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A柱盲区监测装置、车辆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813945发布日期:2019-02-10 14:05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A柱盲区监测装置、车辆及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a柱盲区监测装置、车辆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车辆已经成为人们每天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型一直是车辆行业追求的目标。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道路的车辆越来越多,路况日趋复杂,在行驶过程中人与车和车与车之间存在车辆本身的视野盲区问题,从而导致的极大地安全隐患。车辆a柱存在遮挡驾驶员视线的问题,这问题很多车厂都注到,但并没有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有的车厂在车辆a柱下方设置一个透明三角窗以改善此问题,但实际效果有限,并没有真正消除车辆a柱的盲区问题。

相关技术中,通过在车内中控台屏幕显示a柱外盲区的图像,但如果在实际驾驶过程中驾驶员注意力转移到中控台屏幕上,会产生更大的安全隐患。公开号cn1962315的专利,提出将显示屏设置在a柱内侧,这样能够改善驾驶员视野,但由于每个驾驶员在车内的头部位置都是不固定的,并且头部位置会随情况移动的,不同位置会有不同的盲区,需要手动调整显示图像,该方法在驾驶过程中有一定的弊端。公开号cn202879353的专利,是基于公开号cn1962315的方法改善了头部和眼睛问题,但是在实际应用时,摄像头在采集驾驶员信息时可能有被副驾驶遮挡,无法有效告知驾驶者盲区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a柱盲区监测装置、车辆及方法,以降低车辆a柱盲区对驾驶员的影响。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a柱盲区监测装置,其中,包括:

摄像头、红外摄像头、图像处理模块以及显示模块;

所述摄像头设置于车辆a柱的车外侧,所述图像处理模块设置于所述车辆的中控平台中,所述显示模块以及所述红外摄像头设置于所述a柱的车内侧,所述摄像头用于采集所述a柱车外侧的图像,所述红外摄像头用于采集驾驶员的眼部信息,所述图像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眼部信息处理所述图像,所述显示模块用于显示处理后的所述图像。

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摄像头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红外摄像头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图像处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图像处理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显示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图像处理模块包括预警处理器和图像处理器;

所述摄像头的输出端与所述预警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预警处理器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红外摄像头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图像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图像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显示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显示模块由至少一块柔性显示屏以及光感应器组成;

所述柔性显示屏两端具有拼接口,相邻的所述柔性显示屏通过所述拼接口连接;

所述光感应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柔性显示屏的输入端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显示控制模块;

所述显示控制模块设置于所述中控平台中;

所述显示控制模块根据车辆的速度以及车辆的运动方向控制所述显示模块的开关。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上述a柱盲区监测装置的车辆。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a柱盲区监测方法,其中,包括:

获取待处理图像以及驾驶员的人眼信息;

根据所述人眼信息,从所述待处理图像中,截取与所述人眼信息相应的图像;

显示与所述人眼信息相应的图像。

结合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根据所述人眼信息,从所述待处理图像中,截取与所述人眼信息相应的图像,包括:

根据所述人眼信息,识别所述人眼与a柱的相对位置;

根据所述相对位置,按照预设的对应规则,从所述图像中截取与所述相对位置对应的区域,得到与所述人眼信息相应的图像。

结合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的的第一种的可能的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识别所述图像中的目标;

根据所述目标的类型,以及目标与车辆之间的距离,通过盲点检测算法(bsd)对所述待检测目标进行碰撞计算,得到碰撞计算结果。

结合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的的第二种的可能的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显示与所述人眼信息相应的图像,包括:

高亮显示目标并显示所述目标的所述碰撞计算结果。

结合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所述人眼信息包括瞳孔位置和角膜反射参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a柱盲区监测装置、车辆及方法,采用摄像头、红外摄像头、图像处理模块以及显示模块;所述摄像头设置于车辆a柱的车外侧,所述图像处理模块设置于所述车辆的中控平台中,所述显示模块以及所述红外摄像头设置于所述a柱的车内侧,所述摄像头用于采集所述a柱车外侧的图像,所述红外摄像头用于采集驾驶员的眼部信息,所述图像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眼部信息处理所述图像,所述显示模块用于显示处理后的所述图像,其可以实时显示与驾驶员人眼信息相应的画面,从而实现显示给驾驶员的图像与驾驶员通过车窗观察到的图像相融合。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a柱盲区监测装置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摄像头设置在a柱车外侧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块在a柱的排布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a柱盲区监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空间坐标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展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考虑到相关技术中,通过在车内中控台屏幕显示a柱外盲区的图像,但如果在实际驾驶过程中驾驶员注意力转移到中控台屏幕上,会产生更大的安全隐患。公开号cn1962315的专利,提出将显示屏设置在a柱内侧,这样能够改善驾驶员视野,但由于每个驾驶员在车内的头部位置都是不固定的,并且头部位置会随情况移动的,不同位置会有不同的盲区,需要手动调整显示图像,该方法在驾驶过程中有一定的弊端。公开号cn202879353的专利,是基于公开号cn1962315的方法改善了头部和眼睛问题,但是在实际应用时,红外摄像头在采集驾驶员信息时可能被副驾驶员遮挡,影响系统判断,从而导致画面显示发生偏移,无法有效告知驾驶者盲区危险。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a柱盲区监测装置、车辆及方法,下面通过实施例进行描述。

为便于对本实施例进行理解,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a柱盲区监测装置进行详细介绍。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解决车辆a柱带来的视觉遮挡所造成的视觉盲区,并在盲区中存在影响车辆行驶的障碍物时,发出警告危险预警,告知驾驶者其盲区即将发生危险,及早提醒驾驶员注意道路状况。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a柱盲区监测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a柱盲区监测装置包括:

摄像头、红外摄像头、图像处理模块以及显示模块;

所述摄像头设置于车辆a柱的车外侧,所述图像处理模块设置于所述车辆的中控平台中,所述显示模块以及所述红外摄像头设置于所述a柱的车内侧,所述摄像头用于采集所述a柱车外侧的图像,所述红外摄像头用于采集驾驶员的眼部信息,所述图像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眼部信息处理所述图像,所述显示模块用于显示处理后的所述图像。

具体的,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头设置在a柱车外侧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摄像头设置于车辆两侧a柱的车外侧,用于采集a柱前方的图像。红外摄像头安装在车辆两侧a柱的车内侧,红外摄像头用于采集车内驾驶员的人眼信息,包括人眼的位置和人眼中眼球的视线方向。图像处理模块用于根据驾驶员的人眼的位置和人眼中眼球的视线方向,通过图像处理算法,对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裁剪、缩放以及拼接等处理。

需要说明是,摄像头获取的影响范围包括且大于a柱盲区的范围。

可选地,a柱盲区监测装置还包括储存模块,储存模块用于存储摄像头获取的图像或显示在显示模块上的图像。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通过摄像头、红外摄像头、图像处理模块以及显示模块;所述摄像头设置于车辆a柱的车外侧,所述图像处理模块设置于所述车辆的中控平台中,所述显示模块以及所述红外摄像头设置于所述a柱的车内侧,所述摄像头用于采集所述a柱车外侧的图像,所述红外摄像头用于采集驾驶员的眼部信息,所述图像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眼部信息处理所述图像,所述显示模块用于显示处理后的所述图像。其可以实时显示与驾驶员人眼信息相应的画面,从而实现显示给驾驶员的图像与驾驶员通过车窗观察到的图像相融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摄像头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红外摄像头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图像处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图像处理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显示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图像处理模块包括预警处理器和图像处理器;

所述摄像头的输出端与所述预警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预警处理器的输出端以及所述红外摄像头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图像处理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图像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显示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具体的,图像处理模块包括预警处理器和图像处理器,预警处理器用于根据摄像头拍摄的图像进行计算,得到碰撞计算结果,将所述图像与该碰撞计算结果输出至显示模块,显示模块将碰撞计算结果显示在图像中相应的位置上。其中,碰撞计算结果包括车辆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信息,以及与该距离信息相应的碰撞预警提示,将该距离信息以及与该距离信息相应的碰撞预警提示显示在图像上。

图像处理模块用于获取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识别图像中目标的类型,以及目标与车辆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的,根据目标的类型以及目标与车辆之间的距离,通过图像处理算法,对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裁剪、缩放以及拼接等处理,实时显示与驾驶员人眼信息相应的画面,从而实现显示给驾驶员的图像与驾驶员通过车窗观察到的图像相融合。

