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仰卧式机动车辆座椅总成的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51209发布日期:2018-09-15 00:03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用于提供机动车辆座椅总成的装置和方法,该机动车辆座椅总成适于采取第一构造以在机动车辆的操作中提供常规支撑和约束,并且适于采取第二构造以提供相对水平的仰卧平台,当机动车辆不操作时乘员可能躺卧在该平台上,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臀部举升机构,该臀部举升机构在完全倾斜位置时将下部座椅结构的后部边缘升高到座椅靠背的高度。



背景技术:

现代机动车辆中提供的机动车辆座椅总成主要被设计成提供支撑平台,该支撑平台被设计为容纳处于坐着或倾斜位置的机动车辆乘员,为机动车辆乘员的背部提供支撑,通过该支撑,机动车辆乘员可以安全地操作机动车辆或以舒适和愉快的方式在机动车辆内行驶。机动车辆座椅总成的另一个功能是在发生撞击或翻滚事件时帮助约束乘员。例如,在正面碰撞事件的情况下,机动车辆座椅总成尤其适于将乘员约束在规定的位置范围内,使得机动车辆的主动和被动约束系统能够适当地操作。

对于机动车辆座椅总成的下部座椅结构,下部座椅结构典型地在向后的方向上朝向机动车辆座椅总成的咬合线向下倾斜,以提供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座椅平台。该构造还用于帮助定位机动车辆座椅总成的机动车辆乘员的h点(胯点),由此在发生正面碰撞事件的情况下,机动车辆乘员的向前动量对下部座椅总成产生力,这趋向于将机动车辆乘员保持在其中包括安全带组件的主动约束系统和包括一个或多个安全气囊的被动约束系统可以被最有效地使用的位置。

然而,当车辆停放并且机动车辆乘员想要休息或睡觉时,现代机动车辆座椅总成通常不解决机动车辆乘员的需求。由于该机构广泛用于提供座椅靠背倾斜特征,当座椅靠背从驾驶/使用设计位置移动到休息/睡觉位置时,座椅靠背可能引起显著不适。特别地,现有的倾斜特征倾向于在座椅靠背处于完全倾斜的位置时在下部座椅结构和座椅靠背之间产生显著的垂直间隙。同样地,座椅靠背在完全倾斜位置时通常不能提供足够的上背部支撑。需要特征来使机动车辆乘员更舒适和放松。提供相对水平的仰卧平台和足够的上背部支撑的机构是期望的。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座椅总成具有用于座位缓冲垫的边缘的举升机构,该举升机构包括可围绕横向杆枢转的支架以及连杆,该支架包括前杠杆和后杠杆,该连杆在第一端处被销接到座椅靠背并且在第二端处经由狭槽被销接到后杠杆,其中,当座椅靠背枢转到预定的斜倚位置时,前杠杆提升边缘。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可以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任何一个或其组合:

·当座椅靠背处于完全倾斜的位置时,座位缓冲垫和座椅靠背每个上的暴露表面大致占据相同的水平面;

·支架的上端和下端以及后杠杆包括容纳在狭槽内的销,其中与销接近的狭槽的下端对应于座椅靠背的直立位置,并且其中与销初始接触的狭槽的上端对应于直立位置与完全倾斜位置之间的预定倾斜位置;

·座椅靠背在预定的倾斜位置之间可枢转,并且当处于完全倾斜的位置时推动狭槽的上端抵靠销以旋转支架并向上提升前杠杆和座位缓冲垫的边缘;

·预定倾斜位置相对于竖直平面大约55.5°的座椅靠背;

·下部座椅结构,其具有前座位底板、一对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枢转杆、下部座位枢转安装件、缓冲垫悬架系统以及缓冲垫组件,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具有在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的前端处附接到前座位底板的相对侧面边缘的前端和后端,枢转杆在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的后端之间侧面延伸,下部座位枢转安装件设置在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的后端处,缓冲垫悬架系统附接到前座位底板并且可调节地支撑在一对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之间,以及缓冲垫组件由缓冲垫悬架系统支撑;并且在直立位置和完全倾斜位置之间可枢转的座椅靠背与下部座椅结构可操作地连接,座椅靠背还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具有上部横向构件、下部横向构件以及在上部横向构件和下部横向构件之间延伸的一对相对的侧面座椅靠背框架构件,其中所述一对相对的侧面座椅靠背框架构件中的每一个在其下部部分处具有座椅靠背枢转安装件,所述座椅靠背枢转安装件与所述下部座位枢转安装件可操作地连接;其中举升机构的支架可操作地与横向杆连接并且相对于横向杆枢转地设置,并且举升机构还包括与座椅靠背的框架的下部部分可操作地连接的框架附接支架,并且连杆在第一端处可枢转地附接到框架附接支架并且在第二端处枢转地附接到支架的后杠杆,并且连杆包括靠近第二端部布置的狭槽,该狭槽与支架的后杠杆可操作地连接,其中当座椅靠背枢转到直立位置和完全倾斜位置之间的预定倾斜位置时,支架的前杠杆向上提升缓冲垫悬架系统;

