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家用汽车遮阳防尘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01808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全自动家用汽车遮阳防尘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家用汽车遮阳防尘工具,具体是一种全自动家用汽车遮阳防尘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汽车防光防雨车衣绝大部分都是手动的,且是与汽车分开的单独部件。一般使用时从车中取出,通过磁铁、吸盘、挂钩等外部装置,将车衣覆盖在车体表面上,在回收时要把车衣折叠好才能将车衣收起放回车内,取出收回操作都比较麻烦,而且可能对车身造成一些摩擦损伤。

新兴的自动车衣通过磁力吸盘吸附在车顶上,使用自带的蓄电池供电,车衣被部分固定在一根车衣轴上,通过车衣轴的正反转实现车衣的收放。但车衣放出后需人工整理,固定,收车衣前也需先人工解除固定,自动化程度不够高,市场占有率较低。

发展趋势:自动车载车衣是近两年国内有些汽车配件制造企业才开始设计、生产和推广的,车衣面料采用纳米材料,具有极好的防水隔热效果。车衣系统基本上都是用微电脑遥控器控制车衣的伸展和收缩,具有完善可靠的控制功能,但机构设计上各个厂家采用的设计方法不同,有的采用在车衣里安放记忆合金丝,通过电机带动记忆合金丝来收放车衣,也有通过气体骨架撑开车衣,也有一种超声波无线热合的车衣,车衣主体经超声波热合和缝纫与视线通透的前、后窗,前、尾灯,后视镜,左右车门、固定轮胎开启部位的扣板、油箱口、排气孔部分开启连接等。这些车衣在使用中,盖车时间和车衣回收时间都非常短,一人即可轻松操作。这些种类的车衣对车起了很好的防护作用。

现有产品存在自动化程度不够高,无法高频率使用,市场占有率较低等问题。普通车衣收放费时费力,市场上现有的自动车衣需要在人工的辅助下进行展开和固定,还需要在使用时放置到车顶,不用时取下,以及装置的收纳,充电。因上述原因,现有车衣无法高频使用,无法满足短时间停车时防止车内温度因暴晒而急剧上升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全自动家用汽车遮阳防尘系统。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全自动家用汽车遮阳防尘系统,包括车衣、用于容纳车衣的盒体、用于使车衣展开的气动机构以及用于收起车衣的多条绳索;气动机构包括多条设置在车衣内的柔性气体骨架,以及与气体骨架连接的供气机构,供气机构用于向气体骨架内通气,或者抽取气体骨架内的气体,通气后的气体骨架撑开车衣,使车衣覆盖汽车表面;各绳索一端固定连接于车衣外边缘,另一端连接设置于盒体内的绳索收放机构。

气体骨架包括多条设置于车衣内的柔性的气管,各气管一端连接供气机构,另一端封闭,供气机构兼具供气和抽气的功能,供气后,气管将车衣撑开,覆盖汽车表面,而抽气后,可将车衣通过绳索收回。

供气机构包括一分气机构以及气源,分气机构具有多个与气体骨架的气管一一对应连接的出气口,并具有一个连接气源的进气口。本发明中,气源采用往复式压缩机。当然,也可采用其他能够实现本发明功能的气源。

分气机构上还设置有第一单向阀与第二单向阀,第一单向阀与第二单向阀均为一端连接分气机构,另一端与车衣和盒体之间的空间连通。

在这里第一单向阀当作背压阀使用,通过改变第一单向阀内弹簧的刚度及预压缩量调节其开启压力,将其开启压力设为气体骨架能承受的最大气压。当进气口进气时,气体通过多个出气口向气体骨架中充气,当气体骨架中气压达到其耐压极限时,第一单向阀自动开启向车衣下部和汽车表面之间的间隙中充气,起到撑开车衣和在车衣与汽车表面之间形成气流减小车衣与汽车表面的摩擦的作用,从而辅助车衣展开。第一单向阀避免了系统内压力过高,也起到了安全阀的作用。当进气口抽吸气体骨架内空气时,因为分气机构内气压低于大气压,第一单向阀不会导通。因为第一单向阀直接向大气排气,需要在阀后加装一个消声器。

