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含多功能附件无骨雨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7522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含多功能附件无骨雨刮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含多功能附件无骨雨刮外形及装配连接方式,尤其是一种新型含多功能附件无骨雨刮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雨刮系统的不断优化及发展,消费者对于雨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雨刮的发展也向多元化延伸,随着雨刮类型的不断增加,市场上的雨刮配套使用的附件也变的五花八门,为了能安装上和汽车配套的雨刮器,消费者在选购雨刮时往往要花费很大的心思在确定雨刮与汽车附件的配套问题上。同时单一的雨刮附件设计使得消费者只能使用这一款雨刮器,限制了消费者选择其他类型的雨刮产品的权利,雨刮附件的单一结构不利于消费者得到更多更好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含多功能附件无骨雨刮结构,该结构是对传统的雨刮附件进行了改变,取消了传统的附件的单一配合方式,而改为多种配合方式集中于同一款雨刮之上的结构,在不更换雨刮附件的基础上,该结构能同时满足装配多种雨刮,实现完美的配合。该结构不仅方便消费者在不增加附件的情况下更换雨刮时有更多的选择,同时可以节约更换附件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含多功能附件无骨雨刮结构,包括雨刮接头、附件Ⅰ、附件Ⅱ,一个支架、附件盖Ⅰ,附件盖Ⅱ、两个卡扣、两个导流片、两个弹片、一个刷片。在导流片上设有卡弹片孔,在导流片的内部设有卡刷片槽,在刷片的两端设有刷片卡块。其特征在于:在支架底部中间两侧设有支架凸包,在支架的底部一端的顶部设有压块,在支架底部另一端设有弹片卡槽,在卡扣的内部设有卡扣槽,在弹片的两端设有弹片卡端。在附件Ⅰ上设有附件Ⅰ连接孔,在支架上装有承接轴, 承接轴为一端封闭的半空心结构,内设有导柱筒,且承接轴两端设有倒角,在承接轴的一侧设有让位槽,在承接轴卡入附件Ⅰ连接孔内,起固定连接作用。同时支架还具有导流效果。

在附件Ⅰ上还设有凸包、凸块Ⅰ、凸块Ⅱ、压块、连接孔、凹槽凸块、垫块槽、轴、卡扣Ⅰ、滑道,在附件Ⅰ连接孔的一侧设有连接孔,在连接孔的下方设有轴压槽,在附件Ⅰ的底部边缘设有滑道,在滑道的外侧设有凸块Ⅱ。

在附件Ⅰ的顶部一端设有压块,在附件Ⅰ的中部内部设有U型柱、凸块。在凸块一侧设有凹槽凸块,在附件Ⅰ的另一端两侧设有卡扣Ⅰ。

在附件盖Ⅰ上的一端内侧设有凹槽、垫块,在附件盖Ⅰ的中间两侧设有侧面凹槽。附件盖Ⅰ中的凹槽可与附件Ⅰ(B1Ⅰ)的轴配合转动,向下按压附件盖Ⅰ,可将卡扣Ⅰ按入侧面凹槽中,起到固定作用。

在附件Ⅱ的前端两外侧设有卡块,中部设有支架孔和轴孔,在在附件Ⅱ底边两侧设有挡块。在附件Ⅱ的上部一端设有轴Ⅰ,另一端设有凸台Ⅰ,在附件Ⅱ上部内侧设有对称的凸包Ⅲ,在附件Ⅱ上装有附件盖Ⅱ,在附件盖Ⅱ上的内侧一端设有C型轴槽和垫块Ⅰ。在附件盖Ⅱ的外侧两边设有侧面凹槽Ⅰ。

所述的附件Ⅰ和附件Ⅱ)有多种配合结构,可以和十种雨刮接头配合。

所述的雨刮接头为9*3U型接头、9*4U型接头、燕尾式22接头、勾板式22接头、侧锁式22接头、侧插式接头、燕尾按压式接头、侧锁式17接头、勾板式16接头,刺刀式接头,为已有市售产品。

所述的燕尾式接头顶部设有顶端凸块,两侧设有卡槽。所述的燕尾按压式接头上设有固定孔,顶部设有顶端凸块,中部设有压块。

所述的侧插式接头顶端一侧设有轴Ⅰ,在轴上设有连接轴。

所述的侧锁式17接头上设有L型勾A801,在有L型勾的一侧设有连接轴Ⅰ。

勾板式22接头上设有L型卡槽。

所述的勾板式16接头上设有一个方形凸台孔,在勾板式接头的底部设有内侧设有四组凸包Ⅱ。勾板式22接头上设有L型卡槽。

所述的刺刀式接头上一端设有固定孔,中部设有圆形凸台孔。

方案一:9*3U型接头(AⅠ)可以卡入U型柱(B102)中,凸块(B100)对其起到固定限制作用。

方案二:9*4U型接头可以卡入U型柱中,凸块对其起到固定限制作用;

