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把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49436发布日期:2018-12-05 17:14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于汽车车厢内的顶面、壁面等的辅助把手,并涉及一种能够谋求提高枢轴支承部分的耐久性的辅助把手。

背景技术

为了搭乘人员在车厢内支承身体,在汽车车厢内的顶面安装有辅助把手。作为这种辅助把手,在把手主体的两侧形成铰链用凹部,在该铰链用凹部内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铰链部,把手主体借助两侧的铰链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这种结构的辅助把手在各种汽车中被使用。在这种辅助把手中,在铰链部分别形成具有轴孔的一对支承片,在把手主体的铰链用凹部的周壁的彼此相对的左右壁也形成有轴孔。对于把手主体相对于铰链部进行的轴支承而言,将在铰链部和铰链用凹部形成的各轴孔同轴地配置,使金属制的枢轴贯穿各轴孔,从而将铰链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铰链用凹部。但是,由于金属制的枢轴在把手主体的外侧表面暴露,因此该辅助把手的美观性变差。

因此,在日本特开2015-085727号公报中,提出一种不使金属制的枢轴暴露于外侧的辅助把手。在该辅助把手中,使分别向外侧突出的铰链轴一体地成形于铰链部的一对支承片,在铰链用凹部的周壁的彼此相对的左右壁分别形成有轴孔。采用该辅助把手,通过将铰链轴插入轴孔,从而铰链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铰链用凹部,铰链轴的端面也不会被看见,因此提高了美观性。另外,日本特开2017-007425号公报所记载的辅助把手也采用了同样的结构。

辅助把手安装于汽车车厢内的顶面,被用作上下车时搭乘人员用于支承身体的手柄,根据条件的不同,相当大的负荷会作用于把手主体的枢轴支承部。尤其是,在单厢车(oneboxcar)那样的顶面较高的车中,搭乘人员有时以吊在辅助把手上这样的状态使用辅助把手,因此更大的变形负荷会作用于把手主体的枢轴支承部。

然而,在上述辅助把手中,作为枢轴支承部分的一对铰链轴从自铰链部以日文コ字状向背面侧突出的一对支承片的左表面或右表面分别向外侧方向突出地形成,因此,作用于把手主体的负荷容易经由把手主体侧的轴承孔作用于自支承片向外侧方向突出的铰链轴的顶端部,作用于铰链部的弯曲力矩产生得比较大。并且,由于铰链轴形成于大小、形状均受到限制的铰链部的支承片,因此,铰链轴和该铰链轴的根部附近容易挠曲。因此,使用时的强度容易不足,在较大的负荷反复作用于把手主体的情况下,铰链轴和轴承孔容易变形,在枢轴支承部的耐久性上存在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且能够谋求提高把手主体的枢轴支承部分的耐久性的辅助把手。

本发明的目的能够通过下述结构的辅助把手来实现。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辅助把手,其包括:把手主体,其是一体成形的,在左右两端的基部设有铰链用凹部;铰链部,其具有借助枢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该两端的铰链用凹部的铰链主体;安装夹具,其通过将具有弹簧弹性的金属板以大致u字状弯折并在两侧设置弹性腿部而形成,在该弹性腿部设有向外侧鼓出的弹性鼓出部,该安装夹具分别插入于该铰链主体的设于大致中央的矩形开口部;以及盖,其具有插入于该安装夹具的两侧的该弹性腿部的内侧且平行地突出设置的一对板状的夹具支承部,该盖以覆盖该铰链部的前表面的方式嵌装于该铰链主体,该辅助把手通过将该安装夹具和该盖的该夹具支承部插入于在车体面板设置的矩形孔从而将该铰链部固定安装于车体面板,其中,该辅助把手构成为,一对轴部在同轴上朝向内侧地突出设置于该铰链用凹部的内周壁的彼此相对的两侧壁,在该铰链主体的两侧设有轴接收部,在该两侧的轴接收部的外壁部形成有轴孔,该轴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嵌合并轴支承于该轴孔。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对于辅助把手的朝向,示出从正面观察安装姿势的辅助把手时的上下左右,图示中使用的fr表示前方,re表示后方,up表示上方,do表示下方,le表示左方,ri表示右方。

采用本发明的辅助把手,一对轴部以在同轴上朝向内侧相对的方式突出设置于在把手主体设置的铰链用凹部的内周壁的左右壁,轴部所嵌合的轴孔形成于铰链主体的左右两外壁部,因此,使用辅助把手时作用于把手主体的负荷,自突出设置于铰链用凹部的内周壁的轴部的根部附近作用于铰链部的两侧的轴接收部的轴孔的周壁部。因此,作用于轴部的弯曲力矩变得比较小,轴部和轴接收部的变形减少,能够谋求提高把手主体的枢轴支承部的耐久性。