第二单向阀也当作背压阀使用,通过改变第二单向阀内弹簧的刚度及预压缩量调节其开启压力。当进气口抽气时,气体骨架内的空气被不断抽走,分气机构内气压逐渐降低,当分气机构内负压达到第二单向阀的开启气压时,第二单向阀自动开启从车衣下部和盒体之间的间隙中抽气,在内部使车衣紧缩,实现真空收纳。当进气口进气时,因为分气机构内气压高于大气压,第二单向阀不会导通。

气源连接二位五通换向阀,该二位五通换向阀中的一进气口与排气口分别与气源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连通,并有两个口均与分气机构的进气口连接,有一口与大气连通。

绳索收放机构包括多根下端固定于盒体底部的心轴,各心轴上端通过心轴固定板固定;各心轴上设置有绞盘19,各绳索与绞盘19一一对应连接,绞盘19上还设置有带轮,多个带轮通过一同步带连接,而同步带连接一主动带轮,该主动带轮通过一驱动电机驱动。

盒体包括设置于其上方顶盖,该顶盖连接顶盖升降机构,并在顶盖升降机构的驱动下升降,顶盖升降机构包括一竖向设置的丝杆以及滑芯,丝杆与滑芯上端均连接顶盖;滑芯和丝杆均分别设置在固定于盒体底部的滑套内,设置丝杆的滑套端部设置有与丝杆配合的螺母,该螺母通过齿轮组被一驱动电机驱动。

在心轴固定板外圈设置有第一隔板,该第一隔板上开有多个绳索孔,与各绞盘19分别连接的绳索分别穿过各绳索孔。

在车衣上还设置有多条车衣固定用绳索,各车衣固定用绳索一端连接车衣外边缘,另一端连接设于盒体内并由所述驱动电机驱动的绞盘19。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种全自动家用汽车遮阳防尘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能够实现车衣的一键全自动收放以及固定,不需要人为的辅助和监管。可集成在汽车上也免除了搬运,收纳,充电等工作,大大减少了使用车衣需要的时间和劳动量,能够在短时间停车时使用,起到阻挡阳光,降低车内温度的作用。可以高频使用极大的提升了车衣遮阳防尘的作用。装置可集成在汽车上,使用汽车电源,将部分装置置于汽车发动机舱中,使用真空收纳车衣的方法,实现了车顶装置的小型化。可以采用隐藏式设计,不会影响汽车的外观及气动外形,也不会影响乘员的车顶空间,车衣展开后能得到很好的固定,不会与车身摩擦,擦伤车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其中隐去了顶盖;

图2为图1隐去心轴固定板及第二隔板后的内部结构正视图;

图3为顶盖结构示意图;

图4为滑套结构示意图;

图5为供气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绳索收放机构余供气机构组合状态示意图,图中还隐去了第二隔板;

图7为图6后视图,隐去了供气机构,显示了第二隔板;

图8为绞盘和带轮组合状态示意图;

图9为第一隔板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气路结构示意图;

图11为车衣展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1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全自动家用汽车遮阳防尘系统,包括车衣38、用于容纳车衣38的盒体2、用于使车衣38展开的气动机构以及用于收起车衣38的多条绳索;气动机构包括多条设置在车衣38内的柔性气体骨架,以及与气体骨架连接的供气机构,供气机构用于向气体骨架内通气,或者抽取气体骨架内的气体,通气后的气体骨架撑开车衣38,使车衣38覆盖汽车表面;各绳索一端固定连接于车衣38外边缘,另一端连接设置于盒体2内的绳索收放机构。气体骨架包括多条设置于车衣38内的柔性的气管,各气管一端连接供气机构,另一端封闭,供气机构兼具供气和抽气的功能,供气后,气管将车衣38撑开,覆盖汽车表面,而抽气后,可将车衣38通过绳索收回。

