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室内增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0341阅读:20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室内增氧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室内增氧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社会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汽车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提高,汽车各方面设计、装置、效果都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我们都坐过汽车,汽车室内密封性能比较好,特别是小型汽车,里面虽然舒服,但是长时间坐在里面会有闷和困的感觉,在冬季和夏季这种使用空调强度高时,这种感觉更加明显。这种感觉产生的原因是汽车室内面积比较小,从而导致氧气不足,如果想解决问题,就得打开车门上的玻璃,换一下空气,可是有时会经过尘土比较多的路段,灰尘会进入车内,对呼吸和驾驶都有一定的危害,同时也增大了汽车的阻力,降低了车速,增加了能耗。

在现有的技术中,有如下制得氧气的方法:

(1)通过电解水得到氧气,在电解的同时会产生氢气,氢气易燃易爆,不安全。

(2)通过化学方法制氧气,需要定时添加化学药剂,成本高,制备不便。

(3)通过汽车驱动变压吸附制氧,只有在汽车运动时才能使用,停车的时候不能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安全卫生的汽车室内增氧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室内增氧装置,其创新点在于:所述汽车室内增氧装置包括制氧机、氧气浓度监控装置和控制模块;

所述制氧机包括无油空压机、吸附塔和过滤层,所述无油空压机具有一个进气口和一个出气口,所述无油空压机的进气口连接有进风管道,所述进风管道的进风口设置在汽车室外,所述过滤层设置在进风管道与无油空压机的进气口之间,所述吸附塔具有一个空气进气接口和一个氧气排气接口,所述吸附塔的空气进气接口与无油空压机的出气口相连,所述吸附塔的内部设置有分子筛,所述氧气排气接口连接通向汽车室内的出风管道;

所述氧气浓度监控装置安装在汽车室内,所述氧气浓度监控装置包括可自动检测汽车室内的氧气浓度的氧浓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模块设置在汽车仪表台上且与制氧机和氧气浓度监控装置相连,所述控制模块设有控制其工作的逻辑芯片的程序自动控制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氧气浓度监控装置具有多个且均匀分布于汽车室内。

进一步的,所述制氧机与车载电源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室内增氧装置,有效地解决了目前密闭汽车室内供氧不足的问题,可供车内人员吸氧,通过抽取外部的空气来提高汽车室内的氧气,没有进行化学反应,结构简单、成本低、安全卫生。

(2)所述氧气浓度监控装置具有多个且均匀分布于汽车室内,可以快速准确的了解汽车室内的氧气浓度,从而控制室内的氧气浓度,避免氧气过高或过低引起不适。

(3)所述制氧机与车载电源相连,无需附带电源,使结构简单,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室内增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室内增氧装置,其包括制氧机、氧气浓度监控装置11和控制模块12;

制氧机包括无油空压机1、吸附塔2和过滤层3,无油空压机1具有一个进气口4和一个出气口5,无油空压机1的进气口4连接有进风管道6,进风管道6的进风口设置在汽车室外,向车内吸取新鲜的空气。过滤层3设置在进风管道6与无油空压机1的进气口4之间,可以过滤空气中的灰尘等有害物质,吸附塔2具有一个空气进气接口7和一个氧气排气接口8,吸附塔2的空气进气接口7与无油空压机1的出气口5相连,吸附塔2的内部设置有分子筛9,用来吸附和筛分有害杂质。氧气排气接口8连接通向汽车室内的出风管道10,制氧机与车载电源相连。该制氧机通过抽取外部的空气来提高汽车室内的氧气,没有进行化学反应,结构简单、成本低、安全卫生。

氧气浓度监控装置11安装在汽车室内13,氧气浓度监控装置11包括可自动检测汽车室内的氧气浓度的氧浓度传感器,氧气浓度监控装置11具有多个且均匀分布于汽车室内,可以快速准确的了解汽车室内的氧气浓度,从而控制室内的氧气浓度,避免氧气过高或过低引起不适。

控制模块12设置在汽车仪表台上且与制氧机和氧气浓度监控装置11相连,控制模块12设有控制其工作的逻辑芯片的程序自动控制装置。当氧气浓度监控装置11检测到氧气浓度比较低时,控制模块12便能控制制氧机工作,进行室内增氧,当氧气浓度监控装置11检测到氧气浓度比较高时,控制模块12便能使制氧机停止工作。

在使用汽车室内增氧装置时,开启氧气浓度监控装置和控制模块,当氧气浓度监控装置监控到汽车室内含氧量低时,自动开启制氧机,车厢外的新鲜空气通过进风管道、过滤层进入无油空压机,加压后的空气进入吸附塔,吸附塔内的分子筛对空气进行吸附和筛分,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可达到70%-80%,再送入出风管道,即可为整个汽车室内提供氧气。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