方案三:燕尾式接头可以卡入凸包,向下按压使燕尾式接头固定于凹槽凸块;

方案四:勾板式22接头可以沿滑道穿入附件Ⅰ,凸块Ⅱ和凸块Ⅰ限制勾板式22接头的前后移动;

方案五:侧锁式22接头与附件Ⅰ配合,侧锁式22接头可以插入支架承接轴的导柱筒内,起到固定作用。

方案六:侧插式接头与附件Ⅰ配合,侧插式接头可以插入连接孔中,起到连接固定作用。附件盖Ⅰ中的凹槽可与附件Ⅰ和附件盖Ⅰ通过连接轴配合转动,向下按压附件盖Ⅰ,可将卡扣按入凹槽中,起到固定作用;

方案七:燕尾按压式接头)与附件Ⅰ配合,燕尾按压式接头设有卡槽Ⅰ、顶端凸块、卡块Ⅰ,将卡槽Ⅰ卡入附件Ⅰ的凸包上,卡块Ⅰ卡在压块下面,同时向下按压燕尾按压式接头,使顶端凸块卡入附件的凹槽凸块中,完成组装。

方案八:侧锁式17接头与附件Ⅱ配合,在侧锁式17接头设有有L型勾、连接轴Ⅰ,其连接轴Ⅰ可插入附件Ⅱ的轴孔内,L型勾卡在附件Ⅱ上起固定作用;

方案九:勾板式16接头与附件Ⅱ配合,在勾板式16接头设有凸包Ⅱ、方形凸台孔。装配时可将勾板式16接头穿入附件Ⅱ中,四组凸包Ⅱ结构限制勾板式16接头的上下移动,挡块限制其前进方向,凸台卡入方形凸台孔)内,防止其退出。

方案十:刺刀式接头与附件Ⅱ配合,将凸台Ⅰ卡入圆形凸台孔内,四组凸包Ⅰ限制其左右晃动,端部将附件盖Ⅱ按下,垫块压在A处,限制其上下移动。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附件将十款附件的配合方式及优点集中于同一组附件上,可应用于市面上的大多数附件,应用范围广,适应性高,可以满足更多的客户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装配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图4为图2的弹片、刷片装配图。

图5、图6为图2的支架装配图。

图7为图1的卡扣装配图。

图8为图7中S部位的放大图。

图9为附件Ⅰ的整体图。

图10为附件Ⅱ的整体图。

图11为图9的爆炸图。

图12为图10的爆炸图。

图13、方案一的9*3U型接头与附件Ⅰ的装配效果图。

图14为图13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3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方案二的9*4U型接头与附件Ⅰ的装配效果图。

图17为案三燕尾式接头与附件Ⅰ的装配结构图。

图18位17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勾板式22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方案四勾板式22接头与附件Ⅰ的分解装配结构图。

图21为图20的配结构图。

图22为侧锁式22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方案五侧锁式22接头与附件Ⅰ的装配结构图。

图24为图23中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方案六侧插式接头与附件Ⅰ的装配结构图。

图26为图25中的附件Ⅰ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25装配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方案七燕尾按压式接头与附件Ⅰ的分解及装配结构图。

图29为图28为方案七燕尾按压式接头与附件Ⅰ、附件盖Ⅰ的装配结构图。

图30为方案八侧锁式接头与附件Ⅱ的装配结构图。

图31为方案八侧锁式接头与附件Ⅱ、附件盖Ⅱ的装配结构图。

图32为图31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3为方案九勾板式16接头与附件Ⅱ的分解及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4为图33中打开附件盖Ⅱ结构示意图。

