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及具有该加强构件的车辆用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1364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及具有该加强构件的车辆用门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及具有该加强构件的车辆用门,该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能够不与其他金属板构件等相干扰地设置于要提高表面刚性的部位,并能够抑制成本,不会导致防锈性降低。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18)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被分割为多个的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18)设置为排列在上述车辆(1)的前后方向上并且在该车辆(1)的前后方向上的后端侧与前端侧重叠并接合在一起。
【专利说明】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及具有该加强构件的车辆用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例如能够提高汽车等车辆的车身外板的表面刚性(日文:面剛性)的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及具有上述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的车辆用门。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以通过提高燃油经济性来削减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为目的,要求汽车等车辆轻量化,对于由汽车用冷轧钢板等钢板构成的前侧车门、后侧车门,要求使上述前侧车门、上述后侧车门的车身外板的板厚尽可能地薄。
[0003]前侧车门、后侧车门的车身外板若使其板厚尽可能地薄,则车身外板的表面刚性(也称作“拉伸刚性(日文:張>9剛性)”。)降低,而有车身外板因用手按压时的外力而发生挠曲之虞。
[0004]为了同时满足这种轻量化与表面刚性的提高这样彼此相反的要求,例如,如专利文献I和专利文献2等所示,一般是在前侧车门、后侧车门的车身外板上接合加强构件来提高车身外板的面强度。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 - 264933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 - 25842号公报
[0007]但是,上述专利文献I或上述专利文献2等所示的以往的加强构件是跨越前侧车门、后侧车门的前后方向大致全长设置的大型的构件,因此有可能与安装在前侧车门、后侧车门的车身外板的其他金属板构件等相干扰。
[0008]这样,必须将加强构件以不与其他金属板构件等相干扰的方式设置于车身外板,而且,有时车身外板的要提高表面刚性的部位散布于较大范围,因此有可能难以将大型的加强构件配置于要提高表面刚性的部位。
[0009]另外,虽然考虑有在前侧车门、后侧车门的车身外板的要提高表面刚性的部位粘贴并覆盖热固化性的片状的加强构件的方法,但是由于热固化性的片状的加强构件价格昂贵,因此存在前侧车门、后侧车门的成本提高的问题。
[0010]另外,对于被片状的加强构件覆盖的部位,在电沉积涂装工序中未经电沉积涂装,前侧车门、后侧车门的防锈性有可能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1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该问题。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不与其他金属板构件等相干扰地设置于要提高表面刚性的部位、并抑制成本,且不会导致防锈性降低的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以及具有该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的车辆用门。
[001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达到目的,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其通过粘接材料粘贴到车辆的车身外板的车内侧用于提高上述车身外板的表面刚性,其特征在于,上述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在上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被分割为多个的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设置为排列在上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并且在该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后端侧与前端侧重叠并接合在一起。
