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箱以及储箱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415133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储箱以及储箱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储箱以及储箱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业车辆具有如燃料箱以及液压油箱这样的用于容纳流体的各种储箱。多数情况下,会在储箱的内部设置有被称为挡板(baffleplate)的板部件。挡板具有在作业车辆加速或者减速时防止储箱内的流体过度流动的功能以及提高储箱强度的功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4339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作为储箱所需要的性能,可列举出高耐久性、高可靠性、低成本化以及轻量化等。对于高耐久性或者高可靠性而言,例如在通过对多个部件进行焊接来制造储箱的情况下,需要抑制焊接缺陷来降低液体泄漏的风险。此外,还需要开发出不妨碍轻量化而能够确保高耐久性以及高可靠性并且提高储箱强度的挡板。例如,通过将轻量化的储箱搭载在自卸车中,能够实现自卸车的低油耗。储箱的轻量化还关系到低成本化。此外,根据储箱的零部件结构或者构造的不同,存在着难以通过焊接机器人实施机器人焊接,而不得不通过工作人员实施手工焊接的情况。如果手工焊接的焊接部位增加,则储箱的生产效率会降低,妨碍低成本化。因此,需要开发出能够抑制储箱生产效率的降低并实现低成本化的技术。

本发明的形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性能的储箱以及储箱的制造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形态,提供一种搭载在作业车辆中的储箱,其特征在于,具备:外装部件,其具有:第一板部;第二板部,其与上述第一板部的一个端部连续;第三板部,其与上述第一板部的另一个端部连续,且与上述第二板部隔着间隙地对置;第四板部,其与上述第二板部的端部以及上述第三板部的端部接合,且与上述第一板部隔着间隙地对置;第五板部,其与上述第四板部的一个端部连续,且与上述第一板部、上述第二板部以及上述第三板部接合;第六板部,其与上述第四板部的另一个端部连续,与上述第一板部、上述第二板部以及上述第三板部接合,且与上述第五板部隔着间隙地对置;以及由上述第一板部的第一内表面、上述第二板部的第二内表面、上述第三板部的第三内表面、上述第四板部的第四内表面、上述第五板部的第五内表面以及上述第六板部的第六内表面确定出的内部空间;第一挡板,其与上述第一内表面、上述第二内表面以及上述第三内表面接合;以及第二挡板,其与上述第四内表面、上述第五内表面以及上述第六内表面接合,其中,上述第一挡板的表面与上述第一内表面、上述第二内表面以及上述第三内表面实质上正交,上述第二挡板的表面与上述第四内表面、上述第五内表面以及上述第六内表面实质上正交,上述第一挡板具有:与上述第一内表面接合的第一端面;与上述第二内表面接合的第二端面;与上述第三内表面接合的第三端面;以及与上述第二挡板对置的第一对置面,上述第二挡板具有:与上述第四内表面接合的第四端面;与上述第五内表面接合的第五端面;与上述第六内表面接合的第六端面;以及与上述第一挡板对置的第二对置面,在与上述第二内表面正交的方向上,上述第一对置面的中央部比上述第一对置面的两端部更远离上述第四内表面,在与上述第五内表面正交的方向上,上述第二对置面的中央部比上述第二对置面的两端部更远离上述第一内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形态,提供一种搭载在作业车辆中的储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外装部件具备:第一板部,其具有第一内表面;第二板部,其与上述第一板部的一个端部连续且具有第二内表面;以及第三板部,其与上述第一板部的另一个端部连续且具有与上述第二板部的上述第二内表面隔着间隙地对置的第三内表面,在上述第一外装部件的上述第一内表面、上述第二内表面以及上述第三内表面上焊接第一档板的步骤,第二外装部件具备:第四板部,其具有第四内表面;第五板部,其与上述第四板部的一个端部连续且具有第五内表面;以及第六板部,其与上述第四板部的另一个端部连续且具有与上述第五板部的上述第五内表面隔着间隙地对置的第六内表面,在上述第二外装部件的上述第四内表面、上述第五内表面以及上述第六内表面上焊接第二档板的步骤,以及焊接上述第一外装部件和上述第二外装部件的步骤,其中,上述第一挡板具有:与上述第一内表面接合的第一端面;与上述第二内表面接合的第二端面;与上述第三内表面接合的第三端面;以及与上述第二挡板对置的第一对置面,上述第二挡板具有:与上述第四内表面接合的第四端面;与上述第五内表面接合的第五端面;与上述第六内表面接合的第六端面;以及与上述第一挡板对置的第二对置面,在与上述第二内表面正交的方向上,上述第一对置面的中央部比上述第一对置面的两端部更远离上述第四内表面,在与上述第五内表面正交的方向上,上述第二对置面的中央部比上述第二对置面的两端部更远离上述第一内表面,以使上述第一挡板的表面与上述第一内表面、上述第二内表面以及上述第三内表面实质上正交的方式,实施上述第一外装部件和上述第一挡板的焊接,以使上述第二挡板的表面与上述第四内表面、上述第五内表面以及上述第六内表面实质上正交的方式,实施上述第二外装部件和上述第二挡板的焊接。

