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吸附式主动散热的后视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7864发布日期:2019-01-02 22:20阅读:37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吸附式主动散热的后视镜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载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载吸附式主动散热的后视镜装置。



背景技术:

后视镜是驾驶员坐在驾驶室座位上直接获取汽车后方、侧方和下方等外部信息的工具。为了驾驶员操作方便,防止行车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身安全,各国均规定了汽车上必须安装后视镜,且所有后视镜都必须能调整方向。后视镜有一个视界的问题,也就是指镜面所能够反映到的范围。业界有视界三要素的提法,即驾驶者眼睛与后视镜的距离;后视镜的尺寸大小和后视镜的曲率半径。这三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当后视镜的距离和尺寸相同时,镜面的曲率半径越小,镜面反映的视界越大。当镜面的曲率半径相同时,镜面的尺寸越大,镜面反映的视界越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了提供更加多样的功能,现在出现一种智能内后视镜设备,智能后视镜通常是指汽车的智能后视镜,其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独立的运行空间,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导航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并可以通过WIFI或者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同时可以提供行车记录、GPS定位、电子测速提醒、倒车可视、实时在线影音娱乐等功能的智能化的汽车后视镜。智能后视镜具有优秀的操作系统、可自由安装的各类软件、触屏式操作感这三大特性,能够提供语音控制、导航、超速提醒、行车记录和实时在线的视听等驾驶汽车时的安全和娱乐功能。

而现在这种集成多种电子设备的智能后视镜设备,通常会随着驾驶时间而一直运行,如果是长距离驾驶,则导致该设备长时间运行,同时就会产生过多的热量。现在还有些后视镜集成了行车记录仪的功能,同样需要长时间运行,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现有的智能后视镜设备并没有设置主动散热设备,导致该设备在长期运行后因为发热容易影响设备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因为长期运行产热热量影响设备运行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能够提供较好的主动散热功能使得设备能够稳定长时间运行的后视镜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载吸附式主动散热的后视镜装置,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外壳和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吸附在挡风玻璃内侧上部;所述外壳包括相互扣合固定的前体和后壳,前体一侧设有带有屏幕的镜面玻璃,且前体内部设有与屏幕连接的主板;所述后壳内设有空腔并在后壳远离前体一侧设有开口A,在开口A处设有将开口完全覆盖扣合的后盖;在空腔内底部设有风扇限位槽和与风扇限位槽连通的散热片限位槽;在风扇限位槽内设有与主板连接的散热风扇,在散热片限位槽上设有与主板发热部位贴合的散热鳍片;在后盖上设有对应散热风扇的进风口和对应散热鳍片的出风口。首先,本装置包括三个相互扣合的部分,其中主体是用来放置主要的电子设备的框架,其靠近后壳一侧设有开口便于主板与散热鳍片连接。所述后盖与后壳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后壳的空腔内底部设有螺柱用来承接螺纹杆。所述的散热风扇是通过正面中心区域吸入空气然后向侧面四周甩出,也就是说空气从进风口垂直于后盖进入后壳中然后以平行于空腔底面的方向朝向散热鳍片运动,将从主板传导过来的热量带出从而达到散热效果。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在现有的智能后视镜上添加有主动散热装置,并对其外壳和部件设置位置进行设计,而对于其原本的主板和电子设备并未作出限定或者优化,直接采用现有技术,故对于其电子设备和所具备的功能在这里不作限定,同时也不作详述。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座上设有球销,在后壳背面上设有与球销配合连接的球碗。所述的球销和球碗能够提供平面360°的转动功能,同时还能够进行空间角度调节,从而便于调节后视镜的角度。一般在球碗内设有转动阻尼,使得后视镜只是在收到车内传递过来的震动外力时,不会发生偏转,只有添加一定的外力才能使其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球碗一侧设有沉槽并在沉槽内配合有用来夹住球销端部的膨大端且在球碗饶球销转动时提供阻尼的阻尼块;所述阻尼块包括软质可形变的球槽段和设置在远离球销一端的硬质的固定段;沉槽内侧壁上设有卡槽,在球槽段外壁上设有与卡槽配合卡接的凸块;在固定段上设有通孔,所述球碗上设有与通孔对应的固定孔,通过向固定孔内插入且贯穿整个通孔的螺栓进行限位。这里对球碗的结构进行优化限定,其中与球销配合卡接限位的是阻尼块,其采用硬质高分子材料,具有较高的耐磨和防腐效果,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同时又能够提供一定的阻尼。也就是说所述阻尼块为可拆卸结构,在使用一点时间磨损较为严重且无法提供有效的阻尼效果后,可直接更换阻尼块,便于后期维护使用。所述的凸块具有一定的卡接限位效果,但为了提高固定效果,通过设有硬质的固定段能够提供较好的固定效果。将阻尼块塞入沉槽内并使固定段插入沉槽内底部设有用来容纳固定段的凹槽内,且两侧的凸块能够卡入卡槽内,再将螺栓插入通孔内进行固定,从而将阻尼块限制在沉槽内,保证外壳与固定座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座为L型板材结构,在与球销固定面垂直一侧设有弧面槽,并在弧面槽内设有吸盘,所述吸盘后侧设有螺杆,在弧面槽中心处设有贯穿该侧固定座的螺孔,所述螺杆与螺孔配合并穿过螺孔在远离弧面槽一侧端部设有转柄,通过转动转柄使得吸盘沿螺杆轴线方向往复运动达到吸附或脱离吸附的效果。所述的吸盘是一种平面硅胶或者橡胶材质的结构,通过向内转动螺杆使得吸盘背面端部被拉入弧面槽中,而吸盘侧边被弧面槽抵住,使得整个吸盘底面向内凹陷形成锥形结构,从而具有吸附效果。而通过向外转动螺杆使得吸盘底面向外侧突出从而使其脱离吸附面,类似吸盘挂钩的原理。