[0013]根据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的特征在于,被分割为多个的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包括粘贴到上述车身外板的粘接面部、自上述粘接面部弯曲并立起的壁面部以及自上述壁面部弯曲设置并相对于该壁面部向与上述粘接面部相反的方向弯曲的顶端面部。
[0014]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门包括车辆的车身外板和通过粘接材料粘贴到上述车身外板的车内侧用于提高上述车身外板的表面刚性的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是技术方案I或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
[0015]采用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被分割为多个的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设置为排列在上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并且在该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后端侧与前端侧重叠并接合在一起,因此能够将通过分割而形成为小型的多个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避开其他金属板构件等地配置在要提高表面刚性的部位。
[0016]这样,由于能够避开其他金属板构件等地配置在要提高表面刚性的部位,因此能够将加强构件配置在散布于较大范围内的要提高刚性的部位,从而能够有效地配置加强构件来提高车身外板的表面刚性。
[0017]另外,由于被分割为多个的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的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后端侧与前端侧重叠并接合在一起,因此通过将多个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接合在一起实现一体化,能够提高机械强度,从而能够提高车身外板的表面刚性。
[0018]另外,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被分割为多个,由此能够将各个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设置在必要部位,能够提高车身外板的较大范围的表面刚性。
[0019]另外,由于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被分割为多个而形成为小型,因此与大型的加强构件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能够谋求使设置有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的车身外板轻量化。
[0020]另外,由于被分割为多个的形成为小型的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能够利用车门、车身等的成形时的废料来形成,因此能够节省资源并降低成本。
[0021]另外,由于车身外板并未被形成为小型的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覆盖,因此能够充分地实施电沉积涂装而不会导致防锈性降低。
[0022]采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被分割为多个的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包括粘贴到车身外板的粘接面部、自上述粘接面部弯曲并立起的壁面部以及自上述壁面部弯曲设置并相对于该壁面部向与上述粘接面部相反的方向弯曲的顶端面部,因此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呈截面Z字形状,因此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的截面惯性矩变大,能发挥与从车外侧按压车身外板的力相对应的阻力的作用。因而,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的机械强度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车身外板的表面刚性。
[0023]采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门,包括车辆的车身外板和通过粘接材料粘贴到上述车身外板的车内侧用于提高上述车身外板的表面刚性的上述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因此能够提供一种不与他金属板构件等相干扰地将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设置于要提高表面刚性的部位设有、并且抑制了成本防止了防锈性降低的车辆用门。【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汽车的侧视图。
[002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前侧车门的外板的立体图。
[0026]图3是表示与图2所示的外板相接合的加强件的组装形态的平面视图。