根据本发明的形态,能够提供一种高性能的储箱以及储箱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作业车辆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作业车辆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储箱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储箱的一个示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挡板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二挡板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三挡板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承板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外装部件与第二外装部件的焊接方法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储箱的一个示例的图。

符号说明

1自卸车(作业车辆),2车辆主体,3车斗,4行走装置,5可动式梯子,6斜梯,7扶手,8驾驶室,10储箱,11外装部件,11a第一板部,11b第二板部,11c第三板部,11d第四板部,11e第五板部,11f第六板部,12第一补充口,13第二补充口,14排气口,15余量计,15f浮标,16排液口,17第一连结部件,18第二连结部件,19回流口,21车架,22上平台,23下平台,31保护部,41前轮,42后轮,50挡板,51第一挡板,51a端面,51b端面,51c端面,51d对置面,51f表面,51h开口,51k缺口部,51s凹部,52第二挡板,52a端面,52b端面,52c端面,52d对置面,52f表面,53第三挡板,53a端面,53f表面,53h凹部,60吸引管,70支承板,70a端面,70f表面,70h凹部,71缺口部,111第一外装部件,112第二外装部件,511第一部分,512第二部分,513第三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在下面要说明的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能够适当地组合。此外,部分结构要素也不是必要的。

在下面的说明中,使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这样的用语来说明各个部分的位置关系。上下方向是指与作业车辆的与地面接触的车轮的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是指与作业车辆的多个车轮中的不进行转向的车轮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左右方向与作业车辆的车宽方向是同义的。前后方向是指与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

上方是指上下方向中的一个方向,是远离车轮的接地面的方向。下方是指上下方向中与上方相反的方向,是靠近车轮的接地面的方向。左侧是指左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是在设置有供作业车辆的驾驶员就坐的座椅和由驾驶员操作的方向盘的情况下,以坐在座椅上的作业车辆的驾驶员为基准的左侧的方向。右侧是指在左右方向中与左侧相反的方向,是以坐在座椅上的作业车辆的驾驶员为基准的右侧的方向。前方是指前后方向中的一个方向,是从座椅朝向方向盘的方向。后方是指前后方向中与前方相反的方向,是从方向盘朝向座椅的方向。

此外,上部是指部件或者空间在上下方向上的上侧部分,是远离车轮的接地面的部分。下部是指部件或者空间在上下方向上的下侧部分,是靠近车轮的接地面的部分。左部是指部件或空间以坐在座椅上的作业车辆的驾驶员为基准时的左侧部分。右部是指部件或空间以在座椅落座的作业车辆的驾驶员为基准时的右侧部分。前部是指部件或者空间在前后方向上的前方部分。后部是指部件或者空间在前后方向上的后方部分。

