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61017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乘客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的乘客保护装置,已知在输入冲击时袋体从前座椅的前方膨胀展开而对乘客的膝部进行保护的膝部气囊装置。膝部气囊装置在壳体内配置有袋体以及充气机。壳体由罩部覆盖,充气机的端部配置为与罩部的开口部对置。配线(以下称作线束)从开口部侧与充气机的端部连接。

在连接线束之后,开口部由盖体封闭而能够保护线束(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0-241191号)。

然而,在日本特开2010-241191号的乘客保护装置中,为了保护线束,需要在将线束连接于充气机的端部之后由盖体封闭开口部。因此,线束的连接耗费工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方案是考虑到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护线束而且能够容易安装线束的乘客保护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方案。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乘客保护装置与仪表板的底罩一并配置,在充气机连接有线束,所述乘客保护装置保护乘客的膝部,并具备:壳体,其第一面沿着所述底罩的下端配置,并在与所述第一面交叉且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面配置有所述线束;以及伸出部,其从所述壳体的侧面中的位于所述线束的下方的部位朝向车宽方向伸出。

这样,在充气机连接线束,连接后的线束配置于壳体的侧面。伸出部从壳体的侧面中的位于线束的下方的部位伸出。由此,能够由伸出部保护线束。

而且,能够在伸出部的上方向充气机连接线束。因而,无需如以往技术那样在将线束连接于充气机之后由盖体封闭开口部。由此,能够容易将线束安装于充气机。

(2)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线束通过连接器与所述充气机连接。

在此,伸出部从壳体的侧面中的位于线束的下方的部位朝向车宽方向伸出。因而,能够在伸出部的上方确保将连接器连接于充气机时所需的空间。由此,能够利用连接器将线束容易地连接于充气机。

(3)在上述(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伸出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设置于所述侧面中的位于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底罩的下端侧的端部之间的部位。

这样,将伸出部的一方的端部设置于连接器与底罩的下端侧的端部之间。因而,能够使伸出部的一方的端部向车厢的前方侧与底罩的下端分开。由此,能够使乘客不易从车厢侧视觉辨认出伸出部,能够提高车厢的设计性。

(4)在上述(1)至(3)中任一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线束在离开所述充气机的位置被固定,所述伸出部延伸至在所述线束被固定的位置的车辆下方向与之对应的位置。

这样,在离开充气机的位置(即固定位置)将线束固定于车身。另外,使伸出部延伸至在固定位置的车辆下方向与之对应的位置。

因而,能够由伸出部抑制在充气机与固定位置之间从车厢侧向线束作用载荷而使线束移动的情况。由此,能够保护充气机与线束的连接部。

(5)在上述(1)至(4)中任一方案中,也可以是,操作踏板位于所述壳体的下方,所述伸出部配置于比所述线束靠所述操作踏板侧的位置。

这样,将伸出部配置于比线束靠操作踏板侧的位置。由此,能够由伸出部可靠地保护线束免受对操作踏板进行操作的乘客的脚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伸出部从壳体的侧面中的位于线束的下方的部位伸出。由此,能够由伸出部保护线束。而且,能够在伸出部的上方向充气机连接线束。由此,能够容易将线束安装于充气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乘客保护装置的车辆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从车厢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乘客保护装置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乘客保护装置的仰视图。

图4是表示从车厢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乘客保护装置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乘客保护装置的袋体展开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乘客保护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在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箭头lh表示车辆的左侧方。

如图1所示,车辆10具备设置于车厢14的车辆前方的转向吊架(steeringhanger)12、设置于转向吊架12的下方的乘客保护装置15、设置于乘客保护装置15的车身前方的操作部16、以及从车厢14侧覆盖转向吊架12的仪表板18。

转向吊架12通过架设于左右的前柱之间而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转向轴21经由转向柱而支承于转向吊架12。转向柱被柱罩22覆盖。

仪表板18具备从前窗玻璃的下端伸出到柱罩22侧的上罩24和从上罩24的下端24a伸出到乘客保护装置15侧的底罩25。

底罩25从上罩24的下端24a下倾地伸出到乘客保护装置15的前下端15a附近。

操作部16具备上端部28a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支承托架27的臂28和设置于臂28的下端部28b的操作踏板29。臂28的上端部28a经由支承轴31而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支承托架27。