·前杠杆,其作用于缓冲垫悬架系统的下表面;

·缓冲垫悬架系统,其具有一对侧面相对的悬架框架构件和在一对侧面相对的悬架框架构件之间延伸的悬架横向构件,缓冲垫悬架系统的一对侧面相对的悬架框架构件和悬架横向构件包括与缓冲垫组件接触的上表面并且一对相对的悬架框架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包括缓冲垫悬架系统的下表面;

·具有在一对侧面相对的悬架框架构件之间延伸的多个弹性构件的缓冲垫悬架系统;

·多个弹性构件的前部部分枢转地附接到下部座椅结构的前座位底板;

·连杆的狭槽具有上端和下端,并且支架的后杠杆包括容纳在狭槽内的销,其中狭槽的下端靠近销对应于座椅靠背的直立位置,并且其中狭槽的上端与销初始接触对应于在直立位置和完全倾斜位置之间的预定倾斜位置;

·一对举升机构,其靠近一对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中的一个设置;

·一对支架中的每一个支架的前杠杆横向地设置在一对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之间并且位于一对侧面相对的悬架框架构件中的一个的下方;以及

·臀部举升枢转支架的前杠杆,其包括滑动表面,该滑动表面可滑动地接合缓冲垫悬架系统的下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座椅总成包括下部座椅结构,该下部座椅结构还包括前座位底板、一对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枢转杆、下部座位枢转安装件、缓冲垫悬架系统以及缓冲垫组件,一对相对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具有在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的前端处附接到前座位底板的相对侧面边缘的前端和后端,枢转杆在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的后端之间侧面延伸,下部座位枢转安装件设置在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的后端处,缓冲垫悬架系统附接到前座位底板并且可调节地支撑在一对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之间,以及缓冲垫组件由缓冲垫悬架系统支撑。所述座椅结构还包括在直立位置和完全倾斜位置之间可枢转的与下部座椅结构可操作连接的座椅靠背,座椅靠背还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具有上部横向构件、下部横向构件以及在上部横向构件和下部横向构件之间延伸的一对相对的侧面座椅靠背框架构件,其中所述一对相对的侧面座椅靠背框架构件中的每一个在其下部部分处具有座椅靠背枢转安装件,所述座椅靠背枢转安装件与下部座位枢转安装件可操作地连接;以及所述座椅结构还包括臀部举升机构,所述臀部举升机构还包括臀部举升枢转支架、与座椅靠背的框架的下部部分可操作地连接的框架附接支架、以及在第一端处枢转地附接到框架附接支架并且在第二端处枢转地附接到臀部举升枢转支架的后杠杆的连杆,所述臀部举升枢转支架与所述枢转杆可操作地连接并相对于枢转杆枢转地设置,臀部举升枢转支架包括前杠杆和后杠杆,该连杆具有靠近第二端的狭槽,该狭槽与臀部举升枢转支架的后杠杆可操作地连接,其中当座椅靠背枢转到直立位置和完全倾斜位置之间的预定倾斜位置时,臀部举升枢转支架的前杠杆向上提升缓冲垫悬架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一种形成用于下部座位缓冲垫和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缓冲垫中的每一个的暴露表面的大致水平平面的座位总成,包括用于下部座位缓冲垫的后部边缘的举升机构。该举升机构包括可围绕固定地安装到用于下部座位总成的框架组件的横向杆枢转的支架,该支架包括前杠杆和后杠杆;以及在第一端处销接到座椅靠背并且在第二端处通过狭槽销接到后杠杆的连杆。当座椅靠背枢转到预定倾斜位置时,下部座位缓冲垫的后边缘由前杠杆开始提升,并且当座椅靠背枢转到完全倾斜位置时,下部座位缓冲垫的后边缘提升到大致水平的平面。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研究以下说明书、权利要求和附图时将理解和领会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方面、目的和特征。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座位缓冲垫的边缘的举升机构,包括可围绕横向杆枢转的支架以及连杆,所述支架包括前杠杆和后杠杆,所述连杆在第一端处被销接到座椅靠背并且在第二端处经由狭槽被销接到后杠杆,其中前杠杆在所述座椅靠背枢转到预定倾斜位置时提升所述边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座位缓冲垫和所述座椅靠背中的每一个均具有暴露表面,并且其中当所述座椅靠背处于完全倾斜位置时,所述座位缓冲垫和所述座椅靠背中的每一个的所述暴露表面大致占据相同的水平平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狭槽具有上端和下端,并且所述支架的所述后杠杆包括容纳在所述狭槽内的销,其中所述狭槽的所述下端靠近所述销对应于所述座椅靠背的直立位置,并且其中所述狭槽的所述上端与所述销初始接触对应于在所述直立位置和所述完全倾斜位置之间的所述预定倾斜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在所述预定倾斜位置与所述完全倾斜位置之间枢转所述座椅靠背促使所述狭槽的所述上端抵靠所述销以旋转所述支架并且向上提升所述前杠杆和所述座位缓冲垫的所述边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预定倾斜位置相对于竖直平面是大约55.5°。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座椅总成,包括:

下部座椅结构,所述下部座椅结构还包括前座位底板、一对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枢转杆、下部座位枢转安装件、缓冲垫悬架系统以及缓冲垫组件,所述一对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具有前端和后端,在所述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的所述前端处附接到所述前座位底板的相对侧面边缘,所述枢转杆在所述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的所述后端之间侧面延伸,所述下部座位枢转安装件设置在所述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的所述后端处,所述缓冲垫悬架系统附接到所述前座位底板并且可调节地支撑在所述一对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之间,以及缓冲垫组件由所述缓冲垫悬架系统支撑;

在直立位置和完全倾斜位置之间可枢转的座椅靠背,所述座椅靠背与下部座椅结构可操作地连接,所述座椅靠背还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具有上部横向构件、下部横向构件以及在上部横向构件和下部横向构件之间延伸的一对相对的侧面座椅靠背框架构件,其中所述一对相对的侧面座椅靠背框架构件中的每一个在其下部部分处具有座椅靠背枢转安装件,所述座椅靠背枢转安装件与所述下部座位枢转安装件可操作地连接;以及

臀部举升机构,所述臀部举升机构还包括臀部举升枢转支架、与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框架的下部部分可操作地连接的框架附接支架、以及在第一端处枢转地附接到框架附接支架并且在第二端处枢转地附接到臀部举升枢转支架的后杠杆的连杆,所述臀部举升枢转支架与所述述枢转杆可操作地连接并相对于枢转杆枢转地设置,臀部举升枢转支架包括前杠杆和后杠杆,该连杆具有靠近第二端的狭槽,该狭槽与臀部举升枢转支架的后杠杆可操作地连接,其中当座椅靠背枢转到直立位置和完全倾斜位置之间的预定倾斜位置时,臀部举升枢转支架的前杠杆向上提升缓冲垫悬架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前杠杆作用于所述缓冲垫悬架系统的下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缓冲垫悬架系统包括一对侧面相对的悬架框架构件和在所述一对侧面相对的悬架框架构件之间延伸的悬架横向构件,所述缓冲垫悬架系统的所述一对侧面相对的悬架框架构件和所述悬架横向构件包括与所述缓冲垫组件接触的上表面,并且所述一对相对的悬架框架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所述缓冲垫悬架系统的所述下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缓冲垫悬架系统还包括在所述一对侧面相对的悬架框架构件之间延伸的多个弹性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多个弹性构件的前部部分枢转地附接到所述下部座椅结构的所述前座位底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下部座椅结构和所述座椅靠背中的每一个具有暴露表面,并且其中当所述座椅靠背处于所述完全倾斜位置时,所述下部座椅结构和所述座椅靠背中的每一个的所述暴露表面大致占据相同的水平平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连杆的所述狭槽具有上端和下端,并且所述臀部举升枢转支架的所述后杠杆包括容纳在所述狭槽内的销,其中所述狭槽的所述下端靠近所述销对应于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直立位置,并且其中所述槽的所述上端与所述销初始接触对应于所述直立位置和所述完全倾斜位置之间的所述预定倾斜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一对相对的侧面座椅靠背框架构件中的每一个上的所述座椅靠背枢转安装件包括圆形凹部,并且所述一对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中的每一个上的所述下部座位枢转安装件包括接收在所述圆形凹部中的圆形凸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一对臀部举升机构,其中所述一对臀部举升机构中的每一个设置在所述一对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中的一个附近。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缓冲垫悬架系统包括一对侧面相对的悬架框架构件和在所述一对侧面相对的悬架框架构件之间延伸的悬架横向构件,所述一对侧面相对的悬架框架构件和所述悬架横向构件包括与所述缓冲垫组件接触的上表面,并且所述一对侧面相对的悬架框架构件包括所述缓冲垫悬架系统的所述下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一对臀部举升枢转支架中的每一个的所述前杠杆横向地设置在所述一对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之间,并且位于所述一对侧面相对的悬架框架构件中的一个下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连杆的所述第一端通过销接头枢转地附接到所述框架附接支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臀部举升枢转支架的所述前杠杆包括滑动表面,所述滑动表面可滑动地接合所述缓冲垫悬架系统的下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臀部举升机构在所述座椅靠背的直立位置和完全倾斜位置之间提升所述缓冲垫悬架系统和缓冲垫泡沫和装饰单元45至70mm之间。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座位总成,所述座位总成形成用于下部座位缓冲垫和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缓冲垫中的每一个的暴露表面的大致水平的平面,所述座位总成包括:

