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侧门窗框加强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59390发布日期:2019-02-22 22:40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侧门窗框加强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后侧门窗框加强组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加强窗框刚度的后侧门窗框加强组件。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后侧门窗框后加强板2′作为加强后侧门窗框刚度,防止车门抖动的重要零件,该零件一般重用L形的纵向截面结构,窗框后加强板2′固定在后侧门内板1′上,窗框后加强板2′水平壁端头与内板窗台加强板3′端头固定,但该传统结构存在如下问题:

1.窗框后加强板2′对整个车门后部的窗框刚度提升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对尺寸过大,设计有后部饰板或后部固定窗的车型,无法满足CAE要求的窗框刚度指标,会造成开关时的窗框抖动,以及窗框变形,密封失效漏水等问题。

2.后侧门外板与窗框后加强板2′之间没有连接关系,后侧门外板的抗凹性能不足,将导致油罐效应,行车时产生抖动异响,整车NVH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过外板窗台加强板与内板窗台加强板之间设置固定支架加强连接稳定性,提升车门窗框刚度,解决开关门抖动、变形后密封失效漏水问题的后侧门窗框加强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侧门窗框加强组件,包括窗框后加强板和固定支架,所述窗框后加强板和所述固定支架均固定在后侧门内板右端和后侧门外板右端之间,所述窗框后加强板下表面固定在后侧门内板右端上表面,所述窗框后加强板前侧左端部与内板窗台加强板右端固定,所述窗框后加强板前侧上侧横向固定有外板窗台加强板,所述固定支架垂直固定在所述窗框后加强板右端部与所述外板窗台加强板右端部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侧门窗框加强组件还可以是:

所述后侧门内板外侧边缘延伸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窗框后加强板外侧边缘延伸设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位置对应地固定在所述第一凸起部下表面,所述外板窗台加强板右端部横向延伸固定至对应的所述第二凸起部上表面上,所述固定支架垂直固定在所述外板窗台加强板右端下表面与所述窗框后加强板前侧右端上表面之间。

所述窗框后加强板纵向截面分别呈“L”形形状,所述窗框后加强板的水平壁左端部与所述内板窗台加强板右端部固定,所述固定支架垂直固定在所述外板窗台加强板右端下表面与所述窗框后加强板的水平壁右端上表面之间。

所述窗框后加强板的水平壁左端与所述内板窗台加强板右端通过焊接固定,所述固定支架底端垂直焊接固定在所述窗框后加强板前端的水平壁上表面上,所述固定支架顶端垂直焊接固定在对应的所述外板窗台加强板端部下表面上。

所述窗框后加强板上表面设有加强筋。

所述加强筋自所述窗框后加强板的水平壁向上纵向延伸至所述窗框后加强板的竖直壁上。

所述固定支架为U形支架,所述U形支架底端固定在所述窗框后加强板前侧上表面,所述U形支架顶端固定在所述外板窗台加强板右端下表面。

所述窗框后加强板上表面通过减震密封胶体与对应的后侧门外板下表面固定。

所述窗框后加强板上表面设有涂胶槽,所述减重密封胶体设置在所述涂胶槽内,所述窗框后加强板上表面通过所述涂胶槽和所述减重密封胶体与对应的后侧门外板下表面固定。

所述涂胶槽为两个,所述减重密封胶体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涂胶槽内,所述窗框后加强板上表面通过两个所述涂胶槽和对应的所述减重密封胶体与对应的后侧门外板下表面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侧门窗框加强组件,包括窗框后加强板和固定支架,所述窗框后加强板和所述固定支架均固定在后侧门内板右端和后侧门外板右端之间,所述窗框后加强板下表面固定在后侧门内板右端上表面,所述窗框后加强板前侧左端部与内板窗台加强板右端固定,所述窗框后加强板前侧上侧横向固定有外板窗台加强板,所述固定支架垂直固定在所述窗框后加强板右端部与所述外板窗台加强板右端部之间。这样,固定支架下端先固定到窗框后加强板上表面上,形成一个整体总成件,再将窗框后加强板下表面与后侧门内板右端上表面固定,窗框后加强板前侧左端与内板窗台加强板右端固定,固定支架顶端与外板窗台加强板下表面固定,而固定支架底端是固定在窗框后加强板上表面的,最后后侧门外板固定在外板窗台加强板和窗框后加强板最外侧,固定支架将后侧门内板和后侧门外板形成整体框架结构,当车门窗框处一侧发生碰撞,负载可以通过后侧门外板传递到窗框后加强板上,在从窗框后加强板传递到固定支架上,固定支架再次把负载通过外板窗台加强板传递到车门窗框的另一端,保证了负载顺畅的传输路径,防止负载着力过于集中,产生变形量过大,从而提升车门窗框刚度,并且外板窗台加强板端部与窗框后加强板之间设有固定支架,加强外板窗台加强板连接稳定性从而解决开关门抖动,变形后密封失效漏水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侧门窗框加强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外板窗台加强板与内板窗台加强板之间通过固定支架进一步加强连接稳定性,提升车门窗框刚度,解决开关门抖动、变形后密封失效漏水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后侧门窗框加强组件的示意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后侧门窗框加强组件与后侧门内板右端连接结构图该结构图左右端对称。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后侧门窗框加强组件纵向方位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后侧门窗框加强组件横向方位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后侧门窗框加强组件爆炸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后侧门窗框加强组件中窗框加强板总成示意图。