作业车辆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作业车辆1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作业车辆1是自卸车1的示例进行说明。自卸车1是在矿山的开采现场中作业的自行式非公路自卸车。自卸车1是刚性车架式。另外,自卸车1也可以是铰接式。此外,自卸车1可以是有人驾驶车辆也可以是无人驾驶车辆。在自卸车1是无人驾驶车辆的情况下,可以是自主行走的车辆,也可以是通过远程操作行走的车辆。

如图1所示,自卸车1包括车辆主体2、由车辆主体2支承的用于装载货物的车斗3、以及支承车辆主体2且能够使自卸车1移动的行走装置4。

车辆主体2具有:车架21;上平台22,其设置在车架21的上部;以及下平台23,其设置在车架21的下部。车架21支承行走装置4。

在下平台23设置有可动式梯子5。在下平台23与上平台22之间设置有斜梯6。斜梯6的下端部与下平台23的左部连接,斜梯6的上端部与上平台22的右部连接。在上平台22的前方、左侧以及右侧设置有扶手7。

车辆主体2具有驾驶室8。驾驶室8设置在上平台22的一部分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驾驶室8设置在上平台22的左部。

驾驶员搭乘在驾驶室8内。在驾驶室8内设置有供驾驶员就坐的座椅。此外,配置在驾驶室8内的多个操作装置由驾驶员操作。配置在驾驶室8内的操作装置至少包括方向盘。如上所述,前方是指从座椅朝向方向盘的方向。

车斗3用于装载货物。车斗3通过液压缸这样的致动器能够升降。致动器配置在车辆主体2与车斗3之间,能够使车斗3升降。车斗3基于致动器的动作而被调整为装载姿态和立起姿态中的至少一个姿态。装载姿态是指在车斗3的可动范围内车斗3降到最低处而最靠近车辆主体2落座姿态。立起姿态是指在车斗3的可动范围内车斗3上升最高而最远离车辆主体2的姿态。车斗3为装载姿态时,货物被装载到车斗3中,自卸车1能够行走。车斗3为立起姿态时,货物从车斗3被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自卸车1是后卸方式,将车斗3向后方倾斜从而将货物从车斗3排出。另外,自卸车1也可以是将车斗3向左侧或者右侧倾斜从而将货物从车斗3排出的侧卸方式。

车斗3具有保护部31。保护部31是配置在车斗3的前部的凸缘部。在装载姿态时,车斗3的保护部31配置在驾驶室8的上方。

行走装置4具有前轮41和后轮42。后轮42配置在前轮41的后方。前轮41分别配置在车辆主体2的左侧及右侧。后轮42分别配置在车辆主体2的左侧及右侧。

行走装置4基于设置于车辆主体2的动力发生装置所产生的动力而进行动作。动力发生装置包括柴油发动机这样的内燃机和电动机中的至少一方。

前轮41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后轮42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基于动力发生装置所产生的动力,后轮42旋转,行走装置4行走。前轮41基于驾驶员操作方向盘而转向。如上所述,左右方向是指与作业车辆1的多个车轮中的不转向的车轮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方向是与后轮42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

储箱

如图2所示,自卸车1具有用于容纳流体的储箱10。储箱10设置在车辆主体2的右部。在前后方向上,储箱10设置在车辆主体2的中央部。储箱10通过连结部件以及紧固部件中的至少一方搭载在车辆主体2的车架21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储箱10是容纳流体燃料的燃料箱。储箱10中的燃料被提供给内燃机,并在内燃机中燃烧。储箱10的外形实质上是长方体状。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储箱10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此外,图3为了能了解储箱10的内部结构以透视图表示。如图3所示,储箱10具有:外装部件11,其具有内部空间;以及多个挡板50,其设置在外装部件11的内部。在图3中,外装部件11等以双点划线表示为虚拟线,挡板50以及支承板70以实线表示。

外装部件11的外形实质上是长方体状。外装部件11包括:第一板部11a,其包括朝向前方的侧面;第二板部11b,其包括朝向上方的上表面;第三板部11c,其包括朝向下方的下表面;第四板部11d,其包括朝向后方的侧面;第五板部11e,其包括朝向右侧的侧面;以及第六板部11f,其包括朝向左侧的侧面。作为外装部件11,例如使用钢板。

