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车辆座椅构件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60024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车辆座椅、车辆座椅构件以及车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车辆、例如汽车中使用的车辆座椅并且涉及一种车辆座椅构件以及一种车辆。

现有技术

由于汽车已经变成当今世界的一部分,尝试改善乘坐品质以使得驾驶员和乘客可以尽可能舒适地乘坐已经有一段历史,并且世界各国的汽车制造商和座椅制造商已经提出多种不同设计,目前还正在积极地进行技术开发。

汽车遭受到的来自道路表面的冲击通过以下路径传递:轮胎→悬架→车身→座椅→车辆乘坐者,并且过去已经设计了多种不同方法来减轻这些部位中的每一处的冲击。根据汽车的类型,已经进行了大量的金融投资进行开发,旨在改善乘坐品质、同时维持恒定的驾驶性能,并且已经引入了昂贵的部件,这通常也需要大量的成本。

然而,存在的问题是,在汽车等车辆中,乘坐品质和驾驶性能通常是难以实现平衡的、相冲突的因素;为了提高乘坐品质,在驾驶性能方面的某些牺牲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当努力改善驾驶性能时,又降低了乘坐品质。

已经设想了多种不同手段以同时满足这两个矛盾因素(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但是提高其之间的兼容性的努力越大,在开发和部件方面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制造商不可避免地必须为可观的成本增加做准备,并且目前的情况是,这些手段可以实际应用的领域也有限制。

此外,即使努力在保持驾驶性能的同时改善乘坐品质,也难以针对所有种类的路面和所有种类的行驶条件进行改善,并且经常存在的情况是,乘坐品质方面的任何改进只在某个给定范围内出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 2010-228601 A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并且提供了一种能够廉价地改善汽车等车辆的乘坐品质的车辆座椅并且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座椅构件以及一种车辆。

解决该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包括:用于支撑车辆乘坐者的臀部的座椅衬垫部分,以及用于支撑车辆乘坐者的背部的座椅靠背部分,在该座椅靠背部分中,在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在会支撑该车辆乘坐者的背部的部位处形成了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或开口。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中,当该座椅靠背部分在其高度方向上被等分为三部分时该凹陷或该开口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从而包括中央部分。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中,可以将包括比该座椅靠背部分更柔软的材料的挠性构件布置在该凹陷内或该开口内。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中,该座椅靠背部分可以包括通过开口分开的第一座椅靠背部分和第二座椅靠背部分。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中,该凹陷可以是由于在该座椅靠背部分上形成的突出部而形成的。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中,该座椅靠背部分可以包括用于支撑车辆乘坐者的腰部区域的腰部支撑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构件可以被安装在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部分上、并且包括附接座椅主体部分,在该附接座椅主体部分中,在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在会支撑车辆乘坐者的背部的部位处形成了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或开口。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构件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将该附接座椅主体部分固定至该座椅靠背部分上的固定构件。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构件中,当该附接座椅主体部分在其高度方向上被等分为三部分时该凹陷或该开口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从而包括中央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构件中,可以将包括比该附接座椅主体部分更柔软的材料的挠性构件布置在该凹陷内或该开口内。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构件中,该附接座椅主体部分可以包括通过开口分开的第一附接座椅主体部分和第二附接座椅主体部分,并且

该第一附接座椅主体部分和该第二附接座椅主体部分可以通过连结构件相连结。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构件中,在该座椅靠背部分与该车辆座椅构件之间可以形成空隙。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构件可以是使得它不能从该车辆座椅上被移除。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构件,该车辆座椅构件可以包括用于支撑车辆乘坐者的腰部区域的腰部支撑部分。

一种上述车辆座椅构件附接至其上的车辆座椅。

一种包括上述车辆座椅的车辆。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能够通过抑制冲击传递到车辆乘坐者的脊骨而廉价地改善汽车等车辆的乘坐品质。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斜视图,展示了可以以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使用的车辆座椅的实例;

[图2]图2(a)是示意性前视图,展示了可以以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使用的车辆座椅的一个不同实例,并且图2(b)是示意性前视图,展示了可以以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使用的车辆座椅的另一个不同实例;