用于所述下部座位缓冲垫的后边缘的举升机构,所述举升机构还包括可围绕固定地安装到用于下部座位总成的框架组件的横向杆枢转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前杠杆和后杠杆;以及

连杆,所述连杆在第一端处被销接到所述座椅靠背并且在第二端处通过狭槽销接到所述后杠杆;

其中,当所述座椅靠背枢转到预定倾斜位置时,所述下部座位缓冲垫的所述后边缘由所述前杠杆开始提升,并且当所述座椅靠背枢转到完全倾斜位置时,所述下部座位缓冲垫的所述后边缘提升到所述大致水平的平面。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安装在机动车辆中的机动车座位总成的前侧透视图,其中前部座椅总成的座椅靠背处于直立位置;

图2是图1的机动车座位总成的前侧透视图,其中前部座椅总成的座椅靠背处于完全倾斜位置;

图3a是图1的机动车座位总成的臀部举升机构的侧视图,其中座椅靠背处于直立位置并且上部靠背支撑件处于其收起位置;

图3b是图1的机动车座位总成的臀部举升机构的侧面示意图,其中座椅靠背处于直立位置;

图4是图1的机动车座位总成的臀部举升机构的侧视图,其中座椅靠背处于完全倾斜位置并且上部靠背支撑件处于其完全提升位置;

图5是图1的机动车座位总成的臀部举升机构的侧面透视图;

图6是图1的机动车座位总成的臀部举升机构的仰视透视图,其中座椅靠背处于完全倾斜的位置;

图6a是图1的机动车座位总成的臀部举升机构的侧面示意图,其中座椅靠背处于直立位置;

图6b是图1的机动车座位总成的臀部举升机构的侧面示意图,其中座椅靠背处于第一预定位置;

图6c是图1的机动车座位总成的臀部举升机构的侧面示意图,其中移除了连杆并且上部靠背支撑件在收起位置中,其中座椅靠背处于完全倾斜位置;

图6d是图1的机动车座位总成的臀部举升机构的侧面示意图,其中安装有连杆并且上部靠背支撑件在完全提升位置中,其中座椅靠背处于完全倾斜位置;

图7是图1的臀部举升机构的侧面透视图,其中安装有连杆并且机动车座椅总成的上部靠背支撑件在收起位置中,其中座椅靠背处于完全倾斜位置;

图8是图1的机动车座位总成的臀部举升机构和缓冲垫悬架系统的局部主视图;

图9是图1的机动车座位总成的座椅总成的侧面透视图;

图10是图1的机动车座位总成的主透视图,其中上部靠背支撑件处于完全提升位置;

图11是图1的机动车座位总成的主透视图,其中上部靠背支撑件处于完全提升位置;

图12是图1的机动车座位总成的上部靠背支撑件的管状构件和大致刚性的平面基座的主透视图,其中上部靠背支撑件处于收起位置;

图13是图1的机动车座位总成的上部靠背支撑件的棘轮闩锁的侧透视图,其中上部靠背支撑件处于收起位置;

