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汽车后排中间扶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33230阅读:5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汽车后排中间扶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扶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功能汽车后排中间扶手。



背景技术:

在乘用车的内室中,后排座椅中间往往需要安装扶手,这种扶手在使用的时候需要翻转下来用于当扶手用,现在的扶手功能单一,最多有增加一个杯托功能,现在的扶手在放倒的时候为了防止放倒的速度过快,对转轴造成冲击,往往需要在转动杆的位置设计阻尼结构,现在的阻尼结构多是采用弹簧结构或者阻尼齿轮结构,但是这些结构都比较复杂,安装的时候很不方便,而且生产成本比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汽车后排中间扶手,具有杯托和储物盒结构,功能多样,采用独特的阻尼结构,零件很少,安装很方便,而且结构可靠耐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汽车后排中间扶手,包括扶手本体和转动杆,所述的扶手本体的一侧侧壁靠前的位置布置有内凹的杯托,该杯托的上端转动布置有杯托盖,所述的杯托一侧的扶手本体内布置有储物盒,该储物盒的上端安装有翻盖,所述的转动杆从扶手本体的后端横向穿过且两端对称安装有阻尼板,该阻尼板上与转动杆相对应的一侧侧边布置有弧形边缘部,该弧形边缘部与转动杆之间的阻尼板上布置有若干个镂空部,转动杆朝向弧形边缘部的侧壁上与阻尼板之间夹装有橡胶块。

作为优选,所述的阻尼板朝向扶手本体尾部的一端安装有限位轴。

进一步的,所述的弧形边缘部的一端、位于限位轴与转动杆之间的位置布置有弧形内凹。

进一步的,所述的橡胶块的一端为与转动杆侧壁相配的弧形凹槽,另一端为插入到位于中部的镂空部内的插接固定部,该插接固定部的两侧布置有倒钩,与镂空部的侧壁相扣。

进一步的,所述的阻尼板上靠近弧形边缘部两端的位置布置有与弧形边缘部形状相配的长条形通槽。

进一步的,所述的杯托盖的朝向前侧的一端通过转轴与扶手本体相连,转轴的一端安装有外部带有弧形齿条的转轮,该转轮与下侧扶手本体内的阻尼齿轮件相啮合。

进一步的,所述的杯托盖朝向储物盒的一侧安装有解锁按钮,该解锁按钮的下端布置有推板,该推板的一侧为斜面,所述的解锁按钮的下方水平滑动布置有解锁滑板,所述的推板的斜面与解锁滑板上端面内凹的斜面相接触推动解锁滑板水平滑动,所述的解锁滑板的一端布置有水平伸出的扣板,该扣板与杯托盖的一端侧边相扣。

进一步的,所述的翻盖靠近杯托盖的一端安装有可翻转的拉板,该拉板的下端布置有弯曲部,所述的杯托盖的下端转动安装有翻转扣板,所述的翻转扣板的上端向侧边伸出有延伸挡板,所述的弯曲部与延伸挡板相顶,所述的翻转扣板的下端布置有与扶手本体相扣的钩状部。

进一步的,所述的转动杆的一端与阻尼板的侧壁齐平,另一端轴向延伸在阻尼板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的杯托盖的内侧壁上布置有杯体定位突起部。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汽车后排中间扶手,具有杯托和储物盒结构,功能多样,采用独特的阻尼结构,利用塑料件的形变和橡胶件的弹性来产生阻尼,克服了原来只能用弹簧或者阻尼齿轮来产生阻尼的技术偏见,大大简化了扶手的安装结构,安装方便快捷,而且结构可靠耐用,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装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装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主视图;

图6是图5的A处放大结构图。

图示:1、扶手本体;3、杯托盖;4、拉板;5、翻盖;6、阻尼板;7、转动杆;8、转轮;9、阻尼齿轮件;10、延伸挡板;11、弯曲部;12、翻转扣板;13、钩状部;14、解锁滑板;15、扣板;16、推板;17、解锁按钮;19、杯体定位突起部;62、橡胶块;63、插接固定部;65、弧形内凹;66、限位轴;68、弧形边缘部;69、镂空部;610、长条形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多功能汽车后排中间扶手,包括扶手本体1和转动杆7,所述的扶手本体1的一侧侧壁靠前的位置布置有内凹的杯托,该杯托的上端转动布置有杯托盖3,所述的杯托一侧的扶手本体1内布置有储物盒,该储物盒的上端安装有翻盖5,所述的转动杆7从扶手本体1的后端横向穿过且两端对称安装有阻尼板6,该阻尼板6上与转动杆7相对应的一侧侧边布置有弧形边缘部68,该弧形边缘部68与转动杆7之间的阻尼板6上布置有若干个镂空部69,转动杆7朝向弧形边缘部68的侧壁上与阻尼板6之间夹装有橡胶块62。