[图3]图3展示了在汽车的驾驶员座椅或乘客座椅中采用的车辆座椅的多个变体,这些变体可以以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使用,其中图3(a)是前视图和平面视图,展示了以下方式:从座椅靠背部分的上端到下端形成了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凹陷,图3(b)是前视图和平面视图,展示了以下方式:从该座椅靠背部分的上端附近到下端形成了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凹陷,图3(c)是前视图和平面视图,展示了以下方式:从该座椅靠背部分的上端到下端附近形成了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凹陷,并且图3(b)是前视图和平面视图,展示了以下方式:从该座椅靠背部分的上端附近到下端附近形成了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凹陷;

[图4]图4(a)是前视图,展示了以下方式:从长条座椅的座椅靠背部分的上端到下端形成了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凹陷,并且图4(b)是图4(a)的平面视图;

[图5]图5是斜视图,展示了可以以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使用的车辆座椅的变体实例;

[图6]图6(a)是斜视图,展示了以下方式:从汽车中的驾驶员座椅或乘客座椅中采用的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部分的上端到下端形成了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开口,图6(b)是图6(a)的前视图,并且图6(c)是图6(a)的平面视图;

[图7]图7是斜视图,展示了可以以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使用的车辆座椅构件的实例;

[图8]图8展示了在汽车的驾驶员座椅或乘客座椅中采用的车辆座椅构件的多个变体,这些变体可以以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使用,其中图8(a)是前视图和平面视图,展示了以下方式:从附接座椅主体部分的上端到下端形成了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开口,图8(b)是前视图和平面视图,展示了以下方式:从该附接座椅主体部分的上端附近到下端形成了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开口,图8(c)是前视图和平面视图,展示了以下方式:从该附接座椅主体部分的上端到下端附近形成了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开口、并且图8(d)是前视图和平面视图,展示了以下方式:从该附接座椅主体部分的上端附近到下端附近形成了在竖直方向上延伸的开口;

[图9]图9是可以以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使用的车辆座椅的斜视图,展示了具有腰部支撑部分的车辆座椅;

[图10]图10是可以以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使用的车辆座椅的斜视图,展示了具有网眼部分的车辆座椅;

[图11]图11是斜视图,展示了可以以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使用的车辆座椅的一个不同实例;

[图12]图12是斜视图、展示了可以以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使用的车辆座椅构件的一个不同实例;

[图13]图13是斜视图,展示了可以以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使用的座椅衬垫部分的另一个不同实例;

[图14]图14是斜视图,展示了可以以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使用的车辆衬垫构件的另一个不同实例;

[图15]图15是可以以本实例第一实施方式使用的车辆座椅的平面视图,展示了多个突出部形成空气衬垫的实例;并且

[图16]图16是可以以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使用的车辆座椅的平面视图,展示了以下方式:在座椅靠背部分与突出部之间形成了空隙。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配置》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根据这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1典型地是例如图1中所展示的汽车座椅。以下假设车辆座椅1是汽车座椅来主要描述这个实施方式。

如图1所展示的,车辆座椅1包括:用于支撑车辆乘坐者的臀部的座椅衬垫部分10;以及座椅靠背部分20,该座椅靠背部分从座椅衬垫部分10的后侧端部附近向上延伸并且支撑该车辆乘坐者的背部。此外,座椅衬垫部分10通过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导向轨道40固定至车辆的地板面板上、并且能够向前和向后滑动。与此同时,座椅靠背部分20通过铰链部分50被座椅衬垫部分10支撑、并且能够向前和向后倾斜。用于支撑车辆乘坐者的头的头枕55以其高度可调整的方式附接至座椅靠背部分20的上部部分上。并不特别需要头枕55的高度是以此方式可调整的,并且头枕55可以固定至座椅靠背部分20的上部部分上或者可以与座椅靠背部分20一起作为单件形成。还可以在头枕55上提供覆盖物。应注意的是,座椅靠背部分20不一定必须能够向前和向后倾斜。

