环形突出部204的径向X的重叠部处、在沿圆筒形悬置部109、环形突出部216和环形突出部208的径向X的重叠部处、以及在接合部106和接合部209的弹性配装部处形成基于迷宫作用的密封部,由此避免了诸如灰尘等异物进入到上壳体100和下壳体200的滑动表面上。
[0081]另外,如图11所示,止推滑动轴承I可以形成为使得在外周表面113处与圆筒形悬置部109的内周表面110和上环形平坦部102的环形下表面103 —起形成较宽上环形凹部111的圆筒形悬置部112通过环形肩部114径向向外与位于环形平坦部102的中部出的圆孔101相邻,即从圆孔101径向向外以预定的间距相邻;同时,下壳体200还包括环形突出部220,该环形突出部220具有与形成在下环形平坦部202的中部处的插孔201直径相等的内周表面,并且以与环形突出部204径向向内隔开预定间距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下环形平坦部202的环形上表面203上,以在外周表面226处与环形突出部204的内周表面227一起形成下内环形槽219。
[0082]在图11所示的止推滑动轴承I中,上壳体100通过使接合部106和209彼此弹性配装而与下壳体200组合成使得环形下表面103在环形肩部114处与环形突出部220的上端面以预定的间距相对,同时圆筒形悬置部112的下端面与环形上表面203以预定的间距相对,使得圆筒形悬置部112设置在下内环形槽219中以沿径向X与环形突出部204和环形突出部220重叠,并使得圆筒形悬置部109的下端面与环形上表面203以预定的间距相对,并且圆筒形悬置部109设置在下外环形槽215中,以沿径向X与环形突出部216和环形突出部208这两者重叠。
[0083]根据图11所示的止推滑动轴承1,由于上壳体100通过使接合部106和209彼此弹性配装而与下壳体200组合成使得圆筒形悬置部112设置在下内环形槽219中以沿径向X与环形突出部204和环形突出部220重叠,并使得圆筒形悬置部109设置在下外环形槽215中以沿径向X与环形突出部216和环形突出部208这两者重叠,所以在沿圆筒形悬置部112、环形突出部204和环形突出部220的径向X的重叠部处、在沿圆筒形悬置部109、环形突出部216和环形突出部208的径向X的重叠部处、以及在接合部106和接合部209的弹性配装部处形成基于迷宫作用的密封部,由此进一步避免了诸如灰尘等异物进入到上壳体100和下壳体200之间,具体地,避免了来自该内周表面侧的异物进入用作滑动表面的上表面304上。
[0084]另外,如图12所示,对于根据本发明的止推滑动轴承1,上壳体100可以进一步包括圆筒形悬置部118,该圆筒形悬置部118—体地形成到位于上环形平坦部102的环形肩部114处的环形下表面103上,并具有与位于该上环形平坦部的中部处的圆孔101直径相等的内周表面,以此在外周表面115处与圆筒形悬置部112的内周表面116 —起形成上内环形槽117,并且环形突出部221可以以与位于下环形平坦部102中部处的插孔201的环形肩部222径向向外相邻的方式(即从插孔201径向向外间隔)并与其具有预定间距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到下环形平坦部202的环形上表面203上。
[0085]在图12所示的止推滑动轴承I中,上壳体100通过使接合部106和209彼此弹性配装而与下壳体200组合成使得圆筒形悬置部118的下端面与下环形平坦部202的环形上表面203以预定的间距相对,并且圆筒形悬置部118沿径向X与环形突出部221重叠,使得环形突出部221的上端面与上环形平坦部102的环形下表面103以预定的间距相对,并且环形突出部221设置在上内环形槽117内,以此沿径向X与圆筒形悬置部112和118重叠,使得圆筒形悬置部112的下端面与环形上表面203以预定的间距相对,并且圆筒形悬置部112设置在下内环形槽219中,以此沿径向X与环形突出部204和环形突出部221重叠,并且使得圆筒形悬置部109的下端面与环形上表面203以预定的间距相对,且圆筒形悬置部109设置在下外环形槽215中,以此沿径向X与环形突出部216和环形突出部208同时重叠。因此,在沿圆筒形悬置部118和环形突出部221的径向X的重叠部处、在沿圆筒形悬置部112、环形突出部221和环形突出部204的径向X的重叠部处、以及在接合部106和接合部209的弹性配装部处形成基于迷宫作用的密封部,由此进一步避免了诸如灰尘等异物进入到用作上壳体100和下壳体200之间的滑动表面的上表面304上。
