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固定作用的车用百褶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5845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固定作用的车用百褶帘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固定作用的车用百褶帘,包括:顶部型材、中部型材、底部型材、第一细绳和第二细绳;顶部型材和中部型材之间固定有第一百褶布,第一百褶布有第一左侧穿孔轨道和第一右侧穿孔轨道;中部型材和底部型材之间固定有第二百褶布,第二百褶布有第二左侧穿孔轨道和第二右侧穿孔轨道;顶部型材内部有固定弹簧;第一细绳从固定弹簧的左端向左延伸进入第一左侧穿孔轨道,进入中部型材后向右延伸并进入第二右侧穿孔轨道,进入底部型材后向左延伸,从底部型材左端穿出后形成左侧伸出端;第二细绳与第一细绳成对称设置。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百褶帘能够解决现有车用百褶帘底部无法固定的问题,保证行车过程中百褶帘的正常使用。
【专利说明】一种具有固定作用的车用百褶帘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百褶帘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固定作用的车用百褶帘。

【背景技术】
[0002]百褶帘由于其简单实用的设计和精美的外观被广泛的应用在别墅、家居、写字楼、会议室及商业楼宇中。随着汽车领域的发展,房车中也逐渐将百褶帘作为遮阳使用。
[0003]现有的车用百褶帘由于只能固定顶部,底部无法固定,导致在行车过程中百褶帘底部发生晃动,撞击到车内周围部件,既产生噪音又影响遮阳效果,同时还具有危险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具有固定作用的车用百褶帘,解决现有车用百褶帘底部无法固定的问题,保证行车过程中百褶帘的正常使用。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固定作用的车用百褶帘,包括:顶部型材、中部型材、底部型材、第一细绳和第二细绳;
[0006]所述顶部型材和所述中部型材之间固定有第一百褶布,所述第一百褶布具有第一左侧穿孔轨道和第一右侧穿孔轨道;
[0007]所述中部型材和所述底部型材之间固定有第二百褶布,所述第二百褶布具有第二左侧穿孔轨道和第二右侧穿孔轨道;
[0008]所述顶部型材内部设置有固定弹簧;
[0009]所述第一细绳从所述固定弹簧的左端向左延伸进入所述第一左侧穿孔轨道,从所述第一左侧穿孔轨道底端进入所述中部型材后向右延伸并进入所述第二右侧穿孔轨道,从所述第二右侧穿孔轨道底部进入所述底部型材后向左延伸,从所述底部型材左端穿出后形成左侧伸出端;
[0010]所述第二细绳从所述固定弹簧的右端向右延伸进入所述第一右侧穿孔轨道,从所述第一右侧穿孔轨道底端进入所述中部型材后向左延伸并进入所述第二左侧穿孔轨道,从所述第二左侧穿孔轨道底部进入所述底部型材后向右延伸,从所述底部型材右端穿出后形成右侧伸出端。
[0011]优选地,上述百褶帘中,
[0012]所述第一左侧穿孔轨道由通过所述第一百褶布的每个褶左部的一系列通孔组成,所述第一百褶布的每个褶左部的一系列通孔沿竖直方向排列;
[0013]所述第一左侧穿孔轨道与所述第一百褶布的左侧边缘之间具有第一左侧间距;
[0014]所述第一右侧穿孔轨道由通过所述第一百褶布的每个褶右部的一系列通孔组成,所述第一百褶布的每个褶右部的一系列通孔沿竖直方向排列;
[0015]所述第一右侧穿孔轨道与所述第一百褶布的右侧边缘之间具有第一右侧间距。
[0016]优选地,上述百褶帘中,
[0017]所述第二左侧穿孔轨道由通过所述第二百褶布的每个褶左部的一系列通孔组成,所述第二百褶布的每个褶左部的一系列通孔沿竖直方向排列;
[0018]所述第二左侧穿孔轨道与所述第二百褶布的左侧边缘之间具有第二左侧间距;
[0019]所述第二右侧穿孔轨道由通过所述第二百褶布的每个褶右部的一系列通孔组成,所述第二百褶布的每个褶右部的一系列通孔沿竖直方向排列;
[0020]所述第二右侧穿孔轨道与所述第二百褶布的右侧边缘之间具有第二右侧间距。
[0021]优选地,上述百褶帘中,所述第一左侧间距、所述第一右侧间距、所述第二左侧间距和所述第二右侧间距相同,均为2cm — 7cm。
[0022]优选地,上述百褶帘中,所述第一左侧间距、所述第一右侧间距、所述第二左侧间距和所述第二右侧间距相同,均为4cm。