外装部件11具有第一补充口12和第二补充口13。经由第一补充口12以及第二补充口13中的至少一方,向储箱10补充燃料。第一补充口12设置在第二板部11b上。第二补充口13设置在第五板部11e上。更具体地,第一补充口12设置在第二板部11b的右部的前部。第二补充口13设置在第五板部11e的下部的前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插入到第一补充口12的供给管嘴以及与第二补充口13连接的压送装置中的至少一方,来向储箱10补充燃料。

供给管嘴例如由工作人员操作。能够从插入到第一补充口12的供给管嘴向储箱10提供燃料。

此外,能够压送燃料的压送装置与第二补充口13连接,通过压送装置的动作,从压送装置向储箱10提供燃料。在第二板部11b的左部的后部,设置有用于排出储箱10的内部空间的气体的排气口14。通过压送装置向储箱10提供燃料,而储箱10的燃料量增加时,储箱10的内部空间的气体压力上升。在储箱10的内部空间的压力上升到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从排气口14排出气体。而且,在储箱10的内部空间的压力上升到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停止通过压送装置的燃料供给。

此外,在第五板部11e的后部,设置有表示储箱10的燃料余量的余量计15。工作人员从自卸车1的右下方目测余量计15并实施向储箱10的补充作业。

此外,在第三板部11c中,设置有排液口16。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液口16设置有多个。排液口16是用于排出储箱10的内部异物或者液体的开口。例如,在实施后述的焊接处理之后,从排液口16排出储箱10的内部空间的异物。在通过焊接组装储箱10之后,工作人员将高压清洗喷嘴插入到排液口16中,并通过从排液口16向储箱10的内部喷射清洗液来清洁储箱10的内部。异物以及清洗液从排液口16被排出。清洁结束之后,排液口16被盖部件堵住。此外,在排出储箱10的燃料的情况下,从排液口16排出燃料。

此外,在外装部件11中,具有与车辆主体2的车架21连结的第一连结部件17以及第二连结部件18。第一连结部件17分别设置在第一板部11a的上部以及第四板部11d的上部。在左右方向上,第一连结部件17分别设置在第一板部11a的中央部以及第四板部11d的中央部。第二连结部件18设置在第四板部11d的左部。

此外,在第二板部11b中,设置有用于使未被内燃机消耗掉的燃料返回到储箱10的回流口19。在储箱10的内部空间配置的回流管(未图示)与回流口19连接。未被内燃机消耗掉的燃料经由回流口19以及回流管返回到储箱10。

此外,在储箱10的内部空间设置有吸引管60。吸引管60将储箱10内的燃料提供给内燃机。吸引管60的前端部设置有吸引燃料的吸引口。在储箱10内的燃料较少的状态下,因地面倾斜而导致自卸车1倾斜而储箱10倾斜时,存在储箱10内的燃料流动,而吸引管60难以充分地吸引到储箱10中的燃料的可能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引管60的前端部配置在第三板部11c的内表面的中央部。因此,即便因地面倾斜而导致自卸车1倾斜而储箱10倾斜,也能够抑制燃料的液面与吸引管60的前端部分开,从而吸引管60能够顺利地吸引到储箱10的燃料。

挡板50用于防止自卸车1加速或者减速时,储箱10中的燃料过度流动或者偏向某侧。作为挡板50,例如使用钢板。例如在储箱10中的燃料较少的状态下,自卸车1急剧加速或者急剧减速时,存在储箱10内的燃料流动而吸引管60难以充分吸引到储箱10中的燃料的可能性。即便在自卸车1急剧加速或者急剧减速时,挡板50也能够抑制储箱10中的燃料流动。因此,即便自卸车1急剧加速或者急剧减速,吸引管60也能够顺利地吸引到储箱10中的燃料。