在此,在上述辅助把手中能够构成为,在所述轴部的顶端形成有倾斜面,在所述铰链主体的两侧的所述轴接收部的外壁部形成有到达所述轴孔的引导槽,在该引导槽形成有倾斜面和卡定部,在安装所述把手主体和所述铰链部的状态下,该轴部的顶端的倾斜面和该引导槽的倾斜面相对。

由此,在向把手主体安装铰链部时,轴部被引导槽引导至轴孔,对于轴部和轴接收部,由于轴部顶端的倾斜面和引导槽的倾斜面相对,因此能够易于使轴部嵌入轴接收部,且最后使轴部卡定于卡定部,从而能够易于使轴部保持于轴孔。另外,在使用辅助把手时,轴部可靠地保持于轴孔,能够提高使用时的耐负荷强度。

另外,在上述辅助把手中能够构成为,在一个所述铰链主体的轴接收部内配设有被收纳于弹簧壳体的螺旋弹簧,该弹簧壳体收纳于弹簧壳体收纳部,该弹簧壳体收纳部设于在一个该铰链主体的轴接收部形成的左右的所述轴孔之间的轴线上,在该螺旋弹簧的端部设有弯折为l字状的l形端部,在该弹簧壳体的底部沿圆弧方向设有狭缝,在该狭缝的端部设有l字状的端部狭缝,在该弹簧壳体的左右的壁部的外侧突出设置有凸台部并且突出设置有嵌合凸部,在该弹簧壳体收纳部的内侧左右的壁部设有定位凹部,在安装该弹簧壳体时,该嵌合凸部嵌合于该定位凹部,该凸台部嵌合于在该铰链主体设置的该轴孔的内侧。

由此,由于在设于弹簧壳体的狭缝中形成有l字状的端部狭缝,因此能够将具有l形端部的螺旋弹簧容易地安装于弹簧壳体。另外,由于在弹簧壳体突出设置有凸台部并且突出设置有嵌合凸部,在弹簧壳体收纳部设有定位凹部,因此,使嵌合凸部嵌合于定位凹部,使凸台部嵌合于在铰链主体设置的轴孔的内侧,能够将弹簧壳体容易地安装于弹簧壳体收纳部。

另外,在上述辅助把手中能够构成为,在另一个所述铰链主体的轴接收部内配设有大致圆筒状的油减震器,该油减震器收纳于油减震器收纳部,该油减震器收纳部设于在另一个该铰链主体的轴接收部形成的左右的所述轴孔之间的轴线上,在该油减震器的内筒的顶端轴支承位置设有卡定爪承接部并且隔开间隔地设有一对卡定凸部,在该油减震器收纳部的侧壁设有引导凹部并且设有卡定爪,在向该油减震器收纳部收纳该油减震器时,该卡定凸部进入并嵌合于引导凹部,卡定爪卡定于该卡定爪承接部。

由此,能够利用油减震器的卡定凸部和油减震器收纳部的引导凹部容易地将油减震器安装于油减震器收纳部的适合的位置,能够防止设有卡定爪承接部的油减震器自设有卡定爪的油减震器收纳部不慎脱出。

另外,在上述辅助把手中能够构成为,在所述油减震器的所述内筒的两端轴支承位置设有凹状的卡定爪承接部,并且在隔着卡定爪承接部的两侧位置突出设置有一对卡定凸部。

由此,由于在油减震器的隔着卡定爪承接部的两侧位置突出设置有一对卡定凸部,因此,相对于辅助把手的转动,能够使油减震器的余隙较少,晃动、迟缓感较少。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把手的后视图。

图2是该辅助把手的从背面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3是该辅助把手的仰视图。

图4是该辅助把手的左视图。

图5是该辅助把手的从背面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6a是把手主体的后视图,图6b是该把手主体的仰视图。

图7a是右侧的铰链部的从正面观察时的立体图,图7b是右侧的铰链部的右视图,图7c是右侧的铰链部的从背面观察时的立体图,图7d是右侧的铰链部的后视图。

图8a是左侧的铰链部的从正面观察时的立体图,图8b是左侧的铰链部的右视图,图8c是左侧的铰链部的从背面观察时的立体图,图8d是左侧的铰链部的从背面观察时的立体图,图8e是左侧的铰链部的后视图。

图9是该辅助把手的从右侧的背面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该辅助把手的从左侧的背面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11a是在将把手主体向铰链部安装时的图1的xi-xi线位置的剖视图,图11b是在将把手主体安装于铰链部的状态下的xi-xi线位置的剖视图。