图35为方案十刺刀式接头与附件Ⅱ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6为图35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7为图36盖上附件盖Ⅱ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B1Ⅰ)附件Ⅰ、(B2Ⅰ)附件Ⅱ、(B1Ⅱ)支架、(B1Ⅲ)附件盖Ⅰ、(B2Ⅲ)附件盖Ⅱ、(BⅣ)卡扣、(BⅤ)导流片、(BⅥ)弹片、(BⅦ)刷片、(AⅠ) 9*3U型接头、(AⅡ)9*4U型接头、(AⅢ)燕尾式接头、(AⅣ)勾板式22接头、(AⅤ)侧锁式22接头、(AⅥ)侧插式接头、(AⅦ)燕尾按压式接头、(AⅧ)侧锁式17接头、(AⅨ)勾板式16接头、(AⅩ)刺刀式接头、(B100)凸块、(B101)附件连接孔、(B102)U型柱、(B103)凸包Ⅰ、(B104)凸块Ⅰ、(B105)连接孔、(B106)轴、(B107)凹槽凸块、(B108)凸台、(B109)滑道、(B110)凸块Ⅱ、(B111)压块、(B112)轴压槽、(B113)卡扣、(B114)垫块槽、(B115)支架凸包、(B121)承接轴、(B122)让位槽、(B123)导柱筒、(B131)凹槽Ⅰ、(B132)侧面凹槽、(B133)垫块、(B200)支架孔、(B201)轴Ⅰ、(B202)卡块、(B203)轴孔、(B204)挡块、(B205)凸包Ⅰ、(B206)凸台Ⅰ、(B207)支架孔、(B231)侧面凹槽Ⅰ、(B232)垫块、(B233)C型轴槽、(B234)弹片凹槽、(B235)卡扣槽、(B236)弹片卡端、(B237)卡弹片孔、(B238)弹片卡槽、(B239)卡刷片槽、(B701)刷片卡块、(A301)卡槽、(A302)顶端凸块、(A401)L型卡槽、(A501)L型钩、(A502)导柱、(A601)轴Ⅰ、(A602)连接轴、(A701)卡槽Ⅰ、(A702)顶端凸块、(A703)卡块Ⅳ、(A801)L型勾、(A802)连接轴Ⅰ、(A901)凸包Ⅱ、(A902)方形凸台孔、(A1001)圆形凸台孔。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和图8中,本实用新型包括雨刮接头、一个支架(B1Ⅱ),两个导流片(BⅤ)、两个卡扣(BⅣ)、两个弹片(BⅥ)、一个刷片(BⅦ),在导流片上设有卡弹片孔(B237),在导流片BⅤ)的内部设有卡刷片槽(B239),在刷片(BⅦ)的两端设有刷片卡块(B701)。在支架(B1Ⅱ)底部中间两侧设有支架凸包(B115),在支架(B1Ⅱ)的底部一端的顶部设有压块(B111),在支架底部另一端设有弹片卡槽(B238),在卡扣的内部设有卡扣槽B235,在弹片的两端设有弹片卡端(B236)。将两个弹片(BⅥ)穿入导流片(BⅤ)的弹片孔(B237)内,刷片(BⅦ)穿入导流片(BⅤ)的卡刷片槽(B239)内,完成弹片、刷片、导流片的组装;然后将弹片(BⅥ)卡入支架(B1Ⅱ)的弹片卡槽(B238)内,支架(B1Ⅱ)的支架凸包(B115)卡入弹片(BⅥ)的弹片凹槽(B234)内;弹片卡槽(B238)对弹片(BⅥ)起固定作用,防止其左右晃动,支架凸包(B115)限制弹片(BⅥ)的前后移动。卡扣(BⅣ)含有卡扣槽(B235)结构,可将弹片卡端(B236)卡入卡扣槽内,固定弹片的两端,使弹片能够夹紧刷片。

参照图9、图11、图16和图17中,在附件Ⅰ(B1Ⅰ)上设有附件Ⅰ连接孔(B101),在支架(B1Ⅱ)上装有承接轴(B121), 承接轴(B121)为一端封闭的半空心结构,内设有导柱筒(B123),且承接轴(B121)两端设有倒角,在承接轴(B121)的一侧设有让位槽(B122),在承接轴(B121)卡入附件Ⅰ连接孔(B101)内,起固定连接作用。同时支架(B1Ⅱ)还具有导流效果。

在附件Ⅰ上还设有凸包(B103)、凸块Ⅰ(B104)、凸块Ⅱ(B110)、压块(B111)、连接孔(B105)、凹槽凸块(B107)、垫块槽(B114)、轴(B106)、卡扣Ⅰ(B113)、滑道(B109),在附件Ⅰ连接孔(B101)的一侧设有连接孔(B105),在连接孔(B105)的下方设有轴压槽(B112),在附件Ⅰ(B1Ⅱ)的底部边缘设有滑道(B109),在滑道(B109)的外侧设有凸块Ⅱ(B110)。

在附件Ⅰ(B1Ⅱ)的顶部一端设有压块(B111),在附件Ⅰ(B1Ⅱ)的中部内部设有U型柱(B102)、凸块(B100)。在凸块(B100)一侧设有凹槽凸块(B107),在附件Ⅰ(B1Ⅱ)的另一端两侧设有卡扣Ⅰ(B113)。

