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轨道交通的有固定装置的车载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7489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轨道交通的有固定装置的车载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轨道交通系统中车载终端在列车上的安装多通过钢架或塑料结构实现,车载终端与车体之间刚性固定连接,车载终端随车身颠簸、晃动比较严重,容易造成车载终端内部电子器件及外部天线的损坏,且显示不平稳,用户操作不便。

为了解决终端颠簸的问题,出现了一些带减震机构的车载终端固定装置,在两块支撑板之间设置弹簧等减震组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冲和减震的作用。然而,现有的车载终端减震支架仍存在以下问题:车载终端承受的震荡往往是不规则的,采用在两块支撑板之间设置弹簧等减震组件的固定装置在承受由车载终端传来的因震荡导致的不规则的冲力时,固定装置中的各弹簧的压缩量将不一致,使得固定装置整体不够平稳,阻震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轨道交通的有固定装置的车载终端设备,减震效果好,可有效消除列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对车载终端造成的损害。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轨道交通的有固定装置的车载终端设备,所述车载终端设备包括背板和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固定于所述底板下方,所述底座自上而下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固定板、减震板和底托板,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减震板之间、所述减震板和所述底托板之间均设有弹簧;

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垂直固定于所述底座上;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固定于所述支撑柱上部,所述安装板与所述背板相平行;

减震柱,所述减震柱设于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支撑柱之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减震板和所述底托板之间的弹簧的弹性系数大于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减震板之间的弹簧的弹性系数。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底座包括多根导向柱,所述导向柱固定于所述底托板上,并穿过所述减震板和所述固定板,所述弹簧设于套设于所述导向柱外。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导向柱穿过所述固定板的一端设有限位部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底座包括四根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设于所述底座的四角。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弹簧为橡胶减震弹簧。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减震柱为橡胶减震柱。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减震柱两端均设有螺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中车载终端设备的固定装置的底座自上而下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固定板、减震板和底托板,固定板和减震板之间、减震板和底托板之间均设有弹簧,车载终端承受的震荡时,由车载终端传来的因震荡导致的不规则的冲力传递到固定装置的底板,首先经过固定板、减震板和两者之间的弹簧缓冲;减震板受到的不规则冲力再次经过减震板、底托板和两者之间的弹簧分散吸收,从而使得固定装置承受冲力后产生的形变最小,减震效果好。

(2)本实用新型中底座包括多根导向柱,导向柱固定于底托板上,并穿过减震板和固定板,弹簧设于套设于所述导向柱外,导向柱可有效避免固定板、减震板和底托板之间发生左右漂移或晃动。

(3)导向柱穿过固定板的一端设有限位部件,可有效限制弹簧反弹时固定板和减震板反弹位移,使得固定装置整体更加平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基于轨道交通的车载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载终端设备,11-背板,12-底板,2-固定装置,21-底座,211-固定板,212-减震板,213-底托板,214-弹簧,215-导向柱,216-限位部件,22-支撑柱,23-安装板,24-减震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轨道交通的有固定装置2的车载终端设备1,包括车载终端设备1包括背板11和底板12,固定装置2包括:

底座21,底座21固定于车载终端设备1的底板12下方,底座21自上而下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固定板211、减震板212和底托板213,固定板211和减震板212之间、减震板212和底托板213之间均设有弹簧214;

支撑柱22,支撑柱22垂直固定于底座21上;

安装板23,安装板23固定于支撑柱22上部,安装板23与车载终端设备1的背板11相平行;

减震柱24,减震柱24设于安装板23与支撑柱22之间。

本实用新型中车载终端设备1的固定装置2的底座21自上而下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固定板211、减震板212和底托板213,固定板211和减震板212之间、减震板212和底托板213之间均设有弹簧214,车载终端承受的震荡时,由车载终端传来的因震荡导致的不规则的冲力传递到固定装置2的底板12,首先经过固定板211、减震板212和两者之间的弹簧214缓冲;减震板212受到的不规则冲力再次经过减震板212、底托板213和两者之间的弹簧214分散吸收,从而使得固定装置2承受冲力后产生的形变最小,减震效果好。

减震板212和底托板213之间的弹簧214的弹性系数大于固定板211和减震板212之间的弹簧214的弹性系数。即上层的弹簧214弹性系数较小,下层的弹簧214的弹性系数较大,有利于减震板212、底托板213和两者之间的弹簧214分散吸收减震板212受到的不规则冲力。

底座21包括多根导向柱215,导向柱215固定于底托板213上,并穿过减震板212和固定板211,弹簧214设于套设于导向柱215外。底座21包括四根导向柱215,导向柱215设于底座21的四角。本实用新型中底座21包括多根导向柱215,导向柱215固定于底托板213上,并穿过减震板212和固定板211,弹簧214设于套设于导向柱215外,导向柱215可有效避免固定板211、减震板212和底托板213之间发生左右漂移或晃动。

导向柱215穿过固定板211的一端设有限位部件216。导向柱215穿过固定板211的一端设有限位部件216,可有效限制弹簧214反弹时固定板211和减震板212反弹位移,使得固定装置2整体更加平稳。

弹簧214为橡胶减震弹簧214。橡胶减震弹簧214减震效果比钢丝弹簧214更佳。

减震柱24为橡胶减震柱24。减震柱24两端均设有螺纹。螺纹便于减震柱24固定于安装板23和支撑柱22上。

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在其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