图14是图1的机动车座位总成的上部靠背支撑件的管状构件和大致刚性的平面基座的主透视图,其中上部靠背支撑件处于完全提升位置;以及

图15是图1的机动车座位总成的上部靠背支撑件的棘轮闩锁的侧透视图,其中上部靠背支撑件处于完全提升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本文的描述,术语“上”、“下”、“右”、“左”、“后”、“前”、“竖直”“水平”、“内部”、“外部”及其派生词应当与如图1中定向的本发明相关。然而,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可以采取各种替代的取向,除非明确地指定为相反。还应该理解的是,附图中示出的以及以下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装置和过程仅仅是所附权利要求中限定的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因此,与本文公开的实施例相关的具体尺寸和其他物理特性不应被认为是限制性的,除非权利要求明确指出。

参考图1-4,附图标记10总体上表示用在机动车辆6的车厢8中的车辆座椅总成。机动车辆座椅总成10包括可枢转地连接到提升的座椅靠背14的下部座椅结构12。如图1-2所示,机动车辆座椅总成10通常被构造成用在的各种机动车辆6中作为机动车辆6的前排驾驶员座位、前排乘客座位或后排座位,并且通常包括前述的下部座椅结构12和提升的座椅靠背14。头枕26也安装在提升的座椅靠背14的顶部。机动车辆座椅总成10可以被构造成安装在诸如车辆6的地板28的支撑表面上。如已知的,座位导轨组件30可连接到下部座椅结构12以促进机动车辆座椅总成10的前后定位。机动车辆座椅总成10通常被设计用于机动车辆乘员的舒适性,以及在碰撞事件期间容纳并保护机动车辆乘员。

如图7最佳所示,下部座椅结构12包括前座位底板34和一对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36、38,一对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36、38具有在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36、38的前端40处连接到前座位底板34的相对的侧面边缘44、46的前端40和后端42。枢转杆48在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36、38的后端42之间侧面延伸并且固定地附接到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36、38的后端42。优选地,前座位底板34和框架构件36、38由相对低重量和高强度的金属部件制成,例如高强度钢或铝。下部座位枢转安装件50安装在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36、38的后端42处。

缓冲垫悬架系统52附接到前座位底板34并且可调节地支撑在一对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36、38之间。缓冲垫悬架系统52包括一对侧面相对的悬架框架构件54、56以及在一对侧面相对的悬架框架构件54、56之间延伸的悬架横向构件58。缓冲垫悬架系统52的一对侧面相对的悬架框架构件54、56以及悬架横向构件58形成与缓冲垫泡沫和装饰组件62接触并支撑其的上表面60。如下面进一步讨论的,一对相对的悬架框架构件54、56中的至少一个形成缓冲垫悬架系统52的下表面100。缓冲垫悬架系统52还包括多个弹性构件64(诸如弯曲的弹簧线),多个弹性构件64在一对侧面相对的悬架框架构件54、56之间延伸,为缓冲垫泡沫和装饰组件62提供进一步支撑。如图5、图7和图8所示,多个弹性构件64的前部部分66枢转地附接到下部座椅结构12的前座位底板34,以允许缓冲垫悬架系统52提升和降低,如下所述。

如上所述,座椅靠背14在直立位置和完全倾斜位置之间可枢转,并与下部座椅结构12可操作地连接。座椅靠背14包括具有上部横向构件70、下部横向构件72以及在上部横向构件70和下部横向构件72之间垂直地延伸的一对相对的侧面座椅靠背框架构件74、76的框架68。一对相对的侧面座椅靠背框架构件74、76中的每一个在其下部部分处具有座椅靠背枢转安装件78,座椅靠背枢转安装件78与下部座位枢转安装件50可操作地连接。优选地,一对相对的侧面座椅靠背框架构件74、76中的每一个上的座椅靠背枢转安装件78包括圆形凹部80,并且安装在一对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36、38中的每一个上的下部座位枢转安装件50包括容纳在圆形凹部80内的圆形凸部82。

机动车辆座椅总成10还包括臀部举升机构90,该臀部举升机构90包括可操作地与枢转杆48相关联并且相对于枢转杆48枢转地设置的一对臀部举升枢转支架92。每个臀部举升枢转支架92优选地形成为u形,该u形配合在枢转杆48上并由枢转杆48支撑,并且类似地由轻质而坚固的金属材料制成。一对臀部举升枢转支架92中的每一个优选地设置在靠近一对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36、38中的一个。如图6-6d所示,每个臀部举升枢转支架92包括前杠杆94和后杠杆96。一对臀部举升枢转支架92中的每一个的前杠杆94同样优选地横向地设置在一对相对的侧面下部座位框架构件36、38之间并且位于该对侧面相对的悬架框架构件54、56中的一个的下方。如此设置,臀部举升枢转支架92的前杠杆94包括滑动表面98,该滑动表面98可滑动地接合并且在进一步旋转时升高缓冲垫悬架系统52的下表面100。可以设想,滑动表面98可以涂覆有聚四氟乙烯以提供较低的摩擦并减少磨损。