如5所示,供气机构包括一分气机构30以及气源33,分气机构30具有多个与气体骨架的气管一一对应连接的出气口,并具有一个连接气源33的进气口。本发明中,气源33采用往复式压缩机。当然,也可采用其他能够实现本发明功能的气源。

如图10的气路结构示意图所示,分气机构30上还设置有第一单向阀31与第二单向阀32,第一单向阀31与第二单向阀32均为一端连接分气机构30,另一端与车衣38和盒体2之间的空间连通。在这里第一单向阀31当作背压阀使用,通过改变第一单向阀31内弹簧的刚度及预压缩量调节其开启压力,将其开启压力设为气体骨架能承受的最大气压。当进气口进气时,气体通过多个出气口向气体骨架中充气,当气体骨架中气压达到其耐压极限时,第一单向阀31自动开启向车衣38下部和汽车表面之间的间隙中充气,起到撑开车衣38和在车衣38与汽车表面之间形成气流减小车衣38与汽车表面的摩擦的作用,从而辅助车衣38展开。第一单向阀31避免了系统内压力过高,也起到了安全阀的作用。当进气口抽吸气体骨架内空气时,因为分气机构30内气压低于大气压,第一单向阀31不会导通。因为第一单向阀31直接向大气排气,需要在阀后加装一个消声器。第二单向阀32也当作背压阀使用,通过改变第二单向阀32内弹簧的刚度及预压缩量调节其开启压力。当进气口抽气时,气体骨架内的空气被不断抽走,分气机构30内气压逐渐降低,当分气机构30内负压达到第二单向阀32的开启气压时,第二单向阀32自动开启从车衣38下部和盒体2之间的间隙中抽气,在内部使车衣38紧缩,实现真空收纳。当进气口进气时,因为分气机构30内气压高于大气压,第二单向阀32不会导通。

如图10所示,气源33连接二位五通换向阀34,该二位五通换向阀34中的一进气口与排气口分别与气源33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连通,并有两个口均与分气机构30的进气口连接,有一口与大气连通。

如图6所示,绳索收放机构包括多根下端固定于盒体2底部的心轴,各心轴上端通过心轴固定板固定;各心轴上设置有绞盘29,各绳索与绞盘29一一对应连接,绞盘29上还设置有带轮,多个带轮通过一同步带连接,而同步带连接一主动带轮,该主动带轮通过一驱动电机驱动。

如图1-图9所示,盒体2包括设置于其上方的顶盖1,该顶盖1连接顶盖升降机构,并在顶盖升降机构的驱动下升降,顶盖升降机构包括一竖向设置的丝杆22以及滑芯23,丝杆22与滑芯23上端均连接顶盖1;滑芯23和丝杆22均分别设置在固定于盒体2底部的滑套内,设置丝杆22的滑套端部设置有与丝杆22配合的螺母,该螺母通过齿轮组被一驱动电机驱动。在心轴固定板外圈设置有第一隔板3,该第一隔板3上开有多个绳索收放孔301,与各绞盘29分别连接的绳索分别穿过各绳索收放孔301。顶盖1下方的滑槽101与连接板21之间为小过盈配合关系,形成可拆固定连接,顶盖1随着连接板21在竖直方向上上升,下降,实现顶盖1的打开,关闭。第一隔板3通过形状约束及过渡配合的关系与第二隔板5,心轴固定板4形成可拆固定连接,起到将车衣38与机械装置分隔开的作用,第一隔板3上分布着20个绳索收放孔301,绞盘29上的绳索从绳索收放孔301穿过,与车衣38连接。心轴固定板4上分布着21个直径为4mm的孔,与盒体2上的21个孔相对应,与21根心轴的另一端形成过渡配合,实现21根心轴的固定。其中与张紧轮17所用心轴的配合孔为相应的为狭长孔,且有3个矩形的孔实现容纳步进电机,避免与顶盖升降装置干涉的作用。第二隔板5与第一隔板3固定连接实现其位置的固定,上面分布着圆形和矩形的孔让绞盘29,电机从中穿过。第二隔板5将机械装置部分分为上下两层,避免绳索在松弛时绞入同步带及齿轮啮合中。