根据这个实施方式,在该座椅靠背部分20中,在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在会支撑该车辆乘坐者的背部的部位处形成了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图1中的虚线指示出其中使用了凹陷51的情况,并且在没有虚线的位置,这指示了开口52)。关于这点,假设在例如驾驶员座椅和乘客座椅的前排座椅中的每一个中总体上坐着一个车辆乘坐者,并且因此在这些前排座椅中,在座椅靠背部分20的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形成了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另一方面,假设多个车辆乘坐者坐在例如长条座椅(参见图4)的后排座椅上,并且因此在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在会支撑这些车辆乘坐者的背部的部位处形成了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在图4中,存在三个部位,但是其他数量的部位自然也是可能的,例如两个部位)。应注意的是,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开口”是指其中座椅靠背部分20被穿透的一种方式;图4中所展示的方式是“凹陷51”。此外,这个实施方式将通过使用形成沿竖直方向“线性地”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的形式来描述,但是这不是限制性的,并且凹陷51或开口52同样可以例如略微曲折地沿竖直方向延伸。另外,凹陷51不必具有均匀的深度,并且它可以在高度方向上朝向中央部分变得更深,并且它可以朝上端和/或下端变得更浅。此外,这个深度变化可以是连续的或间断性的。在对图1所展示的内容的描述中,可以说,座椅靠背部分20的一部分是凹入的从而形成凹陷51,并且也可以说,凹陷51是通过在座椅靠背部分20的一部分上形成多个突出部151而形成的(也参见图11)。形成突出部151的这种方式也可以被认为与稍后描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形式相同,该第二方式中,车辆座椅构件80不能从车辆座椅1上被移除。对突出部151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并且这些突出部可以由弹性构件形成,或者这些突出部151可以由例如皮革形成。此外,这些突出部151可以形成空气衬垫(也参见图15)。应注意的是,座椅靠背部分20的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是指从座椅靠背部分20的沿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开始、在座椅靠背部分20的宽度方向(宽度方向)上的总长度的±1/10的范围内的位置(在大致左右对称的座椅上)。

此外,在座椅靠背部分20与这些突出部151之间可以形成空隙。(图16)

当该座椅靠背部分20在其高度方向上被等分为三部分(参见图2(a))时,该凹陷51或该开口52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从而包括一个中央部分,并且当座椅靠背部分20在其高度方向上被等分为四部分(参见图2(b))时,也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从而包括两个中央部分(第一中央部分和第二中央部分)。

更具体地,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可以在座椅靠背部分20的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从座椅靠背部分20的上端到下端形成(参见图3(a))。另外,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可以在座椅靠背部分20的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从座椅靠背部分20的上端附近到下端形成(参见图3(b))。另外,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可以在座椅靠背部分20的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从座椅靠背部分20的上端到下端附近形成(参见图3(c))。另外,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可以在座椅靠背部分20的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从座椅靠背部分20的上端附近到下端附近形成(参见图3(d))。在此,术语上端“附近”和下端“附近”是指不大于座椅靠背部分20的高度方向(竖直方向)上的总长度的1/10的长度,因此座椅靠背部分20的上端附近是指距座椅靠背部分20的上端不大于该座椅靠背部分20的总长度的1/10距离的区域,并且座椅靠背部分20的下端附近是指距座椅靠背部分20的下端不大于该座椅靠背部分20的总长度的1/10距离的区域。关于这点,图3(a)-(d)展示了使用凹陷51而不是开口52的一种方式。自然,同样能够用例如图6(a)-(c)中所展示的开口52来代替图3(a)-(d)中的凹陷51。

如图6(a)-(c)中所展示的,当是跨过从座椅靠背部分20的下端至上端的区域提供开口52时,该座椅靠背部分20在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在会支撑车辆乘坐者的背部的部位处分开,并且形成第一座椅靠背部分21和第二座椅靠背部分22。在这种情况下,座椅靠背部分20包括第一座椅靠背部分21和第二座椅靠背部分22。如图6(a)中所展示的,该第一座椅靠背部分21和第二座椅靠背部分22可以通过连结构件29相连结。

应注意的是,当座椅靠背部分20以此方式包括第一座椅靠背部分21和第二座椅靠背部分22时,可以适当地调整该第一座椅靠背部分21与该第二座椅靠背部分22之间的间隔。当采用这样的方式时,用户能够以希望的间隔来定位该第一座椅靠背部分21和该第二座椅靠背部分22。

