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磨砂汽车改装侧踏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1636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磨砂汽车改装侧踏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外饰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磨砂汽车改装侧踏板。



背景技术:

越野车因底盘过高,使车身与地面距离较远,让驾乘者不能轻易的上下车,车辆侧脚踏板就应运而生。车辆踏板历经种种演变,从最初的固定板状结构到现在功能逐渐丰富,板型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追求其原始的功能外,更对它的耐用性,轻量化,与车身的和谐统一,形体上有了进一步的需求。

与此同时,汽车侧踏板还可以保护汽车裙边位置,行驶过程中不受到摩擦和碰撞。本实用新型踏板在具有原功能需求外;从外观上看,可以很自然的与车体结合在一起,形体流畅,增强爱车的立体感、运动感,成为汽车外形的重要部件。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汽车侧踏板承重性不佳,耐候性差,防滑效果不好且各部件之间需要组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一体成型的磨砂汽车改装侧踏板,使用寿命长,防滑效果好,经久耐用不变形,耐候性强。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磨砂汽车改装侧踏板,包括踏板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主体的正面包括至少一块磨砂面板,磨砂面板为平行四边形、矩形、三角形、梯形、带曲边的三边形或四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

磨砂面板上设有防滑纹,所述防滑纹为纵横交错的纹路、相互平行的直线形成的纹路或凸点纹路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踏板主体的背面设有环形凹槽。

所述踏板主体正面以及远离车体的外侧面均设有凹槽;所述踏板主体靠近车体的内侧面设有直立面。

进一步地,所述踏板主体的背面的环形凹槽内设有第一加强筋,以增加侧踏板的承重性。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凹槽至少成一行排列。

优选地,所述环形凹槽由内至外排列成三行。内指的是侧踏板靠近车体的一侧;外指的是侧踏板远离车体的一侧。由内至外环形凹槽的数量依次增多,同行的环形凹槽之间的间距相等;由内至外环形凹槽间距逐渐减小。这是根据侧踏板不同位置的应力要求而设计的。在侧踏板的外侧以及中部,由于侧踏板需要承受使用者身体大部分的重量,因此在这两处设置的第一加强筋较多,以提高这两处的承重性。

在中部环形凹槽外侧,还设有第二加强筋,所述长方体加强筋与踏板主体的背面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加强筋形状为长方体或三棱柱。

进一步地,第二加强筋与踏板主体的背面高频焊接或热熔连接。

优选地,所述踏板主体采用ABS高级工程塑料吹塑成型制作。

进一步地,所述踏板主体的正面的凹槽将磨砂面板分为前磨砂面板和后磨砂面板;前磨砂面板长度比后磨砂面板长。因为汽车的前排座位的宽度比后排座位的宽度宽,相对应地,使用者在通过侧踏板进入前排座位的时候足部会有比较大的踩踏范围,所以前磨砂面板的长度比后磨砂面板长,以确保侧踏板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进一步地,所述踏板主体正面的凹槽镶嵌有与其形状相对应的金属件。

进一步地,所述外侧面上凹槽处镶嵌有长形拉丝金属件。

优选地,所述长形拉丝金属件为两条。

进一步地,所述直立面与踏板主体一体成型,所述直立面上设有安装部。所述直立面用于安装于汽车的侧裙孔位处。

优选地,所述直立面的高度为60 mm-80 m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直立面的高度为60 mm。

进一步地,所述直立面的安装部设有与汽车侧裙孔位螺孔相对应的圆孔。通过圆孔,所述磨砂汽车改装侧踏板可以用螺丝固定于汽车侧裙上,实现与车身牢靠贴合的同时也防止了泥沙、冰雪飞溅至车身侧边,有效的保持了车身侧裙干净,同时避免上下车时泥沙等刮蹭在裤脚、裙边。

优选地,所述踏板主体的棱角处为弧形。边与边之间通过弧形过渡,能够避免使用者脚部不慎碰撞到直角处时带来的不必要的损伤。

采用以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最大限度满足了其防滑以及承重需求,而且一体成型,不需组装,防护车身的同时也具备了轻量化、抗寒、耐高温、防腐蚀、抗老化、轻便安全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吹塑侧踏板正面轴测图。

图2为吹塑侧踏板背面加强筋简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1

传统的汽车侧踏板塑胶件本体均以注塑成型为主,由于汽车踏板产品尺寸长,注塑模具成本高,产品开发周期长,设备造价较高,产品出模可行性要求高。由于注塑产品的特有的产品单一厚度及产品太大,导致产品易破损,耐候性差,使用寿命短。

针对注塑成型劣势,本实发明汽车侧踏板主体采用吹塑成型工艺,相对应的可将产品开发周期缩短,模具成本低,适应性强;产品封闭形状产品可一体成型,背面可根据不同位置的应力要求进行加强筋结构处理,同时增加了产品的承重性。封闭的产品设计可增加产品使用寿命,经久耐用不变形,且耐候性强。

一种磨砂汽车改装侧踏板,包括踏板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主体正面设有凹槽13;所述踏板主体远离车体的外侧面设有凹槽14;所述踏板主体靠近车体的内侧面设有直立面15。

