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臂前衬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03688发布日期:2018-07-24 20:43阅读:4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用衬套,尤其是涉及一种控制臂前衬套。



背景技术:

用于汽车控制臂的前衬套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需要承受极大的轴向载荷工况,在这种工况下,对控制臂前衬套的疲劳及扭转刚度具有较高的要求。目前现有的控制臂前衬套一般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与外管之间通过橡胶主簧相连接,为了满足较高的径向高度,会在内管与外管之间设计厚度大且高度高的橡胶主簧,使得橡胶主簧的整体体积较大,而橡胶主簧的体积越大扭转刚度越高,因此导致控制臂前衬套的扭转刚度值偏高,而由于结构的限制,使得扭转刚度值降低较为困难,在需要低扭转的控制臂结构中适用性不好,从而影响汽车底盘的舒适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扭转刚度值较低的控制臂前衬套。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控制臂前衬套,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的内管同轴设置在所述的外管内,所述的外管与所述的内管之间通过橡胶主簧相连接,所述的橡胶主簧内设置有插片。

所述的插片为圆筒状插片,所述的圆筒状插片同轴设置在所述的外管与所述的内管之间。橡胶主簧被插片隔断成外管与插片之间的外橡胶部和插片与内管之间的内橡胶部两个部分,扭转时主要靠插片和内管之间的内橡胶部提供刚度,此时将插片设计为同轴设置在外管与内管之间的圆筒状插片,使得插片与内管之间的内橡胶部在各处的厚度相同,从而使得该衬套在各个部位的扭转刚度保持一致,提供了较好的舒适性。

所述的圆筒状插片的圆周壁上沿轴向设置有开口,所述的开口自所述的圆筒状插片的上表面到所述的圆筒状插片的下表面贯通,使所述的圆筒状插片在任一处的横截面均呈“C型”。在圆筒状插片的圆周壁上设置上述开口,使得该圆筒状插片变成C型插片,C型插片在缩径时能带动内橡胶部一起缩径,在降低扭转刚度的同时,开口部分的空间可以释放橡胶主簧由于缩径带来的变形量,确保橡胶主簧不会因为过度压缩溢出而导致应力集中,从而有效地提升了衬套整体的疲劳性能;同时与整圆筒状的插片相比,采用C型插片在缩径时内橡胶部会被压缩到,使得疲劳性能更优。另外可以通过调整插片的开口大小与插片的直径来调节衬套的疲劳性能与扭转刚度值。

所述的圆筒状插片的圆周壁上设置有内外贯通的工艺孔。该工艺孔的设置,使得在橡胶硫化时确保橡胶能够流动,便于硫化。

所述的外管的上端向外水平翻折形成一环状限位壁,所述的环状限位壁的上表面硫化设置有一环形橡胶上撞块,所述的环形橡胶上撞块与所述的橡胶主簧一体连接。环状限位壁为环形橡胶上撞块的安装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安装定位,同时该单侧翻边的环状限位壁提供了一侧的轴向限位;环形橡胶上撞块的设置,保证前衬套在承受较大轴向力的时候限制其轴向位,同时在保证了疲劳强度的情况下可有效提高了整车的舒适度。

所述的内管向下延伸设置有下延伸部,所述的下延伸部伸出所述的外管,所述的下延伸部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环形橡胶下撞块,所述的环形橡胶下撞块与所述的橡胶主簧一体连接。下延伸部用于给环形橡胶下撞块提供一个稳定的安装定位,环形橡胶下撞块与环形橡胶上撞块相配合,能有效的对衬套在控制臂中的轴向做出限位,并留有一定的线性段,提高衬套的疲劳寿命,同时保证了优良的舒适性。

所述的环形橡胶下撞块的厚度自外向内递增。环状橡胶下撞块采用由外向内加厚的结构,在保证该撞块结构的强度的同时又保证了其在压装时能顺利的翻出,并提供一定的轴向限位,提高整车的舒适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橡胶主簧内设置插片,通过插片将橡胶主簧隔断成外管与插片之间的外橡胶部和插片与内管之间的内橡胶部两个部分,在扭转时主要靠插片和内管之间的内橡胶部提供刚度,进而减小了提供扭转刚度的橡胶主簧的体积,有效地降低了扭转刚度值,结构简单,可适配安装在低扭转的控制臂上,从而使得整车的舒适性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插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控制臂前衬套,包括内管1和外管2,内管1同轴设置在外管2内,外管2与内管1之间通过橡胶主簧3相连接,橡胶主簧3内设置有插片4。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插片4为圆筒状插片,圆筒状插片同轴设置在外管2与内管1之间。橡胶主簧3被插片4隔断成外管2与插片4之间的外橡胶部31和插片4与内管1之间的内橡胶部32两个部分,扭转时主要靠插片4和内管1之间的内橡胶部32提供刚度,此时将插片4设计为同轴设置在外管2与内管1之间的圆筒状插片,使得插片4与内管1之间的内橡胶部32在各处的厚度相同,从而使得该衬套在各个部位的扭转刚度保持一致,提供了较好的舒适性。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圆筒状插片的圆周壁上沿轴向设置有开口41,开口41自圆筒状插片的上表面42到圆筒状插片的下表面43贯通,使圆筒状插片在任一处的横截面均呈“C型”。在圆筒状插片的圆周壁上设置上述开口41,使得该圆筒状插片变成C型插片,C型插片在缩径时能带动内橡胶部32一起缩径,在降低扭转刚度的同时,开口41部分的空间可以释放橡胶主簧3由于缩径带来的变形量,确保橡胶主簧3不会因为过度压缩溢出而导致应力集中,从而有效地提升了衬套整体的疲劳性能;同时与整圆筒状的插片相比,采用C型插片在缩径时内橡胶部32会被压缩到,使得疲劳性能更优。另外可以通过调整插片4的开口41大小与插片4的直径来调节衬套的疲劳性能与扭转刚度值。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圆筒状插片的圆周壁上设置有内外贯通的工艺孔44。该工艺孔44的设置,使得在橡胶硫化时确保橡胶能够流动,便于硫化。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外管2的上端向外水平翻折形成一环状限位壁21,环状限位壁21的上表面硫化设置有一环形橡胶上撞块5,环形橡胶上撞块5与橡胶主簧3一体连接。环状限位壁21为环形橡胶上撞块5的安装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安装定位,同时该单侧翻边的环状限位壁21提供了一侧的轴向限位;环形橡胶上撞块5的设置,保证前衬套在承受较大轴向力的时候限制其轴向位,同时在保证了疲劳强度的情况下可有效提高了整车的舒适度。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内管1向下延伸设置有下延伸部11,下延伸部11伸出外管2,下延伸部1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环形橡胶下撞块6,环形橡胶下撞块6与橡胶主簧3一体连接。下延伸部11用于给环形橡胶下撞块6提供一个稳定的安装定位,环形橡胶下撞块6与环形橡胶上撞块5相配合,能有效地对衬套在控制臂中的轴向做出限位,并留有一定的线性段,提高衬套的疲劳寿命,同时保证了优良的舒适性。

在此具体实施例中,环形橡胶下撞块6的厚度自外向内递增。环状橡胶下撞块5采用由外向内加厚的结构,在保证该撞块结构的强度的同时又保证了其在压装时能顺利的翻出,并提供一定的轴向限位,提高整车的舒适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