如图6-6d所示,一对框架附接支架102优选与相对的侧面座椅靠背框架构件74、76的下部部分84可操作地连接。或者,框架附接支架102可以优选通过焊接附接到座椅靠背14的框架68的下部横向构件72上。连杆104在第一端106处枢转地附接或销接到每个框架附接支架102并且在第二端108处枢转地附接或销接到臀部举升枢转支架92的后杠杆96。连杆104的第一端106与框架附接支架102的可枢转附接优选地通过固定在连杆104的第一端106和框架附接支架102中的每一个中的开口112、114内的销110来实现。如图6-6d所示,连杆104设置有靠近第二端108的狭槽116,该狭槽116可操作地与臀部举升枢转支架92的后杠杆96连接。连杆104的狭槽116具有上端118和下端120。臀部举升枢转支架92的后杠杆96还包括容纳在狭槽116内的销122。

在操作中,每个前杠杆94抵靠缓冲垫悬架系统52的下表面100作用。也就是说,当座椅靠背14处于直立位置时,如图6a所示,狭槽116的下端120靠近设置在后杠杆96中的销122。因此,当狭槽116的下端120靠近销122时,座椅靠背14的位置对应于座椅靠背14的直立位置。类似地,当座椅靠背14倾斜时,狭槽116的上端118与设置在后杠杆96中的销122初始接触,其中座椅靠背14的位置对应于直立位置和完全倾斜位置之间的预定倾斜位置,如图6b所示。优选地,座椅靠背14的预定倾斜位置相对于竖直平面是大约55.5°。座椅靠背14朝向完全倾斜位置的进一步旋转进一步使臀部举升枢转支架92的后杠杆96向下移位,这继而使臀部举升枢转支架92旋转,并提升前杠杆94,然后向上推动缓冲垫悬架系统52的下表面100。当座椅靠背枢转超过直立位置和完全倾斜位置之间的预定倾斜位置时,该动作向上提升缓冲垫悬架系统52。

如图3和图4最佳所示,下部座椅结构12和座椅靠背14中的每一个分别具有暴露表面124、126。优选地,暴露表面124包括相对于缓冲垫泡沫和装饰组件62的局部柔性/拉伸装饰材料,局部柔性/拉伸装饰材料可以被移动,以便使缓冲垫泡沫和装饰组件62的装饰材料和泡沫张紧以保持平坦的表面并消除起皱。具体地,通过将座椅靠背14移动到完全倾斜位置来提升下部座椅结构12的缓冲垫泡沫和装饰组件62的后边缘128,使得当座椅靠背14处于完全倾斜位置时,缓冲垫悬架系统52提升座位缓冲垫泡沫和装饰组件62的暴露表面124以大致占据与座椅靠背14的暴露表面126相同的水平面。通过将图6c中的相对暴露表面124、126(其中连杆104已经被移除并且因此禁用臀部举升机构90)与图6d中示出的相对暴露表面124、126(其中连杆104被安装并且暴露表面124、126占据大致相同的平面)进行比较,可以最好地理解这种益处。

优选地,臀部举升机构90将缓冲垫悬架系统52以及缓冲垫泡沫和装饰组件62在座椅靠背14的直立位置和完全倾斜位置之间提升45至70mm之间的距离h,以消除腰部的压力并升高乘员的尾椎和臀部,如图9所示。结果是分别从缓冲垫泡沫和装饰组件62以及座椅靠背14的暴露表面124、126形成大致平坦和连续的表面。优选地,座椅靠背14的完全倾斜位置处在距竖直方向大约85°,从下部座椅结构12的前边缘130延伸到座椅靠背14的上部部分132。

另外,用于臀部举升机构90的开槽连杆机构提供被动系统,其一旦座椅靠背14达到期望的睡眠起始角度(在此优选地与垂直方向成55.5°)就自动提升下部座椅结构缓冲垫泡沫和装饰组件62的高度,并且一旦座椅靠背14达到最大睡眠角度(在此优选地与垂直方向成85°),就实现了缓冲垫泡沫和装饰组件62的最大升高。本文公开的臀部举升机构90的另外的益处在于,前杠杆94设置在缓冲垫悬架系统52与下部座位框架侧构件36、38之间,以便当座椅总成10的座椅靠背14未处于完全倾斜位置或睡眠模式时不影响座椅总成h点或舒适度。此外,通过对系统几何形状(诸如狭槽116的形状和长度)的相对简单的改变,下部座椅结构12的缓冲垫泡沫和装饰组件62的后边缘128的最大升高高度可容易地修改和调整到特定的应用。