在图6(a)中所展示的方式中,该第一座椅靠背部分21的上端区域和该第二座椅靠背部分22的上端区域通过连结构件29相连结。然而,这个方式并没有暗示一种限制,并且该第一座椅靠背部分21的下端区域和该第二座椅靠背部分22的下端区域同样可以通过连结构件29相连结,或者该第一座椅靠背部分21的沿高度方向的中央区域和该第二座椅靠背部分22的沿高度方向的中央区域同样可以通过连结构件29相连结,或者该第一座椅靠背部分21的上端区域和该第二座椅靠背部分22的上端区域可以通过连结构件29相连结、同时该第一座椅靠背部分21的下端区域和该第二座椅靠背部分22的下端区域也通过连结构件29相连结。此外,可以适当地选择连结构件29的位置,并且连结构件29可以布置在一个或多个位置处,包括第一座椅靠背部分21和第二座椅靠背部分22的上端区域、中央区域和下端区域。另外,这个方式不仅可以应用于前排座椅、例如驾驶员座椅和乘客座椅,还可以应用于后排座椅、例如长条座椅。

此外,如图5所展示的,根据这个实施方式,可以将包括比座椅靠背部分20更柔软的材料的挠性构件60布置在凹陷51或开口52内。例如空气衬垫或海绵等材料可以作为挠性构件60.

在此方面,可以将通常用于车辆座椅中的材料不经修改地用作车辆座椅1的材料。通过举例,通过利用脲和表皮材料,还能够生产根据这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1。然而,这并不是限制性的,并且还能够使用硬质材料例如树脂或木材等来生产车辆座椅1。

此外,如图9所展示的,根据这个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部分20可以包括腰部支撑部分25,该腰部支撑部分是由用于支撑车辆乘坐者的腰部区域的腰部支撑物等构成的。当包括这种腰部支撑部分时,能够通过所述腰部支撑部分25来支撑车辆乘坐者的腰部区域,同时凭借凹陷51或开口52防止振动传递到脊骨,这是有利的,因为可以改善稳定性。此外,如图10所展示的,根据这个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部分20在其表面上可以包括网眼部分26。该凹陷51或开口52还可以被提供在腰部支撑部分25上。

《优点》

接下来将关于还没有阐述的优点和特别重要的优点,来描述根据具有上文所描述的构型的这个实施方式实现的优点。

讨论的第一主题是汽车遭受到的来自路面的冲击从车辆座椅传递到车辆乘坐者的方式、以及这样的冲击如何被车辆乘坐者感知到。在具有普通结构的车辆座椅中,来自路面的冲击同时传递至座椅衬垫部分和座椅靠背部分两者。当车辆乘坐者坐在车辆座椅上时,该座椅衬垫接触臀部并提供支撑、同时座椅靠背部分接触背部并提供支撑。来自路面的冲击是按以下顺序传递的,即:轮胎、悬架、车身、以及车辆座椅,并且车辆乘坐者遭受到的来自车辆座椅的冲击从该座椅衬垫传递至臀部并且同时从座椅靠背部分传递至背部。

一般认为减轻从座椅衬垫部分传递至臀部的冲击来减轻车辆乘坐者遭受到的来自车辆座椅的冲击是有效的,并且已经针对座椅衬垫部分采用了多种不同设计。然而,事实上,臀部由于大量的肌肉和脂肪而不是身体对冲击特别敏感的一部分。与此相反,中枢神经集中的脊髓和对冲击敏感的周围脊骨延伸穿过背部的中心,并且脊骨周围的肌肉和脂肪的量远小于臀部的肌肉和脂肪的量。所以,如果车辆乘坐者遭受与臀部和背部相同的冲击幅度,则车辆乘坐者通过背部感知到的冲击将远大于通过臀部感知到的冲击。

因此,清楚的是,有效地减轻车辆乘坐者遭受到的冲击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在于采取措施来减轻从座椅靠背部分20传递到脊骨(脊髓)的冲击。

