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可拆卸式上装系统的货箱底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36307发布日期:2018-12-11 22:03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可拆卸式上装系统的货箱底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卸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可拆卸式上装系统的货箱底板。



背景技术:

现有的商用自卸车均是采用将货箱和副梁固定安装在车架上的结构,一旦安装好后,货箱便不可拆卸,而随着现代物流的高速发展,对商用自卸车的货箱装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自卸车货箱装卸货物时,需要其更加方便、快捷及高效率,然而,现有的商用自卸车,由于其结构的限制,货箱在装车及卸车过程中,车辆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也因此导致了较多的时间浪费。虽然集装箱能解决此类问题,但集装箱均需要专业的底盘,并且体积较大,也无法满足城市快速物流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可拆卸式上装系统的货箱底板,本实用新型的货箱底板安装在货箱底部,然后将安装有本货箱底板的货箱安装于相应的车身底盘,车身底盘与货箱通过可拆卸连接部件集装箱角件及集装箱转锁相连,从而使得货箱与整车底盘可以快速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可拆卸式上装系统的货箱底板,固定于货箱底部,所述货箱底板由底板围框、若干底板纵梁及若干底板横梁构成,底板围框由依次首位相接的第一围框、第二围框、第三围框及第四围框构成,底板纵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围框及第三围框相连,底板横梁设于底板纵梁的两侧且底板横梁的一端分别与第二围框或第四围框相连,与第二围框相连的底板横梁的另一端与最靠近第二围框的底板纵梁相连,与第四围框相连的底板横梁的另一端与最靠近第四围框的底板纵梁相连;

在相邻两底板纵梁之间沿底板纵梁长度方向横向布设有若干加强梁,所述加强梁的一端固定于一根底板纵梁上,加强梁的另一端固定于另一根底板纵梁上;在底板围框内靠近底板围框四角的位置各安装有一个固定于货箱底部的集装箱角件,且在车身底盘上对应位置安装有与所述集装箱角件相匹配的集装箱转锁;在所述第二围框、底板纵梁及第四围框上均对应开设有叉车孔,在第二围框及与最靠近第二围框的底板纵梁之间的叉车孔处安装有叉车轨道板,在第四围框及与最靠近第四围框的底板纵梁之间的叉车孔处安装有叉车轨道板;

使用时,先将本实用新型的货箱底板固定于货箱底部,然后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货箱底板中的集装箱角件与车身底盘上的集装箱转锁的配合,从而将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货箱底板的货箱与车身底盘相连接,当需要将货箱从车上卸下时,可先解开集装箱角件与集装箱转锁,然后通过将叉车叉入货箱底板上的叉车孔及叉车轨道板内,从而将货箱从车身底盘上卸下,非常方便快捷。

进一步地,在货箱底板安装所述集装箱角件的旁侧还安装有加强横梁,同底盘横梁的安装方式,所述加强横梁的一端与第二围框或第四围框相连,另一端与最靠近第二围框的底板纵梁相连或最靠近第四围框的底板纵梁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纵梁的数量为两根。

进一步地,在每根底板纵梁朝向底板横梁的一侧沿底板纵梁的长度方向均安装有导向部件,导向部件可在货箱安装于车身底盘上时对货箱起到导向作用。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围框、第四围框及每根底板纵梁上均开设有两个叉车孔。

进一步地,至少在所述底板围框的四角处即相邻两个围框的相接处均安装有连接支板。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支板的一端从底板围框的底部伸出并沿底板围框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连接支板的的高度比底板围框的高度更高可使得将货箱卸下时,连接支板可对货箱起到支撑作用,避免货箱底板直接接触地面。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围框及第四围框上沿长度方向的中间安装有连接支板。

进一步地,所述货箱底板为焊接于货箱底部。

本实用新型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货箱底板,安装在货箱底部后可实现货箱与车身的可拆卸安装,从而在货箱装卸货物时,将货箱快速从车辆上卸下,再通过叉车将已完成装箱的货箱叉至底盘上安装,从而减少货箱在装卸过程中,车辆所等待的时间,从而提升车辆的工作效率,以适应城市快速物流的特点,且本实用新型的货箱底板可以匹配不同的货箱类型,包括平板,箱式,仓栅式均可,具体可根据货箱的尺寸适当缩放各部件尺寸,具有适用范围广、结构简单、实用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货箱底板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货箱底板中使用的集装箱角件的示意图;

图3为与本实用新型的集装箱角件相配合的集装箱转锁在解锁状态的主视图;

图4为沿图3中A-A线的剖视图;