此外,臀部举升机构90表示相对简单的机械系统,其可以手动致动并且不需要马达,但是动力致动的车辆座椅总成同样可以有益地使用所公开的臀部举升机构90。另外,现有的座椅靠背14斜倚闩锁控制器134和相关机构可以容易地用于将座椅靠背14保持在直立位置和完全倾斜位置之间的期望的倾斜位置,同时超过预定的倾斜位置后为下部座椅结构缓冲垫泡沫和装饰组件62的后边缘128提供升高功能。最后,所公开的臀部举升机构90可以容易地调整作为现有机动车辆座椅总成10的改装装置。

因此,在机动车辆6未处于操作中时,机动车辆乘客希望仰卧位置以休息的情况下,前述公开提供了机动车辆乘员可以在其上休息的这种平台。根据上述公开内容,现在可以通过提升下部座椅结构12的缓冲垫泡沫和装饰组件62的后边缘128的高度来提供更舒适的睡眠座位表面,以使整个表面更加水平,并且从缓冲垫泡沫和装饰组件62到座椅靠背14的过渡不太明显。

而且,附加特征可以被添加到机动车辆座椅总成10以提供更水平的整个表面。特别地,上述机动车辆座椅总成10还可以包括上部靠背支撑件140,该上部靠背支撑件140可以在收起位置和完全提升位置之间的多个位置范围内在座椅靠背14的主体142上方提升,其中可移动的缓冲垫144附接到上部靠背支撑件140并且布置在上部靠背支撑件140上方以形成暴露表面162。

上部靠背支撑件140优选地包括管状构件146,该管状构件146在第一端148处枢转地附接到一对相对的侧面座椅靠背框架构件74、76中的一个,并且在第二端150处枢转地附接到一对相对的侧面座椅靠背框架构件74、76中的另一个。如图12和14所示,大致刚性的平面基座152附接到管状构件146的中心部分154。如图12所示,当处于收起位置时,管状构件146的中心部分154优选地在座椅靠背14的平面内形成大致u形且向上延伸的构造。如图12和14所示,大致刚性的平面基座152优选通过以规则间隔布置的紧固件附接到管状构件146的中心部分154。优选地,大致刚性的平面基座152被成形为“桨状”构造,并且还包括靠近大致刚性的平面基座152的上边缘158并设置在可移动的缓冲垫144下方的提升的支撑件156。上部靠背支撑件140的大致刚性的平面基座152优选地由提供足够支撑的弹性塑料材料(例如聚丙烯)制成。如本文所述,提升的支撑件156可以由泡沫衬垫或一些其他弹性材料制成,并被设置为确保期望的高度轮廓。

设置在上部靠背支撑件140上方的可移动缓冲垫144形成可移动的暴露表面162,该可移动的暴露表面162可类似地制造成装饰164和泡沫衬垫166组件,以提供成品的外观,其中装饰164局部用弹性的、可拉伸的或柔性的织物材料制造,其允许上部靠背支撑件140相对于座椅靠背14容易地移动。设置在泡沫衬垫166周围的弹性装饰材料164的使用还保持平坦的表面并消除收起位置和完全提升位置之间的起皱。

优选地,棘轮闩锁170将管状构件146的第一端148枢转地连接至内侧面框架构件74。如本领域中已知的,棘轮闩锁170包括棘轮齿轮172和与棘轮齿轮172可操作地连接的棘轮棘爪174。管状构件146的第二端150通过简单的枢轴176枢转地附接到另一侧面座椅靠背框架构件76。棘轮闩锁170可操作地将管状构件146的第一端148连接到侧面座椅靠背框架构件74,以将管状构件146限制在收起位置和完全提升位置之间的多个位置中的一个位置中。优选地,上部靠背支撑件140超过完全提升位置的移位将棘轮棘爪174致动到超程状态,以使棘轮闩锁170和上部靠背支撑件140返回到收起位置,如本领域已知的那样。也就是说,当上部靠背支撑件140旋转超过对应于完全提升位置的最后一个闩锁位置时,上部靠背支撑件140通过完全向前铰接并采用弹簧190将上部靠背支撑件140拉回到其设计和完全收起位置而返回到其设计位置。