图12a是在将把手主体向铰链部安装时的图1的xii-xii线位置的剖视图,图12b是在将把手主体安装于铰链部的状态下的xii-xii线位置的剖视图。

图13a是弹簧壳体的从背面观察时的立体图,图13b是弹簧壳体的从背面观察时的立体图,图13c是弹簧壳体的从正面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14a是螺旋弹簧和弹簧壳体的从背面观察时的立体图,图14b是将螺旋弹簧和弹簧壳体组装起来的状态下的从背面观察时的立体图,图14c是将螺旋弹簧和弹簧壳体组装起来的状态下的从正面观察时的立体图,图14d是将螺旋弹簧和弹簧壳体组装起来的状态下的右视图。

图15a是油减震器的从背面观察时的立体图,图15b是油减震器的从正面观察时的立体图,图15c是油减震器的左视图。

图16a是安装夹具的俯视图,图16b是安装夹具的从背面观察时的立体图,图16c是安装夹具的从正面观察时的立体图,图16d是安装夹具的后视图,图16e是安装夹具的右视图。

图17a是盖的俯视图,图17b是盖的右视图,图17c是盖的仰视图,图17d是盖的从背面观察时的立体图,图17e是盖的从底面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18a是组装有安装夹具的右侧的铰链部的从背面观察时的立体图,图18b是组装有安装夹具的右侧的铰链部的右视图。

图19a是组装有安装夹具的左侧的铰链部的从背面观察时的立体图,图19b是组装有安装夹具的左侧的铰链部的右视图。

图20a是向把手主体的铰链用凹部组装右侧的铰链部时的立体图,图20b是向把手主体的铰链用凹部组装左侧的铰链部时的立体图。

图21a是将辅助把手向车身侧车体面板的矩形孔安装时的说明剖视图,图21b是将辅助把手安装于车身侧车体面板的矩形孔的状态的说明剖视图。

图22是表示辅助把手的使用状态的图1的xxii-xxii剖视图。

图23是表示辅助把手的使用状态的图1的xxiii-xxiii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权利要求的特征内的所有变更或与该特征有关的同等特征均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如图1~图5所示,在实施方式的辅助把手中,铰链部2和被插入到铰链部2的安装夹具5嵌入并卡定于车身侧车体面板的矩形孔,铰链部3和被插入到铰链部3的安装夹具5嵌入并卡定于车身侧车体面板的矩形孔,把手主体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铰链部2和铰链部3。在右侧的铰链部2设有螺旋弹簧6,该螺旋弹簧6进行施力使把手主体1成为收纳铰链部2的收纳状态,在左侧的铰链部3设有油减震器8,该油减震器8对把手主体1施加转动负荷。

把手主体1利用合成树脂以把手状一体成形,如图5、图6a、图6b所示,在设于把手主体1的左右两端的基部的背面(后方)形成有大致长方形的铰链用凹部11(右侧)和铰链用凹部12(左侧),一对轴部13、13以在同轴上相对的方式朝向内侧突出设置于铰链用凹部11内的内周壁的彼此相对的两侧壁(左右壁),轴部13、13直接地成形于一体成形的把手主体1。同样地,一对轴部14、14以在同轴上相对的方式朝向内侧突出设置于铰链用凹部12内的内周壁的彼此相对的两侧壁,轴部14、14直接地成形于一体成形的把手主体1。

如图6a、图6b、图12a、图12b所示,在轴部13的顶端形成有倾斜面13a,在向铰链部2安装把手主体1的状态下,倾斜面13a与在用于向后述的铰链主体21的轴孔22进行引导的引导槽23形成的倾斜面23a相对(图12a、图20a)。由此,能够易于将轴部13嵌入轴接收部25,且最后使轴部13卡定于卡定部23b,从而能够使轴部13保持于轴孔22。另外,在使用辅助把手时,轴部13被可靠地保持于轴孔22,能够提高使用时的耐负荷强度。同样地,如图6a、图6b、图11a、图11b所示,在轴部14的顶端形成有倾斜面14a,在向铰链部3安装把手主体1的状态下,倾斜面14a与在用于向后述的铰链主体31的轴孔32进行引导的引导槽33形成的倾斜面33a相对(图11a、图20b)。

如图5、图9所示,右侧的铰链部2包括:铰链主体21;金属板制的安装夹具5,其嵌入铰链主体21,并且嵌入并卡定于车身侧车体面板的矩形孔;盖4,其具有在安装夹具5的内侧自前方支承安装夹具5的夹具支承部42,该盖4覆盖并嵌装于铰链主体21;螺旋弹簧6,其进行施力使把手主体1成为收纳铰链部2的收纳状态;以及弹簧壳体7,在该弹簧壳体7内收纳有螺旋弹簧6。