此外,挡板50还作为提高储箱10的强度的肋材(rib)发挥功能。例如,在通过上述压送装置向储箱10补充燃料的情况下,储箱10的内部空间的压力会上升。挡板50通过支承外装部件11,来抑制过大的应力作用于外装部件11,从而确保储箱10的整体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挡板50包括第一挡板51、第二挡板52以及第三挡板53。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储箱10的一个示例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4为了能了解储箱10的内部结构以透视图表示。如图3以及图4所示,外装部件11具有:第一板部11a;第二板部11b,其与第一板部11a的上端部(一个端部)连续;以及第三板部11c,其与第一板部11a的下端部(另一个端部)连续,且与第二板部11b隔着间隙地对置。

此外,外装部件11还具有:第四板部11d;第五板部11e,其与第四板部11d的右端部(一个端部)连续;以及第六板部11f,其与第四板部11d的左端部(另一个端部)连续,且与第五板部11e隔着间隙地对置。

第四板部11d与第一板部11a隔着间隙地对置。第四板部11d与第二板部11b的后端部以及第三板部11c的后端部接合。第五板部11e与第一板部11a、第二板部11b以及第三板部11c接合。第六板部11f与第一板部11a、第二板部11b以及第三板部11c接合。

第一板部11a具有面向外装部件11的内部空间的第一内表面。第二板部11b具有面向外装部件11的内部空间的第二内表面。第三板部11c具有面向外装部件11的内部空间的第三内表面。第四板部11d具有面向外装部件11的内部空间的第四内表面。第五板部11e具有面向外装部件11的内部空间的第五内表面。第六板部11f具有面向外装部件11的内部空间的第六内表面。

外装部件11的内部空间由第一板部11a的第一内表面、第二板部11b的第二内表面、第三板部11c的第三内表面、第四板部11d的第四内表面、第五板部11e的第五内表面以及第六板部11f的第六内表面确定。

外装部件11实质上是长方体状。第一内表面、第二内表面、第三内表面、第四内表面、第五内表面以及第六内表面的面形状实质上分别是四边形。

第一板部11a的第一内表面与第二板部11b的第二内表面、第三板部11c的第三内表面、第五板部11e的第五内表面以及第六板部11f的第六内表面正交。第四板部11d的第四内表面与第二板部11b的第二内表面、第三板部11c的第三内表面、第五板部11e的第五内表面以及第六板部11f的第六内表面正交。第一板部11a的第一内表面与第四板部11d的第二内表面隔着间隙地对置。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装部件11是通过将第一外装部件111与第二外装部件112接合而制造出的。

第一外装部件111具有:第一板部11a,其具有第一内表面;第二板部11b,其与第一板部11a的上端部(一个端部)连续,且具有第二内表面;以及第三板部11c,其与第一板部11a的下端部(另一个端部)连续,且具有与第二板部11b的第二内表面隔着间隙地对置的第三内表面。第一外装部件111是通过将一张板材进行弯折加工而制造出的。即,将一体形成有第一板部11a、第二板部11b以及第三板部11c的第一外装部件111作为储箱10结构中的一个部件来使用。

第二外装部件112具有:第四板部11d,其具有第四内表面;第五板部11e,其与第四板部11d的右端部(一个端部)连续,且具有第五内表面;以及第六板部11f,其与第四板部11d的左端部(另一个端部)连续,且具有与第五板部11e的第五内表面隔着间隙地对置的第六内表面。第二外装部件112是通过将一张板材进行弯折加工而制造出的。即,将一体形成有第四板部11d、第五板部11e以及第六板部11f的第二外装部件112作为储箱10结构中的一个部件来使用。

第一挡板51与第一板部11a的第一内表面、第二板部11b的第二内表面以及第三板部11c的第三内表面接合。第一挡板51被焊接在第一板部11a的第一内表面、第二板部11b的第二内表面以及第三板部11c的第三内表面上。第一挡板51配置成不与第四板部11d、第五板部11e以及第六板部11f接触。

