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防爆纯电动车的电池及座椅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44517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用于防爆纯电动车的电池及座椅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爆纯电动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防爆纯电动车的电池及座椅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承载多人的防爆车是一种利用防爆启动系统带动车辆运行,同时向容易发生爆炸的特殊工作环境中,输送进出人员的运输车辆,可广泛用于石油、化工、煤矿、军工、制漆、制药等行业。

现阶段,可承载多人的防爆人员运输车辆有以柴油为燃料的防爆柴油车和以防爆动力电池组为动力的纯电动车。目前,以柴油为动力的防爆运输车,具有一方面高油耗、燃烧不充分、尾气排放超标、污染严重等问题;另一方面行驶过程中噪音高,约为100dB;再一方面低寿命,整车使用寿命较短,平均使用寿命仅为3~5年。同时,有防爆人员运输车需求的各行业都有往低碳化转型的意向,而纯电动车因其环保,节能,低噪音,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开始逐渐成为未来替代防爆柴油车的主要方向。

但现有的防爆纯电动车一般都是直接在现有的防爆柴油车的车架总成上进行改装,而由于现有的防爆柴油车的车架总成的高度较高,所以现有的防爆纯电动车在实际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现有的防爆纯电动车的车架总成的高度较高,且防爆电池组的自重较大,防爆电池组又安装在车架总成上,所以会直接导致现有的防爆纯电动车的重心较高,从而使得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差,容易侧翻;

2、由于防爆电池组的尺寸较大,而车身地板安装在防爆电池组之上,所以会导致乘客使用的高度空间较低,严重影响了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防爆纯电动车的电池及座椅的安装结构。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防爆纯电动车的电池及座椅的安装结构,包括车架总成、左电池箱、右电池箱、司机座椅、副驾座椅和乘客座椅;其中,所述车架总成包括平行间隔布置的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之间通过横梁相连,所述左纵梁包括前左纵梁和后左纵梁,所述前左纵梁的后端通过左纵梁连接板与所述后左纵梁的前端相连,所述后左纵梁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前左纵梁的水平高度;所述右纵梁包括前右纵梁和后右纵梁,所述前右纵梁的后端通过右纵梁连接板与所述后右纵梁的前端相连,所述后右纵梁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前右纵梁的水平高度;所述左电池箱安装在所述车架总成上对应所述后左纵梁的位置,所述右电池箱安装在所述车架总成上对应所述后右纵梁的位置,所述左电池箱和所述右电池箱上分别安装有所述乘客座椅,所述司机座椅安装在所述车架总成上对应所述前左纵梁与所述后左纵梁的连接部,所述副驾座椅安装在所述车架总成上对应所述前右纵梁与所述后右纵梁的连接部。

通过将两根纵梁均设计成分段结构,并将纵梁后段的水平高度设计成比纵梁前段的水平高度低,这样一方面,可大大降低防爆纯电动车的重心高度,从而提高了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另一方面,能为乘客提供较高的使用空间,从而提升了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前左纵梁的后端顶面为向下倾斜的斜面,所述前左纵梁的后端底面上设有可卡接搁置在所述后左纵梁的前端顶面上的前左对接凹口,所述前左对接凹口为L形结构,所述后左纵梁的前端顶面上设有与所述前左对接凹口相配合的后左对接凹口,所述后左纵梁的前端底面为向上倾斜的斜面;所述左纵梁连接板包括左纵梁前连接段和左纵梁后连接段,所述左纵梁后连接段与所述后左纵梁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左纵梁前连接段与所述前左纵梁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左纵梁前连接段与所述左纵梁后连接段之间通过斜向布置的左纵梁过渡连接段过渡连接;所述前左纵梁的后端底面卡接搁置在所述后左纵梁的前端顶面上,所述后左纵梁与所述前左纵梁的卡接搁置部与所述左纵梁过渡连接段相连,所述左纵梁过渡连接段的顶面与所述前左纵梁的后端顶面平齐,所述左纵梁过渡连接段的底面与所述后左纵梁的前端底面平齐,所述左纵梁后连接段与所述后左纵梁的对应位置相连,所述左纵梁前连接段与所述前左纵梁的对应位置相连;

