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侧门呢槽与亮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侧门呢槽、亮条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侧门呢槽与亮条是车门上的常规部件,但现有的亮条与侧门呢槽之间的连接不够牢固,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亮条脱落的现象,需要经常维修,增加了车辆的养护成本,也影响车门及车辆整体的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解决现有亮条安装不够牢固,容易脱落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门呢槽、亮条安装结构,包括:侧门呢槽和安装于侧门呢槽上的亮条,所述侧门呢槽与亮条通过胶带粘接;所述亮条的第一端连接有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上设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插于设置于所述侧门呢槽上的限位孔内;所述亮条的第二端通过紧固单元固定。
其中,所述第一端盖部分插入所述亮条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端盖与亮条通过胶水相互粘接。
其中,所述限位柱沿亮条的长度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端盖与限位柱为一体结构。
其中,所述侧门呢槽为前侧门呢槽,所述亮条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部分插入所述亮条的第二端,且所述第二端盖内设有螺母,所述前侧门呢槽通过螺栓与所述螺母连接。
其中,所述螺栓与螺母的轴线垂直于所述亮条的长度方向。
其中,所述侧门呢槽为后侧门呢槽,所述亮条的第二端通过安装于后侧门呢槽上的外挡水条压紧固定。
(三)有益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第一端盖与亮条的第一端连接,通过插接的方式将亮条的第一端固定在侧门呢槽上,再加上填充在亮条与侧门呢槽之间的胶带,保证亮条与侧门呢槽连接牢固、稳定,不易脱落;安装在前侧门呢槽上的亮条的第二端通过第二端盖及内嵌的螺母与前侧门呢槽上的螺栓连接,连接牢固,安装方便;安装在后侧门呢槽上的亮条的第二端利用外挡水条的压紧作用实现固定,连接牢固,安装方便;亮条不易脱落,不影响车门及车身整体的美观性;无需频繁维护,车辆养护成本降低;亮条与侧门呢槽连接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安装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亮条与前侧门呢槽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亮条与第一端盖、第二端盖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端盖与亮条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端盖与亮条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端盖与前侧门呢槽的连接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端盖与侧门呢槽连接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端盖与前侧门呢槽的连接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端盖与后侧门呢槽的连接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亮条第二端与外挡水条的安装示意图。
其中,1、前侧门呢槽;11、后侧门呢槽;111、限位孔;2、亮条;21、第一端盖;211、限位柱;22、第二端盖;221、螺母;3、胶带;4、螺栓;5、外挡水条;6、车门钣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3、图5-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侧门呢槽、亮条安装结构,包括:侧门呢槽和安装于侧门呢槽上的亮条2,所述侧门呢槽与亮条2通过胶带3粘接;所述亮条2的第一端连接有第一端盖21,所述第一端盖21上设有限位柱211,所述限位柱211插于设置于所述侧门呢槽上的限位孔111内;所述亮条2的第二端通过紧固单元固定。
即亮条2与侧门呢槽接触的地方均通过胶带3粘接,亮条2的第一端连接有第一端盖21,第一端盖21一部分从第一端插入亮条2内,第一端盖21的另一部分以限位柱211的形式插于侧门呢槽上的限位孔111内,实现对亮条2第一端的固定;亮条2的另一端、即第二端安装到位后再通过紧固单元予以固定,这样可以尽可能地让亮条2紧贴于侧门呢槽表面;亮条2与侧门呢槽通过胶带3粘接,第一端通过第一端盖21与侧门呢槽插接,第二端通过紧固单元固定,从多个方面保证亮条2安装的牢固性,避免出现亮条2脱落的现象,确保车门及车身整体的美观性不受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盖21部分插入所述亮条2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端盖21与亮条2通过胶水相互粘接。由于亮条2的截面一般都是“C”字形结构,在第一端盖21上设置一个与亮条2端部相匹配的结构,并插入亮条2内,然后用胶水将两者粘接在一起,保证亮条2与第一端盖21连接的牢固性,避免第一端盖21从亮条2上脱落下来,保证亮条2牢固安装。
优选的,所述限位柱211沿亮条2的长度方向延伸。即限位柱211与亮条2相互平行,第一端盖21插接到侧门呢槽内以后,第一端盖21与侧门呢槽连接越牢固,亮条2越不容易脱落。
优选的,所述第一端盖21与限位柱211为一体结构。即限位柱211是第一端盖21的一部分,两者属于整体结构,一次注塑成型,方便第一端盖21的制造,降低制造成本。
如图4、图7所示,其中,所述侧门呢槽为前侧门呢槽1,前侧门呢槽1安装在车门钣金6上,所述亮条2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二端盖22,所述第二端盖22部分插入所述亮条2的第二端,且所述第二端盖22内设有螺母221,所述前侧门呢槽1通过螺栓4与所述螺母221连接。亮条2在前侧门呢槽1上的结构为第二端通过螺栓4螺母221与前侧门呢槽1连接,亮条2的第二端插接有第二端盖22,第二端盖22内嵌有螺母221,前侧门呢槽1上设有螺栓4孔,螺栓4穿过螺栓4孔与螺母221连接,从而实现对亮条2第二端的固定;亮条2一端插接,安装后不会脱落,另一端螺栓4连接,螺栓4不松动,亮条2也不会脱落,再加上亮条2与前侧门呢槽1之间通过胶带3粘接,进一步增强了亮条2安装的牢固性,不会影响美观;同时螺栓4安装方便,降低了亮条2的安装难度,便于操作。
优选的,所述螺栓4与螺母221的轴线垂直于所述亮条2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连接的稳定性最好,将螺栓4设置在合适的位置,当亮条2安装到位后,螺栓4恰好与螺母221对齐,安装后亮条2连接紧固,无松动现象,不易脱落。
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侧门呢槽为后侧门呢槽11,后侧门呢槽11安装在车门钣金6上,所述亮条2的第二端通过安装于后侧门呢槽11上的外挡水条5压紧固定。对于后侧门呢槽11来说,由于车身结构等因素影响,无法使用螺栓4螺母221连接,故亮条2的第二端在后侧门呢槽11上是通过车门上的外挡水条5压紧以实现固定的;由于外挡水条5较长,将亮条2的第二端压住后,除非外挡水条5脱落,亮条2才有可能脱落,这种形式的固定单元也实现了对亮条2的固定,增强了亮条2安装的牢固性,不易脱落;同时安装起来也比较方便。
由以上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第一端盖21与亮条2的第一端连接,通过插接的方式将亮条2的第一端固定在侧门呢槽上,再加上填充在亮条2与侧门呢槽之间的胶带3,保证亮条2与侧门呢槽连接牢固、稳定,不易脱落;安装在前侧门呢槽1上的亮条2的第二端通过第二端盖22及内嵌的螺母221与前侧门呢槽1上的螺栓4连接,连接牢固,安装方便;安装在后侧门呢槽11上的亮条2的第二端利用外挡水条5的压紧作用实现固定,连接牢固,安装方便;亮条2不易脱落,不影响车门及车身整体的美观性;无需频繁维护,车辆养护成本降低;亮条2与侧门呢槽连接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安装效率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