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交拉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3240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公交拉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拉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公交拉手。



背景技术:

现在城市中人口多、车辆多,人们外出时,经常会选择乘坐公交车,公交车出行作为最绿色、环保且快捷的出行方式之一,已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但是,现有的公交车其客流量大,公交车内座位有限。当人较多时,就会出现有些乘客没有座位,需要站立在车厢内用手拉住拉手来保持自身的稳固。

然而,现有的公交车上的拉手,一般都是设定好高度以后,统一固定在横杆上。但是,这些固定好高度的拉手,对于身高高和身高不够的人来说,想抓住拉手造成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根据需求调整高度的用于公交车上的拉手。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公交拉手,包括横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一卡位装置,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分别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设置在横杆上,所述第二连杆从第一连杆的另一端的开口伸入第一连杆并可滑动的设置在第一连杆上,所述第一卡位装置设置在第二连杆内并将第二连杆卡设于第一连杆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位装置包括弹簧和卡扣,所述弹簧的一端设置在第二连杆上,所述卡扣设置在弹簧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沿长度方向分别设置有两个以上的通槽,所述卡扣由第二连杆上的通槽伸出并卡入所述第一连杆上的通槽内。

进一步的,还包括套管,所述套管设置在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连接处。

进一步的,还包括拉环、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和第二卡位装置,所述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分别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设置在横杆上,所述第四连杆从第三连杆的另一端的开口伸入第三连杆并可滑动的设置在第三连杆上,所述第二卡位装置设置在第四连杆内并将第四连杆卡设于第三连杆上,所述拉环的一端设置在第二连杆上,所述拉环的另一端设置在第四连杆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截面形状分别为正八边形。

进一步的,还包括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两根以上中空结构的连杆之间可滑动的嵌套,然后利用卡位装置来卡设连杆之间的位置,来实现可根据实际需求来调整公交车上拉手的高度,对比于设定好高度以后,统一固定在横杆上的拉杆,本实用新型的拉手,当乘车人身高不够时,其可以拉动拉手,使得第二连杆从第一连杆中滑出,到达适合位置后,卡位装置卡位,使其高度刚好适合乘车人。当乘车人的身高不需要这种高度的拉手时,其可以推动拉手,使得第二连杆退回到第一连杆中去,到达适合位置,卡位装置卡位,使其高度刚好适合乘车人。本实用新型的拉手,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和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拉手的高度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公交车上的拉手的剖视图;

图2为图1A向剖视图。

标号说明:

1、拉手;2、横杆;3、第一连杆;4、第二连杆;5、第一卡位装置;51、弹簧;52、卡扣;6、通槽;7、套管;8、拉环;9、第三连杆;10、第四连杆;11、限位装置;12、第二卡位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通过中空结构的连杆之间的嵌套,利用卡位装置对连杆进行卡位,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拉手具有可根据需求调整高度、结构简单和方便操作的优点。

请参照图1以及图2,一种公交拉手1,包括横杆2、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和第一卡位装置5,所述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分别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连杆3的一端设置在横杆2上,所述第二连杆4从第一连杆3的另一端的开口伸入第一连杆3并可滑动的设置在第一连杆3上,所述第一卡位装置5设置在第二连杆4内并将第二连杆4卡设于第一连杆3上。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两根以上中空结构的连杆之间可滑动的嵌套,然后利用卡位装置来卡设连杆之间的位置,来实现可根据实际需求来调整公交车上拉手的高度,对比于设定好高度以后,统一固定在横杆上的拉杆,本实用新型的拉手,当乘车人身高不够时,其可以拉动拉手本体,使得第二连杆4从第一连杆3中滑出,到达适合位置后,卡位装置卡位,使其高度刚好适合乘车人。当乘车人的身高不需要这种高度的拉手时,其可以推动拉手本体,使得第二连杆4退回到第一连杆3中去,到达适合位置,卡位装置卡位,使其高度刚好适合乘车人。本实用新型的拉手,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和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拉手的高度的优点。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与横杆2分别采用螺纹连接。优选的,所述横杆2截面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优选的,所述卡位装置的数目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优选的,所述用于公交车上的拉手的数目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优选的,所述连杆的长度和数目分别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位装置5包括弹簧51和卡扣52,所述弹簧51的一端设置在第二连杆4上,所述卡扣52设置在弹簧51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上分别设置有通槽6且所述通槽6连通设置,所述卡扣52由第二连杆4上的通槽6伸出并卡入第一连杆3上的通槽6。