所述前右纵梁的后端顶面为向下倾斜的斜面,所述前右纵梁的后端底面上设有可卡接搁置在所述后右纵梁的前端顶面上的前右对接凹口,所述前右对接凹口为L形结构,所述后右纵梁的前端顶面上设有与所述前右对接凹口相配合的后右对接凹口,所述后右纵梁的前端底面为向上倾斜的斜面;所述右纵梁连接板包括右纵梁前连接段和右纵梁后连接段,所述右纵梁后连接段与所述后右纵梁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右纵梁前连接段与所述前右纵梁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右纵梁前连接段与所述右纵梁后连接段之间通过斜向布置的右纵梁过渡连接段过渡连接;所述前右纵梁的后端底面卡接搁置在所述后右纵梁的前端顶面上,所述后右纵梁与所述前右纵梁的卡接搁置部与所述右纵梁过渡连接段相连,所述右纵梁过渡连接段的顶面与所述前右纵梁的后端顶面平齐,所述右纵梁过渡连接段的底面与所述后右纵梁的前端底面平齐,所述右纵梁后连接段与所述后右纵梁的对应位置相连,所述右纵梁前连接段与所述前右纵梁的对应位置相连。

通过将纵梁设计成卡接式结构,并在卡接部加设纵梁连接板,这样可大大地提高纵梁的强度,从而保障了车架总成的承载能力。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前左纵梁和所述后左纵梁的连接部与所述前右纵梁和所述后右纵梁的连接部之间设有一根所述横梁。通过在前左纵梁和后左纵梁的连接部与前右纵梁和后右纵梁的连接部之间设有一根横梁,这样能提高车架总成的强度,从而进一步地保障了车架总成的承载能力。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后左纵梁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左电池箱的左电池箱横梁,所述左电池箱安装在所述后左纵梁和所述左电池箱横梁的顶面上,所述左电池箱为L形结构,该L形结构的所述左电池箱的缺口对应车辆的左后轮位置布置;所述后右纵梁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右电池箱的右电池箱横梁,所述右电池箱安装在所述后右纵梁和所述右电池箱横梁的顶面上,所述右电池箱也为L形结构,该L形结构的所述右电池箱的缺口对应车辆的右后轮位置布置。通过将电池箱设计成L形结构,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空间,确保了电池箱的最大体积,而且还便于车轮的安装布置。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左电池箱的缺口处的外侧壁上设有可连接车身的左L形封板,所述右电池箱的缺口处的外侧壁上设有可连接车身的右L形封板。加设的L形封板能有效地防止污泥进入车内。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左电池箱和所述右电池箱的顶面上分别设有用于安装所述乘客座椅的座椅固定立柱,所述乘客座椅通过所述座椅固定立柱分别安装在所述左电池箱和所述右电池箱的顶面上。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右纵梁前连接段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支撑安装所述副驾座椅的副驾座椅支撑横梁;所述副驾座椅通过副驾座椅支架安装在所述车架总成上对应所述前右纵梁与所述后右纵梁的连接部,所述副驾座椅支架包括水平布置的副驾座椅安装框架,所述副驾座椅安装框架的后端安装在所述右电池箱上,所述副驾座椅安装框架的底面上对应所述副驾座椅支撑横梁的位置设有安装框架加强横梁,所述安装框架加强横梁底面与所述副驾座椅支撑横梁顶面之间设有竖直布置的第一支撑腿,所述安装框架加强横梁底面与所述前右纵梁顶面之间设有斜向布置的第二支撑腿,所述副驾座椅安装框架的顶面上沿纵向间隔设有副驾座椅安装横梁,所述副驾座椅安装横梁为凹口朝上布置的槽钢,所述副驾座椅安装横梁的凹口内设有座椅固定立柱,所述副驾座椅安装横梁的顶面上铺设有用于覆盖所述副驾座椅安装框架的副驾座椅盖板,所述副驾座椅盖板上对应所述座椅固定立柱的位置开有通孔,所述副驾座椅通过所述座椅固定立柱安装在所述副驾座椅盖板上。

