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便携车载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21281发布日期:2018-11-30 23:14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汽车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功能便携车载桌。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汽车的座椅设计中,因空间有限,基本没有设计桌子,当车内人员需要进行看书、写字或吃饭等活动时,非常的不便,而车载桌主要是用于放置在汽车内进行使用;现有的车载桌包括桌板,桌板底端的左前侧、右前侧、左后侧和右后侧均固定安装有支腿;现有的车载桌使用时,将其放置于汽车座椅前侧的腿部位置,在桌板上进行看书、写字或吃饭等活动即可;现有的车载桌使用中发现,其无法根据使用者的身高调节高度,导致使用局限性较差;并且其无法根据使用者的个人习惯调节倾斜度,导致舒适性较差;同时其占用空间较大,不方便在车内存放,便利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根据使用者的身高调节高度,降低使用局限性;并且可根据使用者的个人习惯调节倾斜度,提高舒适性;同时可折叠,减小占用空间,方便存放,提高便利性的多功能便携车载桌。

本发明的多功能便携车载桌,包括上支杆、下支杆、左支杆、右支杆、背板和桌板,所述上支杆的两端分别与左支杆和右支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下支杆的两端分别左支杆和右支杆的底端固定连接,上支杆上可滑动套装有两组套筒,所述套筒上均可转动连接有挂钩,两组所述挂钩分别挂于座椅头枕底端的两组竖杆上,所述背板顶端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固定安装有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所述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上均设置有前后贯穿的第一螺纹孔,并且左支杆和右支杆的侧壁上均设置有前后贯穿的多组第二螺纹孔,左限位板与左支杆通过第一螺栓连接,右限位板与右支杆通过第二螺栓连接,所述桌板后端与背板底端通过铰链连接,桌板前端固定安装有卡扣,背板顶端设置有与所述卡扣相配合的卡槽;还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背板前端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左放置槽和右放置槽,所述第一连接管顶端与左放置槽内部顶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底端与桌板顶端左侧可转动连接,第一连接管上设置有前后贯穿的左通孔,第一连接杆上设置有前后贯穿的多组第三螺纹孔,第一连接杆顶端插入至第一连接管底端内部,并且第一连接杆与第一连接管通过第三螺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顶端与右放置槽内部顶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底端与桌板顶端右侧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管上设置有前后贯穿的右通孔,第二连接杆上设置有前后贯穿的多组第四螺纹孔,第二连接杆顶端插入至第二连接管底端内部,并且第二连接杆与第二连接管通过第四螺栓连接。