[0086]另外,如图14所示,止推滑动轴承I可以包括上壳体100和下壳体200,上壳体100包括上环形平坦部102、中空圆筒形部119、圆筒形接合悬置部104、环形接合部106、环形突出部121和环形突出部124,其中,上环形平坦部102在其中部具有圆孔101,中空圆筒形部119 一体地形成在上环形平坦部102的环形下表面103上并具有与圆孔101直径相等的内周表面,圆筒形接合悬置部104以与中空圆筒形部119的外周表面120径向向外间隔预定距离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环形下表面103的外周缘上,环形接合部106—体地形成在圆筒形接合悬置部104的内周表面的端部上,环形突出部121从中空圆筒形部119的下端部一体地向下突出,环形突出部124从中空圆筒形部119的下端部一体向下突出以与环形突出部121 —起形成环形凹部122,而且环形突出部124在其外表面处具有锥形表面123,并且环形突出部124沿朝向下侧的方向逐渐变细;下壳体200包括下环形平坦部202、中空圆筒形部223、环形突出部204、环形突出部208、环形接合部209、环形突出部224和环形凹部225,下环形平坦部202在其中部具有插孔201,中空圆筒形部223 —体地形成在下环形平坦部202的环形下表面212上并具有与插孔201直径相等的内周表面226,环形突出部204 一体地形成在下环形平坦部202的环形上表面203上,环形突出部208以与环形突出部204的外周表面206径向向外隔开预定间距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环形上表面203的外周缘上,环形接合部209 —体地形成在环形突出部208的外周表面的端部处,环形突出部224以从中空圆筒形部223的内周表面226的下端径向向外延伸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中空圆筒形部223的内周表面226的下端处,环形凹部225形成在环形突出部224中,其中,上壳体100与下壳体200组合成使得中空圆筒形部119的外周表面120与中空圆筒形部223的内周表面222滑动接触,环形接合部106弹性地配装到环形接合部209,并且环形突出部124设置在环形凹部225中并与环形突出部224存在间隙。
[0087]而且,对于图14所示的止推滑动轴承1,止推滑动支承件300与图1所示的止推滑动支承件300相似,并且止推滑动支承件300具有通孔302、外周表面303、环形上表面304及环形下表面305,该通孔302由内周表面301限定,其内径大于环形突出部204的外周表面206的直径,外周表面303的外径小于环形突出部208的内径。该止推滑动支承件300通过设置在较宽的下环形凹部207中而插设在上壳体100和下壳体200之间,同时分别保持内周表面301和环形突出部204的外周表面206之间以及外周表面303和环形突出部208的内周表面205之间的环状间隙,使得环形上表面304伸出到下环形凹部207的开口部210的上方,并与上环形平坦部102的环形下表面103滑动接触,而下表面305与限定该下环形凹部207的底面211的环形上表面203滑动接触。
[0088]根据图14所示的止推滑动轴承1,以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方式,可以允许在轴向载荷下在上壳体100和下壳体200之间沿周向R平顺的相对转动,从而顺利实现转向操作,并且可以顺利地允许在径向载荷下在上壳体100和下壳体200之间沿周向R的相对转动,即,使合成树脂件在由上壳体100的中空圆筒形部119的外周表面120和下壳体200的中空圆筒形部223的内周表面222所形成的径向支承部内滑动。
[0089]在上述止推滑动轴承I中,如图8和图9所示,上壳体100的上环形平坦部102可以包括环形上表面125和截头圆锥形表面128,该环形上表面125的环形圆带状平坦表面126从圆孔101的外周缘沿径向向外的方向以预定的宽度形成,截头圆锥形表面128从环形圆带状平坦表面126的外周缘向下倾斜至圆筒形接合悬置部104的圆筒形外周表面127。另外,如图11和图12所示,上壳体100可以具有以从圆带状平坦表面126轴向向上凸出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圆带状平坦表面126上的圆带状凸出部129,在此情况下,环形上表面125除了具有圆带状凸出部129的圆带状平坦表面130外,还可以具有从圆带状凸出部129的外周表面的轴向下端向下倾斜至圆筒形接合悬置部104的圆筒形外周表面127的截头圆锥形表面128。
[0090]如图13所示,止推滑动轴承I包括具有由环形圆带状平坦表面126和截头圆锥表面128组成的环形上表面125的上壳体100,并被纳入支柱型悬架中,该止推滑动轴承I设置在车辆本体侧安装构件43的下表面44和与该下表面44相对的、上弹簧座41的上表面45之间,使得只有环形圆带状平坦表面126与车辆本体侧安装构件43的下表面44滑动接触,同时在其另一部分处,保持有相对于车辆本体侧安装构件43的下表面44的空间S。因此,即使有诸如倾斜等波动起伏的载荷作用在车辆本体侧安装构件43上,也不会在沿圆筒形悬置部109、环形突出部216和环形突出部208的径向X上的重叠部处以及在接合部106和接合部209的弹性配装部处发生干涉。所以,可以避免在这些重叠部和弹性配装部发生的诸如变形、损坏、破裂等缺陷。