具体地,如图1-11所示,盒体2起到收纳车衣38,容纳机械装置的作用,其底部分布着21个直径为4mm的孔,与19根第一心轴18,两根第二心轴28的端部形成过渡配合,实现21根心轴的固定,其中与张紧轮17所用心轴的配合孔为狭长孔,张紧轮17能在水平方向上沿直线运动,形成移动式张紧机构。还有2个直径为8mm的孔与第一滑套24,第二滑套26的端部形成小过盈配合,实现两个滑套的固定。有一个雨水排出孔与管路连接,实现装置内积水的排出。有一个管线孔,让气管和导线进入。在车衣38上还设置有多条车衣固定用绳索,各车衣固定用绳索一端连接车衣38外边缘,另一端连接设于盒体2内并由所述驱动电机驱动的绞盘29。驱动电机包括第一步进电机6、第二步进电机7。第一步进电机6通过盒体2底部的矩形凹槽和第二隔板5、心轴固定板4上的矩形孔实现位置的固定。其动力通过第一锥齿轮对13传递到主动带轮16上。第二步进电机7通过盒体2底部的矩形凹槽和第二隔板5,心轴固定板4上的矩形孔实现位置的固定。其动力通过第二锥齿轮对14传递到直第一齿轮9双面同步带8与16个绳索收纳用带轮15、主动带轮16、张紧轮17啮合,通过s型传动保证每一个带轮的包角,以避免出现跳齿的情况。第一齿轮9与第二锥齿轮对14中的从动锥齿轮通过小过盈配合固连,与从动锥齿轮一起相对其心轴转动。同时与第二直齿轮10,第三直齿轮11,第四直齿轮12啮合,将第二步进电机7的动力传递到这三个直齿轮上。第二直齿轮10与直第一齿轮9啮合,内部阶梯孔与第一轴承20的外圈形成小过盈配合,下部凸出的空心轴作为绞盘29,收纳固定用绳索。第三直齿轮11与直第一齿轮9啮合,结构功能与第二直齿轮10完全相同,与第二直齿轮10对称布置。第四直齿轮12与直第一齿轮9啮合,内部有阶梯孔,上部与螺母25通过小过盈配合固定连接,带动螺母同步旋转,下部与第二轴承的外圈形成小过盈配合。第一锥齿轮对13的主动锥齿轮与第一步进电机6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从动锥齿轮与主动带轮16上部的空心轴通过小过盈配合固定连接,将动力由第一步进电机6传递到主动带轮16上。第二锥齿轮对14的主动锥齿轮与第二步进电机7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从动锥齿轮与直第一齿轮9下部的空心轴通过小过盈配合固定连接,将动力由第二步进电机7传递到直第一齿轮9上。

带轮15包括16个带轮,与双面同步带8啮合,都为从动轮,这16个带轮齿数相同,同步运动,通过牵引车衣38端部固定的绳索收回车衣38。这16个带轮结构上唯一的区别是绞盘29直径不同,保证长度不一的16条绳索能同时被收回。带轮15内部有阶梯孔,与第一轴承20外圈形成小过盈配合,轴承位于轮齿齿宽方向的正中间,避免因同步带预紧力而产生附加弯矩。主动带轮16结构与带轮15大致相同,区别为其上部没有绞盘29而是与第一锥齿轮对13的从动锥齿轮固连,与从动锥齿轮同步转动。张紧轮17结构与带轮15大致相同,区别为其上部没有绞盘29。

