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减速乘客坐姿调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51215发布日期:2018-09-15 00:03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公交车座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随车辆减速调整乘客坐姿的座椅系统。



背景技术:

公共交通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主要方式,在各个城市的客运交通中,公共交通占据重要地位,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对缓解道路交通拥挤、提高道路利用率、节省能源和加快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交优先”是实现公共交通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一步。公交车由于具有固定的站台便于人们寻找、固定的时间点发车、线路明确机动灵活、乘车费用廉价等特点,成为大多数人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公交车基本结构是一个带窗户的车体里安装了许多座位,车体的中间设有一过道,上车时乘客依次由车门进入到公交车内,通过过道选定座位坐好,下车时,乘客依次从车门走出。目前公交车的座椅上还未普及安全带,并且安全带使用过程较为复杂。在行驶过程中当公交车出现紧急刹车时,在座位上的乘客上半身因惯性原理突然前倾,导致乘客的腰部很容易被扭伤,老年人的腰部更容易受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减速乘客坐姿调整系统,以防止公交车紧急减速时乘客腰部受伤。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提供一种车辆减速乘客坐姿调整系统,包括定座、支撑杆、座椅、竖直挡板和定滑轮组,定座中部开有水平滑道,定座的顶部水平滑动连接有座椅支撑块,水平滑道中滑动连接有配重支撑块,座椅支撑块位于配重支撑块上方;支撑杆下端固定连接在座椅支撑块顶部,座椅包括靠背和坐垫,坐垫底部转动连接在支撑杆的上端,坐垫底部固定连接有后倾配重;后倾配重位于支撑杆远离竖直挡板一侧,后倾配重远离坐垫的一端可分离地滑动连接在配重支撑块的顶部;配重支撑块靠近竖直挡板一端固定有拉线,拉线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拉动配重块,拉动配重块能在竖直挡板与定座之间滑动;靠背顶部固定连接有向靠背后延伸的延长杆,延长杆远离靠背一端安装有柔性靠垫,靠背由轻质材料制成,定座上固定连接有阻挡座椅的限位块,限位块位于座椅支撑块前方。

本基础方案的原理在于:将后倾配重远离坐垫的一端放置在配重支撑块上,初始时,座椅由后倾配重和支撑杆支撑,处于平衡状态。当公交车急刹车时,由于惯性的作用座椅随座椅支撑块向前滑动一段距离,同时乘客身体在惯性的作用下前倾,座椅随乘客一起滑动减小了乘客前倾的角度。

当乘客前倾的同时,拉动配重块在惯性的作用下从定座滑向竖直挡板,拉动配重块通过拉线拉动配重支撑块在水平滑槽中向竖直挡板滑动,进而使后倾配重块不再受配重支撑块的支撑。因此,在后倾配重块重力的作用下,座椅向后转动。座椅转动时,乘客重心下移并使大腿靠近腰部,大腿对腰部的前倾形成阻力,从而进一步减小乘客身体前倾的角度。另外,座椅向后转动时,前排的靠背靠近后排的乘客,前排靠背顶部的柔性靠垫由于有延长杆的延长,柔性靠垫与后排的乘客身体相抵,从而进一步减小了乘客身体前倾的角度,进而保护了乘客的腰部。

本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装置通过座椅支撑滑块的滑动,减小了公交车突然急刹车造成的乘客倾斜。

2.本装置通过座椅的后转,使乘客身体重心下移,大腿靠近腰部,阻止乘客上半身前倾,进一步减小了公交车突然急刹车造成的乘客倾斜。

3.本装置通过座椅的后转,使前排的椅背支撑后排乘客的身体,进一步减小了公交车突然急刹车造成的乘客倾斜。

优化方案一:所述座椅支撑块通过燕尾槽水平滑动连接定座的顶部,燕尾槽内设有滚珠。燕尾槽式的滑动连接便于固定座椅支撑块的上下位置,滚珠的设置减小了座椅支撑块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

优化方案二:所述竖直挡板靠近定座一侧设有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第一复位弹簧位于第二复位弹簧上方,第一复位弹簧远离竖直挡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座椅支撑块上,第二复位弹簧远离竖直挡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配重支撑块上。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的设置使公交车在完成急减速后,座椅支撑块和配重支撑块能够恢复原位。

