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型防抱死刹车系统传感器线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5557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注塑型防抱死刹车系统传感器线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注塑型防抱死刹车系统传感器线束,包括:信号传输线缆,所述信号传输线缆的一端与ABS传感器连接,另一端与ECU控制单元相连,所述信号传输线缆包括芯线及设置于芯线外侧的外披,所述信号传输线缆包括第一段线缆、第二段线缆、第三段线缆及第四段线缆,所述第一段线缆与接插件相连接,所述第一段线缆与接插件之间套设有橡胶套,所述第一段线缆与第二段线缆之间设有第一注塑件,所述第二段线缆与第三段线缆之间设有第二注塑件,所述第三段线缆与第四段线缆之间设有第三注塑件,所述第一注塑件、第二注塑件及第三注塑件均与信号传输线缆的外披一体注塑成型。从而提高了信号传输线缆的耐弯曲能力及抗干扰能力。
【专利说明】
一种注塑型防抱死刹车系统传感器线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注塑型防抱死刹车系统传感器线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国家法律法规对汽车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安全性日益成为人们选购汽车的决定性指标。现在汽车上大量安装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既有普通制动系统的制动功能,又能防止车轮锁死,使汽车在制动状态下仍能转向,保证汽车的制动方向稳定性,防止产生侧滑和跑偏,是目前汽车上最先进、制动效果最佳的制动装置。为充分发挥ABS系统的功能与优越性,轮速信号的传输与监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了保证传输轮速信号的及时性与准确性,防抱死刹车系统传感器线束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信号传输稳定、可抵御外界电磁波干扰的注塑型防抱死刹车系统传感器线束。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注塑型防抱死刹车系统传感器线束,包括:信号传输线缆,所述信号传输线缆的一端与ABS传感器连接,另一端与ECU控制单元相连,所述信号传输线缆包括芯线及设置于芯线外侧的外披,所述芯线由两根导线互绞绞合而成,所述芯线的铜丝数量为64±3根,单丝最大直径为0.11mm,所述外披为双层压塑成型,所述信号传输线缆包括第一段线缆、第二段线缆、第三段线缆及第四段线缆,所述第一段线缆与接插件相连接,所述第一段线缆与接插件之间套设有橡胶套,所述第一段线缆与第二段线缆之间设有第一注塑件,所述第二段线缆与第三段线缆之间设有第二注塑件,所述第三段线缆与第四段线缆之间设有第三注塑件,所述第一注塑件、第二注塑件及第三注塑件的形状均不相同,所述第一注塑件、第二注塑件、第三注塑件与信号传输线缆的外披一体注塑成型。
[0005]优选地,在上述注塑型防抱死刹车系统传感器线束中,所述第一注塑件、第二注塑件、第三注塑件及外披的材质均为PUR软胶。
[0006]优选地,在上述注塑型防抱死刹车系统传感器线束中,所述第一注塑件及第二注塑件均设有与钣金件相卡扣的圆形卡槽。
[0007]优选地,在上述注塑型防抱死刹车系统传感器线束中,所述第一段线缆与第二段线缆相垂直设置,所述第三段线缆与第四段线缆相垂直设置,所述第二段线缆与第三段线缆位于同一直线上。
[0008]优选地,在上述注塑型防抱死刹车系统传感器线束中,所述芯线的绝缘材料为耐温型EVA材料。
[0009]本发明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中第一注塑件、第二注塑件及第三注塑件的设置使得与钣金的连接更稳固可靠,有效降低线束固定不好造成的损坏,另外通过注塑件与信号传输线缆的外披一体成型,从而提高了注塑件拉脱力,注塑件拉脱力大于80N以上,保证线束与钣金件的可靠连接,注塑件与外披相同材质的设计使注塑成型工艺更稳固;芯线采用互绞模式能够抵御来自外界的电磁波干扰,还可降低自身信号的对外干扰。极细的铜丝结构设计大大提高了信号传输线缆的耐弯曲能力,有效解决车辆空间小布线不便的问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1]图1为本发明中注塑型防抱死刹车系统传感器线束的结构示意图;
图1中:1、第一段线缆,2、第二段线缆,3、第三段线缆,4、第四段线缆,5、接插件,6、橡胶套,7、第一注塑件,8、第二注塑件,9、第三注塑件,10、11、圆形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发明权利要求的限制。