[0023]优选地,上述百褶帘中,
[0024]所述固定弹簧设置在所述顶部型材内部的中间位置;
[0025]所述第一细绳在所述顶部型材中沿水平方向向左延伸;
[0026]所述第一细绳在所述中部型材中沿与水平方向顺时针夹角5度向右延伸;
[0027]所述第一细绳在所述底部型材中沿与水平方向逆时针夹角5度向左延伸;
[0028]所述第二细绳在所述顶部型材中沿水平方向向右延伸;
[0029]所述第二细绳在所述中部型材中沿与水平方向逆时针夹角5度向左延伸;
[0030]所述第二细绳在所述底部型材中沿与水平方向顺时针夹角5度向右延伸。
[0031]优选地,上述百褶帘中,所述顶部型材、所述中部型材和所述底部型材均为空心长方体结构。
[0032]优选地,上述百褶帘中,所述左侧伸出端具有第一固定结构,所述右侧伸出端具有第二固定结构。
[0033]优选地,上述百褶帘中,所述第一百褶布为不透光百褶布,所述第二百褶布为半透光百褶布。
[0034]优选地,上述百褶帘中,所述第一细绳和所述第二细绳为具有耐磨性的细绳。
[0035]本实用新型至少存在以下技术效果:
[0036]I)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顶部型材中设置固定弹簧,用以固定第一细绳和第二细绳;通过在第一百褶布中设置第一左侧穿孔轨道和第一右侧穿孔轨道,在第二百褶布中设置第二左侧穿孔轨道和第二右侧穿孔轨道,引导第一细绳和第二细绳从底部型材的左端和右端穿出,从而在第一细绳上形成左侧伸出端,在第二细绳上形成右侧伸出端;利用左侧伸出端和右侧伸出端将百褶帘底部与车体进行固定,保证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百褶帘底部不会随着车辆的行驶而发生晃动,解决现有车用百褶帘底部无法固定的问题,保证行车过程中百褶帘的正常使用。
[0037]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第一细绳与第二细绳布置成双S形走向,令第一细绳和第二细绳与垂直于中部型材和底部型材的方向成85度夹角,能够保证第一细绳和第二细绳与中部型材和底部型材之间形成较大的摩擦力,再由于第一百褶布和第二百褶布的重量较轻,因此利用第一细绳和第二细绳与中部型材和底部型材之间的摩擦力就能够将百褶帘向上拉起,同时中部型材和底部型材能够依靠摩擦力固定在第一细绳和第二细绳上任意需要固定的位置,达到任意调节百褶帘开度的目的。因此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百褶帘能够达到随意调节百褶帘开启程度的目的,保证遮阳效果,满足车内乘员的使用需求。
[0038]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设置第一百褶布为不透光百褶布,第二百褶布为半透光百褶布,形成不透光百褶布在上,半透光的百褶布在下的设置方式。当清晨日照充足时,日照位置高,主要利用在上的不透光百褶布遮挡阳光,不透光百褶布遮阳效果好于半透光百褶布,能够保证乘员不受到强烈的日照刺激;当黄昏日落时,日照位置低,主要利用在下的半透光百褶布遮挡阳光,半透光百褶布足够遮挡黄昏的日照,避免了采用不透光百褶布遮挡黄昏的日照时遮挡能力过强,完全挡住视线的弊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9]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004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固定作用的车用百褶帘的结构示意图。
[0041]附图标记说明如下:顶部型材100,固定弹簧101,第一百褶布110,中部型材200,第二百褶布210,底部型材300,第一细绳400,第一固定结构410,第二细绳500,第二固定结构 510。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43]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固定作用的车用百褶帘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固定作用的车用百褶帘,包括:顶部型材100、中部型材200、底部型材300、第一细绳400和第二细绳500 ;
[0044]顶部型材100和中部型材200之间固定有第一百褶布110,第一百褶布110具有第一左侧穿孔轨道和第一右侧穿孔轨道;
[0045]中部型材200和底部型材300之间固定有第二百褶布210,第二百褶布210具有第二左侧穿孔轨道和第二右侧穿孔轨道;