如图1至图6中所展示的并且根据实施例的当前方式,在该座椅靠背部分20中,在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在会支撑该车辆乘坐者的背部的部位处形成了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因此,可以将凹陷51或开口52定位在车辆乘坐者的脊骨将定位的部位处,并且能够防止来自汽车的振动直接传递至脊骨。此外,脊骨从背部突出的宽度为约0.5cm-1cm,所以凹陷51和开口52的宽度为0.5cm-1cm的量就足够了。然而,车辆乘坐者的就坐位置不一定是恒定的,所以凹陷51和开口52的宽度可以为1cm-3cm、或者可以为3cm或更大。如果凹陷51和开口52具有大的宽度,则这允许从被背部突出的脊骨更可靠地定位在该凹陷51或开口52内。

此外,根据这个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部分20使得在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在会支撑车辆乘坐者的背部的部位处形成了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并且因此甚至必须避免对脊髓造成任何冲击的人都可以舒适地使用这个安排。

此外,当在座椅靠背部分20的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从该座椅靠背部分20的上端至下端形成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参见图3(a))时,该凹陷51或开口52可以被定位在车辆乘坐者就坐时该车辆乘坐者的脊骨将定位的整个部位处,由此能够甚至更有效地防止来自汽车的振动传递至脊骨。此外,当在座椅靠背部分20的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从该座椅靠背部分20的上端附近至下端形成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参见图3(b))时,能够在提供头枕55的位置处提供构件、同时防止来自汽车的振动传递至脊骨,由此头枕55可以稳定地被附接。当在座椅靠背部分20的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从该座椅靠背部分20的上端至下端附近形成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参见图3(c))时,能够在与臀部进行接触的位置处提供构件,使得可以减轻凹陷51或开口52对乘坐品质的影响而同时防止来自汽车的振动传递至脊骨。当在座椅靠背部分20的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从该座椅靠背部分20的上端附近至下端附近形成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参见图3(d))时,头枕55可以稳定地被附接,同时防止来自汽车的振动传递至脊骨,并且也可以减轻凹陷51或开口52对乘坐品质的影响。

应注意的是,当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是在座椅靠背部分20的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从该座椅靠背部分20的上端附近到下端形成、并且利用如图2(a)所示的方式:当该座椅靠背部分20在其高度方向上被等分为三部分时该凹陷51或该开口52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从而包括中央部分时,可以将凹陷51或开口52定位在就坐的车辆乘坐者的脊骨向后突出最大量的部位处,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来自汽车的振动传递至脊骨。

另外,如图2(b)所示,当利用以下方式:当该座椅靠背部分20在其高度方向上分为四等分时该凹陷51或该开口52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从而包括两个中央部分(第一中央部分和第二中央部分)时,可以将凹陷51或开口52定位在就坐的车辆乘坐者的脊骨向后突出最大量的部位处的甚至更宽范围上,并且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来自汽车的振动传递至脊骨。

此外,如图5所展示的,根据这个实施方式,可以将包括比该座椅靠背部分20更柔软的材料的挠性构件60布置在该凹陷51内或该开口52内.根据这样的方式,挠性构件60被定位在车辆乘坐者的脊骨将定位的部位处,并且来自汽车的已经经过了这种挠性构件60的振动比来自该汽车的已经经过了座椅靠背部分20、尚未经过任何处理的振动更弱,由此可以实现同等的效果。

此外,根据这个实施方式,凹陷51或开口52被形成在实际的座椅靠背部分20中使得所述凹陷51或开口52可以被定位在使该凹陷51或开口52能够更可靠地定位在车辆乘坐者的脊骨的部位处的固定部位处。