图号说明

10…窗框后加强板 101…水平壁 102…竖直壁

103…涂胶槽 104…第二凸起部 11…固定支架

12…加强筋 2…后侧门内板 20…第一凸起部

3…外板窗台加强板 4…内板窗台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的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侧门窗框加强组件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侧门窗框加强组件,请参考图1至图5所示,包括窗框后加强板10和固定支架11,所述窗框后加强板10和所述固定支架11均固定在后侧门内板2右端和后侧门外板右端之间,所述窗框后加强板10下表面固定在后侧门内板2右端上表面,所述窗框后加强板10前侧左端部与内板窗台加强板4右端固定,所述窗框后加强板10前侧上侧横向固定有外板窗台加强板,所述固定支架11垂直固定在所述窗框后加强板10右端部与所述外板窗台加强板3右端部之间。具体而言,固定支架11下端先固定到窗框后加强板10上表面上,形成一个整体总成件,再将窗框后加强板10下表面与后侧门内板2右端上表面固定,窗框后加强板10前侧左端与内板窗台加强板4右端固定,固定支架11顶端与外板窗台加强板3下表面固定,而固定支架11底端是固定在窗框后加强板10上表面的,最后后侧门外板固定在外板窗台加强板3和窗框后加强板10最外侧,固定支架11将后侧门内板2和后侧门外板形成整体框架结构,当车门窗框处一侧发生碰撞,负载可以通过后侧门外板传递到窗框后加强板10上,在从窗框后加强板10传递到固定支架11上,固定支架11再次把负载通过外板窗台加强板3传递到车门窗框的另一端,保证了负载顺畅的传输路径,防止负载着力过于集中,产生变形量过大,从而提升车门窗框刚度,并且外板窗台加强板3端部与窗框后加强板10之间设有固定支架11,加强外板窗台加强板3连接稳定性从而解决开关门抖动,变形后密封失效漏水问题。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外板窗台加强板3与内板窗台加强板4之间通过固定支架11进一步加强连接稳定性,提升车门窗框刚度,解决开关门抖动、变形后密封失效漏水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侧门窗框加强组件,请参考图1至图5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后侧门内板2外侧边缘延伸设有第一凸起部20,所述窗框后加强板10外侧边缘延伸设有第二凸起部104,所述第二凸起部104位置对应地固定在所述第一凸起部20下表面,所述外板窗台加强板3右端部横向延伸固定至对应的所述第二凸起部104上表面上,所述固定支架11垂直固定在所述外板窗台加强板3右端下表面与所述窗框后加强板10前侧右端上表面之间。这样,外板窗框后加强板10右端横向延伸固定至窗框后加强板10外侧边缘上的第二凸起部104上,固定支架11垂直固定在外板窗台加强板3右端与窗框后加强板10前侧左端之间,后侧门外板固定在对应的外板窗台加强板3上表面与第一凸起部20上表面和第二凸起部104上表面,固定支架11将后侧门内板2和后侧门外板形成一个封闭的框架结构,当车门窗框处一侧发生碰撞,负载可以通过后侧门外板传递到窗框后加强板10上,再传送到固定支架11上,固定支架11再次通过框架结构快速把负载传递到车门窗框的另一侧,进一步防止负载着力过于集中,产生变形量过大,从而提升车门窗框刚度,并且外板窗台加强板3端部与窗框后加强板10之间设有固定支架11,加强外板窗台加强板3连接稳定性从而解决开关门抖动,变形后密封失效漏水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侧门窗框加强组件,请参考图1至图5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窗框后加强板10纵向截面分别呈“L”形形状,所述窗框后加强板10的水平壁101左端部与所述内板窗台加强板4右端部固定,所述固定支架11垂直固定在所述外板窗台加强板3右端下表面与所述窗框后加强板10的水平壁101右端上表面之间。这样,窗框后加强板10纵向截面呈“L”形形状,固定支架11垂直固定在外板窗台加强板3右端下表面与窗框后加强板10水平壁101左端上表面之间,内板窗台加强板4右端与窗框后加强板10水平壁101左端固定,后侧门外板和后侧门内板2、外板窗台加强板3、内板窗框后加强板10与窗框后加强板10水平壁101及固定支架11形成一个框架结构,当车门窗框处一侧发生碰撞,负载通过后侧门内板2传递到窗框后加强板10上,再从窗框后加强板10上的水平壁101传送到固定支架11上,固定支架11再次通过框架结构快速把负载传递到车门窗框的另一侧,进一步防止负载着力过于集中,产生变形量过大,从而提升车门窗框刚度,并且外板窗台加强板3端部与窗框后加强板10之间设有固定支架11,加强外板窗台加强板3连接稳定性从而解决开关门抖动,变形后密封失效漏水问题。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窗框后加强板10的水平壁101左端与所述内板窗台加强板4右端通过焊接固定,所述固定支架11底端垂直焊接固定在所述窗框后加强板10前端的水平壁101上表面上,所述固定支架11顶端垂直焊接固定在对应的所述外板窗台加强板3端部下表面上。这样,窗框后加强板10的水平壁101左端与内板窗台加强板4右端通过焊接垂直固定,进一步保证窗框后加强板10水平壁101与内板窗台加强板4连接强度,固定支架11底端通过焊接垂直固定在对应的所述窗框后加强板10前端的水平壁101上表面上,进一步保证固定支架11底端与窗框后加强板10水平壁101上表面连接强度,固定支架11顶端通过焊接垂直固定在所述外板窗台加强板3右端部下表面,进一步保证固定支架11上端与外板窗台加强板3端部下表面连接强度,从而保证内板窗台加强板4、外板窗台加强板3及窗框后加强板10水平壁101和固定支架11接头强度,形成一个稳定的框架结构,保证负载在传递过程中不会发生连接失效,避免影响负载传输过程中路径不通畅等问题。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窗框后加强板10上表面设有加强筋12。这样,加强筋12特征具有加强刚度作用,进一步加强窗框刚度,在满足窗框刚度CAE指标前体下,有效将窗框后加强板10料厚减薄,从零件结构上实现轻量化设计。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加强筋12自所述窗框后加强板10的水平壁101向上纵向延伸至所述窗框后加强板10的竖直壁102上。这样,加强筋12从窗框后加强板10的水平壁101一直向上纵向延伸至窗框后加强板10的竖直壁102上,窗框后加强板10水平壁101一直贯穿至竖直壁102上,有效保证窗框后加强板10竖直壁102和水平壁101的整体连接刚度,进一步加强窗框刚度,在满足窗框刚度CAE指标前体下,有效将窗框后加强板10料厚减薄t=1.4mm改成t=1.0mm,进一步从零件结构上实现轻量化设计。

