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门总成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7071发布日期:2019-01-02 22:16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尾门总成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尾门结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尾门结构,其带有单个致动装置以实现尾门开启和尾翼展开。



背景技术:

车辆尾翼作为空气动力学组件可在车辆高速行驶时降低车辆尾部的升力,有助于车辆紧贴地面行驶,从而增加车辆行驶稳定性,并减少空气阻力。对于折叠尾翼系统,需要额外的致动装置,比如电机来使尾翼展开或收起,这增加了车辆的重量和成本,尤其对于电动车而言,期望最大程度低降低整车重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或至少缓解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使用同一致动装置来操作尾门致动装置和尾翼致动装置,省去单独的尾翼致动装置,降低车辆成本和重量。

根据一些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尾门总成,包括:

尾门罩;

所述尾门罩上的折叠式的尾翼;

连杆,所述连杆枢转连接至所述尾门罩内侧;以及

与所述连杆枢转连接的致动装置;

其中,从所述尾门罩关闭且所述尾翼收起时的初始位置,所述致动装置能够沿第一方向作用于所述连杆以使得所述尾门罩开启,并且所述致动装置能够沿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作用于所述连杆以使得所述尾翼展开。

可选地,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

可选地,在所述尾门总成中,所述致动装置为伸缩式致动装置,从所述初始位置,所述伸缩式致动装置伸长以沿所述第一方向作用于所述连杆,所述伸缩式致动装置缩短以沿所述第二方向作用于所述连杆。

可选地,在所述尾门总成中,所述尾翼包括尾翼促动杆,所述尾翼促动杆与所述连杆枢转连接,所述致动装置沿所述第二方向作用于所述连杆时使所述连杆转动并带动所述尾翼促动杆,使所述尾翼展开。

可选地,在所述尾门总成中,还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在所述致动装置沿所述第二方向作用于所述连杆使所述连杆转动到一定程度后阻挡所述连杆继续转动。

可选地,在所述尾门总成中,所述致动装置与所述尾翼促动杆连接至所述连杆的枢转轴线的同侧从而向所述尾翼促动杆输出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力来使所述尾翼展开。

可选地,在所述尾门总成中,所述致动装置与所述尾翼促动杆连接至所述连杆的枢转轴线的两侧从而向所述尾翼促动杆输出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力来使所述尾翼展开。

可选地,在所述尾门总成中,所述尾门罩上具有设置在所述连杆后侧的止挡构件,在所述致动装置从所述初始位置沿第一方向作用于所述连杆时,所述止挡构件阻挡所述连杆旋转,使所述致动装置的力通过所述连杆和所述止挡构件作用于所述尾门罩,以使所述尾门罩开启。

可选地,在所述尾门总成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杆和所述止挡构件之间的弹簧,在所述初始位置上所述弹簧被预压缩以在所述致动装置从初始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作用于所述连杆时提供助力。

可选地,在所述尾门总成中,所述尾门总成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致动装置上或所述连杆上的第一锁止机构,所述第一锁止机构在所述尾门罩开启和关闭过程中及开启后锁定尾翼位置,和/或所述尾门总成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尾翼处的第二锁止机构,所述第二锁止机构在所述尾翼展开后将所述尾翼锁定在展开位置。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根据各个实施例所述的尾门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尾门总成集成度高,降低了尾门总成和车辆的成本和重量。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来阅读以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将变得更显而易见,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车辆尾门处于初始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车辆尾门的连杆部分的放大图;

图3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车辆尾门开启时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车辆尾门的连杆部分在尾翼展开过程中的放大图;

图5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车辆尾门的尾翼展开时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备选实施例的连杆部分放大图;

图7示出了根据另一备选实施例的连杆部分放大图;以及

图8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车辆尾门的锁定机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它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尾门处于初始位置时的示意图,初始位置指尾门罩1关闭且尾翼5收起时的位置。尾门总成包括:尾门罩1;尾门罩1上的折叠式的尾翼5;连杆31,连杆31连接至尾门罩5内侧;以及与连杆31枢转连接的致动装置2。其中,从图1所示的初始位置,致动装置2能够沿第一方向D1作用于连杆31以使得尾门罩1开启,并且从图1所示的初始位置,致动装置2能够沿不同于第一方向D1的第二方向D2作用于连杆31以使得尾翼5展开。如所知的,折叠式的尾翼5可固定在尾门罩1上,尾翼5可相对于尾门罩1展开以起到改善车辆高速行驶稳定性的作用,而在不需要尾翼5起作用时,尾翼5也可收回。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1可与第二方向D2相反。在一些实施例中,致动装置为伸缩式致动装置,例如如图1和图3中所示的套筒式伸缩装置,该类装置常用作尾门致动器,实例可参考使用2007年8月23日公开的美国专利公开号US20070194599A1中列举的那些。套筒式伸缩装置包括可相互嵌套的第一筒21和第二筒22,该第二筒22能够相对于第一筒21伸出,使整个致动装置伸长,从而沿第一方向D1作用于所述连杆31,另外,该第二筒22能够相对于第一筒21缩回,使得整个致动装置缩短,从而沿第二方向D2作用于连杆31。在备选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类型的致动装置,例如现有的任何能够执行双向直线运动的致动器。