[0046]顶部型材100内部设置有固定弹簧101 ;
[0047]第一细绳400从固定弹簧101的左端向左延伸进入第一左侧穿孔轨道,从第一左侧穿孔轨道底端进入中部型材200后向右延伸并进入第二右侧穿孔轨道,从第二右侧穿孔轨道底部进入底部型材300后向左延伸,从底部型材300左端穿出后形成左侧伸出端;
[0048]第二细绳500从固定弹簧101的右端向右延伸进入第一右侧穿孔轨道,从第一右侧穿孔轨道底端进入中部型材200后向左延伸并进入第二左侧穿孔轨道,从第二左侧穿孔轨道底部进入底部型材300后向右延伸,从底部型材300右端穿出后形成右侧伸出端。
[0049]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顶部型材100中设置固定弹簧101,用以固定第一细绳400和第二细绳500 ;通过在第一百褶布110中设置第一左侧穿孔轨道和第一右侧穿孔轨道,在第二百褶布210中设置第二左侧穿孔轨道和第二右侧穿孔轨道,引导第一细绳400和第二细绳500从底部型材300的左端和右端穿出,从而在第一细绳400上形成左侧伸出端,在第二细绳500上形成右侧伸出端;利用左侧伸出端和右侧伸出端将百褶帘底部与车体进行固定,保证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百褶帘底部不会随着车辆的行驶而发生晃动,解决现有车用百褶帘底部无法固定的问题,保证行车过程中百褶帘的正常使用。
[005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百褶帘安装在车窗上,利用第一细绳400上的左侧伸出端和第二细绳500上的右侧伸出端能够将百褶帘底部与车体进行固定,固定方式可以是将左侧伸出端和右侧伸出端与车窗下方的固定物进行捆绑,或者在左侧伸出端上设置第一固定结构410,在右侧伸出端上设置第二固定结构510,利用第一固定结构410和第二固定结构510将百褶帘底部与车体进行固定。
[0051]第一固定结构410和第二固定结构510可以为固定环结构,安装百裙帘进行固定时,通过固定环结构与螺钉螺母进行配合,将百褶帘底端与车体进行固定。第一固定结构410和第二固定结构510还可以为其他形式的固定结构,如吸力盘等固定结构。
[005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部型材100、中部型材200和底部型材300都为空心长方体结构,因此在顶部型材100中设置固定弹簧101。利用固定弹簧101连接第一细绳400和第二细绳500,当使用人员拉动第一细绳400和第二细绳500时,能间接拉动固定弹簧101,由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固定弹簧101也同时拉动第一细绳400和第二细绳500,再利用第一细绳400和第二细绳500与中部型材200和底部型材300之间的摩擦力,带动中部型材200和底部型材300向上运动,从而带动第一百褶布110和第二百褶布210向上运动,从而开启百褶帘。出于百褶帘受力对称性的考虑,通常将固定弹簧101设置在顶部型材100内部的中间位置。
[0053]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第一百褶布110中布置第一左侧穿孔轨道和第一右侧穿孔轨道,在第二百褶布210中布置第二左侧穿孔轨道和第二右侧穿孔轨道,在顶部型材100内部的中间位置设置固定弹簧101,中部型材200和底部型材300均为空心长方体结构。
[0054]在第一百褶布110中,第一左侧穿孔轨道是由一系列通孔组成的能够容纳第一细绳400穿过的孔道。组成第一左侧穿孔轨道的通孔位于第一百褶布110的每个褶的左部,并且组成第一左侧穿孔轨道的通孔沿竖直方向排列。对称地,在第一百褶布110的每个褶的右部,存在一系列竖直排列的通孔,这些通孔组成第一右侧穿孔轨道,第一右侧穿孔轨道能够容纳第二细绳500通过。
[0055]在第二百褶布210中,第二左侧穿孔轨道是由一系列通孔组成的能够容纳第二细绳500穿过的孔道。组成第二左侧穿孔轨道的通孔位于第二百褶布210的每个褶的左部,并且组成第二左侧穿孔轨道的通孔沿竖直方向排列;第二右侧穿孔轨道是由一系列通孔组成的能够容纳第二细绳500穿过的孔道。组成第二右侧穿孔轨道的通孔位于第二百褶布210的每个褶的右部,并且组成第二右侧穿孔轨道的通孔沿竖直方向排列。
[0056]令第一细绳400从固定弹簧101的左端向左延伸进入第一左侧穿孔轨道,再从第一左侧穿孔轨道的底端穿出,进入中部型材200,然后在中部型材200中向右延伸进入第二右侧穿孔轨道,再从第二右侧穿孔轨道底部穿出,进入底部型材300,最后在底部型材300中向左延伸,最终从底部型材300的左端穿出形成左侧伸出端。