加设的副驾座椅支撑横梁与副驾座椅支架之间的配合实现了副驾座椅的安装固定。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左纵梁前连接段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支撑安装所述司机座椅的司机座椅支撑横梁,所述司机座椅支撑横梁与相邻的所述左电池箱横梁之间设有间隔布置的两根连接杆,两根所述连接杆之间对应所述司机座椅支撑横梁的位置设有司机座椅安装支撑板,所述司机座椅安装支撑板上铺设有司机座椅地板,所述司机座椅地板上通过司机座椅安装架安装有所述司机座椅,所述司机座椅安装架为直角梯形结构,所述直角梯形结构的斜腰安装在所述司机座椅地板上,所述直角梯形结构的直角腰水平布置,所述司机座椅安装在所述直角梯形结构的直角腰上。

加设的司机座椅支撑横梁与连接杆、司机座椅安装支撑板和司机座椅安装架之间的配合实现了司机座椅的安装固定。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司机座椅地板与所述司机座椅安装架之间设有司机座椅安装加强板,所述司机座椅安装加强板通过连接螺栓穿过所述司机座椅地板与所述司机座椅安装支撑板相连,所述司机座椅安装架安装在所述司机座椅安装加强板上。加设的司机座椅安装加强板提高了司机座椅安装的牢固性。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司机座椅安装支撑板还与所述司机座椅支撑横梁相连。通过将司机座椅安装支撑板设计成还与司机座椅支撑横梁相连,这样进一步地提高了司机座椅安装的牢固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将两根纵梁均设计成分段结构,并将纵梁后段的水平高度设计成比纵梁前段的水平高度低,这样一方面,可大大降低防爆纯电动车的重心高度,从而提高了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另一方面,能为乘客提供较高的使用空间,从而提升了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2、通过将纵梁设计成卡接式结构,并在卡接部加设纵梁连接板,这样可大大地提高纵梁的强度,从而保障了车架总成的承载能力;

3、通过在前左纵梁和后左纵梁的连接部与前右纵梁和后右纵梁的连接部之间设有一根横梁,这样能提高车架总成的强度,从而进一步地保障了车架总成的承载能力;

4、通过将电池箱设计成L形结构,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空间,确保了电池箱的最大体积,而且还便于车轮的安装布置;

5、加设的L形封板能有效地防止污泥进入车内;

6、加设的副驾座椅支撑横梁与副驾座椅支架之间的配合实现了副驾座椅的安装固定;

7、加设的司机座椅支撑横梁与连接杆、司机座椅安装支撑板和司机座椅安装架之间的配合实现了司机座椅的安装固定;

8、加设的司机座椅安装加强板提高了司机座椅安装的牢固性;