实用新型的一种后侧门窗框加强组件,请参考图1至图5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固定支架11为U形支架,所述U形支架底端固定在所述窗框后加强板10前侧上表面,所述U形支架顶端固定在所述外板窗台加强板3右端下表面。这样,固定支架11为U形支架,通过U形支架将后侧门内板2和后侧门外板紧固连接,提升侧门窗框刚度,解决开关门窗框抖动以及变形密封失效后漏水问题。

实用新型的一种后侧门窗框加强组件,请参考图1至图5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窗框后加强板10上表面通过减震密封胶体与对应的后侧门外板下表面固定。这样,窗框后加强板10上通过减震密封胶体与后侧门外板连接,减震密封胶体经烘烤硬化后可加强后侧门外板强度,解决抗凹不足,行车抖动问题。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窗框后加强板10上表面设有涂胶槽,所述减重密封胶体设置在所述涂胶槽103内,所述窗框后加强板10上表面通过所述涂胶槽103和所述减重密封胶体与对应的后侧门外板下表面固定。这样,窗框后加强板10通过涂胶槽103将减震密封胶体与后侧门外板连接,涂胶槽103保证减震密封胶体与后侧门外板充分接触,减震密封胶通过烘烤硬化后形成稳定的减震密封胶体来加强后侧门外板刚度,进一步保证抗凹性,防止行车过程中窗框抖动。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涂胶槽为两个,所述减重密封胶体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涂胶槽103内,所述窗框后加强板10上表面通过两个所述涂胶槽103和对应的所述减重密封胶体与对应的后侧门外板下表面固定。这样,在窗框后加强板10上设置两个涂胶槽103,两个涂胶槽103更加保证减震密封胶体与后侧门外板充分接触,加强窗框后加强板10与后侧门外板的连接稳定性。

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