具体的,通过机器视觉等识别算法识别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中目标的类型,以及,检测出目标与车辆的距离信息。其中,目标类型可以是行人、车辆以及其他影响车辆行驶的障碍物。根据该目标与车辆的距离信息以及该目标类型,通过bsd报警算法,计算得到该目标与车辆的碰撞计算结果,即按照目前的行驶轨迹,该目标是否会与车辆发生碰撞。当碰撞计算结果认为该目标会与车辆发生碰撞时,对该目标进行高亮标识,显示该目标与车辆的距离,并显示预警,提醒驾驶员注意躲避。

通过红外摄像头采集驾驶员的人眼信息,人眼信息包括瞳孔位置以及驾驶员的角膜反射参数,根据瞳孔位置、角膜反射参数以及图像,构建虚拟空间坐标系。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空间坐标系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瞳孔位置为虚拟空间坐标系的原点,将该虚拟空间坐标系的原点与预先设定的源虚拟空间坐标系的原点进行比较,计算偏差信息。当偏差信息小于预设的偏差阈值时,截取当前空间坐标系对应的图像的区域,作为截取后的图像,并输出该图像;当偏差信息大于等于预设的偏差阈值时,对所述截取图像的区域进行调整,当虚拟空间坐标系的原点与图像的距离相较于预先设定的源虚拟空间坐标系的原点图像的距离更近时,缩小截取区域;当虚拟空间坐标系的原点与图像的相对位置相较于预先设定的源虚拟空间坐标系的原点图像的相对位置更靠上时,上移相应距离的截取区域,其他情况依次类推,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的再根据角膜反射参数对上述移动的距离进行调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块由至少一块柔性显示屏以及光感应器组成;

所述柔性显示屏两端具有拼接口,相邻的所述柔性显示屏通过所述拼接口连接;

所述光感应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柔性显示屏的输入端连接。

具体的,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块在a柱的排布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的车内红外摄像装置于柔性显示屏上方一侧,主要是用于采集驾驶员的人眼位置和眼角的视线方向,使显示屏图像可以随驾驶员的人眼位置和眼角的视线方向调节合适的图像画面,使得a柱显示图像与前挡风玻璃和驾驶室左右侧玻璃外的景象吻合相接,让驾驶员不论在什么位置都感觉a柱也是透明的玻璃,使得驾驶员的视角宽度可以达到最大限度,从而消除a柱视野盲区。光感应器设置于柔性显示屏上方另一侧,光感应器会根据车内的环境光情况来调整柔性显示屏的亮度,避免强光眩光影响驾驶者的行车安全。柔性显示屏与a柱大小形状吻合,光感应器的输出端与柔性显示屏的输入端连接,从而实现根据车内环境光的强度来调节显示屏的亮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车速传感器、转向传感器以及第一显示控制模块;

所述车速传感器的输出端和所述转向传感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显示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显示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显示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具体的,所述显示控制模块获取车辆的速度以及方向盘的转向信息,当车辆处于静止或低速状态时,所述显示控制模块控制柔性显示屏开启,且,当车辆处于静止时,显示控制模块控制图像处理器及柔性显示屏输出等于驾驶员双眼a柱盲区的图像区域;当车辆处于低速前进状态时,所述显示控制模块控制图像处理器及柔性显示屏输出前方大于驾驶员双眼a柱盲区的图像区域,且前进速度越大,输出的图像区域前方范围越大。当车辆的速度大于预设的阈值时,显示控制模块控制柔性显示屏关闭。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显示控制模块,所述车辆中控平台上设有按键;

所述按键与所述第二显示控制模块连接;

所述按键通过所述第二显示控制模块,调整所述显示模块显示的图像。

可选地,可以通过hmi机制通过车辆的中控台手动调整所述图像的显示亮度。

为了使其排布空间更加紧凑,所述显示控制模块、图像处理器以及预警处理器和车辆的中控平台集成在一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报警模块;