所述踏板主体1的正面包括八块磨砂面板11,八块磨砂面板11被踏板主体1正面上的凹槽13分为前磨砂面板和后磨砂面板。前磨砂面板的长度比后磨砂板的长度长。

其中前磨砂面板和后磨砂面板各四块。磨砂面板11的形状为平行四边形和带曲边的四边形。

每块磨砂面板11上都设有包括纵横交错的纹路的防滑纹。

所述踏板主体1的背面设有环形凹槽12。环形凹槽12可以设置第一加强筋结构,从而增加侧踏板的强度、弹性以及耐用性。

进一步地,所述踏板主体的背面的环形凹槽12内设有第一加强筋,以增加侧踏板的承重性。

所述环形凹槽12由内至外排列成三行,由内至外环形凹槽12的数量依次增多,同行的环形凹槽12之间的间距相等;由内至外环形凹槽12间距逐渐减小。这是根据侧踏板不同位置的应力要求而设计的。在侧踏板的外侧以及中部,由于侧踏板需要承受使用者身体大部分的重量,因此在这两处设置的第一加强筋较多,以提高这两处的承重性。

在中部环形凹槽12外侧,还设有第二加强筋16,所述第二加强筋16的形状为长方体,所述第二加强筋16与踏板主体1的背面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加强筋16与踏板主体1的背面高频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踏板主体1采用ABS高级工程塑料吹塑成型制作。

进一步地,所述踏板主体1正面的凹槽13镶嵌有与其形状相对应的金属件。

进一步地,所述外侧面上凹槽14处镶嵌有两条长形拉丝金属件。

进一步地,所述直立面15与踏板主体1一体成型,所述直立面15上设有安装部。所述直立面15用于安装于汽车的侧裙孔位处。

所述直立面15的高度为60 mm。

进一步地,所述直立面15的安装部设有与汽车侧裙孔位螺孔相对应的圆孔。通过圆孔,所述磨砂汽车改装侧踏板可以用螺丝固定于汽车侧裙上,实现与车身牢靠贴合的同时也防止了泥沙、冰雪飞溅至车身侧边,有效的保持了车身侧裙干净,同时避免上下车时泥沙等刮蹭在裤脚、裙边。

优选地,所述踏板主体1的棱角处为弧形。边与边之间通过弧形过渡,能够避免使用者脚部不慎碰撞到直角处时带来的不必要的损伤。

实施例2

一种磨砂汽车改装侧踏板,包括踏板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主体正面设有凹槽13;所述踏板主体远离车体的外侧面设有凹槽14;所述踏板主体靠近车体的内侧面设有直立面15。

所述踏板主体1的正面包括十块磨砂面板11,十块磨砂面板11被踏板主体1正面上的凹槽13分为前磨砂面板和后磨砂面板。

其中前磨砂面板和后磨砂面板各五块。磨砂面板11的形状为矩形、带曲边的四边形和带曲边的四边形。

每块磨砂面板11上都设有包括相互平行的直线形成的纹路的防滑纹。

所述踏板主体1的背面设有环形凹槽12。环形凹槽12可以设置第一加强筋结构,从而增加侧踏板的强度、弹性以及耐用性。

进一步地,所述踏板主体的背面的环形凹槽12内设有第一加强筋,以增加侧踏板的承重性。

所述环形凹槽12由内至外排列成三行,由内至外环形凹槽12的数量依次增多,同行的环形凹槽12之间的间距相等;由内至外环形凹槽12间距逐渐减小。这是根据侧踏板不同位置的应力要求而设计的。在侧踏板的外侧以及中部,由于侧踏板需要承受使用者身体大部分的重量,因此在这两处设置的第一加强筋较多,以提高这两处的承重性。

在中部环形凹槽12外侧,还设有第二加强筋16,所述第二加强筋16的形状为三棱柱,所述第二加强筋16与踏板主体的背面连接。

进一步地,在踏板主体1的背面还设有直接与踏板主体连接的长方体加强筋16。

进一步地,长方体加强筋16与踏板主体1的背面热熔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踏板主体1采用ABS高级工程塑料吹塑成型制作。

进一步地,所述踏板主体1正面的凹槽13镶嵌有与其形状相对应的金属件。

进一步地,所述外侧面上凹槽14处镶嵌有长形拉丝金属件。

进一步地,所述直立面15与踏板主体1一体成型,所述直立面15上设有安装部。所述直立面15用于安装于汽车的侧裙孔位处。

所述直立面15的高度为80 mm。

进一步地,所述直立面15的安装部设有与汽车侧裙孔位螺孔相对应的圆孔。通过圆孔,所述磨砂汽车改装侧踏板可以用螺丝固定于汽车侧裙上,实现与车身牢靠贴合的同时也防止了泥沙、冰雪飞溅至车身侧边,有效的保持了车身侧裙干净,同时避免上下车时泥沙等刮蹭在裤脚、裙边。

优选地,所述踏板主体1的棱角处为弧形。边与边之间通过弧形过渡,能够避免使用者脚部不慎碰撞到直角处时带来的不必要的损伤。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