通过如上文所描述的这个实施方式,能够简单地且廉价地改善在所有种类路面和行驶条件下的汽车等车辆的乘坐品质,而不影响与乘坐品质相冲突的驾驶性能。

此外,根据这个实施方式,不需要使用电子设备或泵来改善乘坐品质,所以不存在过分的能量消耗。

应注意的是,根据这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1可以用于所有种类的车辆中,不仅包括:例如在不平坦道路上行驶的四轮驱动车辆的汽车、具有紧密设定的悬架以增强驾驶性能的运动车和“运动型”车、旨在长距离驾驶的卡车和客车、商用车、注重乘坐品质的乘用车、以及用于参与拉力赛的各种类型的车辆;还包括:例如有轨电车和火车的轨道车辆、配备有座椅靠背和挎斗的摩托车、卡丁车、通常包括坦克的军用车辆、耕整机、重型机械如推土机、马车、缆车、索道、滑雪缆车、飞机如客机和军用飞机、船只如摩托艇和易受水面冲击的游艇和巡洋舰、以及轮椅等。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是使用涉及车辆座椅1的方式来描述的,但是第二实施方式将使用涉及附接至车辆座椅1上的车辆座椅构件(车辆座椅附接件)80的方式来描述。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构型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上相同。相同的参考标记将用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元件,并且将不再详细描述这些元件。

如图7和图12所展示的,根据这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构件80可以安装在车辆座椅1的座椅靠背部分20上。该车辆座椅构件80包括: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在该附接座椅主体部分中,在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在会支撑车辆乘坐者的背部的部位处形成了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以及用于将该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固定至该座椅靠背部分20上的固定构件88,例如皮带。应注意的是,同样能够不提供此类固定构件88。然而,如果不提供固定构件88,该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的位置是不固定的,这从防止振动传递到车辆乘坐者的脊骨的角度来讲不是特别希望的。与此同时,不使用固定构件88的优点在于以下事实:车辆座椅构件80可以容易地使用在所有部位中。

安装好的车辆座椅构件80可以使得它不能从车辆座椅1上被移除。通过确保车辆座椅构件80不能从车辆座椅1上被移除,能够将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可靠地定位在固定部位处,这是有利的,因为凹陷51或开口52可以更可靠地被定位在车辆乘坐者的脊骨会定位的部位处。

座椅靠背部分20的形状和车辆座椅构件80的形状不一定是按匹配的方式形成的,这从图1和图6(a)等中所展示的座椅靠背部分20的形状和图7中所展示的车辆座椅构件80的形状的对比中是清楚的.如图7和图12中所展示的,当车辆座椅构件80附接至座椅靠背部分20上时,在座椅靠背部分20与车辆座椅构件80之间因此形成了空隙。当形成此类空隙时,凭借车辆座椅构件80和所述空隙可以实现缓冲功能。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吸收来自汽车的振动。此外,车辆座椅构件80可以以一种方式由相对刚性才材料(例如皮革构件)形成,其方式为使得可以在座椅靠背部分20与车辆座椅构件80之间可靠地且有意地形成空隙。应注意的是,即使以此方式使用相对刚性的构件,凹陷51或开口52仍形成在与脊骨相对应的部位处,并且因此可以维持用于阻止来自汽车的振动传递至脊骨的功能。形成座椅靠背部分20的材料和形成车辆座椅构件80的材料可以具有相当的刚度,或者形成车辆座椅构件80的材料可以比形成座椅靠背部分20的材料更具刚性。

假设总体上在例如驾驶员座椅和乘客座椅的前排座椅中的每一个中坐着一个车辆乘坐者,并且因此,在车辆座椅构件80附接至前排座椅上的情况下,在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的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形成了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另一方面,假设在车辆座椅构件80附接至例如长条座椅(参见图4)的后排座椅上的情况下坐了多个车辆乘坐者,并且因此在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在会支撑这些车辆乘坐者的背部的部位(图4中三个部位)处形成了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

当该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在其高度方向上被等分为三部分(参见图2(a))时,该凹陷51或该开口52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从而包括一个中央部分,并且在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在其高度方向上分为四等分(参见图2(b))时,也可以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从而包括两个中央部分(第一中央部分和第二中央部分)。应注意的是,根据这个实施方式的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的高度可以与座椅靠背部分20的高度基本上相同。此外,当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安装在座椅靠背部分20上时,根据这个实施方式的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的横向中央可以基本上被定位在座椅靠背部分20的中央。