[0027]图4是图2的II — II剖视图。
[0028]图5是图2的II1-1II剖视图或图2的IV — IV剖视图。
[0029]图6A和图6B是用于说明加强件的组装形态的变形例的图。图6A是将第2加强件部配置在前方的形态的图,图6B是将梯形状的第I加强件部与梯形状的第2加强件部连结在一起的形态的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I车辆;2前侧车门(车辆用门);8外板(车身外板);10板主体部;18加强件(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21第I加强件部(第I加强部);22第2加强件部(第2加强部);24粘接面部;25壁面部;26顶端面部;27壁面部;28粘接面部;29壁面部;30顶端面部;33粘接面部;34壁面部;35顶端面部;41粘接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说明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代表性的形态,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因而,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即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想到的、实质上相同的、所谓的均等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
[0033]图1是汽车等车辆I的侧视图。图2和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前侧车门2的车内侧的部分的图。图4和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前侧车门2的剖视图。
[0034]如图1所示,在汽车等车辆I的侧面设置有作为车辆用门的前侧车门2与后侧车门3。
[0035]前侧车门2和后侧车门3例如是前门铰链式铰链门构造的车辆用门,是将汽车用冷轧钢板、汽车用高张力钢板等汽车用薄钢板冲压成形后的所谓的冲压车门。
[0036]另外,前侧车门2和后侧车门3也可以是将辊轧成形的车门窗框部与冲压成形的车门板部重叠焊接而成的所谓的窗框车门,来取代上述所谓的冲压车门。
[0037]如图2所示,前侧车门2包括作为车身外板的外板8、作为用于提高上述外板8的表面刚性的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的加强件18以及作为车身内板的未图示的内板,该内板经与上述外板8之间的折边加工及点焊而设置于上述外板8的车内侧。
[0038]外板8包括板主体部10和窗框部12,在窗框部12的前端部设有用于安装车门后视镜的安装部14,在板主体部10形成有用于配置车门把手的开口 15。
[0039]如图2所示,板主体部1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形成为大致平面状,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形成为靠近车内侧的弯曲形状。另外,为了实现轻量化,板主体部10被做成了薄板,因此在要提高表面刚性的部位安装有加强构件,作为该加强构件,在板主体部10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中间区域安装有加强件18,在板主体部10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安装有未图示的防撞梁。[0040]加强件18包括从板主体部10的前侧一直安装到中间侧的作为第I加强部的第I加强件部21和安装于板主体部10的后侧的作为第2加强部的第2加强件部22。
[0041]第I加强件部21呈前端部形成为短边并且后端部形成为长边的梯形状。第I加强件部21例如由铝合金、高张力钢等薄钢板构成,通过冲压成形一体成形。
[0042]另外,如图2和图4所示,第I加强件部21包括第IZ字形状截面部21a、第2Z字形状截面部21b、与上述第IZ字形状截面部21a和上述第2Z字形状截面部21b相连而形成的壁面部27以及用于实现轻量化的开口部23。
[0043]第IZ字形状截面部21a包括通过粘接材料41粘贴到板主体部10的粘接面部24、自上述粘接面部24弯曲并立起的壁面部25以及自上述壁面部25的顶端弯曲而设置的顶端面部26,第IZ字形状截面部21a通过冲压成形形成为截面Z字形状。
[0044]第2Z字形状截面部21b包括通过粘接材料41粘贴到板主体部10的粘接面部28、自上述粘接面部28弯曲并立起的壁面部29以及自上述壁面部29的顶端弯曲而设置的顶端面部30,第2Z字形状截面部21b通过冲压成形形成为截面Z字形状。
[0045]第IZ字形状截面部21a的粘接面部24和第2Z字形状截面部21b的粘接面部28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长的薄板状,并且从前端部朝向后端部宽度逐渐变大。粘接面部24和粘接面部28通过粘接材料41粘接并固定于板主体部10的车内侧的表面。
[0046]粘接材料41是比较柔软且难以传递剪切变形的弹性粘接剂,例如,是以发泡性合成橡胶为主要成分的热固化型的胶粘密封材料。粘接材料41涂布于板主体部10的所需部位,沿着该涂布后的所需部位将粘接面部24和粘接面部28按压于该所需部位,使在外板8的烤漆(日文:塗装焼t付K )工序中固化的粘接材料41与粘接面部24和粘接面部28粘接起来,从而将粘接面部24和粘接面部28固定于板主体部10。
