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柔顺缓冲机构的车船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49084发布日期:2018-11-14 04:54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具有柔顺缓冲机构的车船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船座椅,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柔顺缓冲机构的车船座椅。

背景技术

多自由度振动普遍存在于机械、航空航天、车载、仪器仪表等工程领域,严重影响相关设计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同时,振动带来的噪声问题也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和日常生活。以汽车为例,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由于路面不平、紧急避让、急速转弯、启动、制动等运行情况以及发动机、传动系统和车轮等旋转部件引起的车内环境多维振动,此种振动会通过驾驶员的臀部、腰部引起全身的振动。若驾驶员长期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会引起疲劳、迟钝和协调能力差等状况,情况严重者甚至会引起器官损伤、神经衰弱等状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减震缓震的具有柔顺缓冲机构的车船座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柔顺缓冲机构的车船座椅;

至少包括座椅本体和座椅滑动机构,座椅本体通过座椅滑动机构固定驾驶室底板上;

座椅滑动机构至少包括滑动组件,滑动组件包括滑轨和滑动架,滑轨固定连接在驾驶室底板上,滑动架与滑轨之间配合,滑动架上安装有若干组柔顺缓冲机构,所述柔顺缓冲机构与座椅本体连接。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在座椅本体和座椅滑动机构之间加设了柔性缓冲机构,由于柔性缓冲机构的设置,更有效的改善了车船振动对驾驶员的影响,提高了座椅的减震性能,使驾驶员更加舒适。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以下将本具有柔顺缓冲机构的车船座椅简称为本车船座椅。

本车船座椅的柔顺缓冲机构包括上支撑板和若干缓冲组件,缓冲组件包括上柔性球副、上球头、上u型架、上横杆、伸缩杆、下柔性球副、下球头、下u型架、下横杆;上柔性球副与上支撑板固定连接,上球头与上柔性球副配合,上球头与上横杆固定连接,上横杆两端分别与上u型架的两端部固定连接,伸缩杆包括相互配合的杆体和套管,上u型架与伸缩杆的杆体固定连接,伸缩杆的套管与下u型架固定连接,下u型架的两端部与下横杆两端固定连接,下球头与下横杆固定连接,下球头与下柔性球副配合,下柔性球副与滑动组件的滑动架固定连接。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柔顺缓冲机构具体化,利用柔顺缓冲机构可以提升整个座椅的减震及缓冲性能。

本车船座椅的柔顺缓冲机构上支撑板和若干缓冲组件,缓冲组件包括上柔性转动副、曲杆、十字连接头、弯杆、伸缩杆和下柔性转动副,上柔性转动副与上支撑板固定连接,上柔性转动副与曲杆上端配合,曲杆另一端水平与十字连接头配合,弯杆一端也与十字连接头水平配合,伸缩杆包括相互配合的杆体和套管,弯杆下端与伸缩杆的杆体固定连接,套管的下端与下柔性转动副配合。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柔顺缓冲机构具有另一种结构,同样可以实现提升座椅减震及缓冲性能的目的。

本车船座椅的座椅滑动机构还包括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电机、移动支撑架,蜗轮、涡杆套、丝杆和螺母,滑动架与移动支撑架固定连接,蜗轮、涡杆套和螺母处于移动支撑架内,涡轮与涡杆套配合,涡轮安装在电机的输出轴上,螺母固定套装在涡杆套内,螺母与丝杆配合,丝杆两端固定支撑在滑轨上,丝杆的轴向方向与滑轨的长度方向一致。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利用驱动组件可以带动座椅沿座椅滑动机构的滑轨方向往复移动,代替原有的手动移动的方式,方便使用。

本车船座椅还包括座椅升降机构,座椅本体通过所述座椅升降机构固定在座椅滑动机构上,座椅本体包括安装架和椅架,椅架固定在安装架上;