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可以在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的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从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的上端到下端形成(参见图8(a))。另外,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可以在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的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从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的上端附近到下端形成(参见图8(b))。另外,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可以在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的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从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的上端到下端附近形成(参见图8(c))。另外,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可以在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的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从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的上端附近到下端附近形成(参见图8(d))。关于这点,图8(a)-(d)展示了利用了开口52而不是凹陷51的一种方式。自然,可以用凹陷51来代替图8(a)-(d)中的开口52。

应注意的是,当是跨过从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的下端至上端的区域提供开口52时,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在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在会支撑车辆乘坐者的背部的部位处被划分,并且形成第一接座椅主体部分86和第二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7。在这种情况下,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包括第一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6和第二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7。在此,第一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6和第二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7可以通过如图7中所展示的连结构件89相连结。当然,不是必须提供这些连结构件89。在图12所展示的方式中,第一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6和第二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7在座椅靠背部分20的后表面处相连结,并且这个连结的部位构成了用于将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固定至座椅靠背部分20上的“固定构件”。这与图7中引用的条带状构件“88”构成“固定构件”时的情形相同。此外,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附接至车辆座椅构件80上,并且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可以使得它不能从车辆座椅构件80上被移除。当以此方式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不能被移除时,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固定至车辆座椅构件80上的部位被包括在“固定构件”中。

在图7所展示的方式中,该第一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6的上端区域和该第二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7的上端区域是通过包括皮带等的连结构件89相连结的,并且该第一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的下端区域和该第二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7的下端区域是通过连结构件89相连结的。然而,这个方式并不意味着限制,并且该第一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6的上端区域和该第二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7的上端区域同样可以通过呈链环或框架形式的连结构件89相连结。此外,可以适当地选择连结构件89的位置,并且可以在一个或多个位置处布置连结构件89,包括第一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6和第二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7的上端区域、中央区域和下端区域。另外,这个方式不仅可以应用于前排座椅、例如驾驶员座椅和乘客座椅,还可以应用于后排座椅、例如长条座椅。

当根据如上文所描述的这个实施方式的连结构件89包括能够调整长度的调整皮带时,就可以适合地调整该第一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6与该第二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7之间的间隔。这允许用户以希望的间隔来定位该第一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6和该第二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7。

此外,根据这个实施方式,可以将包括比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更柔软的材料的挠性构件60(参见图5)布置在该凹陷51内或该开口52内。例如空气衬垫或海绵等材料可以作为挠性构件60。

该第一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6和该第二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7可以是空气衬垫。对该第一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6和该第二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7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它们可以例如由弹性构件形成,或者该第一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6和该第二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7中的每一者可以由皮革形成。

这个实施方式也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优点。这些优点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所以对于当前实施方式的优点在此将进行适当地描述并且不重复之前的优点。

根据这个实施方式,在该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中,在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在会支撑该车辆乘坐者的背部的部位处形成了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当根据这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构件80安装在座椅靠背部分20上时,可以将凹陷51或开口52定位在车辆乘坐者的脊骨将定位的部位处,并且这能够防止来自汽车的振动传递至脊骨。

此外,当在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的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从该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的上端至下端形成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参见图8(a))时,该凹陷51或开口52可以被定位在车辆乘坐者就坐时该车辆乘坐者的脊骨将定位的整个部位处,由此能够甚至更有效地防止来自汽车的振动传递至脊骨。此外,当在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的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从该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的上端附近至下端形成了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参见图8(b))时,能够防止来自汽车的振动传递至脊骨,同时维持头部的稳定性。当在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的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从该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的上端至下端附近形成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参见图8(c))时,能够在与臀部进行接触的位置处提供构件,使得可以减轻凹陷51或开口52对乘坐品质的影响同时防止来自汽车的振动传递至脊骨。当在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的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从该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的上端附近至下端附近形成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参见图8(d))时,维持了头部的稳定性,同时防止来自汽车的振动传递至脊骨,并且也可以减轻凹陷51或开口52对乘坐品质的影响。

应注意的是,当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凹陷51或开口52是在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的沿宽度方向的基本上中央位置处从该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的上端附近到下端形成、并且利用以下方式:当该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在其高度方向上被等分为三部分时该凹陷51或该开口52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从而包括中央部分时,可以将凹陷51或开口52定位在就坐的车辆乘坐者的脊骨向后突出最大量的部位处,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来自汽车的振动传递至脊骨。