[0047]第IZ字形状截面部21a的壁面部25形成于粘接面部24的全长范围,从上述粘接面部24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部向车内侧弯曲并立起而形成,第2Z字形状截面部21b的壁面部29形成于粘接面部28的全长范围,从上述粘接面部28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端部向车内侧弯曲并立起而形成。如图4所示,壁面部25形成得比粘接面部24宽,壁面部29形成得比粘接面部28宽。
[0048]第IZ字形状截面部21a顶端面部26形成于壁面部25的全长范围,从上述壁面部25的车内侧的顶端向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方向弯曲而形成,第2Z字形状截面部21b的顶端面部30形成于壁面部29的全长范围,从上述壁面部29的车内侧的顶端向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方向弯曲而形成。
[0049]另外,顶端面部26相对于壁面部25向与上述粘接面部24相反的方向弯曲,顶端面部30相对于壁面部29向与上述粘接面部28相反的方向弯曲。因此,第IZ字形状截面部21a和第2Z字形状截面部21b两者的截面呈Z字形状。
[0050]与第IZ字形状截面部21a和第2Z字形状截面部21b相连设置的壁面部27自上述第2Z字形状截面部21b的粘接面部28的上端弯曲并向车内侧立起,并且从向车内侧立起的顶端向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方向弯曲并与上述第IZ字形状截面部21a的顶端面部26的下端相连而形成。壁面部27形成为与第IZ字形状截面部21a的壁面部25和第2Z字形状截面部21b的壁面部29大致相同的宽度。
[0051]开口部23是使第IZ字形状截面部21a的顶端面部26的除两端部和上端部这两者以外的部分、与第IZ字形状截面部21a和第2Z字形状截面部21b相连的壁面部27的除两端部以外的部分以及第2Z字形状截面部21b的粘接面部28的除两端部和下端部这两者以外的部分连续地开设成开口而形成的。开口部23开设成从前端部朝向后端部宽度逐渐变大的梯形状。
[0052]这样,第I加强件部21具有与第IZ字形状截面部21a的顶端面部26、壁面部27以及第2Z字形状截面部21b的粘接面部28连续地开设而成的开口部23,因此实现了使第I加强件部21轻量化,并且提高了通过冲压成形对第IZ字形状截面部21a和第2Z字形状截面部21b进行深冲压而将其加工成截面Z字形状时的加工性。
[0053]另外,由于提高了通过冲压成形进行深冲压加工时的加工性,因此能够使第IZ字形状截面部21a的壁面部25和第2Z字形状截面部21b的壁面部29这两者形成得较宽,而使加强件18的截面惯性矩变大,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板主体部10的表面刚性。
[0054]如图2和图3所不,第2加强件部22相对于第I加强件部21设置有多个(在图不例中为两个),并与第I加强件部21排列设置。第2加强件部22在第I加强件部21的后端侧接合有上述第2加强件部22的前端侧,在使第2加强件部22的前端侧的背面与第I加强件部21的后端侧的表面重叠的状态下通过点焊等将第2加强件部22与第I加强件部21接合在一起。
[0055]第2加强件部22设置于第I加强件部21的后端侧的上侧和下侧这两处,设置于上侧的第2加强件部22和设置于下侧的第2加强件部22是同一形态的同一构件。
[0056]这样,由于多个第2加强件部22为同一构件,因此第2加强件部22能够共用,因此用于冲压成形上述第2加强件部22的冲压模具的种类得到抑制,与由许多种类的构件构成的以往的加强构件相比,能够降低成本。
[0057]另外,如图2和图5所示,第2加强件部22包括通过粘接材料41粘贴到板主体部10的粘接面部33、自上述粘接面部33弯曲并向车内侧立起的壁面部34以及自上述壁面部34的顶端向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方向弯曲而设置的顶端面部35,第2加强件部22通过冲压成形形成为截面Z字形状。
[0058]另外,第2加强件部22的粘接面部33、壁面部34以及顶端面部35形成为一体,例如,通过对铝合金、高张力钢等薄钢板进行冲压成形而形成为截面Z字形状。
[0059]第2加强件部22的粘接面部3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长形成为薄板状,且形成为矩形状。粘接面部33通过粘接材料41粘接并固定于板主体部10的车内侧的表面。
[0060]另外,由于将第2加强件部22的粘接面部33的背面接合于第I加强件部21的粘接面部24、粘接面部28的表面,因此粘贴到粘接面部33的粘接材料41的厚度比第I加强件部21的粘接面部24、粘接面部28的粘接材料41的厚度稍厚。
[0061]第2加强件部22的壁面部34形成于粘接面部33的除后端部以外的部分的下端部,从上述粘接面部33的下端部向车内侧弯曲并立起而形成。如图5所示,壁面部34形成得比粘接面部33宽。另外,如图2所示,壁面部34的后端侧的宽度朝向后端部逐渐变小。
[0062]第2加强件部22的顶端面部35形成于壁面部34的全长范围,顶端面部35的后端部与粘接面部33相连而形成。另外,顶端面部35相对于壁面部34向与上述粘接面部33相反的方向弯曲。因此,如图5所示,第2加强件部22的截面呈Z字形状。
[0063]这样,由于第2加强件部22呈截面Z字形状,因此如图2所示,配置于上侧的第2加强件部22将上述第2加强件部22的粘接面部33的背面重叠于第I加强件部21的第IZ字形状截面部21a的粘接面部24的表面,将上述第2加强件部22的壁面部34的背面重叠于上述第IZ字形状截面部21a的壁面部25的表面,将上述第2加强件部22的顶端面部35的背面重叠于上述第IZ字形状截面部21a的顶端面部26的表面。另外,在上述壁面部25的表面与上述壁面部34的背面之间,也可以存在间隙。