第一心轴18共有19根,16个带轮15,主动带轮16,张紧轮17和直第一齿轮9都以各自的第一心轴18为轴旋转。第一心轴18的两端台阶轴都有倒角,分别与盒体2底部的直径为4mm孔和心轴固定板4上直径为4mm的孔形成过渡配合,实现了心轴的固定。第一心轴18上有环形槽,用来固定轴用挡圈,进而实现在第一心轴上安装的第一轴承20的轴向固定。轴用挡圈为钢丝挡圈,共有21个,分别与19根第一心轴18、2根第二心轴28上的环形槽配合,用于第一轴承20的轴向位置的固定。第一轴承20为用橡胶圈密封的深沟球轴承,共有21个,轴承内圈分别与19根第一心轴18,2根第二心轴28配合,通过各自轴上的轴用挡圈实现轴向固定。轴承外圈分别与18个带轮,直第一齿轮9,第二直齿轮10,第三直齿轮11内部的台阶孔配合。工作时,轴承内圈固定不动,轴承外圈相对于内圈转动。

连接板21与顶盖1下方的滑槽101之间为小过盈配合关系,形成可拆固定连接。连接板上有两个直径为4mm的孔,分别与丝杆22,滑芯23的端部形成小过盈配合,使丝杆22无法与连接板间产生相对转动,实现固定连接。丝杆22的上端与连接板21固定连接,杆身与螺母25配合形成螺旋副,与第二滑套26能在轴线方向上相对滑动。丝杆22由于与连接板21固定连接无法转动,当螺母25转动时,丝杆22沿轴线方向做直线运动,进而带动连接板21,顶盖1在竖直方向上直线运动。滑芯23的上端与连接板21固定连接,与第一滑套24能在轴线方向上相对滑动。通过添加这一约束使连接板21无法与丝杆22一起围绕着丝杆22的轴线转动,保证了丝杆22,连接板21只能做直线运动。同时增强了对连接板21,顶盖1的支撑。第一滑套24的下端台阶轴与盒体2底部直径为8mm的孔形成小过盈配合,实现第一滑套24相对于盒体的固定。与滑芯23形成了一个移动副。螺母25与第四直齿轮12上部的孔形成小过盈配合,实现固定连接,随第四直齿轮12一起转动。与丝杆22组成螺旋副,将第四直齿轮12的旋转运动转换成丝杆22的直线运动。第二滑套26的下端台阶轴与盒体2底部直径为8mm的孔形成小过盈配合,实现第二滑套26相对于盒体的固定。上端与第二轴承的内圈形成小过盈配合。并与丝杆22形成了一个移动副。第二轴承为橡胶圈密封的深沟球轴承,只有1个,尺寸比第一轴承20稍大。轴承外圈与第四直齿轮12形成小过盈配合,轴承内圈与第二滑套26端部台阶轴形成小过盈配合。工作时,轴承内圈固定不动,轴承外圈相对于内圈转动。第二心轴28共有两根,第二直齿轮10,第三直齿轮11都以各自的第二心轴为轴旋转。第二心轴的两端台阶轴都有倒角,分别与盒体2底部的直径为4mm孔和心轴固定板4上直径为4mm的孔形成过渡配合,实现了心轴的固定。第二心轴28上有环形槽,用来固定轴用挡圈,进而实现在第二心轴28上安装的第一轴承20的轴向固定。第二心轴28的结构功能与第一心轴18大致相同,只是环形槽的轴向位置不同,以适应轴承安装位置的不同。分气机构30有1个进气口和二位五通换向阀34的t1和t2口连接,有18个出气口,其中出气口共16个出气口与气体骨架35的16根薄膜圆柱管连接,出气口q、r分别与第一单向阀31,第二单向阀32连接。