9、通过将司机座椅安装支撑板设计成还与司机座椅支撑横梁相连,这样进一步地提高了司机座椅安装的牢固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车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去掉座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去掉副驾座椅盖板等部件后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去掉司机座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去掉司机座椅安装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去掉司机座椅安装加强板和司机座椅地板等部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B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沿图12中C-C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车架总成1,左纵梁1a,前左纵梁1a1,前左对接凹口1a1a,后左纵梁1a2,后左对接凹口1a2a,左电池箱横梁1a2b,左纵梁连接板1a3,左纵梁前连接段1a3a,左纵梁后连接段1a3b,左纵梁过渡连接段1a3c,司机座椅支撑横梁1a3d,连接杆1a3e,司机座椅安装支撑板1a3f,司机座椅地板1a3g,司机座椅安装架1a3h,司机座椅安装加强板1a3i,右纵梁1b,前右纵梁1b1,前右对接凹口1b1a,后右纵梁1b2,后右对接凹口1b2a,右电池箱横梁1b2b,右纵梁连接板1b3,右纵梁前连接段1b3a,右纵梁后连接段1b3b,右纵梁过渡连接段1b3c,副驾座椅支撑横梁1b3d,横梁1c,左电池箱2,右电池箱3,司机座椅4,副驾座椅5,乘客座椅6,左L形封板7,右L形封板8,座椅固定立柱9,副驾座椅支架10,副驾座椅安装框架10a,安装框架加强横梁10b,第一支撑腿10c,第二支撑腿10d,副驾座椅安装横梁10e,副驾座椅盖板10f。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该实施例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防爆纯电动车的电池及座椅的安装结构,包括车架总成1、左电池箱2、右电池箱3、司机座椅4、副驾座椅5和乘客座椅6;其中,所述车架总成1包括平行间隔布置的左纵梁1a和右纵梁1b,所述左纵梁1a和所述右纵梁1b之间通过横梁1c相连,所述左纵梁1a包括前左纵梁1a1和后左纵梁1a2,所述前左纵梁1a1的后端通过左纵梁连接板1a3与所述后左纵梁1a2的前端相连,所述后左纵梁1a2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前左纵梁1a1的水平高度;所述右纵梁1b包括前右纵梁1b1和后右纵梁1b2,所述前右纵梁1b1的后端通过右纵梁连接板1b3与所述后右纵梁1b2的前端相连,所述后右纵梁1b2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前右纵梁1b1的水平高度;所述左电池箱2安装在所述车架总成1上对应所述后左纵梁1a2的位置,所述右电池箱3安装在所述车架总成1上对应所述后右纵梁1b2的位置,所述左电池箱2和所述右电池箱3上分别安装有所述乘客座椅6,所述司机座椅4安装在所述车架总成1上对应所述前左纵梁1a1与所述后左纵梁1a2的连接部,所述副驾座椅5安装在所述车架总成1上对应所述前右纵梁1b1与所述后右纵梁1b2的连接部。通过将两根纵梁均设计成分段结构,并将纵梁后段的水平高度设计成比纵梁前段的水平高度低,这样一方面,可大大降低防爆纯电动车的重心高度,从而提高了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另一方面,能为乘客提供较高的使用空间,从而提升了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上述前左纵梁1a1的后端顶面为向下倾斜的斜面,所述前左纵梁1a1的后端底面上设有可卡接搁置在所述后左纵梁1a2的前端顶面上的前左对接凹口1a1a,所述前左对接凹口1a1a为L形结构,所述后左纵梁1a2的前端顶面上设有与所述前左对接凹口1a1a相配合的后左对接凹口1a2a,所述后左纵梁1a2的前端底面为向上倾斜的斜面;所述左纵梁连接板1a3包括左纵梁前连接段1a3a和左纵梁后连接段1a3b,所述左纵梁后连接段1a3b与所述后左纵梁1a2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左纵梁前连接段1a3a与所述前左纵梁1a1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左纵梁前连接段1a3a与所述左纵梁后连接段1a3b之间通过斜向布置的左纵梁过渡连接段1a3c过渡连接;所述前左纵梁1a1的后端底面卡接搁置在所述后左纵梁1a2的前端顶面上,所述后左纵梁1a2与所述前左纵梁1a1的卡接搁置部与所述左纵梁过渡连接段1a3c相连,所述左纵梁过渡连接段1a3c的顶面与所述前左纵梁1a1的后端顶面平齐,所述左纵梁过渡连接段1a3c的底面与所述后左纵梁1a2的前端底面平齐,所述左纵梁后连接段1a3b与所述后左纵梁1a2的对应位置相连,所述左纵梁前连接段1a3a与所述前左纵梁1a1的对应位置相连;所述前右纵梁1b1的后端顶面为向下倾斜的斜面,所述前右纵梁1b1的后端底面上设有可卡接搁置在所述后右纵梁1b2的前端顶面上的前右对接凹口1b1a,所述前右对接凹口1b1a为L形结构,所述后右纵梁1b2的前端顶面上设有与所述前右对接凹口1b1a相配合的后右对接凹口1b2a,所述后右纵梁1b2的前端底面为向上倾斜的斜面;所述右纵梁连接板1b3包括右纵梁前连接段1b3a和右纵梁后连接段1b3b,所述右纵梁后连接段1b3b与所述后右纵梁1b2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右纵梁前连接段1b3a与所述前右纵梁1b1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右纵梁前连接段1b3a与所述右纵梁后连接段1b3b之间通过斜向布置的右纵梁过渡连接段1b3c过渡连接;所述前右纵梁1b1的后端底面卡接搁置在所述后右纵梁1b2的前端顶面上,所述后右纵梁1b2与所述前右纵梁1b1的卡接搁置部与所述右纵梁过渡连接段1b3c相连,所述右纵梁过渡连接段1b3c的顶面与所述前右纵梁1b1的后端顶面平齐,所述右纵梁过渡连接段1b3c的底面与所述后右纵梁1b2的前端底面平齐,所述右纵梁后连接段1b3b与所述后右纵梁1b2的对应位置相连,所述右纵梁前连接段1b3a与所述前右纵梁1b1的对应位置相连。通过将纵梁设计成卡接式结构,并在卡接部加设纵梁连接板,这样可大大地提高纵梁的强度,从而保障了车架总成1的承载能力。

