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用车载电子装置电源低功耗架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8323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实用的电动车用车载电子装置电源低功耗架构。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电动汽车产品正在快速发展,但制约其发展及普及的一个瓶颈仍然是续航能力,亦即电池的供电能力。随之而来的,对电动车用车载电子装置就提出了需要更小的功耗,对待机状态下功耗需要足够低等要求。对电源进行分级控制、尽可能设计更低功耗的电路等都可以达到低功耗目标,但这些方式设计复杂度都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实用的电动车用车载电子装置电源低功耗架构,可用简单架构实现电动车用车载电子装置待机状态下几乎零功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动车用车载电子装置电源低功耗架构,包括:常规电源模块、低功耗控制模块,所述常规电源模块包括钳位浪涌等保护模块、LDO,所述低功耗控制模块包括第一MOSFET、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二MOSFET。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钳位浪涌等保护模块包括TVS钳位电路、自恢复保险丝、支撑电容、防反电路、共模抑制电路等。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LDO包括整车低压电源转换为电动车用车载电子装置所需的电源的系列转换和保护电路。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低功耗控制模块包括第一MOSFET、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二MOSFET,第一MOSFET的第二端与钳位浪涌等保护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一MOSFET的第三端与LDO的输入端连接,第一MOSFET的第一端与第二MOSFET的第二端连接,第二MOSFET的第三端连接地线,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相并联,并与第二MOSFET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钥匙信号,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硬线唤醒信号,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MCU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采用钥匙信号、硬线唤醒信号与MCU休眠控制信号并联的方式对低功耗控制电路进行控制,可对多种需求实现实时唤醒;

2、低功耗控制电路串联在保护电路模块和LDO模块之间,当电动车用车载电子装置处于待机状态下可实现几乎零功耗;

3、电动车用车载电子装置电源正常工作后,由电动车用车载电子装置自主控制再次进入休眠待机状态的时机,实现了延时断电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用的电动车用车载电子装置电源低功耗架构一较佳实施例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钳位、浪涌等电源保护电路,2、主开关第一MOSFET,3、LDO,4、第一二极管,5、第二二极管,6、第三二极管,7、第二MOSFET。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一种实用的电动车用车载电子装置电源低功耗架构,包括:常规电源模块、低功耗控制模块,所述常规电源模块包括钳位浪涌等保护模块1、LDO3,所述低功耗控制模块包括第一MOSFET 2、第一二极管4、第二二极管5、第三二极管6、第二MOSFET 7。

所述钳位浪涌等保护模块包括TVS钳位电路、自恢复保险丝、支撑电容、防反电路、共模抑制电路,其依次电性连接,并由共模抑制电路形成输出端等。

所述LDO包括整车低压电源转换为电动车用车载电子装置所需的电源的系列转换和保护电路,采用π滤波形成输入,并对LDO形成电源支撑,所需的系列电源由GM7130完成转换,并形成输出。

所述低功耗控制模块包括第一MOSFET、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二MOSFET,第一MOSFET的第二端与钳位浪涌等保护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一MOSFET的第三端与LDO的输入端连接,第一MOSFET的第一端与第二MOSFET的第二端连接,第二MOSFET的第三端连接地线,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相并联,并与第二MOSFET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钥匙信号,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硬线唤醒信号,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MCU(图未示)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采用钥匙信号、硬线唤醒信号与MCU休眠控制信号并联的方式对低功耗控制电路进行控制,可对多种需求实现实时唤醒;低功耗控制电路串联在保护电路模块和LDO模块之间,当电动车用车载电子装置处于待机状态下可实现几乎零功耗;电动车用车载电子装置电源正常工作后,由电动车用车载电子装置自主控制再次进入休眠待机状态的时机,实现了延时断电的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