操作部16是加速踏板或制动踏板。

乘客保护装置15与底罩25一起配置于上罩24的下方。乘客保护装置15是保护膝部36的膝部气囊装置,其配置于转向吊架12的下方且是乘客35的膝部36的前方。

如图2、图3所示,乘客保护装置15具备接受气体压力而膨胀展开的袋体41、在向车辆10输入冲击载荷时向袋体41供给高压气体的充气机42、以及收容袋体41以及充气机42的壳体40。壳体40具备收容袋体41以及充气机42的收容壳体44和从下方覆盖袋体41以及充气机42的罩部46。

折叠后的袋体41与充气机42一并收容于收容壳体44。

收容壳体44具有顶部51、前壁52、后壁53、内侧壁以及外侧壁55。

顶部51以覆盖折叠后的袋体41的上方的方式形成为矩形形状且大致水平地配置。前壁52从顶部51的前边向下方弯折。后壁53从顶部51的后边向下方弯折。

另外,内侧壁从顶部51的内边向下方弯折。外侧壁55从顶部51的外边向下方弯折。

收容壳体44通过顶部51、前壁52、后壁53、内侧壁以及外侧壁55而形成为下方开口的矩形体。收容壳体44安装于车身侧的固定构件49。罩部46从下方安装于收容壳体44。

罩部46具有底部61、前壁62、后壁63、内侧壁64、外侧壁65、以及伸出部66。

罩部46的底部61大致水平地配置于顶部51的下方。前壁62从底部61的前边立起,沿着底部61的前边朝向车宽方向延伸。后壁63从底部61的后边立起,沿着底部61的后边朝向车宽方向延伸。

内侧壁64从底部61的内边立起,沿着底部61的内边朝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外侧壁65从底部61的外边立起,沿着底部61的外边朝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由底部61、前壁62、后壁63、内侧壁64以及外侧壁65形成在上端形成有开口部46a的矩形体状的罩部46。

罩部46的开口部46a从下方嵌入收容壳体44,由此收容壳体44的开口被罩部46从下方覆盖。在该状态下,罩部46安装于收容壳体44。

由底部61与后壁63的交叉部形成乘客保护装置15的前下端15a。

前下端15a配置于上罩24的下端24a的车身后方,且沿着上罩24的下端24a朝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4所示,乘客保护装置15配置于方向盘71的下方。罩部46的底部61沿着底罩25的下端25a配置。操作踏板29配置于罩部46的下方。乘客保护装置15配置于乘客35的膝部36(参照图1)的车身前方侧。

返回图3,在罩部46的底部61设置有断裂预定部75。即,断裂预定部75从底部61的后边61a的内端61b沿着内边61c、前边61d、外边61e形成至后边61a的外端61f。

断裂预定部75是因袋体41的展开力而断裂的部位。

另外,罩部46的底部61在后边61a具有中央部61g。中央部61g是在断裂预定部75断裂而底部61开放时成为支点的部位。

如图3、图5所示,通过从充气机42向袋体41供给气体,袋体41膨胀展开,由此断裂预定部75在袋体41的展开力的作用下断裂。由于断裂预定部75断裂,罩部46的底部61以后边61a的中央部61g为支点向下方开放。

由于底部61开放,由此罩部46的下端46b开口。袋体41从下端46b的开口向车厢14展开,从而保护乘客35的膝部36。

如图2、图6所示,罩部46的外侧壁65以与底部61交叉(具体而言正交)的方式立起,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外侧壁65的靠前端部65b的位置以开口了上端78a的状态弯曲形成有凹部78。从外侧壁65的下边65a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有伸出部66。伸出部66配置于凹部78的下方。

在伸出部66和外侧壁65架设有多个角撑板81。

充气机42的端部42a配置于外侧壁65的凹部78。充气机42的端部42a从收容壳体44的外侧壁65的开口部83向车宽方向外侧(车厢14侧)突出。外侧壁65的凹部78配置为与外侧壁65的开口部83对置。因而,从开口部83突出的充气机42的端部42a配置于凹部78。

在充气机42的端部42a设置有连接器85。在充气机42的连接器85连接有线束87。具体而言,在线束87的端部87a连接有连接器88,线束87的连接器88从车厢14侧与充气机42的连接器85连接。线束87的连接器88配置于凹部78。

即,充气机42经由连接器85以及连接器88而与线束87连接。因而,在向车辆10输入了冲击载荷时,从气囊工作电路经由线束87向充气机42输入电信号,充气机42的气体产生剂点火。由此,从充气机42向袋体41供给高压气体。