[0064]另外,配置于下侧的第2加强件部22将上述第2加强件部22的粘接面部33的背面重叠于第I加强件部21的第2Z字形状截面部21b的粘接面部28的表面,将上述第2加强件部22的壁面部34的背面重叠于上述第2Z字形状截面部21b的壁面部29的表面,将上述第2加强件部22的顶端面部35的背面重叠于上述第2Z字形状截面部21b的顶端面部30的表面。另外,在上述壁面部29的表面与上述壁面部34的背面之间,也可以具有间隙。
[0065]这样,使具有截面Z字形状的第I加强件部21与形成为截面Z字形状的第2加强件部22重叠并将它们接合在一起,因此从第I加强件部21到第2加强件部22截面Z字形状形成为一体,因此将第I加强件部21与第2加强件部22接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加强件18的机械强度大幅度提高。
[0066]接着,参照图2?图5说明将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加强件18固定于外板8的形态。
[0067]如图2和图4所示,在外板8的车内侧的表面的所需部位涂布胶粘密封材料等粘接材料41,在该涂布的粘接材料41上粘接第I加强件部21的粘接面部24、粘接面28和第2加强件部22的粘接面部33,并且处于使第2加强件部22的前端侧重叠于第I加强件部21的后端侧的状态,通过点焊等将上述第I加强件部21的后端侧与上述第2加强件部22的前端侧接合在一起,在电沉积涂装工序中形成环氧树脂类塗料等防锈涂膜,在外板8的烤漆工序中使粘接材料41固化,将第I加强件部21和第2加强件部22固定于外板8。
[0068]此时,第I加强件部21的第IZ字形状截面部21a的Z字形状截面与配置于上侧的第2加强件部22的Z字形状截面处于相连的状态,并且第I加强件部21的第2Z字形状截面部21b的Z字形状截面与配置于下侧的第2加强件部22的Z字形状截面处于相连的状态。
[0069]另外,此时,如图3所示,在第I加强件部21的粘接面部28的前端部设有与未图示的内板点焊在一起的焊接点A,在配置于上侧的第2加强件部22的粘接面部33的后端部设有与未图示的内板点焊在一起的焊接点B,在配置于下侧的第2加强件部22的粘接面部33的后端部设有与未图示的内板点焊在一起的焊接点C,将上述焊接点A、焊接点B和焊接点C分别连结起来而得的线形成为等腰三角形状。
[0070]这样,Z字形状截面跨越第I加强件部21与第2加强件部22地相连,由此,加强件18在长度方向(在附图中为前后方向)上的机械强度提高,能够提高外板8的机械强度。
[0071]另外,由于将第I加强件部21的前端部的焊接点A、配置于上侧的第2加强件部22的后端部的焊接点B和配置于下侧的第2加强件部22的后端部的焊接点C分别连结起来而得的线形成为等腰三角形状,因此能够高效地使作用于加强件18的张力分散,从而能够提高外板8相对于外力的耐久性。
[0072]另外,由于机械强度取决于对作用于长度方向上的张力的耐久性,因此,由在长度方向上延长的Z字形状截面而使加强件18的截面惯性矩大幅度变大,由此能够大幅度提高加强件18的加强性能。
[0073]因而,加强件18能有效地克服作用于板主体部10的车外侧的表面的按压力,因此板主体部10的表面刚性提高,上述板主体部10因上述按压力而发生挠曲的挠曲变形得到抑制,能够防止不实感(日文S。爸感)。
[0074]另外,由于第2加强件部22通过重叠并接合于第I加强件部21而设置,因此能够调整第2加强件22的配置位置的自由度提高,能够有效地将第2加强件部22配置在板主体部10的要提高表面刚性的部位。
[0075]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加强件18是通过粘接材料41粘贴到汽车等车辆I的外板8的车内侧用于提高上述外板8的表面刚性的加强件18,上述加强件18在上述车辆I的前后方向被分割为多个,被分割为多个的加强件18设置为排列在上述车辆I的前后方向上,并且在该车辆I的前后方向上的后端侧与前端侧重叠并接合在一起,因此能够使通过分割而形成为小型的多个第I加强件部21与第2加强件部22避开其他金属板构件等地配置在要提高表面刚性的部位。
[0076]另外,由于能够避开其他金属板构件等地配置在要提高表面刚性的部位,因此能够将第I加强件部21与第2加强件部22配置在散布于较大范围内的要提高刚性的部位,从而能够有效地配置加强件18来提高外板8的表面刚性。
[0077]另外,由于被分割为多个的第I加强件部21与第2加强件部22使车辆I的前后方向上的后端侧与前端侧重叠并接合在一起,因此通过将多个第I加强件部21与第2加强件部22接合在一起实现一体化,能够提高机械强度,从而能够提高外板8的表面刚性。
[0078]另外,加强件18被分割为多个,由此能够将各个第I加强件部21与第2加强件部22设置在必要部位,能够提高外板8的较大范围的表面刚性。
[0079]另外,由于加强件18被分割为多个而形成为小型,因此与大型的加强构件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能够谋求使设置有加强件18的外板8轻量化。
[0080]另外,由于加强件18被分割为第I加强件部21与第2加强件部22而形成为小型,因此能够利用车门、车身等的成形时的废料来形成,从而能够节省资源并降低成本。
[0081]另外,由于加强件18被分割为第I加强件部21与第2加强件部22而形成为小型,因此与大型的加强构件相比,能够抑制成本。
[0082]另外,由于外板8并未被第I加强件部21和第2加强件部22覆盖,因此能够充分地进行电沉积涂装,从而能够通过该电沉积涂装发挥充分的防锈性。