进一步的,在固定座设有转柄一侧面上设有与固定座滑动连接的滑盖。所述滑盖能够将转柄隐藏,在使用时,通过滑动滑盖使得转柄露出即可进行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空腔中心设有将空腔分隔为两个散热区域的引流板;每个散热区域内均设有风扇限位槽和散热片限位槽;在后盖中部设有与引流板对应的出风口,所述引流板两侧均设有垂直于散热风扇形成的气流方向的弧面,通过弧面向气流引入出风口处排出后壳。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鳍片包括平行于气流方向的至少两个竖板和设置在相邻竖板之间的散热柱。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口外侧设有将气流导向与散热风扇进风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引流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通过设有的主动散热的散热风扇和散热鳍片结构能够有效的提高整个智能后视镜电子设备的散热效果,同时通过可拆卸的结构设计,便于后期的维护和管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后壳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后盖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壳侧面带有球碗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座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不带有球碗的外壳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座,2-前体,3-后壳,4-空腔,5-后盖,6-风扇限位槽,7-散热片限位槽,8-散热风扇,9-散热鳍片,10-进风口,11-出风口,12-球销,13- 球碗,14-沉槽,15-阻尼块,151-球槽段,152-固定段,16-凸块,17-通孔,18- 螺栓,19-弧面槽,20-吸盘,21-螺杆,22-转柄,23-滑盖,24-引流板,25-引流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的一种车载吸附式主动散热的后视镜装置,如图1、图2和图3 所示,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外壳和固定座1,所述固定座1吸附在挡风玻璃内侧上部;所述外壳包括相互扣合固定的前体2和后壳3,前体2一侧设有带有屏幕的镜面玻璃,且前体2内部设有与屏幕连接的主板;所述后壳3内设有空腔 4并在后壳3远离前体2一侧设有开口A,在开口A处设有将开口完全覆盖扣合的后盖5;在空腔4内底部设有风扇限位槽6和与风扇限位槽6连通的散热片限位槽7;在风扇限位槽6内设有与主板连接的散热风扇8,在散热片限位槽 7上设有与主板发热部位贴合的散热鳍片9;在后盖5上设有对应散热风扇8的进风口10和对应散热鳍片9的出风口11。

其原理为:本实施例包括三个相互扣合的部分,其中主体是用来放置主要的电子设备的框架,其靠近后壳3一侧设有开口便于主板与散热鳍片9连接。所述后盖5与后壳3通过螺栓18固定连接,在后壳3的空腔4内底部设有螺柱用来承接螺纹杆。所述的散热风扇8是通过正面中心区域吸入空气然后向侧面四周甩出,也就是说空气从进风口10垂直于后盖5进入后壳3中然后以平行于空腔4底面的方向朝向散热鳍片9运动,将从主板传导过来的热量带出从而达到散热效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限定,所述固定座1上设有球销12,在后壳3背面上设有与球销12配合连接的球碗13。所述的球销12和球碗13能够提供平面360°的转动功能,同时还能够进行空间角度调节,从而便于调节后视镜的角度。一般在球碗13内设有转动阻尼,使得后视镜只是在收到车内传递过来的震动外力时,不会发生偏转,只有添加一定的外力才能使其转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限定,如图3、图4和图5 所示,所述球碗13一侧设有沉槽14并在沉槽14内配合有用来夹住球销12端部的膨大端且在球碗13饶球销12转动时提供阻尼的阻尼块15;所述阻尼块15 包括软质可形变的球槽段151和设置在远离球销12一端的硬质的固定段152;沉槽14内侧壁上设有卡槽,在球槽段151外壁上设有与卡槽配合卡接的凸块 16;在固定段152上设有通孔17,所述球碗13上设有与通孔17对应的固定孔,通过向固定孔内插入且贯穿整个通孔17的螺栓18进行限位。

而固定座1为L型板材结构,在与球销12固定面垂直一侧设有弧面槽19,并在弧面槽19内设有吸盘20,所述吸盘20后侧设有螺杆21,在弧面槽19中心处设有贯穿该侧固定座1的螺孔,所述螺杆21与螺孔配合并穿过螺孔在远离弧面槽19一侧端部设有转柄22,通过转动转柄22使得吸盘20沿螺杆21轴线方向往复运动达到吸附或脱离吸附的效果。所述的吸盘20是一种平面硅胶或者橡胶材质的结构,通过向内转动螺杆21使得吸盘20背面端部被拉入弧面槽19 中,而吸盘20侧边被弧面槽19抵住,使得整个吸盘20底面向内凹陷形成锥形结构,从而具有吸附效果。而通过向外转动螺杆21使得吸盘20底面向外侧突出从而使其脱离吸附面,类似吸盘20挂钩的原理。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限定,在固定座1设有转柄 22一侧面上设有与固定座1滑动连接的滑盖23。所述滑盖23能够将转柄22隐藏,在使用时,通过滑动滑盖23使得转柄22露出即可进行操作。所述空腔4 中心设有将空腔4分隔为两个散热区域的引流板24;每个散热区域内均设有风扇限位槽6和散热片限位槽7;在后盖5中部设有与引流板24对应的出风口11,所述引流板24两侧均设有垂直于散热风扇8形成的气流方向的弧面,通过弧面向气流引入出风口11处排出后壳3。所述散热鳍片9包括平行于气流方向的至少两个竖板和设置在相邻竖板之间的散热柱。所述出风口外侧设有将气流导向与散热风扇8进风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引流罩25。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