[0057]对应于第一细绳400,第二细绳500与第一细绳400对称设置,既第二细绳500从固定弹簧101的右端向右侧延伸进入第一右侧穿孔轨道,再从第一右侧穿孔轨道的底端穿出,进入中部型材200,然后在中部型材200中向左侧延伸进入第二左侧穿孔轨道,再从第二左侧穿孔轨道底部穿出,进入底部型材300,最后在底部型材300中向右侧延伸,最终从底部型材300的右端穿出形成右侧伸出端。
[0058]进一步地,在顶部型材100中,第一细绳400沿水平方向向左延伸;在第一百褶布110中,由于第一左侧穿孔轨道是竖直方向的,因此第一细绳400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在中部型材200中,第一细绳400沿与水平方向顺时针夹角5度向右延伸;在第二百褶布210中,由于第二右侧穿孔轨道是竖直方向的,因此第二细绳500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在底部型材300中,第一细绳400沿与水平方向逆时针夹角5度向左延伸;也就是说,第一细绳400与垂直于中部型材200和底部型材300的方向成85度夹角。
[0059]同样地,在顶部型材100中,第二细绳500沿水平方向向右延伸;在第一百褶布110中,由于第一右侧穿孔轨道是竖直方向的,因此第二细绳500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在中部型材200中,第二细绳500沿与水平方向逆时针夹角5度向左延伸;在第二百褶布210中,由于第二左侧穿孔轨道是竖直方向的,因此第二细绳500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在底部型材300中,第二细绳500沿与水平方向顺时针夹角5度向右延伸;也就是说,第二细绳500与垂直于中部型材200和底部型材300的方向成85度夹角。
[0060]将第一细绳400与第二细绳500布置成双S形走向,令第一细绳400和第二细绳500与垂直于中部型材200和底部型材300的方向成85度夹角,能够保证第一细绳400和第二细绳500与中部型材200和底部型材300之间形成较大的摩擦力,再由于第一百褶布110和第二百褶布210的重量较轻,因此利用第一细绳400和第二细绳500与中部型材200和底部型材300之间的摩擦力就能够将百褶帘向上拉起,同时中部型材200和底部型材300能够依靠摩擦力固定在第一细绳400和第二细绳500上任意需要固定的位置,达到任意调节百褶帘开度的目的。因此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百褶帘能够达到随意调节百褶帘开启程度的目的,保证遮阳效果,满足车内乘员的使用需求。
[006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细绳400与第二细绳500对称布置,保证了百褶帘内部受力的对称性,保证了百褶帘的正常工作。利用左侧伸出端和右侧伸出端将百褶帘底部与车体进行固定,能够保证百褶帘在行车时不产生晃动。通过将第一细绳400与第二细绳500布置成双S形走向,令第一细绳400和第二细绳500与垂直于中部型材200和底部型材300的方向成85度夹角,能够增大第一细绳400和第二细绳500与中部型材200和底部型材300之间的摩擦力,满足使用人员任意调节百褶帘开启程度的使用需求。
[0062]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令第一细绳400和第二细绳500在中部型材200和底部型材300中沿与水平方向顺时针5度或逆时针5度延伸的方法。
[0063]具体地,可以设置中部型材200和底部型材300为空心长方体结构,且中部型材200和底部型材300具有一定的壁厚。综合中部型材200的长、宽、高的具体数值,令细绳进入中部型材200后,自然延伸至中部型材200的出口时,由于受中部型材200内部的高度落差和水平方向的延伸长度影响,其延伸方向刚好与水平面成5度夹角。
[0064]同样地,通过设定底部型材300的长、宽、高的具体数值,也能够保证细绳进入底部型材300后,自然延伸至底部型材300的出口时,由于受底部型材300内部的高度落差和水平方向的延伸长度影响,其延伸方向刚好与水平面成5度夹角。
[006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是利用细绳与百褶帘之间的摩擦力开启或放下百褶帘的,因此要求第一细绳400和第二细绳500为具有耐磨性的细绳。
