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共汽车用拉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21859阅读:64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拉手,具体涉及一种公共汽车用拉手。



背景技术:

公共汽车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为了确保车内站立人的人身安全在公共汽车内设置有横纵多根固定在汽车内的扶杆,其中横杆具有贯穿公共汽车,为了降低横杆高度以扩大适用范围,横杆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拉手,所述各拉手固定在横杆上,但现有拉手只提供身体的一个高度的拉手位置,对于身高不够的人来说拉住较高的拉手会相当困难,给本来就不舒适情况下的添加更多的困难,而且公共汽车只在下车后门附近设置一个下客提醒按钮,乘客在下车的需要提前去按,使用起来非常不便,另一方面,公共汽车在夜间行驶的时候为了节约能源,会熄灭车内的灯光,这时候车内的灯光较暗,没有位置的乘客会因为灯光较暗而不能准确快速的找到拉手的位置,给乘客带来很多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公共汽车用拉手,主要解决了黑夜中乘客不能准确快速的找到拉手的问题,该公共汽车用拉手有两个不同高度拉手位置,方便不同高度的乘客使用,在拉手上设置下客提醒按钮,在乘客需要下车的时候随时按下提醒司机停车,而且在拉手上设置荧光条便于乘客在灯光暗淡环境中快速准确的找到拉手位置,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实用,成本低廉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公共汽车用拉手,包括用于与汽车固定的固定部和与固定部连接的拉手部,还包括长螺栓和下客提醒按钮,所述的拉手部包括凵字形拉手和一字形拉手,所述的一字形拉手设于凵字形拉手开口上侧并通过长螺栓固定在固定部上,所述的下客提醒按钮设置在凵字形拉手的两端,所述的凵字形拉手和一字形拉手内部设有荧光条。

进一步的,所述的固定部包括冂字形本体和弧形支架,所述的弧形支架固定在冂字形本体下侧,冂字形本体和弧形支架之间形成固定孔。

进一步的,所述的固定部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的凵字形拉手和一字形拉手上侧均设有四指凹痕。

进一步的,所述的下客提醒按钮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凵字形拉手的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的拉手部由透明橡胶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取上述技术方案,该公共汽车用拉手有两个不同高度拉手位置,方便不同高度的乘客使用,在拉手上设置下客提醒按钮,在乘客需要下车的时候随时按下提醒司机停车,而且在拉手上设置荧光条便于乘客在灯光暗淡环境中快速准确的找到拉手位置,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实用,成本低廉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长螺栓;2、下客提醒按钮;3、凵字形拉手;4、一字形拉手;5、荧光条;6、冂字形本体;7、弧形支架;8、固定孔;9、四指凹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公共汽车用拉手,包括用于与汽车固定的固定部和与固定部连接的拉手部,还包括长螺栓1和下客提醒按钮2,所述的拉手部包括凵字形拉手3和一字形拉手4,所述的一字形拉手4设于凵字形拉手3开口上侧并通过长螺栓1固定在固定部上,所述的下客提醒按钮2设置在凵字形拉手3的两端,所述的凵字形拉手3和一字形拉手4内部设有荧光条5,此结构当乘客将除大拇指之外的手指伸入凵字形拉手3内并握住的时候大拇指刚好可以按在下客提醒按钮2上,符合人体构造;拉手部通过长螺栓1组合而成,在凵字形拉手3和一字形拉手4损坏之后容易更换,而不需整个丢弃,节约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固定部包括冂字形本体6和弧形支架7,所述的弧形支架7固定在冂字形本体6下侧,冂字形本体6和弧形支架7之间形成固定孔8;所述的固定部一体成型,一体成型的固定部具有较好的机械强度;所述的凵字形拉手3和一字形拉手4上侧均设有四指凹痕9;所述的下客提醒按钮2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凵字形拉手3的两端;所述的拉手部由透明橡胶制成。

该公共汽车用拉手有两个不同高度拉手位置,方便不同高度的乘客使用,在拉手上设置下客提醒按钮,在乘客需要下车的时候随时按下提醒司机停车,而且在拉手上设置荧光条便于乘客在灯光暗淡环境中快速准确的找到拉手位置,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实用,成本低廉的优点。

各位技术人员须知:虽然本实用新型已按照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做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思想并不仅限于此实用新型,任何运用本发明思想的改装,都将纳入本专利专利权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