第一单向阀31一端连接出气口q,另一端与车衣38下部和盒体2之间的空气连通。在这里第一单向阀31当作背压阀使用,通过改变第一单向阀31内弹簧的刚度及预压缩量调节其开启压力,将其开启压力设为气体骨架能承受的最大气压。当进气口进气时,气体通过出气口向气体骨架中充气,当气体骨架中气压达到其耐压极限时,第一单向阀31自动开启向车衣38下部和汽车表面之间的间隙中充气,起到撑开车衣38和在车衣38与汽车表面之间形成气流减小车衣38与汽车表面的摩擦的作用,从而辅助车衣38展开。第一单向阀31避免了系统内压力过高,也起到了安全阀的作用。当进气口抽吸气体骨架内空气时,因为分气机构30内气压低于大气压,第一单向阀31不会导通。因为第一单向阀31直接向大气排气,需要在阀后加装一个消声器。

第二单向阀32一端连接出气口r,另一端与车衣38下部和盒体2之间的空气连通。在这里第二单向阀32当作背压阀使用,通过改变第二单向阀32内弹簧的刚度及预压缩量调节其开启压力。当进气口抽气时,气体骨架内的空气被不断抽走,分气机构30内气压逐渐降低,当分气机构30内负压达到第二单向阀32的开启气压时,第二单向阀32自动开启从车衣38下部和盒体2之间的间隙中抽气,在内部使车衣38紧缩,实现真空收纳。当进气口进气时,因为分气机构30内气压高于大气压,第二单向阀32不会导通。

往复式空气压缩机33进气口与二位五通换向阀34的a口连接,排气口与二位五通换向阀34的b口连接。二位五通换向阀34为电磁换向阀,其a口与往复式压缩机33的进气口连接,b口与往复式压缩机33的排气口连接,t1,t2口均与分气机构30的进气口连接,p口与大气连通,并在p口加装消声器。当线圈不通电时,p口与a口连通,t1口与b口连通,t2口被堵塞。此时往复式空气压缩机33通过p口从大气中抽气,通过t1口向分气机构30内充气。当线圈通电时,p口与b口连通,t2口与a口连通,t1口被堵塞。此时往复式压缩机33通过t2口从分气机构30中抽气,通过p口向大气中排气。

气体骨架35由16根薄膜圆柱管组成,16根薄膜圆柱管的一端与分别与分气机构30的16个出气口连接,另一端封闭。薄膜圆柱管充气时被撑起,成长条状,内部无气压时则非常柔软。细管粘贴在车衣38的下表面即车衣38与汽车接触的一面,其排列与16根车衣收纳用绳索的排列相同,以分气机构30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每根薄膜圆柱管都处于一根车衣收纳用绳索下方。在薄膜圆柱管内部充气时带动车衣38展开。

车衣收纳用绳索36共有16根,绳索的一端分别与16个带轮15的绞盘29连接,绳索穿过车衣38上布置的小环,另一端通过固连在车衣38上的穿绳扣与车衣38的端部连接。车衣收纳用绳索以装置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车衣38的4角各有1根,车衣38前部和后部各有2根,左右各有4根。当绞盘29收回绳索时,车衣38在绳索牵引下向装置聚拢,被逐渐收回。当车衣38已经相对车身固定,此时收回车衣收纳用绳索无法再将车衣38收回,但绳索会被拉紧,从而将车衣38紧紧压在汽车表面上。

车衣固定用绳索37共有4根,其中与车衣前端加长部分的两角连接的2根绳索穿过车衣上布置的小环后,另一端与第三直齿轮11的绞盘29连接,与车衣后端加长部分的两角连接的2根绳索穿过车衣上布置的小环后,另一端与第二直齿轮10的绞盘29连接。当第二步进电机7带动直第一齿轮9转动时,第二直齿轮10和第三直齿轮10也同步转动,收回4根车衣固定用绳索37。与车衣收纳用绳索36不同,车衣固定用绳索37在工作时只有部分绳索被收回。车衣完全展开后车衣前端加长部分和车衣后端加长部分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垂,当4根车衣固定用绳索37被部分收回时,车衣加长部分的端部在绳索牵引下向后上方运动,最终带动车衣加长部分包裹汽车底盘,实现车衣的固定,在这个过程中车衣38被向下拉紧与汽车表面紧密贴合。