[0013]请参阅图1,一种注塑型防抱死刹车系统传感器线束,包括:信号传输线缆,所述信号传输线缆的一端与ABS传感器连接,另一端与ECU控制单元相连,所述信号传输线缆包括芯线及设置于芯线外侧的外披,所述芯线由两根导线互绞绞合而成,采用互绞模式能够抵御来自外界的电磁波干扰,而且还可以降低自身信号的对外干扰。所述芯线的铜丝数量为64±3根,单丝最大直径为0.11mm,极细的铜丝结构设计大大提高了线缆的耐弯曲能力。所述外披为双层压塑成型,所述信号传输线缆包括第一段线缆1、第二段线缆2、第三段线缆3及第四段线缆4,所述第一段线缆I与接插件5相连接,所述第一段线缆I与接插件5之间为非焊接连接,所述第一段线缆I与接插件5之间套设有橡胶套6,用于保护线缆,所述第一段线缆I与第二段线缆2之间设有第一注塑件7,所述第二段线缆2与第三段线缆3之间设有第二注塑件8,所述第三段线缆3与第四段线缆4之间设有第三注塑件9,所述第一注塑件7、第二注塑件8及第三注塑件9的形状均不相同,所述第一注塑件7、第二注塑件
8、第三注塑件9与信号传输线缆的外披一体注塑成型,从而提高了注塑件拉脱力,注塑件拉脱力大于80N以上,保证线缆与钣金件的可靠连接,所述第一注塑件7、第二注塑件8、第三注塑件9及外披的材质均为TOR软胶,相同的材质使得注塑工艺更加稳定可靠,所述第一注塑件7及第二注塑件8均设有与钣金件相卡扣的圆形卡槽10、11,所述第一段线缆I与第二段线缆2相垂直设置,所述第三段线缆3与第四段线缆4相垂直设置,所述第二段线缆2与第三段线缆3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芯线的绝缘材料为耐温型EVA材料。
[0014]本发明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中第一注塑件7、第二注塑件8及第三注塑件9的设置使得与钣金的连接更稳固可靠;有效降低线束固定不好造成的损坏,另外通过注塑件与信号传输线缆的外披一体成型,从而提高了注塑件拉脱力,注塑件拉脱力大于80N以上,保证线束与钣金件的可靠连接,注塑件与外披相同材质的设计使注塑成型工艺更稳固。芯线采用互绞模式能够抵御来自外界的电磁波干扰,还可降低自身信号的对外干扰;极细的铜丝结构设计大大提高了信号传输线缆的耐弯曲能力。
[001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16]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注塑型防抱死刹车系统传感器线束,包括:信号传输线缆,所述信号传输线缆的一端与ABS传感器连接,另一端与E⑶控制单元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传输线缆包括芯线及设置于芯线外侧的外披,所述芯线由两根导线互绞绞合而成,所述芯线的铜丝数量为64±3根,单丝最大直径为0.11mm,所述外披为双层压塑成型,所述信号传输线缆包括第一段线缆、第二段线缆、第三段线缆及第四段线缆,所述第一段线缆与接插件相连接,所述第一段线缆与接插件之间套设有橡胶套,所述第一段线缆与第二段线缆之间设有第一注塑件,所述第二段线缆与第三段线缆之间设有第二注塑件,所述第三段线缆与第四段线缆之间设有第三注塑件,所述第一注塑件、第二注塑件及第三注塑件的形状均不相同,所述第一注塑件、第二注塑件、第三注塑件与信号传输线缆的外披一体注塑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塑型防抱死刹车系统传感器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塑件、第二注塑件、第三注塑件及外披的材质均为PUR软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注塑型防抱死刹车系统传感器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塑件及第二注塑件均设有与钣金件相卡扣的圆形卡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注塑型防抱死刹车系统传感器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线缆与第二段线缆相垂直设置,所述第三段线缆与第四段线缆相垂直设置,所述第二段线缆与第三段线缆位于同一直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注塑型防抱死刹车系统传感器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线的绝缘材料为耐温型EVA材料。
【文档编号】B60T17/00GK104149770SQ201410363714
【公开日】2014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9日
【发明者】张传涛 申请人:科络普线束技术(昆山)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