另外,当利用以下方式:当该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在其高度方向上分为四等分时该凹陷51或该开口52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从而包括两个中央部分(第一中央部分和第二中央部分)时,可以将凹陷51或开口52定位在就坐的车辆乘坐者的脊骨向后突出最大量的部位处的甚至更宽范围上,并且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来自汽车的振动传递至脊骨。

根据这个实施方式,可以将包括比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更柔软的材料的挠性构件60布置在该凹陷51内或该开口52内。根据这样的方式,挠性构件60被定位在车辆乘坐者的脊骨将定位的部位处,并且来自汽车的已经经过了这种挠性构件60的振动比来自该汽车的已经经过了座椅靠背部分20、尚未经过任何处理的振动更弱,由此可以实现同等的效果。

此外,根据这个实施方式,在车辆座椅构件80中形成凹陷51或开口52,该车辆座椅构件是可从该座椅靠背部分20上拆卸的,所以能够针对多个车辆使用单一车辆座椅构件80。因此,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来改善车辆(例如汽车)的乘坐品质。

此外,根据这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构件80可以包括腰部支撑部分,该腰部支撑部分是由用于支撑车辆乘坐者的腰部区域的腰部支撑物等构成的。当包括这种腰部支撑部分时,能够通过所述腰部支撑部分来支撑车辆乘坐者的腰部区域,同时凭借凹陷51或开口52防止振动传递到脊骨,这是有利的,因为可以改善稳定性。此外,根据这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构件80在其表面上可以包括网眼部分。该凹陷51或开口52还可以被提供在腰部支撑部分上。

该车辆座椅构件80可以用一种方式来适配,其方式为使得其长度方向可以在两个、三个、或更多个部位处折叠。此外,在短的方向上折叠也可以是可能的。在此类情况下,折叠位置可以是提前确定的,或者如果并非这种情况,则可能在任意位置处折叠。应注意的是,当附接座椅主体部分81是空气衬垫时,其大小可以通过排出空气来减小,所以不需要提前确定折叠位置。

应注意的是,根据这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构件80也不仅可以用于以下车辆中,例如在不平坦道路上行驶的四轮驱动车辆的汽车、具有紧密设定的悬架以增强驾驶性能的运动车和“运动型”车、旨在长距离驾驶的卡车和客车、商用车、注重乘坐品质的乘用车,以及用于参与拉力赛的各种类型的车辆;还用于以下车辆中:例如有轨电车和火车的轨道车辆、配备有座椅靠背和挎斗的摩托车、卡丁车、通常包括坦克的军用车辆、耕整机、重型机械如推土机、马车、缆车、索道、滑雪缆车、飞机如客机和军用飞机、船只如摩托艇和易受水面冲击的游艇和巡洋舰、以及轮椅等。

最后,对上述实施方式和附图的披露内容的描述仅仅是用于说明权利要求书中描述的本发明的示例,并且所述发明不受限于对上述实施方式或附图的披露内容的描述。

作为一个实例,可以在座椅衬垫部分10中形成(通过形成突出部161)(参见图13)凹陷162,或者可以形成开口。此外可以提供可以附接至座椅衬垫部分10上的车辆衬垫构件170(参见图14)。根据图14中所展示的方式,在车辆衬垫构件170之间形成了开口171。

应注意的是,当需要根据路面状况等来改善乘坐品质时,使用凹陷51或开口52,但是当路面状况良好并且不特别需要改善乘坐品质时,可以关闭凹陷51或开口52。在关闭方法方面,可以将与凹陷51或开口52的形状相匹配的插入构件插入凹陷51或开口52中,或者可以机械地或电气地使得用于闭合凹部51或开口52的结构部件(插入构件)移动以便使凹部或开口闭合。

符号清单

1…车辆座椅

10…座椅衬垫部分

20…座椅靠背部分

21…第一座椅靠背部分

22…第二座椅靠背部分

29…连结构件

51…凹陷

52…开口

60…挠性构件

80…车辆座椅构件

81…附接座椅主体部分

86…第一附接座椅主体部分

87…第二附接座椅主体部分

89…连结构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