进一步的,还包括套管7,所述套管7套设在第一连杆3与第二连杆4连接处。

由上述描述可知,所述套管7套设在第一连杆3上靠近第二连杆4的地方。所述套管7与卡扣52连接的部分设置有与卡扣52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当卡扣52通过弹簧51的作用依次穿过第二连杆4上的通槽6和第一连杆3上的通槽6,将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卡位住时。当需要第二次改变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的位置时,推动第二连杆4时,套管7内与卡扣52对应的位置发生位移变化,套管7对卡扣52按压,弹簧51压缩,带动卡扣52缩回到第二连杆4的内,使得第二连杆4又可以再第一连杆3内滑动。这种结构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方便乘车人操作。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上的通槽6可开设多个,其中位置分别一一跟卡位装置对应。

进一步的,还包括拉环8、第三连杆9、第四连杆10和第二卡位装置12,所述第三连杆9和第四连杆10分别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三连杆9的一端设置在横杆2上,所述第四连杆10从第三连杆9的另一端的开口伸入第三连杆9并可滑动的设置在第三连杆9上,所述第二卡位装置12设置在第四连杆10内并将第四连杆10卡设于第三连杆9上,所述拉环8的一端设置在第二连杆4上,所述拉环8的另一端设置在第四连杆10上。

由上述描述可知,其中第三连杆9跟第一连杆3对应且平行设置,第四连杆10和第二连杆4对应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杆3和第三连杆9按一定间隔设置在横杆2上。在横杆2上设置对称的连杆,使得拉手稳固的设置在横杆2上,当乘车人握住拉手时,其受力均匀且摆动的范围小,使得乘车人在公交车行驶过程中站的更稳。

其中所述横杆包括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所述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杆设置在第一横杆上,所述第三连杆设置在第二横杆上。所述拉手分别间隔的设置在横杆上。所述拉手的数目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的截面形状分别为正八边形。

由上述描述可知,截面形状为正八边形的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其正八边形的八个角相当于八个加强筋,使得连杆的强度增强。

进一步的,还包括限位装置11,所述限位装置11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上。

由上述描述可知,其中第一连杆3的内壁上设置有凹槽,第二连杆4的内壁上设置有与凹槽对应的凸起,通过凸起与凹槽的配合,有效的防止第二连杆4从第一连杆3滑落的情况出现。

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一种公交拉手1,包括横杆2、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和第一卡位装置5,所述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分别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连杆3的一端设置在横杆2上,所述第二连杆4从第一连杆3的另一端的开口伸入第一连杆3并可滑动的设置在第一连杆3上,所述第一卡位装置5设置在第二连杆4内并将第二连杆4卡设于第一连杆3上;所述第一卡位装置5包括弹簧51和卡扣52,所述弹簧51的一端设置在第二连杆4上,所述卡扣52设置在弹簧51的另一端,所述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上分别设置有通槽6且所述通槽6连通设置,所述卡扣52由第二连杆4上的通槽6伸出并卡入第一连杆3上的通槽6;还包括套管7,所述套管7套设在第一连杆3与第二连杆4连接处;还包括拉环8、第三连杆9、第四连杆10和第二卡位装置12,所述第三连杆9和第四连杆10分别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三连杆9的一端设置在横杆2上,所述第四连杆10从第三连杆9的另一端的开口伸入第三连杆9并可滑动的设置在第三连杆9上,所述第二卡位装置12设置在第四连杆10内并将第四连杆10卡设于第三连杆9上,所述拉环8的一端设置在第二连杆4上,所述拉环8的另一端设置在第四连杆10上;所述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的截面形状分别为正八边形;还包括限位装置11,所述限位装置11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杆3和第二连杆4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公交拉手,其具有可根据需求调整拉手高度,结构简单、方便操作和安全可靠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