如图7a~7d、图18a、图18b所示,右侧的铰链部2的铰链主体21成形为正面呈大致正方形的大致立方体形状,在主体的左右两外壁部的下方侧设有轴接收部25的轴孔22、22,该轴接收部25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把手主体1的轴部13、13。成为如下构造:通过使轴孔22、2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在铰链用凹部11的内周壁形成的轴部13、13,从而铰链主体21以能够在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1内转动的方式支承把手主体1。在左右的轴孔22、22之间的轴线上设有收纳弹簧壳体7的弹簧壳体收纳部26,在该弹簧壳体7内收纳有螺旋弹簧6。

用于施力使把手主体1成为收纳铰链部2的收纳状态(图22的实线)的螺旋弹簧6收纳于弹簧壳体7从而安装于弹簧壳体收纳部26。如图14a所示,螺旋弹簧6由扭转螺旋弹簧构成,具有一端部61和弯折为l字状的l形端部62。一端部61在安装时卡定于铰链主体21的弹簧壳体收纳部26的内侧的靠近铰链主体21的位置(图18a、18b),l形端部62卡定于在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1的下方设置的卡定凹部11a(图1、图5、图9)。由此,螺旋弹簧6配设于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1的左右壁的轴部13、13之间(在铰链主体21的轴接收部25形成的左右的轴孔22、22之间),以进行施力使把手主体1成为收纳铰链主体21的收纳状态(图22)。

如图13a~13c所示,弹簧壳体7是具有圆弧状的底部71的壳体,在底部71,沿圆弧方向设有狭缝72,在左右设有大致圆形的壁部。狭缝72设置为,在螺旋弹簧6收纳于弹簧壳体7时螺旋弹簧6的l形端部62自弹簧壳体7之中向外突出,l形端部62能够与把手主体1的转动相应地相对于弹簧壳体7滑动。另外,在狭缝72的端部设置l字状的端部狭缝72a,以使得螺旋弹簧6的弯折为l字状的l形端部62能够容易地贯穿。

如图13a~13c、图14a~14d所示,在弹簧壳体7的左右的壁部的外侧突出设置有凸台部73且突出设置有嵌合凸部74,在将弹簧壳体7插入铰链主体21的弹簧壳体收纳部26时,嵌合凸部74嵌入于在弹簧壳体收纳部26的内侧形成的定位凹部26a,凸台部73嵌合于在铰链主体21设置的轴孔22的内侧,从而弹簧壳体7卡定于弹簧壳体收纳部26。

如图5、图10所示,左侧的铰链部3包括:铰链主体31;金属板制的安装夹具5,其嵌入铰链主体31,并且嵌入并卡定于车身侧车体面板的矩形孔;盖4,其具有在安装夹具5的内侧自前方支承安装夹具5的夹具支承部42,该盖4覆盖并嵌装于铰链主体31;以及油减震器8,其对把手主体1施加转动负荷。

如图8a~8e、图19a、图19b所示,左侧的铰链部3的铰链主体31成形为主体的正面设为大致正方形的大致立方体形状,在主体的左右两外壁部的下方侧设有轴接收部35的轴孔32、32,该轴接收部35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把手主体1的轴部14、14。成为如下构造:通过使轴孔32、3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在铰链用凹部12的内周壁形成的轴部14、14,从而铰链主体31以能够在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2内转动的方式支承把手主体1。在左右的轴孔32、32之间的轴线上设有收纳油减震器8的油减震器收纳部36,在油减震器收纳部36的侧壁设有引导凹部36a并且还设有卡定爪36b。

在油减震器收纳部36收纳并安装有在把手主体1转动时产生制动力的油减震器8,油减震器8包括圆筒体的内筒82和以内包该内筒82的方式能够旋转地安装的外筒81,在形成于内筒82与外筒81之间的空隙内填充有油,在内筒82和外筒81相对地转动时,利用油的粘性阻力产生制动力。

如图15a~15c所示,油减震器8在内筒82的两端轴支承位置设有凹状的卡定爪承接部83,且在隔着卡定爪承接部83的两侧位置突出设置有一对卡定凸部84。由此,在将油减震器8插入铰链主体31的油减震器收纳部36时,卡定凸部84进入在油减震器收纳部36的侧壁设置的、卡定爪36b的两侧的引导凹部36a。卡定爪承接部83卡定于卡定爪36b,防止油减震器8自油减震器收纳部36不慎脱出。为了在将油减震器8插入时,使突出设置于卡定爪承接部83的两侧的卡定凸部84容易进入引导凹部36a,如图8d所示,引导凹部36a的开口侧(后侧)形成得较宽。由此,油减震器8能够以准确且正确的姿势组装于油减震器收纳部36的适当位置。另外,由于在油减震器8的隔着卡定爪承接部83的两侧位置突出设置有一对卡定凸部84,因此,相对于辅助把手的转动,油减震器8的余隙较少,晃动、迟缓感较少。

