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82524发布日期:2018-09-08 00:11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拥有车辆的用户越来越多,车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并且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当结伴出行的人数较多时,用户倾向于选择三排七座配置的车辆,但现有车辆的第三排座椅为固定座椅,导致行李舱空间较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座椅及车辆,以解决现有车辆空间较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应用于车辆,包括:座椅支架和解锁开关;

其中,所述座椅支架包括靠背支架、坐垫支架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支脚支架和第二支脚支架,所述靠背支架、所述第一支脚支架和所述第二支脚支架分别通过旋转轴与所述坐垫支架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支脚支架和所述第二支脚支架上设置有地锁,所述地锁用于与设置在所述车辆的车身地板上的第一锁环固定连接;

所述解锁开关包括第一解锁开关和第二解锁开关,所述第一解锁开关与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脚支架上的地锁连接,用于解锁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脚支架上的地锁,所述第二解锁开关与设置于所述第二支脚支架上的地锁连接,用于解锁设置于所述第二支脚支架上的地锁。

可选的,所述旋转轴包括旋转轴本体、轴套、扭簧、锁止部件以及控制开关;其中,

所述旋转轴本体上设置有容纳孔,用于容纳所述锁止部件;

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旋转轴上,所述扭簧的一端与所述坐垫支架连接;

所述轴套套设于所述旋转轴本体上,用于限制所述扭簧的轴向移动,且所述轴套上设置有与所述锁止部件的锁止块适配的卡口;

所述控制开关设置于所述轴套上,用于控制所述锁止块脱离所述卡口。

可选的,所述旋转轴包括转动连接所述靠背支架和所述坐垫支架的第一旋转轴,所述第一旋转轴的轴套上至少设置有与所述锁止块适配的第一卡口和第二卡口;

当所述锁止块位于所述第一卡口内时,所述靠背支架与所述坐垫支架折叠;当所述锁止块位于所述第二卡口内时,所述靠背支架与所述坐垫支架展开。

可选的,所述旋转轴包括转动连接所述坐垫支架和所述第一支脚支架/所述第二支脚支架的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二旋转轴的轴套上至少设置有第三卡口、第四卡口与第五卡口;

当所述锁止块位于所述第三卡口内时,所述坐垫支架与所述第一支脚支架 /所述第二支脚支架折叠;当所述锁止块位于所述第四卡口内时,所述坐垫支架与所述第一支脚支架/所述第二支脚支架之间的张角为90度;当所述锁止块位于所述第五卡口内时,所述坐垫支架与所述第一支脚支架/所述第二支脚支架之间的张角为180度。

可选的,所述靠背支架上设置有弹簧锁舌,用于与设置在所述车辆的车身侧围上的第二锁环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座椅支架采用钢管焊接而成。

可选的,所述座椅支架套设有保护套,所述保护套的材料为聚氨酯泡沫。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第一排座椅、第二排座椅及第三排座椅;其中,所述第三排座椅为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且所述第三排座椅与设置在所述车辆的车身地板上的第一锁环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三排座椅的靠背支架上设置有弹簧锁舌时,所述车辆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车辆的车身侧围上的第二锁环,用于与所述弹簧锁舌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三排座椅中的至少两个座椅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座椅,可以通过解锁开关解锁支脚支架上设置的地锁,实现座椅的拆卸;另外,被解锁的支脚支架和靠背支架可以分别通过旋转轴与坐垫支架折叠,实现座椅的折叠,从而可以扩大车辆的行李舱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的结构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的结构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的结构图之三;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座椅的结构图之四;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图之一;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包括:座椅支架和解锁开关(图中未标示)。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如图1至图4所示,座椅支架包括靠背支架11、坐垫支架12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支脚支架13和第二支脚支架14,靠背支架 11、第一支脚支架13和第二支脚支架14分别通过旋转轴15与坐垫支架12转动连接;第一支脚支架13和第二支脚支架14上设置有地锁16,地锁16用于与设置在车辆的车身地板上的第一锁环(图中未标示)固定连接;解锁开关包括第一解锁开关和第二解锁开关,第一解锁开关与设置于第一支脚支架13上的地锁16连接,用于解锁设置于第一支脚支架13上的地锁16,第二解锁开关与设置于第二支脚支架14上的地锁16连接,用于解锁设置于第二支脚支架 14上的地锁16。

这样,当用户需要使用座椅时,可以通过调节旋转轴将座椅展开至乘坐状态,并将设置在支脚支架上的地锁与设置在车辆的车身地板上的第一锁环固定连接时,实现座椅与车辆车身地板的固定连接,满足乘客乘坐的舒适性及安全性的需求;当用户不需要使用座椅时,可以通过调节旋转轴将座椅折叠,并通过解锁开关解锁对应的支脚支架上的地锁,实现座椅与车辆车身地板的脱离,从而扩大车辆的行李舱空间。