优化方案三:所述后倾配重远离坐垫的一端呈圆弧状。后倾配重的底部为圆弧状使配重支撑块与后倾配重接触面较小,从而使配重支撑块与后倾配重较容易分离。

优化方案四:还包括车厢,所述车厢的底部安装有缓冲垫,后倾配重转动后能落在缓冲垫上。缓冲垫的设置防止后倾配重直接与车厢的底部碰撞破坏箱体,同时减少了碰撞时座椅的振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车辆减速乘客坐姿调整系统初始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车辆减速乘客坐姿调整系统急刹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柔性靠垫1、延长杆2、靠背3、坐垫4、缓冲垫5、后倾配重6、配重支撑块7、定座8、支撑杆9、座椅支撑块10、拉动配重块11、竖直挡板12、定滑轮组13、第一复位弹簧14、第二复位弹簧15。

实施例:本方案中的车辆减速乘客坐姿调整系统,如图1和图3所示,包括定座8、支撑杆9、座椅、竖直挡板12和定滑轮组13,定座8安装在车厢底。定座8中开有上下封闭的水平滑道,定座8的顶部通过燕尾槽水平滑动连接有座椅支撑块10,燕尾槽内设有滚珠以减少摩擦力。水平滑道中滑动连接有配重支撑块7,座椅支撑块10位于配重支撑块7上方。竖直挡板12位于定座8一侧,竖直挡板12靠近定座8一侧设有第一复位弹簧14和第二复位弹簧15,第一复位弹簧14位于第二复位弹簧15上方。第一复位弹簧14远离竖直挡板1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座椅支撑块10上,第二复位弹簧15远离竖直挡板1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配重支撑块7上。定座8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块,限位块位于座椅支撑块10前方。在限位块的作用下座椅支撑块10的滑动距离只有1cm,配重支撑块7的滑动距离为8cm。

支撑杆9下端固定连接在座椅支撑块10顶部,座椅包括靠背3和坐垫4,坐垫4底部转动连接在支撑杆9的上端,坐垫4底部固定连接有长条状的后倾配重6,后倾配重6远离坐垫4的一端呈圆弧状。第二复位弹簧15呈自然状态时,后倾配重6呈竖直状,后倾配重6位于支撑杆9远离竖直挡板12一侧,后倾配重6远离坐垫4的一端放置在配重支撑块7位于水平滑道外一端的顶部平面。后倾配重6块与配重支撑块7产生相对滑动时,后倾配重6块与配重支撑块7能够分离开。车厢底安装有缓冲垫5,后倾配重6转动后能落在缓冲垫5上。

定滑轮组13安装在定座8上,配重支撑块7靠近竖直挡板12一端固定有拉线,拉线另一端绕过定滑轮组13固定连接有拉动配重块11,拉动配重块11通过滑轮滑动连接在车厢底,拉动配重块11位于竖直挡板12与定座8之间。靠背3顶部固定连接有向靠背3后延伸的延长杆2,延长杆2远离靠背3一端安装有柔性靠垫1,靠背3由轻质材料制成。竖直挡板12上固定连接有第三复位弹簧,第三复位弹簧远离当板一端固定连接在坐垫4底部,第三复位弹簧位于支撑杆9靠远离后倾配重6一侧。

如图2和图4所示,初始时,第二复位弹簧15呈自然状态,后倾配重6远离坐垫4的一端放置在配重支撑块7上。座椅由后倾配重6和支撑杆9支撑,处于平衡状态。以公交车行驶方向为前,公交车急刹车时,由于限位块的作用座椅随座椅支撑块10向前滑动一段距离,同时乘客身体在惯性的作用下前倾,因为座椅随乘客一起滑动,所以刚开始乘客前倾角度较小。

当乘客前倾同时,拉动配重块11在惯性的作用下滑动,从而拉动配重支撑块7在水平滑槽中滑动,进而使后倾配重6块不再受配重支撑块7的支撑。因此,在后倾配重6块重力的作用下,座椅向后转动。座椅转动时,乘客重心下移并使大腿靠近腰部,对腰部的前倾形成阻力,从而进一步减小乘客身体前倾的角度。另外,座椅向后转动时,前排靠背3靠近后排的乘客,前排靠背3顶部的柔性靠垫1与后排的乘客身体相抵,从而进一步减小了乘客身体前倾的角度,进而保护了乘客的腰部。本装置中控制后倾配重6的与车厢底的距离使座椅的最大后转角度为20°。

当公交车恢复速度后,乘客主动向前倾,座椅在第三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向前转。座椅支撑块10在第一复位弹簧14的作用下复位,配重支撑块7在第二复位弹簧15的作用下复位。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