另一方面,在外筒81的外周部突出设置有突条部85,在将油减震器8插入铰链主体31的油减震器收纳部36且将把手主体1安装于铰链主体31时,如图10所示,该突条部85卡定于设在铰链用凹部12内的突条用卡定部12a,如图23所示,在转动操作把手主体1时,油减震器8的外筒81与把手主体1一起转动。铰链部3固定于车身的车体面板b,油减震器8的内筒82使其端部的卡定凸部84卡定于铰链部3的引导凹部36a,因此,在使把手主体1相对于铰链部3转动时,油减震器8的外筒81相对于内筒82转动,并以赋予适当的转动阻力的方式进行动作。

如图7a~7d所示,在铰链主体21的两侧设有轴接收部25,在轴接收部25的外壁部形成有到达轴孔22的引导槽23,在引导槽23形成有倾斜面23a和卡定部23b(图7b)。如图12a、12b所示,在将铰链部2和把手主体1安装在一起的状态下,由于轴部13的顶端的倾斜面13a和引导槽23的倾斜面23a相对,因此能够容易使轴部13嵌入轴接收部25,且使轴部13卡定于卡定部23b,能够易于使轴部13保持于轴孔22。同样地,如图8a~8e所示,在铰链主体31的两侧设有轴接收部35,在轴接收部35的外壁部形成有轴孔32和到达轴孔32的引导槽33,在引导槽33形成有倾斜面33a和卡定部33b(图8c)。如图11a、11b所示,在将铰链部3和把手主体1安装在一起的状态下,由于轴部14的顶端的倾斜面14a和引导槽33的倾斜面33a相对,因此能够容易使轴部14嵌入轴接收部35,且使轴部14卡定于卡定部33b,能够易于使轴部14保持于轴孔32。另外,在使用辅助把手时,虽然把手主体1转动,但由于轴部13可靠地保持于轴孔22,轴部14可靠地保持于轴孔32,因此能够提高使用时的耐负荷强度。

在铰链主体21的上方,沿前后方向设有矩形开口部27。矩形开口部27如图18a、18b所示那样形成为能够供安装夹具5自背面侧(后侧)插入的形状,且如图9所示那样形成为在嵌装盖4时能够供突出设置于盖4的背面侧的夹具支承部42插入的形状。如图7a~7d所示,在矩形开口部27的左右的内侧面,沿着前后方向也就是盖4的插入方向形成有引导槽27a,以使设于盖4的夹具支承部42的一个侧面的引导肋42a(图17a~17e)与引导槽27a嵌合并进行滑动。在铰链主体21的两侧部形成有盖卡定部29(图7a~7d、图9),在使盖4嵌装于铰链主体21的正面侧时,设于盖4的内侧的卡定爪45(图9、图17a~17e)能够卡定于该盖卡定部29。同样地,在铰链主体31的上方,沿前后方向设有矩形开口部37。矩形开口部37如图19a、图19b所示那样形成为能够供安装夹具5自背面侧(后侧)插入的形状,且如图10所示那样形成为在嵌装盖4时能够供突出设置于盖4的背面侧的夹具支承部42插入的形状。如图8a~8e所示,在矩形开口部37的左右的内侧面,沿着前后方向也就是盖4的插入方向形成有引导槽37a,以使设于盖4的夹具支承部42的一个侧面的引导肋42a(图17a~17e)与引导槽37a嵌合并进行滑动。在铰链主体31的两侧部形成有盖卡定部39(图8a~8e、图10),在使盖4嵌装于铰链主体31的正面侧时,设于盖4的内侧的卡定爪45(图10、图17a~17e)能够卡定于该盖卡定部39。

如图7a~7d所示,在矩形开口部27的背面侧(后侧)突出设置有矩形框部21a,在该矩形框部21a的周围的低了一截的部分形成有座部21b,形成为在将铰链主体21嵌入于车体面板b的矩形孔时,将矩形框部21a嵌入于矩形孔,并将座部21b压紧于车体面板b的表面(图21a、21b)。同样地,如图8a~8e所示,在矩形开口部37的背面侧突出设置有矩形框部31a,在矩形框部31a的周围的低了一截的部分形成有座部31b,形成为在将铰链主体31嵌入于车体面板b的矩形孔时,将矩形框部31a嵌入于矩形孔,并将座部31b压紧于车体面板b的表面(图23)。

安装夹具5分别自铰链主体21、31的背面侧(后侧)插入并嵌入于铰链主体21的矩形开口部27和铰链主体31的矩形开口部37。如图16a~16e所示,该安装夹具5通过将具有弹簧弹性的金属板以大致u字状弯折而形成,在该安装夹具5的两侧形成有具有弹簧弹性的弹性腿部51。另外,在两侧的弹性腿部51以将其内侧的一部分切开并向外侧立起而打开的方式形成有弹性鼓出部52。