作为发明所述的结构产生阻尼的原理:如图3所示,在安装的时候转动杆7安装在汽车后排座椅中间的位置,座椅上安装有限位杆,该限位杆可以绕着阻尼板6的边缘转动,当扶手处于收拢状态时,座椅上的限位杆位于的一端,当扶手绕着转动杆7转动放下的时候,限位杆会沿着阻尼板6外侧的弧形边缘部68移动,并挤压弧形边缘部68,由于弧形边缘部68边缘位置有镂空部69,所以弧形边缘部68会变形并挤压橡胶块62,从而大大增加了限位杆与弧形边缘部68之间的摩擦力,这种摩擦力就是扶手转动时受到的阻尼力。

当座椅上的限位杆移动到弧形边缘部68的另一端时,由于橡胶块62和阻尼板6本身材料的弹性,弧形边缘部68就会恢复到原位。

同样,放倒的扶手要收拢回去也会产生阻尼力,这样能防止扶手因为汽车的惯性而进行自行转动。

所述的阻尼板6朝向扶手本体1尾部的一端安装有限位轴66,该限位轴66用于跟安装在座椅上的结构相配合,对扶手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

所述的弧形边缘部68的一端、位于限位轴66与转动杆7之间的位置布置有弧形内凹65,弧形内凹65用于对座椅上的限位杆进行定位,方便限位杆能快速挤压弧形边缘部68。

所述的橡胶块62的一端为与转动杆7侧壁相配的弧形凹槽,另一端为插入到位于中部的镂空部69内的插接固定部63,该插接固定部63的两侧布置有倒钩,与镂空部69的侧壁相扣,橡胶块62采用插接固定部63来安装在阻尼板6上,主要是安装方便且牢固,插接固定部63直接插入就可以安装固定,而且插接固定部63的位置正对着弧形边缘部68形变的中心,有利于橡胶块62能收到比较集中的径向力,也能使弧形边缘部68快速恢复。

所述的阻尼板6上靠近弧形边缘部68两端的位置布置有与弧形边缘部68形状相配的长条形通槽610,长条形通槽610的设置使弧形边缘部68更容易变形,而且位于两端的位置,使弧形边缘部68的形变比较居中。

如图5-6所示,所述的杯托盖3的朝向前侧的一端通过转轴与扶手本体1相连,转轴的一端安装有外部带有弧形齿条的转轮8,该转轮8与下侧扶手本体1内的阻尼齿轮件9相啮合,杯托盖3的阻尼结构的设置并部占用杯托内部的空间,不会加高扶手的厚度,采用转轮8和阻尼齿轮件9的配合比较可靠。

另外,作为补充,所述的杯托盖3朝向储物盒的一侧安装有解锁按钮17,该解锁按钮17的下端布置有推板16,该推板16的一侧为斜面,所述的解锁按钮17的下方水平滑动布置有解锁滑板14,所述的推板16的斜面与解锁滑板14上端面内凹的斜面相接触推动解锁滑板14水平滑动,所述的解锁滑板14的一端布置有水平伸出的扣板15,该扣板15与杯托盖3的一端侧边相扣,杯托盖3采用比较简单方便的解锁结构,通过按下解锁按钮17就可以使解锁滑板14继续水平滑动,从而使解锁滑板14与杯托盖3脱开,杯托盖3就可以缓慢地打开。

如图5-6所示,所述的翻盖5靠近杯托盖3的一端安装有可翻转的拉板4,该拉板4的下端布置有弯曲部11,所述的杯托盖3的下端转动安装有翻转扣板12,所述的翻转扣板12的上端向侧边伸出有延伸挡板10,所述的弯曲部11与延伸挡板10相顶,所述的翻转扣板12的下端布置有与扶手本体1相扣的钩状部13。

储物盒上的翻盖5采用和杯托盖3不同的解锁方式,由于翻盖5的面积比较大,在解锁后需要人为将翻盖5翻开来,所以将拉板4作为解锁的结构,在拉动拉板4的同时可以将翻盖5拉起来,比较顺手方便。

具体的解锁原理是手拉动拉板4使拉板4转动,这样弯曲部11与延伸挡板10脱开,翻转扣板12在卷簧的作用下会自动翻转,使其下端的钩状部13与扶手本体1脱开,这样就实现了解锁。

为了简化安装程序,所述的转动杆7的一端与阻尼板6的侧壁齐平,另一端轴向延伸在阻尼板6外侧,安装的时候先将转动杆7轴向延伸出的一端插入到座椅侧边的安装孔内,然后转动杆7上与阻尼板6齐平的一端与另一侧的座椅侧边安装孔对准,使用螺钉进行固定即可。

为了能更好地固定放入到杯托内的瓶子,所述的杯托盖3的内侧壁上布置有杯体定位突起部19,该杯体定位突起部19往往呈内凹的弧形,能使瓶体相靠,防止其倾倒,这样就能降低杯托的设计深度,从而降低扶手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具有杯托和储物盒结构,功能多样,采用独特的阻尼结构,利用塑料件的形变和橡胶件的弹性来产生阻尼,克服了原来只能用弹簧或者阻尼齿轮来产生阻尼的技术偏见,大大简化了扶手的安装结构,安装方便快捷,而且结构可靠耐用,成本较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