车衣38在普通车衣的基础上在前后端各加上了一段长方形的布料,用于车衣的固定。在车衣上固定连接了很多小环,通过让绳索穿过特定的小环让绳索能在车衣上按照特定的轨迹分布。并且通过每根绳索上串联的一个个小环最终将车衣呈z型折叠收纳入盒体2中。车衣的端部固定连接了20个穿绳器,来和20根绳索连接,并可通过穿绳器调节每条绳索的长度,保证所有绳索被同时完全收回。当装置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时,断开4根固定用绳索与穿绳器的连接即可解除车衣的固定,便于装置的拆卸。在车衣的中部裁剪出一个矩形孔,并沿孔边装上松紧带,用于将车衣中部的孔套在第一隔板3上。单片机39接受信号接收器发送的信号,通过读取自身存储器内的数据判断车衣处于展开还是收回状态,并运行相应程序,通过启动或关闭往复式空气压缩机33,向二位五通换向阀34的线圈通电或断电,控制第一步进电机6和第二步进电机7的转向和转数,来完成收回或展开车衣的动作。

本发明车衣打开过程:

初始状态:二位五通换向阀34线圈处于未通电状态,顶盖1处于关闭状态,车衣38处于收回状态。

s1:车载电脑判断车衣处于收回状态,执行展开车衣的程序。

s2:第二步进电机7正转,通过第二锥齿轮对14带动齿轮直第一齿轮9转动,从而带动第二直齿轮10、第三直齿轮11、第四直齿轮12转动,打开顶盖1并放出4根车衣固定用绳索37,同时控制电机步进i6正转,通过第一锥齿轮对13带动主动带轮16转动,从而带动带轮15转动,放出16根车衣收纳用绳索36,往复式空气压缩机33开始工作,向分气机构30充气,气体骨架35内压力逐渐升高,带动车衣38展开,当系统气压达到第一单向阀31开启气压后通过第一单向阀31向车衣38与汽车表面的间隙中充气进一步推动车衣38展开。

s3:第二步进电机7转过n转后停止,顶盖1完全打开,固定用绳索37全部放出。

s4:第一步进电机6转过m转后停止,车衣38完全展开,往复式空气压缩机33停止工作,第二步进电机7反转,收回顶盖1并拉紧4根固定用绳索37,第二步进电机7转过c转时,单片机控制第一步进电机6反转d转后停止,c略小于n,此时车衣38已与车体固定,d相对于m较小,通过收回少量车衣收纳用绳索36使穿过车衣38上小环的16根车衣收纳用绳索36被拉紧,将车衣38紧紧压在在汽车表面上,防止车衣38刮擦车漆,第二步进电机7转过n转后停止,顶盖1完全关闭。

s5:此时车衣展开完成,二位五通换向阀34线圈处于未通电状态,顶盖1处于关闭状态,车衣38处于展开状态。

本发明车衣回收过程:

s1:车载电脑判断车衣处于展开状态,执行收回车衣的程序。

s2:第二步进电机7正转,打开顶盖1并放出车衣固定用绳索37。第二步进电机7转过n转后停止,顶盖1完全打开,车衣固定用绳索37全部放出,车衣38固定解除。

s3:第一步进电机6反转,收回车衣收纳用绳索36,往复式空气压缩机33开始工作,二位五通换向阀34线圈通电,往复式空气压缩机33从分气机构30中抽气,当系统的负压达到第二单向阀32开启气压后通过第二单向阀32从车衣38与汽车表面的间隙中抽气实现真空收纳。第一步进电机6转过e转后停止,m=e+d,车衣38全部被收回盒体2。第二步进电机7反转,关闭顶盖1。

s4:第一步进电机6转过n转后停止,往复式空气压缩机33停止工作,二位五通换向阀34线圈断电。

s5:车衣38收纳完成,回到初始状态。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