在附件盖Ⅰ(B1Ⅲ)上的一端内侧设有凹槽(B131)、垫块(B133),在附件盖Ⅰ(B1Ⅲ)的中间两侧设有侧面凹槽(B132)。附件盖Ⅰ(B1Ⅲ)中的凹槽(B131)可与附件Ⅰ(B1Ⅰ)的轴(B106)配合转动,向下按压附件盖Ⅰ(B1Ⅲ),可将卡扣ⅠB113)按入侧面凹槽(B132)中,起到固定作用。

参照图10、图12和图31中,在附件Ⅱ(B2Ⅰ)的前端两外侧设有卡块(B202),中部设有支架孔(B200)和轴孔(B203),在附件Ⅱ(B2Ⅰ)底边两侧设有挡块(B204)。在附件Ⅱ(B2Ⅰ)的上部一端设有轴Ⅰ(201),另一端设有凸台Ⅰ(B206),在附件Ⅱ(B2Ⅰ)上部内侧设有对称的凸包Ⅲ(B205),在附件Ⅱ(B2Ⅰ)上装有附件盖Ⅱ(B2Ⅲ),在附件盖Ⅱ(B2Ⅲ)上的内侧一端设有C型轴槽(B233)和垫块Ⅰ(B232)。在附件盖Ⅱ(B2Ⅲ)的外侧两边设有侧面凹槽Ⅰ(B231)。

所述的附件Ⅰ(B1Ⅱ)和附件Ⅱ(B2Ⅰ)有多种配合结构,可以和十种雨刮接头配合。

所述的雨刮接头为9*3U型接头、9*4U型接头、燕尾式22接头(AⅢ)、勾板式22接头(AⅣ)、侧锁式22接头(AⅤ)、侧插式接头(AⅥ)、燕尾按压式接头(AⅦ)、侧锁式17接头(AⅧ)、勾板式16接头(AⅨ)和刺刀式接头(AⅩ),为已有市售产品。

方案一:

参照图11、13、图14和图15,9*3U型接头(AⅠ)与附件Ⅰ配合。先将附件Ⅰ(B1Ⅰ)的轴(B106)卡入附件盖Ⅰ(B1Ⅲ)的凹槽(B131)内,附件盖Ⅰ(B1Ⅲ)可沿轴(B106)自由旋转,装配完成后,向下按压附件盖Ⅰ(B1Ⅲ),将卡扣(B113)卡入附件盖Ⅰ(B1Ⅲ)的侧面凹槽(B132)内,垫块(B133)对垫块槽(B114)两壁起支撑作用,完成附件Ⅰ的组装,再将9*3U型接头(AⅠ)的U型钩卡入U型柱(B102)中,凸块(B100)会限制9*3U型接头(AⅠ)的移动,保证接入的牢固性。

方案二:

参照图15中,为9*4U型接头(AⅡ)与附件Ⅰ(B1Ⅰ)配合结构,将(AⅡ)9*4U型接头卡入附件Ⅰ(B1Ⅰ)中, 9*4U型接头(AⅡ)的顶端以凸台(B108)为接触面,凸块(B100)限制9*4U型接头(AⅡ)的前后移动,防止其出现松动。

方案三:

参照图17和18中,为燕尾式接头(AⅢ)与附件Ⅰ(B1Ⅰ)配合结构,所述的燕尾式接头顶部设有顶端凸块(A302),两侧设有卡槽(A301)。将卡槽(A301)卡入附件Ⅰ(B1Ⅰ)的凸包(B103)上,同时向下按压燕尾式接头(AⅢ),使顶端凸块(A302)卡入附件Ⅰ(B1Ⅰ)的凹槽凸块(B107)结构中,完成组装。

方案四:

参照图19、图20和图21,为勾板式22接头与附件Ⅰ(B1Ⅰ)配合结构,勾板式22接头(AⅣ)设有L型卡槽(A401),在附件Ⅰ(B1Ⅰ)上设有凸块Ⅰ(B104)、滑道(B109)、凸块Ⅱ(B110),将勾板式22接头(AⅣ)的L型卡槽(A401)沿附件Ⅰ(B1Ⅰ)的滑道(B109)穿入,凸块Ⅱ(B110)将限制勾板式22接头(AⅣ)向前移动,凸块Ⅰ(B104)则限制其向后移动,实现装配。

方案五:

参考图22、图23、图24,为侧锁式22接头(AⅤ)与附件ⅠB1Ⅰ)配合结构,在侧锁式22接头(AⅤ)上设有L型勾(A501),在有L型勾(A501)下方设有导柱(A502)。在附件Ⅰ(B1Ⅰ)上设有一个附件Ⅰ连接孔(B101)一个支架(B1Ⅱ)、承接轴(B121),承接轴(B121)两端切有倒角,在承接轴内部设有导柱筒,将附件Ⅰ(B1Ⅰ)上下对准支架(B1Ⅱ)的承接轴(B121)向下按压,卡入附件Ⅰ(B1Ⅰ)的附件Ⅰ连接孔(B101)中。装配方案为:将侧锁式22接头(AⅤ)的导柱(A502)插入支架(B1Ⅱ)上的导柱筒(B123)内,同时向下转动,使得将侧锁式22接头(AⅤ)的L型钩(A501)卡在附件Ⅰ(B1Ⅰ)上,完成组装。

方案六:

参照图25、图 26和图27中,为侧插式接头(AⅥ)与附件ⅠB1Ⅰ)配合结构,所述的侧插式接头(AⅥ)顶端一侧设有轴Ⅰ(A601),在轴Ⅰ上设有连接轴(602)。附件Ⅰ(B1Ⅰ)上设有(B105)连接孔、(B111)压块、(B112)轴压槽,装配方案为:抬起附件Ⅰ(B1Ⅰ)的压块(B111),使得轴压槽(B112)向上移动,将侧插式接头(AⅥ)的连接轴(A602)插入连接孔(B105)内,此时松开压块(B111),轴压槽(B112)则卡在轴(A601)上,完成装配。

方案七:

参考图28、图29中,为燕尾按压式接头(AⅦ)与附件Ⅰ(B1Ⅰ)配合结构,所述的燕尾按压式接头上设有顶端凸块(A702)、卡块Ⅰ(A703)和卡槽(A701)。附件(B1Ⅰ)上设有凸包(B103)、凹槽凸块(B107);装配方案为将卡槽(A701)卡入附件Ⅰ(B1Ⅰ)的凸包(B103)上、卡块Ⅰ(A703)卡在压块(B111)下面,同时向下按压燕尾按压式接头(AⅦ),使顶端凸块(A702)卡入附件Ⅰ(B1Ⅰ)的凹槽凸块(B107)结构中,完成组装。

方案八:

参照图12、30、31、32中,侧锁式17接头(AⅧ)与附件Ⅱ(B2Ⅰ)的配合结构,所述的侧锁式17接头(AⅧ)上设有L型勾(A801),在L型勾(A801)的一侧设有连接轴Ⅰ(A802)。在附件盖Ⅱ(B2Ⅲ)上设有C型轴槽(B233)和侧面凹槽Ⅰ(B231),附件Ⅱ(B2Ⅰ)的轴(B201)可卡入C型轴槽(B233)内。向下按压附件盖Ⅱ(B2Ⅲ),可将卡块(B202)卡入凹槽(B231)内。装配方式为:将连接轴Ⅰ(A802)插入附件Ⅱ(B2Ⅰ)的(B203)轴孔内,侧锁式17接头(AⅧ)接头可绕轴转动,L型勾(A801)卡在附件上,可以限制连接轴Ⅰ(A802)的退出。起固定作用,装配简单,固定牢固。

方案九:

参照图33和34中,为勾板式16接头与附件Ⅱ(2Ⅰ)的配合结构,所述的勾板式16接头(AⅨ)上设有一个方形凸台孔(A902),在勾板式接头的底部设有内侧设有四组凸包Ⅱ(A901)。装配方式为:将勾板式16接头(AⅨ)穿入附件Ⅱ(B2Ⅰ)中,四组凸包Ⅱ(A901)结构限制勾板式16接头(AⅨ)的上下移动,挡块(B204)限制其推进方向,凸台Ⅰ(B206)卡入方形凸台孔(A902)内,限制其退出,装配件单,结构稳定。

方案十:

参照图12、图35和图36中,刺刀式接头(AⅩ)与附件Ⅱ的配合结构,所述的刺刀式接头上一端设有固定孔,中部设有圆形凸台孔(A1001)。在附件Ⅱ上设有凸台Ⅰ(B206)、凸包Ⅰ(B205),在附件Ⅱ上的的附件盖Ⅱ设有垫块(B232),装配方式为:将刺刀式接头与附件Ⅱ(B2Ⅰ)配合,将凸台Ⅱ(B206)卡入圆形凸台孔(A1001)内,四组凸包Ⅰ(B205)限制其左右晃动,端部将附件盖Ⅱ(B2Ⅲ)按下,垫块(B232)压在A处,限制其上下移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