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锚固线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0050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终端锚固线夹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高速铁路接触网线路终端连接线夹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终端锚固线夹。



背景技术:

目前电气化铁路中接触线和承力索上所使用的锚固线夹其本体上具有一个锥形孔,锥形通孔内插设有筒状的锥形楔子,使用时,承力索的自由端插入楔子内孔,然后将楔子置于锥形孔中,以此实现承力索与线夹的连接,现有的锥形孔中的楔子容易受力不均匀,而导致楔子齿形嵌入线索过深而发生断线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锚固线夹其内的楔子容易受力不均的问题,现提供一种终端锚固线夹,该线夹可以使楔子受均匀,牢固可靠的夹紧承力索。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终端锚固线夹,包括柱体及对称设置在柱体上的两个侧耳,两个所述侧耳的内侧面与所述柱体之间设有圆弧过渡段,所述柱体上位于两个侧耳之间开设有用于安装楔子的锥形通孔,所述锥形通孔的大端延伸至圆弧过渡段。

本方案中通过将锥形通孔延伸至圆弧过渡段,增加锥形通孔的侧面积,使工作过程中的楔子与锥形通孔接触面积增大,楔子两端受力均匀,一方面使楔子在张力作用下不容易产生松动;另一方面不会因为受力不均使楔子局部夹紧线索,有效的防止了楔子的齿形嵌入线索过深而发生断线事故。

由于在列车通过运行中,接触网会产生较大幅度和较大频率的振动,在此过程中柱体上的两个侧耳会产生多次的张合运动,导致侧耳容易在柱体上发生断裂,进一步地,所述柱体及两个侧耳之间形成拱形夹裆部,拱形可以分散力,拱形夹裆部会释放接触网振动带给该线夹的张力,减缓振动过程中侧耳张合运动的幅度,能有效的提高侧耳的疲劳寿命。

传统线夹上的紧固通孔与线夹本体,边缘之间采用台阶结构,由于终端锚固线夹一般为露天环境下使用,腐蚀物容易在台阶处附着堆积,进而引发腐蚀的可能,此部位又是关键受力部位,因此怎样保证该部位的可靠性,一直为设计难点,进一步地,所述侧耳远离所述柱体的一端外侧面设有锥形凸台,所述锥形凸台上开设有贯穿所述侧耳的紧固通孔,锥形凸台的设计能够减少腐蚀物在其上的堆积,另一方面,能够增加该部位的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锥形凸台与其所在的侧耳的外侧面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侧耳的内侧面设置有中间高两侧低的尖状凸起。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终端锚固线夹通过增加锥形通孔的侧面积,因此可增加其与楔子的接触面积,使得楔子两端受力均匀,保证了楔子在张力作用下不容易产生松动;另一方面不会因为受力不均使楔子局部夹紧线索,有效的防止了楔子的齿形嵌入线索过深而发生断线事故,保证了整个接触网系统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终端锚固线夹的三维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终端锚固线夹的主视示意图。

图中:1、柱体,101、锥形通孔,2、侧耳,3、圆弧过渡段,4、拱形夹裆部,5、锥形凸台,6、紧固通孔,7、加强筋,8、尖状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实施例1

如图1和2所示,一种终端锚固线夹,包括柱体1及对称设置在柱体1上的两个侧耳2,两个所述侧耳2的内侧面与所述柱体1之间设有圆弧过渡段3,所述柱体1上位于两个侧耳2之间开设有用于安装楔子的锥形通孔101,所述锥形通孔101的大端延伸至圆弧过渡段3,锥形通孔101的最大直径略小于两个侧板侧耳2之间的垂直距离,具体为锥形通孔101的大端开至圆弧过渡段3靠近侧耳2内侧面的边缘,侧耳2与柱体1一体成型。

所述柱体1及两个侧耳2之间形成拱形夹裆部4,两个侧耳2的内侧面之间从与圆弧过渡段3连接处起沿远离柱体1的方向逐渐靠拢,呈弧面,侧耳2内侧弧面的终点连接一段平面,拱形可以分散力,拱形夹裆部4会释放接触网振动带给该线夹的张力,减缓振动过程中侧耳2张合运动的幅度,能有效的提高侧耳2的疲劳寿命。

所述侧耳2远离所述柱体1的一端外侧面设有锥形凸台5,锥形凸台5的大端延伸至侧耳2外侧面的边缘,所述锥形凸台5上开设有贯穿所述侧耳2的紧固通孔6,紧固通孔6位于侧耳2的内侧平面段,锥形凸台5的设计能够减少腐蚀物在其上的堆积,另一方面,能够增加该部位的强度。

所述锥形凸台5与其所在的侧耳2的外侧面之间设置有加强筋7。

所述侧耳2的内侧面设置有中间高两侧低的尖状凸起8。

通过将锥形通孔101延伸至圆弧过渡段3,增加锥形通孔101的侧面积,使工作过程中的楔子与锥形通孔101接触面积增大,楔子两端受力均匀,一方面使楔子在张力作用下不容易产生松动;另一方面不会因为受力不均使楔子局部夹紧线索,有效的防止了楔子的齿形嵌入线索过深而发生断线事故。

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