上述前左纵梁1a1和所述后左纵梁1a2的连接部与所述前右纵梁1b1和所述后右纵梁1b2的连接部之间设有一根所述横梁1c。通过在前左纵梁1a1和后左纵梁1a2的连接部与前右纵梁1b1和后右纵梁1b2的连接部之间设有一根横梁1c,这样能提高车架总成1的强度,从而进一步地保障了车架总成1的承载能力。

上述后左纵梁1a2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左电池箱2的左电池箱横梁1a2b,所述左电池箱2安装在所述后左纵梁1a2和所述左电池箱横梁1a2b的顶面上,所述左电池箱2为L形结构,该L形结构的所述左电池箱2的缺口对应车辆的左后轮位置布置;所述后右纵梁1b2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右电池箱3的右电池箱横梁1b2b,所述右电池箱3安装在所述后右纵梁1b2和所述右电池箱横梁1b2b的顶面上,所述右电池箱3也为L形结构,该L形结构的所述右电池箱3的缺口对应车辆的右后轮位置布置。通过将电池箱设计成L形结构,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空间,确保了电池箱的最大体积,而且还便于车轮的安装布置。

上述左电池箱2的缺口处的外侧壁上设有可连接车身的左L形封板7,所述右电池箱3的缺口处的外侧壁上设有可连接车身的右L形封板8。加设的L形封板能有效地防止污泥进入车内。

上述左电池箱2和所述右电池箱3的顶面上分别设有用于安装所述乘客座椅6的座椅固定立柱9,所述乘客座椅6通过所述座椅固定立柱9分别安装在所述左电池箱2和所述右电池箱3的顶面上。

上述右纵梁前连接段1b3a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支撑安装所述副驾座椅5的副驾座椅支撑横梁1b3d;所述副驾座椅5通过副驾座椅支架10安装在所述车架总成1上对应所述前右纵梁1b1与所述后右纵梁1b2的连接部,所述副驾座椅支架10包括水平布置的副驾座椅安装框架10a,所述副驾座椅安装框架10a的后端安装在所述右电池箱3上,所述副驾座椅安装框架10a的底面上对应所述副驾座椅支撑横梁1b3d的位置设有安装框架加强横梁10b,所述安装框架加强横梁10b底面与所述副驾座椅支撑横梁1b3d顶面之间设有竖直布置的第一支撑腿10c,所述安装框架加强横梁10b底面与所述前右纵梁1b1顶面之间设有斜向布置的第二支撑腿10d,所述副驾座椅安装框架10a的顶面上沿纵向间隔设有副驾座椅安装横梁10e,所述副驾座椅安装横梁10e为凹口朝上布置的槽钢,所述副驾座椅安装横梁10e的凹口内设有座椅固定立柱9,所述副驾座椅安装横梁10e的顶面上铺设有用于覆盖所述副驾座椅安装框架10a的副驾座椅盖板10f,所述副驾座椅盖板10f上对应所述座椅固定立柱9的位置开有通孔,所述副驾座椅5通过所述座椅固定立柱9安装在所述副驾座椅盖板10f上。加设的副驾座椅支撑横梁1b3d与副驾座椅支架10之间的配合实现了副驾座椅5的安装固定。