[0066]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细绳400和第二细绳500应在百褶帘内部设置,不应穿到百褶帘外部,同时又需要保证第一细绳400和第二细绳500的设置位置合理,使用时力学分析最优,因此令第一细绳400通过的第一左侧穿孔轨道与第一百褶布110的左侧边缘之间具有第一左侧间距,第二右侧穿孔轨道与第二百褶布210的右侧边缘之间具有第二右侧间距;令第二细绳500通过的第一右侧穿孔轨道与第一百褶布110的右侧边缘之间具有第一右侧间距,第二左侧穿孔轨道与第二百褶布210的左侧边缘之间具有第二左侧间距。同时保持第一左侧间距、第一右侧间距、第二左侧间距和第二右侧间距相同,都为2cm—7 cm ο
[0067]在第一细绳400、第二细绳500与第一百褶布110、第二百褶布210左右边缘之间的间距小于2cm时,第一细绳400和第二细绳500容易穿到百褶帘外部,当间距超过7cm时,拉开和闭合百褶帘时费力较大,当间距为2 — 7cm时,使用第一细绳400和第二细绳500进行百褶帘开合时最省力。根据实际经验,优选第一左侧间距、第一右侧间距、第二左侧间距和第二右侧间距相同,都为4cm时百褶帘工作时处于最佳受力情况。
[0068]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设置第一百褶布110为不透光百褶布,第二百褶布210为半透光百褶布,形成不透光百褶布在上,半透光的百褶布在下的设置方式。当清晨日照充足时,日照位置高,主要利用在上的不透光百褶布遮挡阳光,不透光百褶布遮阳效果好于半透光百褶布,能够保证乘员不受到强烈的日照刺激;当黄昏日落时,日照位置低,主要利用在下的半透光百褶布遮挡阳光,半透光百褶布足够遮挡黄昏的日照,避免了采用不透光百褶布遮挡黄昏的日照时遮盖能力过强,完全挡住视线的弊端。
[0069]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效果:
[0070]I)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顶部型材中设置固定弹簧,用以固定第一细绳和第二细绳;通过在第一百褶布中设置第一左侧穿孔轨道和第一右侧穿孔轨道,在第二百褶布中设置第二左侧穿孔轨道和第二右侧穿孔轨道,引导第一细绳和第二细绳从底部型材的左端和右端穿出,从而在第一细绳上形成左侧伸出端,在第二细绳上形成右侧伸出端;利用左侧伸出端和右侧伸出端将百褶帘底部与车体进行固定,保证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百褶帘底部不会随着车辆的行驶而发生晃动,解决现有车用百褶帘底部无法固定的问题,保证行车过程中百褶帘的正常使用。
[007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第一细绳与第二细绳布置成双S形走向,令第一细绳和第二细绳与垂直于中部型材和底部型材的方向成85度夹角,能够保证第一细绳和第二细绳与中部型材和底部型材之间形成较大的摩擦力,再由于第一百褶布和第二百褶布的重量较轻,因此利用第一细绳和第二细绳与中部型材和底部型材之间的摩擦力就能够将百褶帘向上拉起,同时中部型材和底部型材能够依靠摩擦力固定在第一细绳和第二细绳上任意需要固定的位置,达到任意调节百褶帘开度的目的。因此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百褶帘能够达到随意调节百褶帘开启程度的目的,保证遮阳效果,满足车内乘员的使用需求。
[0072]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设置第一百褶布为不透光百褶布,第二百褶布为半透光百褶布,形成不透光百褶布在上,半透光的百褶布在下的设置方式。当清晨日照充足时,日照位置高,主要利用在上的不透光百褶布遮挡阳光,不透光百褶布遮阳效果好于半透光百褶布,能够保证乘员不受到强烈的日照刺激;当黄昏日落时,日照位置低,主要利用在下的半透光百褶布遮挡阳光,半透光百褶布足够遮挡黄昏的日照,避免了采用不透光百褶布遮挡黄昏的日照时遮挡能力过强,完全挡住视线的弊端。