安装夹具5的两侧的弹性鼓出部52如上所述以比弹性腿部51向外侧打开的方式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在该弹性鼓出部52的顶端形成有以大致l字状弯曲的第1卡定部53和平坦的板状的第2卡定部57。由此,在将安装夹具5插入于成为被固定部的车体面板b的矩形孔时,第1卡定部53卡定于矩形孔的缘部,第2卡定部57的顶端卡定于车体面板b的背面(图21a)。也就是说,在弹性鼓出部52的顶端部中央以l字状弯曲形成有第1卡定部53,在第1卡定部53的两侧突出设置有第2卡定部57,该第2卡定部57以与弹性鼓出部52的平面平行的板状向倾斜方向倾斜。

并且,在两侧的弹性腿部51的顶端附近,以相对于腿部以大致直角弯折的方式形成有台阶部54,在该台阶部54的顶端侧,以与安装夹具5的插入方向大致平行也就是与弹性腿部51大致平行的方式延伸设置有突出部56,从而形成顶端部。在突出部56的中央部分以将该中央部分切开立起并向外侧打开的方式形成有卡定爪55。

在将安装夹具5向铰链主体21组装的情况下,使安装夹具5的前表面侧的靠突出部56侧的端部向内侧弹性变形并自铰链主体21的背面侧(后表面侧)插入铰链主体21的矩形开口部27。此时形成为,安装夹具5的两侧的台阶部54卡定于矩形开口部27的两侧的内侧缘部,且两侧的卡定爪55进入铰链主体21的矩形开口部27内的两侧的孔部24(图7a),并卡定于该孔部24的前表面侧的被卡定部。同样地,在将安装夹具5向铰链主体31组装的情况下,使安装夹具5的前表面侧的靠突出部56侧的端部向内侧弹性变形并自铰链主体31的背面侧插入铰链主体31的矩形开口部37。此时形成为,安装夹具5的两侧的台阶部54卡定于矩形开口部37的两侧的内侧缘部,且两侧的卡定爪55进入铰链主体31的矩形开口部37内的两侧的孔部34(图8a),并卡定于该孔部34的前表面侧的被卡定部。

在铰链主体21的正面(前表面)侧,以覆盖铰链主体21的前表面的方式组装有盖4。如图17a~17e所示,盖4构成为包括覆盖铰链主体21的正面的盖主体41和突出地设置于盖主体41的背面侧的一对夹具支承部42。在夹具支承部42的外侧面设有引导肋42a,能够与引导肋42a嵌合的引导槽27a如图7a~7d所示那样设于铰链主体21的矩形开口部27的内侧面。由此,如图5、图9所示,在以将盖4的夹具支承部42插入铰链部2的矩形开口部27的形态将盖4压入到铰链部2时,引导肋42a与铰链主体21侧的引导槽27a嵌合并进行滑动,盖4能够不倾斜地始终适当地嵌入。同样地,在铰链主体31的正面侧,以覆盖铰链主体31的前表面的方式组装有盖4。在夹具支承部42的外侧面设有引导肋42a,能够与引导肋42a嵌合的引导槽37a如图8a~8e所示那样设于铰链主体31的矩形开口部37的内侧面。由此,如图5、图10所示,在以将盖4的夹具支承部42插入铰链部3的矩形开口部37的形态将盖4压入到铰链部3时,引导肋42a与铰链主体31侧的引导槽37a嵌合并进行滑动,盖4能够不倾斜地始终适当地嵌入。

在盖主体41内的两侧部设有与盖卡定部29或盖卡定部39卡定的卡定爪45,该盖卡定部29设于上述铰链主体21的两侧部,盖卡定部39设于铰链主体31的两侧部。盖4利用该卡定爪45相对于铰链主体21和铰链主体31临时固定,并在最终阶段通过压入于铰链主体21和铰链主体31而可靠地固定于铰链主体21和铰链主体31。

上述结构的辅助把手如下那样进行组装。首先,在两侧的铰链主体21和铰链主体31上组装安装夹具5。安装夹具5从铰链主体21的背面侧(后表面侧)以使安装夹具5的前表面侧的靠突出部56侧的端部向内侧弹性变形的方式插入铰链主体21的矩形开口部27。此时,安装夹具5的两侧的台阶部54卡定于矩形开口部27的两侧的内侧缘部,且两侧的卡定爪55进入到铰链主体21的矩形开口部27内的两侧的孔部24(图7a)并卡定于该孔部24的前表面侧的被卡定部(图18a、18b)。同样地,将安装夹具5从铰链主体31的背面侧以使安装夹具5的前表面侧的靠突出部56侧的端部向内侧弹性变形的方式插入铰链主体31的矩形开口部37。此时,安装夹具5的两侧的台阶部54卡定于矩形开口部37的两侧的内侧缘部,且两侧的卡定爪55进入铰链主体31的矩形开口部37内的两侧的孔部34(图8a)并卡定于该孔部34的前表面侧的被卡定部(图19a、19b)。此外,也可以是,在将铰链主体21安装在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1或将铰链主体31安装在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2内的状态下,将安装夹具5组装于铰链主体21或铰链主体31的背面侧。

