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的充气式汽车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82545发布日期:2018-09-08 00:11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调的充气式汽车座椅,适用汽车座椅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汽车已被社会各群体广泛的接受和使用,在对生活水平要求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对汽车座椅的舒适度和实用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现在市面上使用的汽车座椅大都为海绵填充座椅,这种座椅具有美观适用的优点,同时也具有透气性差、长期使用易变形、弹性变差,并且座椅的坐垫的形状固定,对于不同体型的人来说,适用范围小,实用性欠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调的充气式汽车座椅,透气性良好,不易变形,形状可调,适用范围广。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调的充气式汽车座椅,包括坐垫和靠垫,所述坐垫包括气囊层和设置在气囊层下方的海绵层,所述气囊层包括多圈环形设置的气囊以及设置在气囊之间的连接带,所述各气囊内分别设置有一压强传感器,所述各气囊的外侧底部并排设置有一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下侧的海绵层内设置有与进气口相通的进气腔,所述进气腔内部上方设置有带有一通孔的弹性封盖,所述通孔下方两侧分别通过一推板固定连接有一弹簧,所述两弹簧相离的两端分别与进气腔的内壁相连,所述外侧弹簧的中间设置有一固定在进气腔内壁上的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端部与两推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连接带为纯棉材质,并且连接带上均匀设置有多个透气孔。

进一步,所述推板包括位于通孔内侧的内推板和位于通孔外侧的外推板,所述气缸的活塞杆的端部穿过外推板且分别与外推板和内推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外推板上设置有多个气孔。

进一步,所述通孔内侧的弹簧为内弹簧,其里端固定连接在进气腔里端的内壁上,外端通过内推板固定连接在弹性封盖上;所述通孔外侧的弹簧为外弹簧,其外端固定连接在进气腔外端的内壁上,里端通过外推板固定连接在弹性封盖上;所述气缸的底座固定在进气腔的外侧内壁上。

进一步,所述气缸上方的进气腔外端连接有进气管。

进一步,所述进气口的底部进入进气腔内,且进气口的两侧设置有中心带有嵌槽的半圆形延伸部,所述嵌槽的开口朝上,所述弹性封盖的两侧嵌入嵌槽对进气口进行密封并且通过嵌槽进行活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坐垫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下方设在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撑板上的滑条以及与滑条匹配固定设置在车上的滑槽。

进一步,所述靠垫与坐垫为转动连接,所述靠垫的上方设在有头枕。

进一步,所述气囊层的外侧设置有一圈固定层,所述固定层和海绵层均为记忆海绵。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由于设置有气囊,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气囊的大小,并且能够防止坐垫产生变形,由于气囊之间设置有纯棉材质的连接带,可以提高坐垫的吸水性,并且连接带上设置有透气孔,可以提高坐垫的透气性,并且由于海绵层与固定层采用的是记忆海绵层,可以进一步防止坐垫的变形,由于利用气缸移动推杆,带动弹簧的伸缩,从而实现各个气囊的充放气,操作简单方便,另外通过设置在气囊内的气压,可以及时对气囊进行补充气体,并且能够防止气囊气压过大产生气囊损坏的情况,延长坐垫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调的充气式汽车座椅的结构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调的充气式汽车座椅的坐垫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调的充气式汽车座椅的坐垫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调的充气式汽车座椅的进气腔的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调的充气式汽车座椅的外推板的结构图;

图中:1.坐垫,2.靠垫,3.气囊层,4.海绵层,5.气囊,6.连接嗲,7.进气口,8.进气腔,9.通孔,10.弹性封盖,11.气缸,12.活塞杆,13.透气孔,14.内推板,15.外推板,16.气孔,17.内弹簧,18.外弹簧,19.进气管,20.半圆形延伸部,21.支撑板,22.滑条,23.滑槽,24.头枕,25.固定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6所示,一种可调的充气式汽车座椅,包括坐垫1和靠垫2,所述坐垫1包括气囊层3和设置在气囊层3下方的海绵层4,所述气囊层3包括多圈环形设置的气囊5以及设置在气囊5之间的连接带6,所述各气囊5内分别设置有一压强传感器,所述各气囊5的外侧底部并排设置有一进气口7,所述进气口7下侧的海绵层4内设置有与进气口7相通的进气腔8,所述进气腔8内部上方设置有带有一通孔9的弹性封盖10,所述通孔9下方两侧分别通过一推板固定连接有一弹簧,所述两弹簧相离的两端分别与进气腔8的内壁相连,所述位于外侧的弹簧的中间设置有一固定在进气腔8内壁上的气缸11,所述气缸11的活塞杆12端部与两推板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带6为纯棉材质,并且连接带6上均匀设置有多个透气孔13,纯棉材质透气性好,并且吸湿性好,而透气孔13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坐垫1的透气性,增加了坐垫1的舒适性。