图2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车辆尾门的连杆部分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连杆31在枢转点32处枢转连接至尾门罩1的部分11。致动装置2的端部23在枢转点231处枢转连接至连杆31,尾翼促动杆4在枢转点41处枢转连接至连杆31。在尾门罩1上还包括设置在连杆31后侧的止挡构件12,在致动装置的端部23从初始位置沿第一方向D1作用于所述连杆31时,止挡构件12阻挡连杆31沿枢转点32旋转,使致动装置的力通过连杆31和止挡构件12传递至尾门罩1上,以使尾门罩1开启。从图1中可见,致动装置2的端部23枢转连接至连杆31,另一端通过枢转轴枢转连接至车身6上的第一枢转点61,另外尾门罩1通过枢转轴枢转连接至车身6上的第二枢转点62,第二枢转点62与第一枢转点61间隔开。如图3所示,由枢转点61,62,32以及231共同构成四边形结构,在尾门罩1开启过程中,间隔开的枢转点61与62之间距离不变,枢转点62与32之间距离和枢转点32与231之间距离不变,另由于存在止挡构件12,枢转点62与32和枢转点32与231关系不变(即枢转点62与32的连线和枢转点32与231的连线之间的角度保持不变),因此随致动装置2伸长引起枢转点61与231之间距离增加,尾门罩1将开启。

继续参考图4,示出了根据实施例的车辆尾门的连杆部分在尾翼展开过程中的放大图。尾翼促动杆4与连杆31连接,在致动装置从初始位置沿第二方向D2作用于连杆31时使连杆31转动并带动尾翼促动杆4,使尾翼展开。具体而言,在致动装置2收缩时,其端部23沿第二方向D2作用于连杆31,使得连杆31从图4中虚线所示的位置绕R方向转动,从而带动尾翼促动杆4。在一些实施例中,可提供连杆31前侧的限位块7,限位块7设置成在致动装置2沿第二方向D2作用于连杆31使连杆31转动到一定程度后阻挡连杆31继续转动。换而言之,限位块7用于限制连杆31转动的角度或程度。如图5所示,在致动装置2缩短时使连杆31转动,由此带动尾翼促动杆4。尾翼促动杆4进而作用于尾翼连杆结构51,使尾翼5展开。

此外,在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尾翼5为响应于尾翼促动杆4的拉力而展开的类型,此时,致动装置的端部23与尾翼促动杆4均枢转连接至连杆31的枢转轴线32的同侧,从而向尾翼促动杆4输出沿第二方向D2的力即拉力来使尾翼展开。然而,在备选实施例中,也可在尾翼促动杆4上提供推力,以结合响应于尾翼促动杆4的推力而展开的类型的尾翼。具体而言,参考图6,致动装置2的端部23与尾翼促动杆4分别在连杆31的第一端的位置232和第二端的位置42处枢转连接至连杆31的枢转轴线32'的两侧。在该结构中,连杆31通过中部轴线32’枢转连接至后门罩1内侧,并且连杆前侧设置有止挡构件,该止挡构件包括止挡构件第一部分13',止挡构件第一部分13’内侧限定允许连杆31转动的空间,止挡构件第一部分13'下端设置了止挡构件第二部分12’,止挡构件第二部分12’作用与图2所示的止挡构件12相同。在致动装置2的端部23从初始位置沿第一方向D1作用于连杆31时,止挡构件第二部分12’阻挡连杆31旋转,致动装置2的力通过连杆和挡块作用于尾门罩1,使尾门罩1开启,在致动装置2的端部23从初始位置沿第二方向D2作用于连杆31时,连杆31沿方向R转动,向尾翼促动杆4输出推力F3,该推力F3可使相应类型的尾翼展开。另外止挡构件第一部分13’限制允许连杆31转动的空间,由此限定连杆31旋转角度。

如图7所示,由于US20070194599A1中所提到的致动装置在收缩时需克服其内部的弹簧产生的抵抗力,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簧8设置在连杆31和止挡构件12之间,在初始位置上弹簧8被预压缩以在致动装置2从初始位置沿第二方向D2作用于连杆31时提供助力,协助致动装置2收缩。

继续参考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为防止尾翼5误展开,还可在致动装置2上或连杆31上设置第一锁止机构81,第一锁止机构81在尾门罩1开启和关闭过程中及开启后均锁定尾翼位置,使尾翼在尾门罩1开启和关闭过程中及开启后不会展开或收起。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尾翼5处设置第二锁止机构82,第二锁止机构82在尾翼5展开后将尾翼5锁定在展开位置,防止尾翼促动杆4持续对连杆31产生作用力。第一锁定机构81和第二锁定机构82可采用本领域常见的机械锁或电子锁。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包括各个实施例的尾门总成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尾门总成提供共用于尾门罩开启和尾翼展开的致动装置,省去单独的尾翼致动装置,节省成本并降低车身重量。尾翼致动装置可结合由拉力或推力促动的尾翼一起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尾门总成集成度高且结构紧凑。

应当理解的是,所有以上的优选实施例都是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对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出的各种改型或变形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法律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