本发明的多功能便携车载桌,还包括盖板,桌板顶端设置有存放槽,所述盖板安装于存放槽内部顶端,并且盖板后端与桌板顶端通过合页连接,盖板前端与桌板顶端通过魔术贴连接。

本发明的多功能便携车载桌,桌板顶端设置有杯槽。

本发明的多功能便携车载桌,还包括夹子,所述夹子可滑动安装于下支杆上。

本发明的多功能便携车载桌,所述挂钩表面设置有软质胶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将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卸下,根据使用者的身高,将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分别自左支杆和右支杆上下调节高度,并将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上的第一螺纹孔分别对齐左支杆和右支杆上对应的第二螺纹孔,然后通过第一螺栓对左限位板和左支杆进行连接,通过第二螺栓对右限位板和右支杆进行连接,进而调节高度,降低使用局限性;将第三螺栓和第四螺栓卸下,根据使用者的个人习惯,同步调整第一连接杆插入第一连接管内部的距离和第二连接杆插入第一连接管的距离,从而使第一连接杆底端和第二连接杆底端在桌板顶端转动的同时带动桌板进行倾斜角度的调整,并且将左通孔对齐对应的第三螺纹孔,将右通孔对齐对应的第四螺纹孔,通过第三螺栓对第一连接杆和第一连接管进行连接,通过第四螺栓对第二连接杆和第二连接管进行连接,进而调节倾斜度,提高舒适性;将第三螺栓和第四螺栓卸下,将桌板翻折至背板处,此时,第一连接杆插入至第一连接管内部,第二连接杆插入至第二连接管内部,并且第一连接管和第一连接杆进入左放置槽内,第二连接管和第二连接杆进入至右放置槽内,然后通过卡扣对背板和桌板进行连接,从而减小占用空间,方便存放,提高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展开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折叠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1、上支杆;2、下支杆;3、左支杆;4、右支杆;5、背板;6、桌板;7、套筒;8、挂钩;9、头枕;10、竖杆;11、左限位板;12、右限位板;13、第一螺栓;14、第二螺栓;15、卡扣;16、第一连接管;17、第二连接管;18、第一连接杆;19、第二连接杆;20、第三螺栓;21、第四螺栓;22、盖板;23、合页;24、魔术贴;25、杯槽;26、夹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多功能便携车载桌,包括上支杆1、下支杆2、左支杆3、右支杆4、背板5和桌板6,上支杆的两端分别与左支杆和右支杆的顶端固定连接,下支杆的两端分别左支杆和右支杆的底端固定连接,上支杆上可滑动套装有两组套筒7,套筒上均可转动连接有挂钩8,两组挂钩分别挂于座椅头枕9底端的两组竖杆10上,背板顶端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固定安装有左限位板11和右限位板12,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上均设置有前后贯穿的第一螺纹孔,并且左支杆和右支杆的侧壁上均设置有前后贯穿的多组第二螺纹孔,左限位板与左支杆通过第一螺栓13连接,右限位板与右支杆通过第二螺栓14连接,桌板后端与背板底端通过铰链连接,桌板前端固定安装有卡扣15,背板顶端设置有与卡扣相配合的卡槽;还包括第一连接管16、第二连接管17、第一连接杆18和第二连接杆19,背板前端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左放置槽和右放置槽,第一连接管顶端与左放置槽内部顶端可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杆底端与桌板顶端左侧可转动连接,第一连接管上设置有前后贯穿的左通孔,第一连接杆上设置有前后贯穿的多组第三螺纹孔,第一连接杆顶端插入至第一连接管底端内部,并且第一连接杆与第一连接管通过第三螺栓20连接,第二连接管顶端与右放置槽内部顶端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杆底端与桌板顶端右侧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管上设置有前后贯穿的右通孔,第二连接杆上设置有前后贯穿的多组第四螺纹孔,第二连接杆顶端插入至第二连接管底端内部,并且第二连接杆与第二连接管通过第四螺栓21连接;将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卸下,根据使用者的身高,将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分别自左支杆和右支杆上下调节高度,并将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上的第一螺纹孔分别对齐左支杆和右支杆上对应的第二螺纹孔,然后通过第一螺栓对左限位板和左支杆进行连接,通过第二螺栓对右限位板和右支杆进行连接,进而调节高度,降低使用局限性;将第三螺栓和第四螺栓卸下,根据使用者的个人习惯,同步调整第一连接杆插入第一连接管内部的距离和第二连接杆插入第一连接管的距离,从而使第一连接杆底端和第二连接杆底端在桌板顶端转动的同时带动桌板进行倾斜角度的调整,并且将左通孔对齐对应的第三螺纹孔,将右通孔对齐对应的第四螺纹孔,通过第三螺栓对第一连接杆和第一连接管进行连接,通过第四螺栓对第二连接杆和第二连接管进行连接,进而调节倾斜度,提高舒适性;将第三螺栓和第四螺栓卸下,将桌板翻折至背板处,此时,第一连接杆插入至第一连接管内部,第二连接杆插入至第二连接管内部,并且第一连接管和第一连接杆进入左放置槽内,第二连接管和第二连接杆进入至右放置槽内,然后通过卡扣对背板和桌板进行连接,从而减小占用空间,方便存放,提高便利性。

本发明的多功能便携车载桌,还包括盖板22,桌板顶端设置有存放槽,盖板安装于存放槽内部顶端,并且盖板后端与桌板顶端通过合页23连接,盖板前端与桌板顶端通过魔术贴24连接;对其折叠时,可将第三螺栓和第四螺栓放置于存放槽内,并通过盖板防止第三螺栓和第四螺栓自存放槽内掉落出来。

本发明的多功能便携车载桌,桌板顶端设置有杯槽25;通过杯槽可方便放置杯子。

本发明的多功能便携车载桌,还包括夹子26,夹子可滑动安装于下支杆上;通过夹子可夹住垃圾袋,对车内垃圾进行存放。

本发明的多功能便携车载桌,挂钩表面设置有软质胶层;通过软质胶层,可对座椅头枕底端的两组竖杆进行保护。

本发明的多功能便携车载桌,其在工作时,在完成上述动作之前,首先将其移动到用户需要的位置,将挂钩自座椅后侧挂在头枕底端的两组竖杆上,并通过套筒可调节挂钩的位置,打开卡扣,以背板底端的铰链为轴心将桌板自背板处进行翻折,将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卸下,根据使用者的身高,将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分别自左支杆和右支杆上下调节高度,并将左限位板和右限位板上的第一螺纹孔分别对齐左支杆和右支杆上对应的第二螺纹孔,然后通过第一螺栓对左限位板和左支杆进行连接,通过第二螺栓对右限位板和右支杆进行连接,进而调节高度;将第三螺栓和第四螺栓自存放槽内取出,根据使用者的个人习惯,同步调整第一连接杆插入第一连接管内部的距离和第二连接杆插入第一连接管的距离,从而使第一连接杆底端和第二连接杆底端在桌板顶端转动的同时带动桌板进行倾斜角度的调整,并且将左通孔对齐对应的第三螺纹孔,将右通孔对齐对应的第四螺纹孔,通过第三螺栓对第一连接杆和第一连接管进行连接,通过第四螺栓对第二连接杆和第二连接管进行连接,进而调节倾斜度,提高舒适性;通过杯槽可对杯子进行放置;使用后,将第三螺栓和第四螺栓卸下并放入存放槽内,将桌板翻折至背板处,此时,第一连接杆插入至第一连接管内部,第二连接杆插入至第二连接管内部,并且第一连接管和第一连接杆进入左放置槽内,第二连接管和第二连接杆进入至右放置槽内,然后通过卡扣对背板和桌板进行连接,从而减小占用空间,方便存放;通过夹子可夹住垃圾袋,从而对车内垃圾进行存放。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