[0073]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固定作用的车用百褶帘,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型材(100)、中部型材(200)、底部型材(300)、第一细绳(400)和第二细绳(500); 所述顶部型材(100)和所述中部型材(200)之间固定有第一百褶布(110),所述第一百褶布(110)具有第一左侧穿孔轨道和第一右侧穿孔轨道; 所述中部型材(200)和所述底部型材(300)之间固定有第二百褶布(210),所述第二百褶布(210)具有第二左侧穿孔轨道和第二右侧穿孔轨道; 所述顶部型材(100)内部设置有固定弹簧(101); 所述第一细绳(400)从所述固定弹簧(101)的左端向左延伸进入所述第一左侧穿孔轨道,从所述第一左侧穿孔轨道底端进入所述中部型材(200)后向右延伸并进入所述第二右侧穿孔轨道,从所述第二右侧穿孔轨道底部进入所述底部型材(300)后向左延伸,从所述底部型材(300)左端穿出后形成左侧伸出端; 所述第二细绳(500)从所述固定弹簧(101)的右端向右延伸进入所述第一右侧穿孔轨道,从所述第一右侧穿孔轨道底端进入所述中部型材(200)后向左延伸并进入所述第二左侧穿孔轨道,从所述第二左侧穿孔轨道底部进入所述底部型材(300)后向右延伸,从所述底部型材(300)右端穿出后形成右侧伸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左侧穿孔轨道由通过所述第一百褶布(110)的每个褶左部的一系列通孔组成,所述第一百褶布(110)的每个褶左部的一系列通孔沿竖直方向排列; 所述第一左侧穿孔轨道与所述第一百褶布(110)的左侧边缘之间具有第一左侧间距;所述第一右侧穿孔轨道由通过所述第一百褶布(110)的每个褶右部的一系列通孔组成,所述第一百褶布(110)的每个褶右部的一系列通孔沿竖直方向排列; 所述第一右侧穿孔轨道与所述第一百褶布(110)的右侧边缘之间具有第一右侧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左侧穿孔轨道由通过所述第二百褶布(210)的每个褶左部的一系列通孔组成,所述第二百褶布(210)的每个褶左部的一系列通孔沿竖直方向排列; 所述第二左侧穿孔轨道与所述第二百褶布(210)的左侧边缘之间具有第二左侧间距;所述第二右侧穿孔轨道由通过所述第二百褶布(210)的每个褶右部的一系列通孔组成,所述第二百褶布(210)的每个褶右部的一系列通孔沿竖直方向排列; 所述第二右侧穿孔轨道与所述第二百褶布(210)的右侧边缘之间具有第二右侧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左侧间距、所述第一右侧间距、所述第二左侧间距和所述第二右侧间距相同,均为 2cm—7c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左侧间距、所述第一右侧间距、所述第二左侧间距和所述第二右侧间距相同,均为4c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弹簧(101)设置在所述顶部型材(100)内部的中间位置; 所述第一细绳(400)在所述顶部型材(100)中沿水平方向向左延伸; 所述第一细绳(400)在所述中部型材(200)中沿与水平方向顺时针夹角5度向右延 伸; 所述第一细绳(400)在所述底部型材(300)中沿与水平方向逆时针夹角5度向左延伸; 所述第二细绳(500)在所述顶部型材(100)中沿水平方向向右延伸; 所述第二细绳(500)在所述中部型材(200)中沿与水平方向逆时针夹角5度向左延伸; 所述第二细绳(500)在所述底部型材(300)中沿与水平方向顺时针夹角5度向右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型材(100)、所述中部型材(200)和所述底部型材(300)均为空心长方体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伸出端具有第一固定结构(410),所述右侧伸出端具有第二固定结构(5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百褶布(110)为不透光百褶布,所述第二百褶布(210)为半透光百褶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百褶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细绳(400)和所述第二细绳(500)为具有耐磨性的细绳。
【文档编号】B60J3/00GK203995575SQ201420312745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2日
【发明者】邵景兰, 李启俊, 刘朋 申请人:沈阳华锐世纪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