第二挡板52与第四板部11d的第四内表面、第五板部11e的第五内表面以及第六板部11f的第六内表面接合。第二挡板52被焊接在第四板部11d的第四内表面、第五板部11e的第五内表面以及第六板部11f的第六内表面上。第二挡板52配置成不与第一板部11a、第二板部11b、第三板部11c以及第一挡板51接触。

当将第一挡板51的与板厚方向垂直的面作为第一挡板51的表面时,第一挡板51的表面与第一板部11a的第一内表面、第二板部11b的第二内表面以及第三板部11d的第三内表面实质上正交。

当将第二挡板52的与板厚方向垂直的面作为第二挡板52的表面时,第二挡板52的表面与第四板部11d的第四内表面、第五板部11e的第五内表面以及第六板部11f的第六内表面实质上正交。

第三挡板53与第三板部11c的第三内表面接合。第三挡板53被焊接在第三板部11c的第三内表面上。

当将第三挡板53的与板厚方向垂直的面作为第三挡板53的表面时,第三挡板53的表面与第一挡板51的表面实质上正交。第三挡板53的表面与第三板部11c的第三内表面实质上正交。

吸引管60的前端部与第三板部11c的第三内表面对置。吸引管60的前端部包含能够吸引燃料的吸引口。第三挡板53配置在吸引管60的前端部的两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挡板53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吸引管60的前端部的两侧。

第三挡板53的表面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虚拟的前后轴正交。自卸车1在与第三挡板53的表面正交的前后方向上行走。

第一挡板51以隔着间隙地对置的方式至少设置有两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挡板51在左右方向上设置有两个。第一挡板51的表面与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虚拟的左右轴正交。在左右方向上,吸引管60的前端部及第三挡板53配置在两个第一挡板51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用于支承第一挡板51的支承板70。作为支承板70,例如可以使用钢板。支承板70与第三板部11c的第三内表面接合。支承板70被焊接在第三板部11c的第三内表面上。支承板70对第一挡板51的下部进行支承。支承板70例如在前后方向上设置有两个。当将支承板70的与板厚方向垂直的面作为支承板70的表面时,支承板70的表面与前后轴正交。在前后方向上,吸引管60的前端部以及第三挡板53配置在两个支承板70之间。

第二挡板52以隔着间隙地对置的方式至少设置有两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挡板52在上下方向上设置有三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挡板52在上下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另外,第二挡板52也可以不同间隔地配置。第二挡板52的表面与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虚拟的上下轴正交。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挡板51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第一挡板51具有:与第一板部11a的第一内表面接合的端面(第一端面)51a;与第二板部11b的第二内表面接合的端面(第二端面)51b;与第三板部11c的第三内表面接合的端面(第三端面)51c;以及配置成与第二挡板52对置的对置面(第一对置面)51d。此外,第一挡板51还具有与左右轴正交的表面51f。自卸车1的前后方向与第一挡板51的表面51f平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挡板51包括:靠近第一板部11a上端部(一个端部)的第一部分511;靠近第一板部11a下端部(另一个端部)的第二部分512;以及在第一部分511与第二部分512之间的第三部分513。

第一部分511包括与第二板部11b接合的端面51b。第二部分512包括与第三板部11c接合的端面51c。第三部分513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第一部分511与第二部分512之间。

在与第二板部11b的第二内表面正交的上下方向上,对置面51d的中央部比对置面51d的两端部更远离第四板部11d的第四内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置面51d从其上端部朝向中央部,以朝向前方逐渐远离第四板部11d的第四内表面的方式形成。此外,对置面51d在上下方向上从其下端部朝向中央部,以朝向前方逐渐远离第四板部11d的第四内表面的方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左右轴正交的平面内,对置面51d与表面51f相交的线即对置面51d的端部实质上是圆弧状。