优选地,如图10-12和14所示,上部靠背支撑件140居中地设置在座椅靠背14的第一侧面边缘180和第二侧面边缘182之间并且位于头枕26的下方。如此设置,上部靠背支撑件140被设计成通过使用管状构件146在机动车辆乘员的肩胛骨之间提供支撑以减轻肌肉压力并增加颈部血液流动。类似地,如图3和4所示,座椅靠背14进一步包括头枕26,其自身形成暴露表面178。如上所述,设置在上部靠背支撑件140上方的可移动缓冲垫形成可移动暴露表面162。在上部靠背支撑件140处于完全提升位置的情况下,上部靠背支撑件140和头枕26的暴露表面162、178分别形成大致平坦的表面,如图4所示。

上部靠背支撑件140优选地通过相对于座椅靠背14向前拉上部靠背支撑件140来手动控制。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简单地抓住上部靠背支撑件140的可移动缓冲垫144并手动地将上部靠背支撑件140向前拉到其期望的提升位置,使上部靠背支撑件140从收起位置移动到多个位置中的一个位置。或者,上部靠背支撑件140还可以包括拉带184,通过该拉带184,上部靠背支撑件140相对于座椅靠背14被向前拉动。

在其收起位置,上部靠背支撑件140优选地相对于座椅靠背14的平面约0°。相反地,如图11和14所示,在完全提升位置,上部靠背支撑件140优选地相对于座椅靠背14的平面大约15°、距离d在7和10cm之间。上述棘轮闩锁170提供了上部靠背支撑件140的多个位置,并且优选地在收起位置和完全提升位置之间以1.5°的间隔提供离散位置。

因此,如上所述以及如本文进一步描述的,当上部靠背支撑件表面处于提升位置时,头枕26的暴露表面178和上部靠背支撑件140的可移动暴露表面162能够形成大致连续的平面。相应地,上部靠背支撑件140提供以上关于臀部举升机构90所述的许多所需的特征。

另外,下部靠背支撑件186可以布置在上部靠背支撑件140下方,并且下部靠背支撑件186可以与上部靠背支撑件140可操作地连接。因此,当上部靠背支撑件140从其收起位置提升时,下部靠背支撑件186也可以相对于座椅靠背14的平面提升,以在下部靠背支撑件186的暴露表面188和上部靠背支撑件140的暴露表面162之间提供平滑且水平的过渡,如图10所示。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本公开和其他部件的构造不限于任何特定材料。本文公开的本公开的其他示例性实施例可以由多种材料形成,除非在此另外描述。

为了本公开的目的,术语“连接”(以其所有形式)通常意味着两个部件(电或机械的)直接或间接地彼此结合。这样的连接在本质上可以是静止的或者可移动的。这种结合可以通过两个部件(电的或机械的)和任何附加的中间件来实现,该中间件彼此或与两个部件一体地形成为单个整体。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此类结合本质上可以是永久的,或者可以是可移动的或可去除的。

为了本公开的目的,术语“可操作地连接”通常意味着一个部件相对于另一个部件起作用,即使在第一和第二部件之间存在其他部件的情况下,并且术语“可操作的”定义了部件之间的功能关系。

还重要的是注意到,如示例性实施例所示的,本发明的元件的结构和布置仅仅是说明性的。尽管在本发明中仅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但是查看本发明的本领域的那些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许多修改是可能的(例如,各种元件的尺寸、大小、结构、形状和比例的变化,参数值,安装布置,材料的使用,颜色,方向等),而实质上不脱离所述主题的新颖教导和优点。例如,显示为整体形成的元件可以由多个部分构成,或者由多个部分示出的元件可以整体形成,接口的操作可以颠倒或以其他方式改变,系统的结构和/或部件或连接器或其他元件的长度或宽度可以变化,并且可以改变在元件之间提供的调节位置的性质或数目。应当注意,系统的元件和/或组件可以由提供足够的强度或耐久性、各种各样的颜色/纹理和组合中任何一种的各种材料中的任何材料构成。因此,所有这些修改旨在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情况下,可以在期望的和其他示例性实施例中的设计、操作条件和布置中进行其他替换、修改、变化和省略。

应当理解,任何描述的过程或描述的过程中的步骤可以与其它公开的过程或步骤组合以形成在本发明范围内的结构。本文公开的示例性结构和过程用于说明的目的而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性的。

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结构和方法进行变化和修改,并且还应理解,这些构思旨在被所附权利要求覆盖,除非这些权利要求以他们的语言另外明确声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