[0091]如图15至图17所示,在上表面304和下表面305中的至少一个中,即在此实施例中,在都用作止推滑动支承表面的上表面304和下表面305上,插设在上壳体100和下壳体200之间的止推滑动支承件300具有沿上表面304和下表面305的周向R分别在内侧、中间侧和外侧上以围绕圆孔302的方式在径向X上形成的内环形凹槽306、中间环形凹槽309和外环形凹槽307,以及具有同时充满内环形凹槽306、中间环形凹槽309和外环形凹槽307的诸如油脂等润滑油。
[0092]在止推滑动支承件300的环形上表面304上沿周向R分别在内侧、中间侧和外侧上在径向X上形成的内环形凹槽306、中间环形凹槽309和外环形凹槽307被形成为使得开口表面308和开口表面310的总面积在结合了内环形凹槽306和外环形凹槽307的开口表面308、中间环形凹槽309的开口表面310以及上表面304的表面总面积中所占比例为20%至50%,优选地为30%至40%,即在如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为40%。内环形凹槽306、中间环形凹槽309和外环形凹槽307中的多个也以相似的方式形成在止推滑动支承件300的环形下表面305上。
[0093]在具有图15至图17所示止推滑动支承件300的止推滑动轴承I中,由于同时形成在止推滑动支承件300的上表面304和下表面305上的内环形凹槽306、中间环形凹槽309和外环形凹槽307的缘故,例如用作滑动表面的环形上表面304与匹配构件即上壳体100的上环形平坦部102的环形下表面103的接触面积减少了,并且轴向载荷由填充在内环形凹槽306、中间环形凹槽309和外环形凹槽307中的润滑油承担。由此,通过使各合成树脂件之间摩擦的摩擦阻力减小以及在滑动表面处存在的、填充在内环形凹槽306、中间环形凹槽309和外环形凹槽307内的润滑油导致的摩擦阻力的减小,可以使摩擦阻力进一步减小。
[0094]而且,对于图8和图10至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的止推滑动轴承1,中空圆筒形部213可以以与图6所示实施例中的止推滑动轴承I同样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下壳体200的下环形平坦部202的环形下表面212上。
[0095]如上所述,对于根据本发明的止推滑动轴承1,由于至少沿径向X间隔开的多个(多排)环形凹槽,例如是两个(两排)环形凹槽的内环形凹槽306和外环形凹槽307通过沿周向R布置而形成在插设于上壳体100和下壳体200之间的止推滑动支承件300的环形上表面304和下表面305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填充在内环形凹槽306和外环形凹槽307中的诸如油脂等润滑油与上表面304 —起接收轴向载荷,并且润滑油在上壳体100、下壳体200和止推滑动支承件300之间沿周向R相对滑动期间被不断地进给到这些滑动表面。由此,由于润滑油接收轴向载荷而导致的摩擦减小、由于在滑动期间在滑动表面处存在润滑油而导致的摩擦减小、以及由于用作止推滑动支承件300的滑动表面的上表面304和下表面305中的至少一个与匹配构件的接触面积减少而导致的在各合成树脂件之间滑动的摩擦减小,可以获得能够具有更低摩擦性能的止推滑动轴承。
[0096]附图标记说明
[0097]1:止推滑动轴承
[0098]100:上壳体
[0099]200:下壳体
[0100]300:止推滑动支承件
[0101]101:圆孔
[0102]102:上环形平坦部
[0103]103:环形下表面
[0104]104:圆筒形接合悬置部
[0105]106:接合部
[0106]201:插孔
[0107]202:下环形平坦部
[0108]203:环形上表面
[0109]204,208:环形突出部
[0110]207:下环形凹部
[0111]209:接合部
[0112]302:圆孔
[0113]304:上表面
[0114]305:下表面
[0115]306:内环形凹槽
[0116]307:外环形凹槽
【权利要求】