所述图像处理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报警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报警模块包括蜂鸣报警器和频闪报警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块安装在所述a柱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上述a柱盲区监测装置的车辆。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模块、摄像头和显示屏之间可以通过有线连接方式连接,也可以通过无线连接方式连接,例如,蓝牙连接等。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a柱盲区监测方法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a柱盲区监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0、获取待处理图像以及驾驶员的人眼信息;

s120、根据所述人眼信息,从所述待处理图像中,截取与所述人眼信息相应的图像;

s130、显示与所述人眼信息相应的图像。

具体的,摄像头设置于车辆两侧a柱的车外侧,用于采集a柱前方的图像。红外摄像头安装在车辆两侧a柱的车内侧,红外摄像头用于采集车内驾驶员的人眼信息,包括人眼的位置和人眼中眼球的视线方向。图像处理模块用于根据驾驶员的人眼的位置和人眼中眼球的视线方向,通过图像处理算法,对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裁剪、缩放以及拼接等处理,实时显示与驾驶员人眼信息相应的画面,从而实现显示给驾驶员的图像与驾驶员通过车窗观察到的图像相融合。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通过获取摄像头采集的图像;根据所述图像,通过预警处理器对所述图像中的待检测目标进行碰撞计算,得到碰撞计算结果;通过显示模块显示所述图像,并在所述图像中显示所述碰撞计算结果。其可以实时显示与驾驶员人眼信息相应的画面,从而实现显示给驾驶员的图像与驾驶员通过车窗观察到的图像相融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所述人眼信息,从所述待处理图像中,截取与所述人眼信息相应的图像,包括:

根据所述人眼信息,识别所述人眼与a柱的相对位置;

根据所述相对位置,按照预设的对应规则,从所述图像中截取与所述相对位置对应的区域,得到与所述人眼信息相应的图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识别所述图像中的目标;

根据所述目标的类型,以及目标与车辆之间的距离,通过盲点检测算法(bsd)对所述待检测目标进行碰撞计算,得到碰撞计算结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与所述人眼信息相应的图像,包括:

高亮显示目标并显示所述目标的所述碰撞计算结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人眼信息包括瞳孔位置和角膜反射参数。

具体的,具体的,图像处理模块包括预警处理器和图像处理器,预警处理器用于根据摄像头拍摄的图像进行计算,得到碰撞计算结果,将所述图像与该碰撞计算结果输出至显示模块,显示模块将碰撞计算结果显示在图像中相应的位置上。其中,碰撞计算结果包括车辆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信息,以及与该距离信息相应的碰撞预警提示,将该距离信息以及与该距离信息相应的碰撞预警提示显示在图像上。

图像处理模块用于获取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识别图像中目标的类型,以及目标与车辆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的,根据目标的类型以及目标与车辆之间的距离,通过图像处理算法,对摄像头采集的图像进行裁剪、缩放以及拼接等处理,实时显示与驾驶员人眼信息相应的画面,从而实现显示给驾驶员的图像与驾驶员通过车窗观察到的图像相融合。

具体的,通过机器视觉等识别算法识别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中目标的类型,以及,检测出目标与车辆的距离信息。其中,目标类型可以是行人、车辆以及其他影响车辆行驶的障碍物。根据该目标与车辆的距离信息以及该目标类型,通过bsd报警算法,计算得到该目标与车辆的碰撞计算结果,即按照目前的行驶轨迹,该目标是否会与车辆发生碰撞。当碰撞计算结果认为该目标会与车辆发生碰撞时,对该目标进行高亮标识,显示该目标与车辆的距离,并显示预警,提醒驾驶员注意躲避。

通过红外摄像头采集驾驶员的人眼信息,人眼信息包括瞳孔位置以及驾驶员的角膜反射参数,根据瞳孔位置、角膜反射参数以及图像,构建虚拟空间坐标系。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虚拟空间坐标系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瞳孔位置为虚拟空间坐标系的原点,将该虚拟空间坐标系的原点与预先设定的源虚拟空间坐标系的原点进行比较,计算偏差信息。当偏差信息小于预设的偏差阈值时,截取当前空间坐标系对应的图像的区域,作为截取后的图像,并输出该图像;当偏差信息大于等于预设的偏差阈值时,对所述截取图像的区域进行调整,当虚拟空间坐标系的原点与图像的距离相较于预先设定的源虚拟空间坐标系的原点图像的距离更近时,缩小截取区域;当虚拟空间坐标系的原点与图像的相对位置相较于预先设定的源虚拟空间坐标系的原点图像的相对位置更靠上时,上移相应距离的截取区域,其他情况依次类推,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的再根据角膜反射参数对上述移动的距离进行调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