在此,线束87沿着外侧壁65的外表面配设。伸出部66从线束87的下方(即外侧壁65的下边65a)朝向车宽方向伸出。

线束87支承于与线束87的连接器88(即充气机42)分开规定距离l1的位置(即固定位置)p1。具体而言,带式夹持件91的夹持部92卡定于收容壳体44的托架95。由此,带式夹持件91安装于固定位置p1。

由带式夹持件91的束带93支承线束87。因而,线束87在固定位置p1固定于托架95。

伸出部66设置于线束87的下方。另外,对伸出部66和外侧壁65架设有多个角撑板81。多个角撑板81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于伸出部66的车身前后方向的整个区域。因而,伸出部66牢固地支承于外侧壁65。由此,在从下方向伸出部66输入了载荷f1时,能够由伸出部66支承载荷f1。

另外,伸出部66从外侧壁65的下边65a伸出到线束87的下方侧。伸出部66在俯视下形成为矩形形状。需要说明的是,伸出部66的形状不限定于矩形。例如,也可以将伸出部66的角部形成为倾斜状、弯曲状等其它形状。

由于伸出部66伸出到线束87的下方侧,由此能够由伸出部66保护线束87免受载荷f1的影响。

另外,由于伸出部66从外侧壁65的下边65a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由此能够在伸出部66的上方确保空间97。因而,能够利用空间97将线束87的连接器88连接于充气机42的连接器85。由此,能够容易利用连接器88将线束87连接于充气机42的连接器85。

因而,无需如以往技术那样在将线束连接于充气机之后由盖体封闭开口部。由此,能够容易将线束87安装于充气机42。

伸出部66的伸出前端66a设置于车身前方侧,伸出部66的伸出后端66b设置于车身后方侧。伸出前端66a配置为与外侧壁65的前端部65b中的下端65c邻接。伸出后端66b设置于线束87的连接器88与外侧壁65的后端部65d中的下端65e之间。将下端65e称作“后下端65e”。

伸出后端66b是伸出部66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另外,外侧壁65的后下端65e是外侧壁65中的靠底罩25的下端25a侧的端部。

而且,后下端65e是与乘客保护装置15的前下端15a的外侧端相当的部位。

这样,伸出后端66b设置于线束87的连接器88与外侧壁65的后下端65e之间。

将伸出后端66b设置于连接器88与后下端65e之间的理由如下所述。

即,例如在伸出后端66b延伸至外侧壁65的后下端65e的情况下,乘客35(尤其是,就座于后座的乘客)从车厢14侧目视到伸出部66的伸出后端66b侧的可能性高。

于是,将伸出后端66b设置于线束87的连接器88与外侧壁65的后下端65e之间。因而,能够使伸出后端66b朝车厢14的前方侧较大程度地远离底罩25的下端25a。由此,能够使尤其就座于后座的乘客不易视觉确认出伸出部66,能够提高车厢14的设计性。

在此,在与充气机42分开规定距离l1的固定位置p1,线束87经由带式夹持件91而安装于托架95。另外,伸出部66伸出至在固定位置p1的车辆下方向上对应的位置(即,固定对应位置)p2。即,伸出部66伸出至固定位置p1的下方。

通过使伸出部66延伸至固定位置p1的下方,能够由伸出部66抑制在线束87的充气机42与固定位置p1之间从车厢14侧(即下方侧)向线束87作用载荷f1而使线束87移动的情况。

由此,能够保护充气机42与线束87的连接部。尤其能够保护与线束87的连接器88连接的线束87的端部87a免受载荷f1的影响。

返回图1,操作踏板29位于罩部46的下方。另外,伸出部66配置于比线束87靠操作踏板29侧的位置。换言之,伸出部66配置于线束87与操作踏板29之间。因而,伸出部66配置于对操作踏板29进行操作的乘客35的脚37的上方。由此,能够由伸出部66可靠地保护线束87免受乘客35的脚37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面而例示了外侧壁65,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面设为内侧壁64。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乘客保护装置15配置于车厢14中的方向盘71以及操作部16侧(即驾驶员座侧)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乘客保护装置15配置于副驾驶座侧。

而且,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伸出部66从外侧壁65的下边65a朝向车宽方向伸出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伸出部66只要设置于线束87的下方即可,也可以设置于比外侧壁65的下边65a靠上方的位置。

通过将伸出部66设置于比外侧壁65的下边65a靠上方的位置,能够使乘客更加不易视觉辨认出伸出部66,能够进一步提高车厢14的设计性。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伸出部66设置于外侧壁65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充气机42的端部42a配置于外侧壁65侧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伸出部66设置于内侧壁64。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