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分贝交通情况下的行人保护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8992发布日期:2018-09-01 02:38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分贝交通情况下的行人保护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绿色环保的概念的有效传播,交通工具的也开始转变能源的使用对象。不仅是汽油向电能的转变,低噪音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

虽然低分贝的要求符合绿色环保的概念,但是也相应带来了安全隐患。行人对视野盲区的判断,主要来自听觉,道路交通工具的低分贝化,使得判断难度上升,精确度下降。

网络上议论不断,还曾有过禁止使用电动车的传言。可见,道路交通工具的低分贝化,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民众精神压力。

上述问题,有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低分贝交通情况下的行人保护系统。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分贝交通情况下的行人保护系统,包括交通工具端装置和行人端装置,

所述交通工具端装置用于安装在交通工具上,适于实时地向预设半径范围内的行人端装置广播该交通工具的行驶状态参数;

所述行人端装置用于被用户携带,适于在接收所述行驶状态参数后进行冲撞预测,并在预测到将有冲撞发生时向用户发出提示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交通工具端装置具有控制器、第一GPS模块和无线射频信号发射模块,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到所述第一GPS模块的信号输出端,所述控制器的控制端连接到所述无线射频信号发射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行人端装置具有无线射频信号接收模块、第二GPS模块、运算器和提示模块,所述运算器的信号输入端分别连接到所述无线射频信号接收模块和第二GPS模块的信号输出端,所述运算器的控制端连接到所述提示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GPS模块采集到当前交通工具的速度信息和运动方向信息,并通过所述无线射频信号发射模块将所述速度信息、运动方向信息和预设的交通工具碰撞体积信息向外界广播发送。

进一步的,所述交通工具端装置具有控制器和无线射频信号发射模块,所述控制器的信息输入端连接到交通工具的行驶数据输出端,所述控制器的控制端连接到所述无线射频信号发射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行人端装置具有无线射频信号接收模块、GPS模块、运算器和提示模块,所述运算器的信号输入端分别连接到所述无线射频信号接收模块和GPS模块的信号输出端,所述运算器的控制端连接到所述提示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的低分贝交通情况下的行人保护系统可以增加行人用户对道路感知的方式,视野盲区状况的提醒,以及紧急事态下的指示。提高用户安全性,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低分贝交通情况下的行人保护系统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低分贝交通情况下的行人保护系统的结构及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根据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交通工具端装置和行人端装置。

交通工具端装置用于安装在交通工具上,适于实时地向预设半径范围内的行人端装置广播该交通工具的行驶状态参数。行人端装置用于被用户携带,适于在接收行驶状态参数后进行冲撞预测,并在预测到将有冲撞发生时向用户发出提示信号。

其中,可以作为优选的是:交通工具端装置具有控制器、第一GPS模块和无线射频信号发射模块,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到第一GPS模块的信号输出端,控制器的控制端连接到无线射频信号发射模块。在运行时,控制器通过第一GPS模块采集到当前交通工具的速度信息和运动方向信息,并通过无线射频信号发射模块将速度信息、运动方向信息和预设的交通工具碰撞体积(如预设的车型体积)信息向外界广播发送。

行人端装置具有无线射频信号接收模块、第二GPS模块、运算器和提示模块,运算器的信号输入端分别连接到无线射频信号接收模块和第二GPS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运算器的控制端连接到提示模块。

提示模块可以是震动提醒装置、声音报警器或其它具有同等提示作用的相关模块,此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

行人端装置进行冲撞预测,基于行驶方向和行人端装置定位,模拟车辆经过行人时的横向距离,少于一米则存在威胁。威胁性高低由车型大小和速度快慢决定。车型小速度慢,情况紧急等级低;车型大速度快,则情况紧急等级高,向行人端发送提醒信号或紧急躲避警报。

当然,从行驶数据的不同获得方式方面,可以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的是:交通工具端装置具有控制器和无线射频信号发射模块,控制器的信息输入端连接到交通工具的行驶数据输出端,控制器的控制端连接到无线射频信号发射模块。

相应的,行人端装置具有无线射频信号接收模块、GPS模块、运算器和提示模块,运算器的信号输入端分别连接到无线射频信号接收模块和GPS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运算器的控制端连接到提示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各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彼此可以交叉组合形成新的技术方案,另外凡采用等同替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