座椅升降机构至少包括升降组件和至少一个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与座椅滑动机构为一一对应关系,支撑座固定在柔顺缓冲机构上,升降组件包括三角架、齿轮、摆动支杆、升降电机,座椅本体的安装架分别通过三角架和摆动支杆分别与支撑座之间铰接,三角架一侧侧壁为圆弧形侧壁,圆弧形侧壁设置有啮合齿,所述啮合齿与齿轮之间配合,齿轮支撑在座椅本体的安装架上,升降电机的输出轴驱动齿轮转动。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利用座椅升降机构可以实现整个座椅的上下移动,使座椅具有上下方向调节的功能,满足不同驾驶者的乘坐需求。

本车船座椅的支撑座为开口朝下的拱形基座;采用这样的结构后,提升支撑座的结构的稳定性。

本车船座椅的升降电机固定在安装架的一侧,齿轮、三角架均位于安装架的另一侧,且三角架上设置有弧形滑槽,安装架固定连接有贯穿三角架弧形滑槽的导向柱。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弧形滑槽与导向柱配合,限制三脚架的移动轨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车船座椅实施例一的立体图之一。

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是本车船座椅实施例一的立体图之二。

图4是本车船座椅实施例一的立体图之三。

图5是本车船座椅实施例一的座椅滑动机构、柔顺缓冲机构和支撑座的示意图。

图6是本车船座椅实施例一的座椅滑动机构和柔顺缓冲机构的示意图。

图7是本车船座椅实施例一的座椅滑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8是本车船座椅实施例一的柔顺缓冲机构的示意图。

图9是本车船座椅实施例二的柔顺缓冲机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至8所示(图4中省略了座椅本体;图8和图9中都只示出部分的上支撑板及部分的滑动架的安装面,并没有全部示出)

本车船座椅包括座椅本体、座椅升降机构、座椅滑动机构和八个柔顺缓冲机构。

两组座椅滑动机构左、右并排分布,两组座椅滑动机构结构相同。

座椅滑动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两组滑动组件,滑动组件包括滑轨11和滑动架12,滑轨11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驾驶室底板上,滑动架12与滑轨11之间滑动配合,滑动架12内部具有空腔,滑动架12中部设有向上凸起的延伸台12a,滑动架12从左侧视角看大体为“凸”字形结构,位于延伸台12a前后两侧的滑动架12上端分别构成安装面。

滑动架12前后两侧分别固定有四个柔顺缓冲机构,四个柔顺缓冲机构两两为一组,每组柔顺缓冲机构都设置在安装面的前后两端,柔顺缓冲机构包括上支撑板21和四个缓冲组件,每组柔顺缓冲机构共用一个上支撑板21。

四个缓冲组件呈矩形分布,四个缓冲组件处于在上支撑板21于滑动架12的安装面之间,缓冲组件包括上柔性球副22a、上球头、上u型架22c、上横杆22d、伸缩杆、下柔性球副22g、下球头、下u型架22j、下横杆22k;上柔性球副22a与上支撑板21焊接固定,上球头与上柔性球副22a配合,上球头下端与上横杆22d焊接固定,上横杆22d两端分别与上u型架22c的两端部焊接固定,伸缩杆包括相互配合的杆体22e和套管22f,杆体22e侧壁开有与其长度方向走向一致的导向孔22m,伸缩杆的套管22f内壁延伸有与杆体22e导向孔22m配合的卡合凸台,卡合凸台保证杆体22e与套管22f之间不会发生脱离,上u型架22c与伸缩杆的杆体22e焊接固定,伸缩杆的套管22f与下u型架22j焊接固定,下u型架22j的两端部与下横杆22k两端焊接固定,下球头上端与下横杆22k焊接固定,下球头与下柔性球副22g配合,下柔性球副22g与滑动组件的滑动架12焊接固定。

驱动组件包括电机13b、电机托架13a、两个移动支撑架13c,两个蜗轮、两个涡杆套13e、两个丝杆13f和两个螺母,电机托架13a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螺栓与两组座椅滑动机构的滑动架12延伸台12a固定,电机13b安装在电机托架13a内,所述电机13b为双输出轴电机13b,电机13b输出轴的两端分别伸入两组座椅滑动机构的滑动架12内;