在端面51c上,形成有供支承板70插入的缺口部51k。缺口部51k在前后方向上形成有两个。

在对置面51d上,形成有供吸引管60配置的凹部51s。凹部51s形成在对置面51d的下部。

此外,在第一部分511以及第二部分512分别设置有开口51h。开口51h是在第一挡板51的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孔。通过开口51h,能够实现第一挡板51的轻量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一个第一挡板51设置有两处开口51h,不过也可以设置三处以上的开口51h。此外,多个开口51h的孔径也可以不相同。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二挡板52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第二挡板52具有:与第四板部11d的第四内表面接合的端面(第四端面)52a;与第五板部11e的第五内表面接合的端面(第五端面)52b;与第六板部11f的第六内表面接合的端面(第六端面)52c;以及配置成与第一挡板51对置的对置面(第二对置面)52d。此外,第二挡板52还具有与上下轴正交的表面52f。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挡板52包括:靠近第四板部11d右端部(一个端部)的第四部分521;靠近第四板部11d左端部(另一个端部)的第五部分522;以及在第四部分521与第五部分522之间的第六部分523。

第四部分521包括与第五板部11e接合的端面52b。第五部分522包括与第六板部11f接合的端面52c。第六部分523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在第四部分521与第五部分522之间。

在与第五板部11e的第五内表面正交的左右方向上,对置面52d的中央部比对置面52d的两端部更远离第一板部11a的第一内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置面52d在左右方向的端部具有曲面部52g。位于对置面52d的右端部的曲面部52g在左右方向上从其右端部朝向中央部,以朝向后方逐渐远离第一板部11a的第一内表面的方式形成。此外,位于对置面52d的左端部的曲面部52g在左右方向上从其左端部朝向中央部,以朝向后方逐渐远离第一板部11a的第一内表面的方式形成。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三挡板53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如图7所示,第三挡板53具有与第三板部11c的第三内表面接合的端面53a。此外,第三挡板53还具有与前后轴正交的表面53f。

在端面53a上,形成有凹部53h。凹部53h的内表面是端部53a的一部分。在第三挡板53的端面53a与第三板部11c的第三内表面接合的状态下,凹部53h的内表面与第三板部11c的第三内表面隔着间隙地对置。即,在凹部53h处,在第三挡板53与第三板部11c之间形成开口53j。储箱10的内部空间的燃料能够流过第三挡板53第三板部11c之间的开口53j。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承板70的一个示例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支承板70具有与第三板部11c的第三内表面接合的端面70a。此外,支承板70还具有与前后轴正交的表面70f。

此外,在支承板70上,形成有供第一挡板51插入的缺口部71。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两个第一挡板51,因此在左右方向上形成有两处缺口部71。

在端面70a上,形成有凹部70h。在支承板70的端面70a与第三板部11c的第三内表面接合的状态下,凹部70h的内表面与第三板部11c的第三内表面隔着间隙地对置。即,在凹部70h处,在支承板70与第三板部11c之间形成开口70j。储箱10的内部空间的燃料能够流过支承板70与第三板部11c之间的开口70j。

制造方法

下面,说明关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储箱10的制造方法的一个示例。如图4所示,在将裁断成规定尺寸的钢板进行弯折加工来制造出第一外装部件111以及第二外装部件112之后,在第一外装部件111的第三内表面上焊接第三挡板53以及支承板70。

当在第一外装部件111的第三内表面上焊接第三挡板53以及支承板70之后,在第一外装部件111的第一内表面、第二内表面以及第三内表面上,焊接第一挡板51。以使第一挡板51的表面51f与第一内表面、第二内表面以及第三内表面实质上正交的方式实施第一外装部件111与第一挡板51的焊接。

此外,在第二外装部件112的第四内表面、第五内表面以及第六内表面上焊接第二挡板52。以使第二挡板52的表面与第四内表面、第五内表面以及第六内表面实质上正交的方式实施第二外装部件112与第二挡板52的焊接。