其中,附图中的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

1-底板围框,2-底板纵梁,3-底板横梁,4-加强梁,5-集装箱角件,6-集装箱转锁,7-叉车孔,8-叉车轨道板,9-加强横梁,10-导向部件,11-连接支板,51-第一条形安装孔,52-第二条形安装孔,61-壳体,62-锁销,63-转盘,64-手柄,621-锁头,622-销杆,101-第一围框,102-第二围框,103-第三围框,104-第四围框,200-货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可拆卸式上装系统的货箱底板,焊接于货箱200底部,货箱底板由底板围框1、若干底板纵梁2及若干底板横梁3构成,底板围框1由依次首位相接的第一围框101、第二围框102、第三围框103及第四围框104构成,底板纵梁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围框101及第三围框103相连,底板横梁3设于底板纵梁2的两侧且底板横梁3的一端分别与第二围框102或第四围框104相连,与第二围框102相连的底板横梁3的另一端与最靠近第二围框102的底板纵梁2相连,与第四围框104相连的底板横梁3的另一端与最靠近第四围框104的底板纵梁2相连。

在相邻两底板纵梁2之间沿底板纵梁2长度方向横向布设有若干加强梁4,加强梁4的一端固定于一根底板纵梁2上,加强梁4的另一端固定于另一根底板纵梁2上。

在底板围框1内靠近底板围框1四角的位置各安装有一个固定于货箱底部的集装箱角件5,且在车身底盘上对应位置安装有与集装箱角件相匹配的集装箱转锁6。

在第二围框102、底板纵梁2及第四围框104上均对应开设有叉车孔7,在第二围框102及与最靠近第二围框102的底板纵梁2之间的叉车孔7处安装有叉车轨道板8,在第四围框104及与最靠近第四围框104的底板纵梁2之间的叉车孔7处安装有叉车轨道板8。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围框102、第四围框104及每根底板纵梁2上均开设有两个叉车孔7,即在货箱底板内设有两条相互平行的叉车轨道。

使用时,先将本实用新型的货箱底板固定于货箱底部,然后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货箱底板中的集装箱角件与车身底盘上的集装箱转锁的配合,从而将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货箱底板的货箱与车身底盘相连接,当需要将货箱从车上卸下时,可先解开集装箱角件与集装箱转锁,然后通过将叉车叉入货箱底板上的叉车孔7及叉车轨道板8内,从而将货箱从车身底盘上卸下,非常方便快捷。

具体的,如图2至图4所示,集装箱转锁6由壳体61、锁销62、转盘63及手柄64构成,其中,壳体61内沿长度方向设有贯穿的锁销62安装孔,锁销62由一体成型的锁头621及销杆622构成,锁头621呈棱锥形,且销杆622的端部穿过锁销62安装孔插接于转盘63上,手柄64安装于转盘63上。

集装箱角件5呈方块状,在集装箱角件5的底面开设有沿底面长度方向布设的第一条形安装孔51,在与底面相邻的四个侧面的任意两个相邻侧面上各开设有一个沿集装箱角件7高度方向布设的第二条形安装孔52。

连接集装箱转锁6与集装箱角件5时,先将集装箱转锁6的锁头621可插入集装箱角件5的第一条形安装孔51内,从而使得锁头621进入集装箱角件5的内腔,锁定时,通过手柄64带动锁杆及插入在集装箱角件5内的锁头621转动90°,使得锁头621的两个宽边转到壳体61的窄边的两侧,将集装箱转锁6与集装箱角件5锁定连接,从而实现转运托架与货箱的锁定,将完成货箱的安装。

若需要将货箱从车上拆卸下来时,再转动手柄64,并通过手柄64带动锁杆及插入在集装箱角件5内的锁头621再次转动90°,从而使得集装箱转锁6回到解锁状态,具体如图2及图3所示状态,则此时,可将集装箱转锁6的锁头621从集装箱角件5内抽出,再通过叉车将货箱从车身底盘上卸下即可,然后还可通过叉车将装好获取的货箱叉至车身底盘上进行安装,非常方便快捷。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在货箱底部安装集装箱角件的旁侧还安装有加强横梁9,同底盘横梁的安装方式,加强横梁9的一端与第二围框102或第四围框104相连,另一端与最靠近第二围框102的底板纵梁2相连或最靠近第四围框104的底板纵梁2相连。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底板纵梁2的数量为两根,且在每根底板纵梁2朝向底板横梁3的一侧沿底板纵梁2的长度方向均安装有导向部件10,导向部件10可在货箱安装于车身底盘上时对货箱起到导向作用。

其中,在底板围框1的四角处即相邻两个围框的相接处及第二围框102及第四围框104上沿长度方向的中间均安装有连接支板11,且连接支板11的一端从底板围框1的底部伸出并沿底板围框1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连接支板11的高度比底板围框1的高度更高可使得将货箱卸下时,连接支板11可对货箱起到支撑作用,避免货箱底板直接接触地面。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可拆卸式上装系统的货箱底板焊接固定于安装自卸车货箱底部,在货箱需要进行装卸时,可通过将可拆卸连接部件集装箱转锁6与集装箱角件5相分离,从而将货箱与车身底盘相分离,此时通过叉车将货箱从车身上卸下即可对货箱进行单独的装卸,然后再通过叉车将已经完成装卸的其他安装有本货箱底板的货箱安装在相应的车身底盘上,则车辆仅需等待装卸货箱的时间,而不需等待较长的货箱中货物装卸的时间即可再次进行工作,从而极大的提升了车辆的工作效率。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