1.一种止推滑动轴承,包括:合成树脂制上壳体,其具有上环形平坦部;合成树脂制下壳体,其叠置在所述上壳体上以能够绕所述上壳体的轴线转动,并具有与所述上壳体的所述上环形平坦部相对的下环形平坦部、以彼此同心的方式形成在所述下环形平坦部上的第一环形突出部和第二环形突出部、以及由所述第一环形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环形突出部围绕的宽下环形凹部;以及合成树脂制止推滑动支承件,其设置在所述下壳体的所述下环形凹部中并具有与所述上环形平坦部和所述下环形平坦部中的至少一个滑动接触的环形止推滑动支承表面,其中,所述止推滑动支承件具有以彼此同心的方式形成在所述止推滑动支承表面上的至少两个环形凹槽和填充在所述环形凹槽中的润滑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推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环形凹槽的开口表面的总面积在所述至少两个环形凹槽的开口表面与所述止推滑动支承表面相结合的表面总面积中所占比例为20%至50%。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止推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环形平坦部在其中部具有圆孔,所述下环形平坦部在其中部具有与所述上环形平坦部同心的插孔;所述上壳体具有一体地形成在所述上环形平坦部的环形下表面的外周缘上的圆筒形接合悬置部和一体地形成在所述圆筒形接合悬置部的内周表面上的环形接合部;所述第一环形突出部一体地形成在所述下环形平坦部的环形上表面,而所述第二环形突出部以与所述第一环形突出部径向向外隔开预定间 距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所述下环形平坦部的所述环形上表面的外周缘上;所述下环形凹部由所述第一环形突出部的外周表面、所述第二环形突出部的内周表面和所述下环形平坦部的环形上表面限定;并且,所述下壳体还具有一体地形成在所述第二环形突出部的外周表面上的环形接合部,所述上壳体通过将其所述环形接合部弹性配装到所述下壳体的所述环形接合部而与所述下壳体组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止推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进一步包括第一圆筒形悬置部,其以与所述上环形平坦部的中部处的所述圆孔的周缘径向向外隔开预定间距并与所述圆筒形接合悬置部的所述内周表面径向向内隔开预定间距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所述上环形平坦部的所述环形下表面上,使得在所述第一圆筒形悬置部的外周表面处与所述圆筒形接合悬置部的所述内周表面一起形成上外环形凹槽;所述下壳体进一步包括第三环形突出部,其以与所述第一环形突出部的外周表面径向向外隔开预定间距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所述下环形平坦部的所述环形上表面上,使得在所述第三环形突出部的外周表面处与所述第二环形突出部的内周表面一起形成下外环形凹槽;并且,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组合成通过使得所述第二环形突出部的所述上端面与所述上环形平坦部的所述环形下表面以预定的间距相对而将所述第二环形突出部设置在所述上外环形凹槽中,同时将所述第一圆筒形悬置部设置在所述下外环形凹槽中以沿径向与所述第二环形突出部和所述第三环形突出部重叠。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止推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进一步包括第二圆筒形悬置部,其以与所述第一圆筒形悬置部的内周表面径向向内隔开预定间距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所述上环形平坦部的所述环形下表面上,以便与所述内周表面和所述上环形平坦部的环形下表面一起形成宽上环形凹部,所述第一环形突出部与所述插孔径向向外地以预定的间距相邻,并且其中,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组合成使得所述第二圆筒形悬置部的下端面与所述下环形平坦部的所述环形上表面以预定的间距相对,并使得所述第二圆筒形悬置部与所述第一环形突出部径向重叠。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止推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筒形悬置部具有与位于所述上环形平坦部的中部处的所述圆孔的直径相等的内周表面。