在实施第一外装部件111与第一挡板51的焊接以及第二外装部件112与第二挡板52的焊接之后,焊接第一外装部件111与第二外装部件112而使其一体化。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外装部件111与第二外装部件112的焊接方法的一个示例的图。图9所示的细线表示第一外装部件111或者第二外装部件112的弯折加工中的弯折线,粗线表示焊接工序中的焊接线。在第一外装部件111的第一板部11a的端部、第二板部11b的端部以及第三板部11c的端部与第二外装部件112的第四板部11d的端部、第五板部11e的端部以及第六板部11f的端部接触的状态下,按照图9的箭头所示的顺序,从外装部件11的外侧实施第一外装部件111与第二外装部件112的焊接。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9的箭头所示,通过所谓的不间断(one-strokesketch)的焊接,就能够接合第一外装部件111和第二外装部件112。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要焊接的部位焊接一次就完成,能够抑制已焊接完的部分再次被焊接、被加热。

作用以及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挡板51被充分地固定在第一外装部件111,第二挡板52被充分地固定在第二外装部件112。第一外装部件111与第一挡板51通过电弧焊接等被牢固地固定。同样地,第二外装部件112与第二挡板52通过电弧焊接等被牢固地固定。因此,第一挡板51以及第二挡板52充分发挥作为肋材的功能,而能够提高储箱10的强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下方向上,第一挡板51的对置面51d的中央部比对置面51d的两端部更远离第四板部11d的第四内表面,在左右方向上,第二挡板52的对置面52d的中央部比对置面52d的两端部更远离第一板部11a的第一内表面。因此,能够实现储箱10的轻量化和低成本化。此外,通过具有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形状的第一挡板51以及第二挡板52,能够即确保储箱10的强度也不妨碍轻量化。

图10示意性地表示储箱10的余量计15与第一挡板51以及第二挡板52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第一挡板51的对置面51d与第二挡板52的对置面52d之间形成有较大空间。因此,如图10所示,在储箱10的余量计15是具有能在燃料中浮动的浮标15f的浮标式的情况下,浮标15f在较大空间内移动,并且浮标15f不会与第一挡板51以及第二挡板52发生干扰。因此,浮标15f的移动不会受到第一挡板51以及第二挡板52的妨碍,浮标15f能顺畅地移动,因此余量计15能够确切地表示燃料余量。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实施第一外装部件111与第一挡板51的焊接以及第二外装部件112与第二挡板52的焊接之后,实施第一外装部件111与第二外装部件112的焊接。工作人员能够以良好的作业性实施第一外装部件111与第一挡板51的焊接以及第二外装部件112与第二挡板52的焊接。此外,如参照图9说明的那样,第一外装部件111与第二外装部件112的焊接能够从外装部件11的外部实施。由此,通过焊接机器人的机器人焊接,能够高效地接合第一外装部件111与第二外装部件112。此外,第一外装部件111第二外装部件112的焊接的焊接线是一笔到底的。因此,能够抑制已焊接完的部分再次被焊接、被加热,从而能够抑制焊接缺陷的产生,降低储箱10的液体泄漏的风险。

如上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包括高耐久性、高可靠性、低成本化以及轻量化等的储箱10的性能进一步提高的储箱10。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还设置有第三挡板53。吸引管60的前端部被两个第一挡板51以及两个第三挡板53围住。因此,在吸引管60的前端部的周围,防止因自卸车1的加速或者减速等而导致的燃料过度流动,从而吸引管60能够稳定地吸收燃料。

此外,第三挡板53具有凹部53h。由于凹部53h,在第三挡板53与第三板部11c之间设有能够使燃料流动的开口。因此,能够抑制燃料一直滞留在吸引管60前端部的周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储箱10是指燃料箱。储箱10也可以是容纳用于使液压设备动作的液压油(动作油)的液压油箱。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业车辆1是指自卸车。作业车辆1可以是具有下部行走体、上部回转体以及作业机械的液压挖掘机,也可以是轮式装载机或推土机。

上面说明了本实施方式,但是上述内容并不限定本实施方式。此外,上述结构要素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或实质上相同的、所谓等同范围内的结构要素。并且,上述结构要素能够适当地组合。并且,在不脱离本实施方式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要素的各种省略、替换或者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