接下来,如图14a~14d所示,将螺旋弹簧6收纳于弹簧壳体7。此时,由于在弹簧壳体7的壳体的底部71的沿圆弧方向设置的狭缝72中形成有l字状的端部狭缝72a,因此,通过在使螺旋弹簧6的一端部61卡定于弹簧壳体7的一端的状态下将弯折为l字状的l形端部62自端部狭缝72a插入,能够将螺旋弹簧6容易地安装于弹簧壳体7。

如图5、图9所示,使收纳有螺旋弹簧6的弹簧壳体7收纳于右侧的铰链部2的弹簧壳体收纳部26。此时,由于在弹簧壳体7的左右的壁部的外侧突出设置有嵌合凸部74(图14a~14d),且在弹簧壳体收纳部26的内侧左右的壁部形成有定位凹部26a(图7c),因此能够使嵌合凸部74嵌合于定位凹部26a,从而能够将弹簧壳体7容易地安装于弹簧壳体收纳部26内的适当位置。

如图10所示,使油减震器8收纳于左侧的铰链部3的油减震器收纳部36。在油减震器8的顶端轴支承位置形成有卡定凸部84和卡定爪承接部83,在油减震器收纳部36的侧壁形成有引导凹部36a和卡定爪36b(图8a~8e)。由此,在向油减震器收纳部36内收纳油减震器8时,卡定凸部84会经由引导凹部36a进入,能够将油减震器8容易地安装于油减震器收纳部36的适当位置。另外,卡定爪36b卡定于卡定爪承接部83,油减震器8能够容易地安装在油减震器收纳部36内的适当位置。

接下来,如图9~图12a、图12b所示,向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1内安装铰链部2,向铰链用凹部12内安装铰链部3。

一对轴部13、13在同轴上朝向内侧地突出设置于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1的内周壁,在轴部13、13的顶端形成有倾斜面13a、13a。在铰链部2的铰链主体21的两侧的轴接收部25、25的外壁部形成有轴孔22、22,在该壁部形成有到达轴孔22、22的引导槽23、23,在引导槽23、23形成有倾斜面23a、23a和卡定部23b、23b。同样地,一对轴部14、14在同轴上朝向内侧地突出设置于铰链用凹部12的内周壁,在轴部14、14的顶端形成有倾斜面14a、14a。在铰链部3的铰链主体31的两侧的轴接收部35、35的外壁部形成有轴孔32、32,在该壁部形成有到达轴孔32、32的引导槽33、33,在引导槽33、33形成有倾斜面33a、33a和卡定部33b、33b。

在向把手主体1安装铰链部2时,由于轴部13、13的倾斜面13a、13a和引导槽23、23的倾斜面23a、23a相对,因此,当向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1内插入铰链部2时,如图12a、图20a所示,把手主体1的轴部13、13一边被引导槽23、23引导一边进入,卡定部23b越过轴部13的倾斜面13a,轴部13嵌合并卡定于轴孔22、22。此时,螺旋弹簧6的l形端部62卡定于铰链用凹部11附近的卡定凹部11a(图1)。预先将盖4的夹具支承部42插入铰链主体21的矩形开口部27而设成临时固定状态。

同样地,在向把手主体1安装铰链部3时,轴部14、14的倾斜面14a、14a和引导槽33、33的倾斜面33a、33a相对。当向铰链用凹部12内插入铰链部3时,如图11a、图20b所示,把手主体1的轴部14、14一边被引导槽33、33引导一边进入,卡定部33b越过轴部14的倾斜面14a,轴部14嵌合并卡定为图11b那样的状态。此时,油减震器8的突条部85卡定于突条用卡定部12a(图23)。预先将盖4的夹具支承部42插入铰链主体31的矩形开口部37而设成临时固定状态。

如上述那样,在向把手主体1嵌入铰链部2时,如图12a、12b所示,轴部13、13的倾斜面13a、13a和引导槽23、23的倾斜面23a、23a相对。因此,能够将轴部13、13容易地嵌入轴接收部25、25,且最终使轴部13、13卡定于卡定部23b、23b,由此能够易于使轴部13、13保持于轴孔22、22。同样地,在向把手主体1嵌入铰链部3时,如图11a、11b所示,轴部14、14的倾斜面14a、14a和引导槽33、33的倾斜面33a、33a相对。因此,能够将轴部14、14容易地嵌入轴接收部35、35,且最终使轴部14、14卡定于卡定部33b、33b,由此能够易于使轴部14、14保持于轴孔32、32。