具体地,旋转轴15可以包括旋转轴本体、轴套、扭簧、锁止部件以及控制开关;其中,旋转轴本体上设置有容纳孔,用于容纳锁止部件;扭簧套设于旋转轴上,扭簧的一端与坐垫支架连接;轴套套设于旋转轴本体上,用于限制扭簧的轴向移动,且轴套上设置有与锁止部件的锁止块适配的卡口;控制开关设置于轴套上,用于控制锁止块脱离卡口。

进一步地,锁止部件可以包括锁止块和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容纳孔的底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锁止块固定连接。应理解的,当旋转轴本体的容纳孔与轴套上的卡口错开时,弹簧和锁止块均位于容纳孔内,且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因此,当旋转轴本体的容纳孔与轴套上的卡口相对时,锁止块可以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压入卡口,使得旋转轴锁止,从而起到固定旋转角度的作用。

控制开关与卡口连接,用于控制锁止块脱离卡口。在实际应用中,控制开关供用户操作的部件可以是拉索或按钮等。具体地,当用户操作控制开关时,控制开关作用在锁止块上,并通过作用在锁止块上的压力使得弹簧压缩,进而导致锁止块与弹簧位于容纳孔内,解除旋转轴的锁止状态,从而改变旋转角度。

当旋转轴的锁止状态被解除时,旋转轴可以在扭簧的张力或扭力作用下改变旋转角度。

需要说明的是,轴套上卡口的位置基于旋转轴连接的两个支架之间的预期展开角度决定,例如:若座椅支架和坐垫之间的预期展开角度为100度,则轴套上卡口的位置,使得锁止块在位于卡口内时,坐垫支架和坐垫之间的展开角度为100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旋转轴15包括转动连接靠背支架11和坐垫支架12的第一旋转轴151,第一旋转轴151的轴套上至少设置有与锁止块适配的第一卡口和第二卡口。当锁止块位于第一卡口内时,靠背支架11与坐垫支架12 折叠;当锁止块位于第二卡口内时,靠背支架11与坐垫支架12展开。

这样,靠背支架11与坐垫支架12之间设置有两个预设固定角度,具体表现为靠背支架11与坐垫支架12折叠;靠背支架11与坐垫支架12展开至预设固定角度,如100度,可以避免座椅调角器的设置,从而降低座椅的重量,方便左边的安装与拆卸。

旋转轴15包括转动连接坐垫支架12和第一支脚支架13/第二支脚支架14 的第二旋转轴152,第二旋转轴152的轴套上至少设置有第三卡口、第四卡口与第五卡口。当锁止块位于第三卡口内时,坐垫支架12与第一支脚支架13/ 第二支脚支架14折叠;当锁止块位于第四卡口内时,坐垫支架12与第一支脚支架13/第二支脚支架14之间的张角为90度;当锁止块位于第五卡口内时,坐垫支架12与第一支脚支架13/第二支脚支架14之间的张角为180度。

这样,坐垫支架12和第一支脚支架13/第二支脚支架14之间可以设置有 3个固定角度,具体可以表现为坐垫支架12和第一支脚支架13/第二支脚支架 14折叠,坐垫支架12和第一支脚支架13/第二支脚支架14展开至90度,坐垫支架12和第一支脚支架13/第二支脚支架14展开至180度。

可选的,靠背支架11上设置有弹簧锁舌,用于与设置在车辆的车身侧围上的第二锁环(图中未标示)固定连接。这样,当座椅中靠近车身侧围的支脚支架处于锁紧状态,远离车身侧围的支脚支脚解锁与坐垫支架折叠,靠背支架与坐垫支架折叠,且坐垫支架沿连接坐垫支架和靠近车身侧围的支脚支架的旋转轴翻折时,可以通过靠背支架上设置的弹簧锁舌与车身侧围上的第二锁环固定连接,起到固定座椅的作用,可以避免车辆行驶时座椅晃动。

可选的,为减少座椅总成的重量以及座椅制成过程中的工序,座椅支架可以采用钢管焊接而成,具体地,可以采用无缝钢管冲压焊接组成,进一步地,钢管可以是空心钢管。

可选的,座椅支架套设有保护套,以提高乘客乘坐时的舒适性及安全性。进一步地,保护套的材料为可以聚氨酯泡沫,及坐垫、靠背可以采用聚氨酯发泡而成,从而可以避免座椅总成的重量过高,方便座椅的拆卸与安装。