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止推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筒形悬置部与所述上环形平坦部的中部处的所述圆孔径向向外地以预定的间距相邻,并且,所述下壳体进一步包括第四环形突出部,所述第四环形突出部以与所述第一环形突出部径向向内隔开预定间距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所述下环形平坦部的环形上表面上,使得在其外周表面处与所述第一环形突出部的所述内周表面一起形成下内环形凹槽,并且其中,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组合成使得所述第二圆筒形悬置部的所述下端面与所述下环形平坦部的所述环形上表面以预定的间距相对,并且所述第二圆筒形悬置部设置在所述下内环形凹槽中以与所述第一环形突出部和所述第四环形突出部径向重叠。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止推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圆筒形悬置部具有与位于所述下环形平坦部的中部处的所述插孔的直径相等的内周表面。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止推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进一步包括第三圆筒形悬置部,所述第三圆筒形悬置部一体地形成在所述上环形平坦部的所述环形下表面上,并具有与位于所述上环形平坦部的中部处的所述圆孔的直径相等的内周表面,以在其外周表面处与所述第二圆筒形悬置部的内周表面一起形成上内环形凹槽,并且,所述第四环形突出部以与位于所述下环形平坦部的中部处的所述插孔径向向外隔开预定间距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所述下环形平坦部的所述环形上表面上,并且其中,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结合成使得所述第三圆筒形悬置部的下端面与所述下环形平坦部的所述环形上表面以预定的间距相对,而且, 所述第三圆筒形悬置部与所述第四环形突出部径向重叠,并使得所述第四环形突出部的上端面与所述上环形平坦部的所述环形下表面以预定的间距相对,并且所述第四环形突出部设置在所述上内环形凹槽中以使所述第四环形突出部与所述第二圆筒形悬置部和所述第三形悬置部径向重叠。
10.如权利要求3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止推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进一步包括中空圆筒形部分,所述中空圆筒形部分一体地形成在所述下环形平坦部的所述环形下表面上,并具有与位于中部处的所述插孔直径相等的内周表面。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止推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进一步包括一体地形成在所述上环形平坦部的所述环形下表面上并具有与位于所述上环形平坦部的中部处的所述圆孔直径相等的内周表面的中空圆筒形部,并且所述下壳体进一步包括一体地形成在所述下环形平坦部的所述环形下表面上并具有与所述插孔直径相等的内周表面的中空圆筒形部,并且其中,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组合成使得所述上壳体的所述中空圆筒形部的外周表面与所述下壳体的所述中空圆筒形部的所述内周表面滑动接触。
12.如权利要求3至11所述的止推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环形平坦部具有环形上表面,所述环形上表面具有从位于所述中部处的所述圆孔的外周缘沿径向向外的方向具有预定宽度的圆带状平坦表面和从所述圆带状平坦表面的外周缘向下倾斜至所述圆筒形接合悬置部的圆筒形外周表面的截头圆锥表面。
13.如权利要求3至11所述的止推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环形平坦部具有环形上表面,并且所述上壳体进一步包括从所述环形上表面沿轴向一体地向上凸出的圆带状凸出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止推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上表面具有从所述圆带状凸出部的外周表面的轴向下端向下倾斜至所述圆筒形接合悬置部的圆筒形外周表面的截头圆 锥表面。
【文档编号】B60G15/06GK104053914SQ201380005625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7日
【发明者】斉藤勝纪, 森重晃一, 永岛刚 申请人:奥依列斯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