在将辅助把手固定于设于汽车车厢内的顶面或侧壁面的装饰材料的内侧的车体面板b(车体面板的托架部)的情况下,把持辅助把手的把手主体1,并将把手主体1的两侧基部的铰链部2的夹具支承部42和安装夹具5的顶端、以及铰链部3的夹具支承部42和安装夹具5的顶端分别压入设于车体面板b的矩形孔。

此时,安装夹具5在使其弹性鼓出部52向内侧弹性变形的同时进入到矩形孔内。另外,在安装夹具5的弹性鼓出部52完全嵌入到矩形孔时,弹性鼓出部52的第1卡定部53和第2卡定部57以向外侧打开的方式弹性恢复,而成为第1卡定部53卡定于车体面板b的矩形孔的缘部且第2卡定部57的顶端卡定于车体面板b的背面(内侧面)的状态(图21a)。由此,在铰链主体21处,成为车体面板b的矩形孔的缘部被夹持在铰链主体21的座部21b与第2卡定部57之间的状态,通过弹性鼓出部52的第2卡定部57的顶端卡定在车体面板b的背面,从而以较高的耐脱力使铰链主体21固定并组装于车体面板b(图21b)。同样地,在铰链主体31处,成为车体面板b的矩形孔的缘部被夹持在铰链主体31的座部31b与第2卡定部57之间的状态,通过弹性鼓出部52的第2卡定部57的顶端卡定在车体面板b的背面,从而以较高的耐脱力使铰链主体31固定并组装于车体面板b。

然后,如图21a、21b所示,将相对于铰链主体21成为临时固定状态的盖4压入矩形开口部27的内部。此时,盖4的内侧的卡定爪45完全嵌入并卡定于铰链主体21的两侧的盖卡定部29。另外,此时,设于盖4的盖主体41的侧部的引导肋42a与铰链主体21的矩形开口部27的内侧面的引导槽27a嵌合并滑动接触从而盖4压入于铰链主体21,因此,盖4不倾斜地且笔直地进入到铰链主体21内,最后,使盖4的卡合爪45卡定于铰链主体21的盖卡定部29,从而盖4嵌装在适当位置。同样地,将相对于铰链主体31成为临时固定状态的盖4压入矩形开口部37的内部。盖4的内侧的卡定爪45完全嵌入并卡定于铰链主体31的两侧的盖卡定部39。设于盖4的盖主体41的侧部的引导肋42a与铰链主体31的矩形开口部37的内侧面的引导槽37a嵌合并滑动接触从而盖4压入于铰链主体31,盖4不倾斜地且笔直地进入到铰链主体31内,使盖4的卡合爪45卡定于铰链主体31的盖卡定部39,从而盖4嵌装在适当位置。此时,如图21a、21b所示,盖4的夹具支承部42完全嵌入于安装夹具5的内侧,安装夹具5的弹性鼓出部52的第1卡定部53和第2卡定部57牢固地卡定于作为被固定部的车体面板b,从而完成辅助把手的安装。

在使用辅助把手时,使用者使把手主体1相对于铰链部2和铰链部3向下侧转动(自图22的实线位置向点划线位置转动)来使用辅助把手。此时,螺旋弹簧6的l形端部62利用把手主体1的卡定凹部11a的转动而克服螺旋弹簧6的弹簧力来进行扭转。由此,把手主体1克服弹簧力向下侧转动,通过使用者把持把手主体1从而能够保持把手主体1的使用状态。

对于使用辅助把手时作用于把手主体1的负荷,该负荷主要自突出设置于铰链用凹部11的内周壁的轴部13的根部附近作用于铰链部2的两侧的轴接收部25的轴孔22的周壁部。同样地,作用于把手主体1的负荷主要自突出设置于铰链用凹部12的内周壁的轴部14的根部附近作用于铰链部3的两侧的轴接收部35的轴孔32的周壁部。因此,作用于顶端被设为自由端的悬臂状的轴部13和轴部14的弯曲力矩变得比较小,与以往相比,轴部13和轴部14以及轴接收部25和轴接收部35的变形减少,能够谋求提高把手主体1的枢轴支承部的耐久性。

另一方面,当使用者的手离开辅助把手的使用状态下的把手主体1时,把手主体1自螺旋弹簧6的l形端部62承受朝下(图22的顺时针方向)的施力而向该方向转动,返回非使用状态(图22的实线位置),此时,在油减震器8的作用下,把手主体1的转动被施加制动而使把手主体1上的作用力减弱,把手主体1返回非使用状态的位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