上述左纵梁前连接段1a3a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支撑安装所述司机座椅4的司机座椅支撑横梁1a3d,所述司机座椅支撑横梁1a3d与相邻的所述左电池箱横梁1a2b之间设有间隔布置的两根连接杆1a3e,两根所述连接杆1a3e之间对应所述司机座椅支撑横梁1a3d的位置设有司机座椅安装支撑板1a3f,所述司机座椅安装支撑板1a3f上铺设有司机座椅地板1a3g,所述司机座椅地板1a3g上通过司机座椅安装架1a3h安装有所述司机座椅4,所述司机座椅安装架1a3h为直角梯形结构,所述直角梯形结构的斜腰安装在所述司机座椅地板1a3g上,所述直角梯形结构的直角腰水平布置,所述司机座椅4安装在所述直角梯形结构的直角腰上。加设的司机座椅支撑横梁1a3d与连接杆1a3e、司机座椅安装支撑板1a3f和司机座椅安装架1a3h之间的配合实现了司机座椅4的安装固定。

上述司机座椅地板1a3g与所述司机座椅安装架1a3h之间设有司机座椅安装加强板1a3i,所述司机座椅安装加强板1a3i通过连接螺栓穿过所述司机座椅地板1a3g与所述司机座椅安装支撑板1a3f相连,所述司机座椅安装架1a3h安装在所述司机座椅安装加强板1a3i上。加设的司机座椅安装加强板1a3i提高了司机座椅4安装的牢固性。所述司机座椅安装支撑板1a3f还与所述司机座椅支撑横梁1a3d相连。通过将司机座椅安装支撑板1a3f设计成还与司机座椅支撑横梁1a3d相连,这样进一步地提高了司机座椅4安装的牢固性。

本实施例通过将两根纵梁均设计成分段结构,并将纵梁后段的水平高度设计成比纵梁前段的水平高度低,这样一方面,可大大降低防爆纯电动车的重心高度,从而提高了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另一方面,能为乘客提供较高的使用空间,从而提升了乘客的乘坐舒适性;通过将纵梁设计成卡接式结构,并在卡接部加设纵梁连接板,这样可大大地提高纵梁的强度,从而保障了车架总成1的承载能力;通过在前左纵梁1a1和后左纵梁1a2的连接部与前右纵梁1b1和后右纵梁1b2的连接部之间设有一根横梁1c,这样能提高车架总成1的强度,从而进一步地保障了车架总成1的承载能力;通过将电池箱设计成L形结构,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空间,确保了电池箱的最大体积,而且还便于车轮的安装布置;加设的L形封板能有效地防止污泥进入车内;加设的副驾座椅支撑横梁1b3d与副驾座椅支架10之间的配合实现了副驾座椅5的安装固定;加设的司机座椅支撑横梁1a3d与连接杆1a3e、司机座椅安装支撑板1a3f和司机座椅安装架1a3h之间的配合实现了司机座椅4的安装固定;加设的司机座椅安装加强板1a3i提高了司机座椅4安装的牢固性;通过将司机座椅安装支撑板1a3f设计成还与司机座椅支撑横梁1a3d相连,这样进一步地提高了司机座椅4安装的牢固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