所述推板包括位于通孔9内侧的内推板14和位于通孔9外侧的外推板15,所述气缸11的活塞杆12的端部穿过外推板15且分别与外推板15和内推板14固定连接,其中内推板14和外推板15是为了带动弹簧的伸缩,从而实现通孔9的移动,便于对各个气囊5进行充放气,操作方便简单。

所述外推板15上设置有多个气孔16,可以防止内推板14和外推板15将通孔9与进气管隔断,保证气囊5充放气的通畅性。

所述通孔9内侧的弹簧为内弹簧17,其里端固定连接在进气腔8里端的内壁上,外端通过内推板14固定连接在弹性封盖10上;所述通孔9外侧的弹簧为外弹簧18,其外端固定连接在进气腔8外端的内壁上,里端通过外推板15固定连接在弹性封盖10上;所述气缸11的底座固定在进气腔8的外侧内壁上,气缸11活塞杆12的伸缩可以推动内推板14和外推板15的移动,从而带动内弹簧17和外弹簧18的伸缩,实现通孔9的移动,方便对气囊5进行充放气。

所述气缸11上方的进气腔8外端连接有进气管19,可以连接进气腔8与充气设备。

所述进气口7的底部进入进气腔8内,且进气口7的两侧设置有中心带有嵌槽的半圆形延伸部20,所述嵌槽的开口朝上,所述弹性封盖10的两侧嵌入嵌槽对进气口7进行密封并且通过嵌槽进行活动连接,半圆形延伸部20以及其中心带有的嵌槽可以增加弹性封盖10的密封性。

所述坐垫1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板21,所述支撑板21的下方设在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撑板21上的滑条22以及与滑条22匹配固定设置在车上的滑槽23。支撑板21为了支撑整个座椅,滑条22在滑槽23上的移动可以方便座椅的前后移动,为乘客提供更高的舒适性。

所述靠垫2与坐垫1为转动连接,所述靠垫2的上方设在有头枕24。旋转设置的坐垫1和靠垫2,可以方便调节靠垫2的角度,提高乘坐的舒适性,头枕24是用于头部的倚靠,进一步提高座椅的舒适性。

所述气囊层3的外侧设置有一圈固定层25,所述固定层25和海绵层均为记忆海绵。记忆海绵的设置可以降低座椅的形变,降低座椅损坏的效率。

乘客可以根据需要对坐垫1上的气囊5进行充气,其中充气是从最外侧的气囊5开始,将充气设备连接到进气管19上,事先在控制器上设定各个气囊5内压强的范围,然后利用控制器启动充气设备和气缸11,气缸11工作,活塞杆12伸长,向内推动内推板14和外推板15,外弹簧18伸长,内弹簧17压缩,通孔移至最外侧气囊5进气口7的位置,往最外侧气囊5内充气,气体依次通过进气腔8、气孔16和通孔9进入最外侧气囊5内,当该气囊5内的压强达到设定范围时,控制器控制气缸11的活塞杆12继续伸长,利用内推板14和外推板15将通孔9推至第二层气囊5的进气口7处,此时最外侧气囊5的进气口7别封闭,对第二层气囊5进行充气,当达到设定的压强范围时,气缸11的活塞杆12继续伸长,进气口7继续向内移动,如此循环,从而实现对各个气囊5的充气,操作方便简单。

本实用新型中,若乘客体形较小,可以选择内侧气囊5减小充其量,使坐垫上具有一内陷处即坐盆,若乘客体形较大,可以选择减少所有气囊5的充气量,使坐垫1上除固定层均为坐盆,可以提高乘坐的舒适性,以此规律,可以根据乘坐人的体形来设定气囊5的具体充气情况。

同样在进行放气的时候,将进气管19与充气设备断开,控制器控制气缸11的活塞杆12收缩,使通孔9从内至外依次连接各个气囊5的进气孔,将气体从通孔9和气孔16以及进气管19处排出即可,操作方便简单。

在进行调节通孔9时,由于弹性盖板10为弹性材质,其可以根据内弹簧17和外弹簧18的伸缩进行伸缩,从而实现对进气口7的封闭。

弹性盖板10为但不仅限于橡胶材质。

其中控制器为但不仅限于80C51单片机。

充气设备为但不仅限于气泵。

另外,在寒冷天气时,可以提高充入气囊5的空气的温度,可以增加乘坐者的舒适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由于设置有气囊,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气囊的大小,并且能够防止坐垫产生变形,由于气囊之间设置有纯棉材质的连接带,可以提高坐垫的吸水性,并且连接带上设置有透气孔,可以提高坐垫的透气性,并且由于海绵层与固定层采用的是记忆海绵层,可以进一步防止坐垫的变形,由于利用气缸移动推杆,带动弹簧的伸缩,从而实现各个气囊的充放气,操作简单方便,另外通过设置在气囊内的气压,可以及时对气囊进行补充气体,并且能够防止气囊气压过大产生气囊损坏的情况,延长坐垫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