[0083]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加强件18的第I加强件部21包括粘贴到外板8的粘接面部24、自上述粘接面部24弯曲并立起的壁面部25、自上述壁面部34弯曲设置并相对于该壁面部25向与上述粘接面部24相反的方向弯曲的顶端面部26、粘贴到外板8的粘接面部28、自上述粘接面部28弯曲并立起的壁面部29以及自上述壁面部29弯曲设置并相对于该壁面部29向与上述粘接面部28相反的方向弯曲的顶端面部30,第2加强件部22包括粘贴到外板8的粘接面部33、自上述粘接面部33弯曲并立起的壁面部34以及自上述壁面部34弯曲设置并相对于该壁面部34向与上述粘接面部33相反的方向弯曲的顶端面部35,因此第I加强件部21和第2加强件部22这两者均呈截面Z字形状,因此加强件18的截面惯性矩变大,能发挥与从车外侧按压外板8的按压力相对应的阻力的作用。因而,加强件18的机械强度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外板8的表面刚性。
[0084]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前侧车门2包括车辆I的外板8和通过粘接材料41粘贴到上述外板8的车内侧用于提高上述外板8的表面刚性的上述加强件18,因此能够不与其他金属板构件等相干扰地将加强件18设置于要提高表面刚性的部位,并且能够抑制成本,防止防锈性降低。
[0085]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辆用门说明了前侧车门2,但是当然,作为车辆用门也可以是后侧车门3、后尾门4。另外,在是后尾门4的情况下,第I加强件部21和第2加强件部22这两者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安装。
[0086]另外,能够通过将第I加强件部21做成所谓的截面帽子形状来简化第I加强件部21。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Z字形状截面相对,能够形成截面帽子形状,因此能够将形成为截面Z字形状的第2加强件部22重叠并接合于第I加强件部21,从而能够提供机械强度较高的加强件18,并且通过简化能够降低加强件18的成本。
[0087]另外,如图6A所示,也可以将第2加强件部22配置在外板8的车内侧的前侧并且将第I加强件部21配置在后侧。此外,如图6B所示,也可以使形成为梯形状的第I加强件部21A和形成为梯形状的第2加强件部22A的梯形状的短边侧彼此重叠并接合在一起而构成加强件18A。
[0088]在图6B所示的加强件18A中,将第I加强件部21A的焊接点A、焊接点B和焊接点E分别连结起来而得的线形成为等腰三角形状,将第2加强件部22A的焊接点C、焊接点D和焊接点E分别连结起来而得的线形成为等腰三角形状,由焊接点A、焊接点B和焊接点E形成的等腰三角形状与由焊接点C、焊接点D和焊接点E形成的等腰三角形状以焊接点E为中心呈轴对称,因此通过高效地使作用于加强件18A的长度方向上的张力分散,而发挥与该张力相对应的阻力的作用,从而能够提高外板8的表面刚性。
[0089]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90]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能够用作用于提高汽车等车辆的车门的表面刚性的加强件,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门能够用作汽车等车辆的车门。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其通过粘接材料粘贴到车辆的车身外板的车内侧用于提高上述车身外板的表面刚性,其特征在于, 上述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在上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 被分割为多个的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设置为排列在上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并且在该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后端侧与前端侧重叠并接合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其特征在于, 被分割为多个的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包括粘贴到上述车身外板的粘接面部、自上述粘接面部弯曲并立起的壁面部以及自上述壁面部弯曲设置并相对于该壁面部向与上述粘接面部相反的方向弯曲的顶端面部。
3.一种车辆用门,其包括车辆的车身外板和通过粘接材料粘贴到上述车身外板的车内侧用于提高上述车身外板的表面刚性的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是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外板用加强构件。
【文档编号】B60J5/04GK203752846SQ201420100948
【公开日】2014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6日
【发明者】西村浩司 申请人:铃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