两个移动支撑架13c、两个蜗轮、两个涡杆套13e、两个丝杆13f和两个螺母分别与两组滑动组件一一对应,移动支撑架13c处于对应滑动架12的延伸台12a内,移动支撑架13c通过螺栓连接件与滑动架12固定,涡轮13d安装在电机13b的输出轴上,螺母固定套装在涡杆套13e内,螺母与丝杆13f配合,丝杆13f两端固定支撑在滑轨11上,丝杆13f的轴向方向与滑轨11的长度方向一致。

座椅本体包括椅架42和两个安装架41,两个安装架41左、右分布,椅架42固定在两个安装架41上,椅架42的位置靠近前侧,座椅本体通过所述座椅升降机构固定在座椅滑动机构上。

座椅升降机构包括升降组件和两个支撑座31,两个支撑座31分别与两组滑动组件及座椅本体的两个安装架41一一对应,支撑座31的长度方向与座椅滑动机构的滑动架12长度方向一致,两个支撑座31大体都为开口朝下的拱形基座,两个支撑座31都通过螺栓固定在柔顺缓冲机构的上支撑板21上(在本实施例中处于右侧的支撑座31采用分离结构分布固定在上支撑板21上,而左侧的支撑座31位为单个结构件),两个安装架41前端通过固定梁43焊接固定,两个安装架41后端通过调节轴44焊接固定。

升降组件设置在右侧的安装架41上,升降组件包括三角架32a、齿轮32b、第一摆动支杆、升降电机32d(升降电机32d集成有减速器,减速器的输出轴贯穿右侧安装架41);

三角架32a一侧与调节轴44固定,三角架32a处于两个安装架41之间,三角架32a另一侧侧壁为圆弧形侧壁,圆弧形侧壁设置有啮合齿,所述啮合齿与齿轮32b之间配合,齿轮32b支撑在右侧的安装架41上,升降电机32d通过螺栓固定在右侧安装架41右侧壁上,升降电机32d的输出轴贯穿安装架41且驱动齿轮32b转动,三角架32a下端与处于右侧的支撑座31后端铰接,第一摆动支杆下端与处于右侧的支撑座31前端铰接,第一摆动支杆上端与处于右侧的安装架41前端铰接。

三角架32a上设置有弧形滑槽32e,安装架41焊接有贯穿三角架32a弧形滑槽32e的导向柱45。

处于左侧的安装架41与处于左侧的支撑座31之间通过摆动杆46和第二摆动支杆47连接,摆动杆46一端与调节轴44固定,摆动杆46另一端与处于左侧的支撑座31后端铰接,第二摆动支杆47下端与处于左侧的支撑座31前端铰接,第二摆动支杆47上端与处于左侧的安装架41前端铰接。

实施例二

如图9所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柔顺缓冲机构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的不同,本实施例中柔顺缓冲机构上支撑板21’和四缓冲组件,缓冲组件包括上柔性转动副22a’、曲杆22b’、十字连接头22c’、弯杆22d’、伸缩杆和下柔性转动副22g’,上柔性转动副22a’与上支撑板21’固定连接,上柔性转动副22a’与曲杆22b’上端配合,曲杆22b’另一端水平与十字连接头22c’配合,弯杆22d’一端也与十字连接头22c’水平配合,伸缩杆包括相互配合的杆体22e’和套管22f’,杆体22e’侧壁开有与其长度方向走向一致的导向孔22h’,伸缩杆的套管22f’内壁延伸有与杆体22e’导向孔22h’配合的卡合凸台,卡合凸台保证杆体22e’与套管22f’之间不会发生脱离,弯杆22d’下端与伸缩杆的杆体22e’固定连接,套管22f’的下端与下柔性转动副22g’配合,下柔性转动副22g’与滑动组件的滑动架12’焊接固定。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两种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