进一步地,坐垫支架上设置有卡环,用于固定折叠的支脚支架,从而可以在支脚支架与坐垫支架呈折叠状态时,固定支脚支架,从而提高支脚支架折叠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解锁开关为机械开关,其可以设置在坐垫支架12 的下方或者侧方,进一步地,第一解锁开关和第二解锁开关可以设置于同一位置,也可以分开设置,例如:第一解锁开关可以设置在坐垫支架靠近第一支脚支架的一侧,第二解锁开关可以设置在坐垫支架靠近第二支脚支架的一侧,从而可以避免用户混淆第一解锁开关和第二解锁开关,提高解锁地锁的准确度。

在图1至图4中,同一支脚支架上的地锁通过一个解锁开关控制,如当用户拨动第一解锁开关时,第一支脚支架上的两个地锁同步解锁。应理解的,图 1至图4中一个支脚支架上的地锁数量、即解锁开关与地锁的对应关系仅为示例,并不因此作出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一个支脚支架上可以设置一个、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地锁;可以为支脚支架上的每一地锁分别设置一个解锁开关,并不限于此。

为方便理解,以下以图1至图4为例对座椅的折叠翻转过程进行描述,并假设图1至图4中的座椅在安装在车辆上时,第一支脚支架13为靠近车辆的车身侧围的支脚支架。

图1至图2,图1中的座椅为供乘客乘坐时的状态,图2中的座椅的靠背支架11与坐垫支架12呈折叠状态。当用户不需要使用座椅时,可以通过操作第一旋转轴151的轴套上的控制开关解除第一旋转轴151的旋转锁止,即控制第一旋转轴151的锁止块从第二卡扣脱离,从而靠背支架11可以在用户的作用实现与坐垫支架12折叠,使得第一旋转轴151中锁止块与轴套的第一卡口的卡合锁紧。

图2至图3,图3中的座椅的坐垫呈侧翻状态。用户可以拨动第二解锁开关,解除第二支脚支架14上设置的地锁与车身地板上第一锁环的固定,同时用户可以通过操作连接坐垫支架12和第一支脚支架13的第二旋转轴152的控制开关,解除第二旋转轴152的旋转锁止,即控制第二旋转轴152的锁止块从第四卡口脱离,第二旋转轴152的锁止块进而在扭簧的张力作用和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与第五卡口卡扣,使得座椅自动侧翻至图3中的状态,此时用户把坐垫支架12向车身侧围方向稍微用力按一下,即可使得靠背支架11上的弹簧锁舌卡到车身侧围上的第二锁环里,保证靠背支架11与车身侧围上的第二锁环禁锢到位,避免车辆行驶时座椅晃动。

图3至图4,图4中的座椅的第二支脚支架呈折叠状态。可以通过操作连接坐垫支架11与第二支脚支架14的第二旋转轴的控制开关,控制该第二旋转轴152的锁止块从第四卡口脱离,这样,当用户把第二支脚支架14朝向坐垫支架11按压时,可以使得第二旋转轴152的锁止块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与第三卡口卡扣,实现第二支脚支架14与坐垫支架12的折叠。即可完成座椅的侧翻折叠过程。

当然,若长期不使用座椅,可进一步通过拨动第二解锁开关,解锁第一支脚支架13与第一锁环的固定,从而完全解除座椅与地板的固定,把第三排座椅从车身上卸下来。在需要使用时,可逆向操作,从而方便快速的安装座椅。

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6,如图5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第一排座椅21、第二排座椅22及第三排座椅23;其中,第三排座椅为上述实施例中的座椅,且第三排座椅与设置在车辆的车身地板上的第一锁环固定连接。

这样,可以实现对第三排座椅快速、方便的安装,从而满足用户多座椅的需求,也可以实现对第三排座椅快速、方便的侧翻折叠或拆卸,且第三排座椅侧翻折叠后,靠背支架和坐垫支架均在侧围轮包上部,巧妙的利用了轮包上部的闲置空间,不会侵占行李舱空间,此时行李舱可正常使用,从而可以扩大行李舱空间。另外,安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仅需在车身地板上安装与座椅的支脚支架上地锁适配的锁环,车身地板改动量小,进一步地,增加的锁环可以隐蔽在车身地板的地毯下,从而可以避免车身地板不平整导致影响行李舱物品放置的问题。

进一步地,第三排座椅23的靠背支架上设置有弹簧锁舌时,车辆还包括:设置在车辆的车身侧围上的第二锁环,用于与弹簧锁舌固定连接。

如图6所示,此时,第三排座椅处于翻转折叠状态,翻转折叠的第三排座椅可以通过靠背支架上设置的弹簧锁舌与车身侧围上的第二锁环固定卡合,从而避免车辆时座椅的晃动。

进一步地,第三排座椅中的至少两个座椅间隔设置。如图5所示,第三排座椅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座椅,间隔设置的两个座椅之间可以形成一过道,供用户直接从尾门上下车入座第三排座椅,不影响第二排乘员的乘坐舒适性及上、下车方便性,从而可以提高上、下车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