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液晶多媒体组合仪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72508发布日期:2019-06-21 23:34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全液晶多媒体组合仪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液晶多媒体组合仪表。



背景技术: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车载音响领域,传统的汽车机械仪表及多媒体已经渐渐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尤其是新能源电动汽车,包括电量、电压、电流、速度、里程等大量车辆状态信息需要显示,传统的机械仪表已无法满足显示需求。另外,传统的汽车机械仪表和多媒体的零部件较多,例如传统汽车机械仪表一般由透明仪表面罩、前壳、主壳体、仪表刻度盘、指针、复位钮、主板等部件构成,传统多媒体一般由塑胶前壳、按键、旋钮、液晶屏、压屏支架、显示板、主板、功放板、接口板、主机箱体、左/右安装支架等部件构成,装配工序复杂,开发成本、生产成本高,以致于安装车载仪表及多媒体的整体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全液晶多媒体组合仪表,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构成部件,简化生产组装工序,降低整体成本,降低故障率,而且还提供了一种一体式、纯平面的外形结构,提高新颖性和直观性,满足大量车辆状态信息显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全液晶多媒体组合仪表,包括:

面壳,所述面壳整体上呈长条形结构;

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安装于所述面壳的正面,且所述显示屏的边沿抵接所述面壳的正面的边沿;所述显示屏包括仪表显示屏、多媒体显示屏和触摸屏,所述仪表显示屏和所述多媒体显示屏横向并列设置,所述仪表显示屏和所述多媒体显示屏均为液晶显示屏,所述触摸屏覆盖所述仪表显示屏和所述多媒体显示屏的表面,用于通过触摸操控所述仪表显示屏和所述多媒体显示屏的窗口界面;

显示板,所述显示板设于所述面壳的背面,所述显示板分别连接所述仪表显示屏和所述多媒体显示屏,所述显示板具有插接头;以及

盖体,所述盖体封装所述面壳的背面,所述插接头穿出所述盖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与传统的汽车机械仪表及多媒体分开装配的设置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全液晶多媒体组合仪表通过呈长条形结构的面壳、显示板、包括仪表显示屏、多媒体显示屏和触摸屏的显示屏以及盖体相配合设置,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车载电脑的构成部件,简化生产组装工序,降低整体成本,降低故障率,而且还提供了一种一体式、纯平面的外形结构,通过触摸方式调出实时状态信息的多个显示窗口,同时显示的数值更具体、直观,能够满足新能源电动汽车等汽车的大量车辆状态信息显示,新颖性和直观性性更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面壳包括支撑框架和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整体上呈平面网格状分布于所述支撑框架内,所述加强筋抵接所述显示屏的背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整体上呈方形网格平面网格状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框架和所述加强筋为一体成型的结构,整体强度高,可满足承载双显示屏一端重量要求以及汽车中控台的固定要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面壳为铝压铸件。采用铝材料压铸成型,可使其外形可以做到轻薄,且强度好,以进一步满足承载双显示屏一端重量要求以及汽车中控台的固定要求,以在保证显示效果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整个全液晶多媒体组合仪表的尺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屏通过螺钉固定到所述面壳的正面;所述显示板通过螺钉固定到所述面壳的背面;所述盖体通过螺钉固定到所述面壳的背面,便于快速组装整个全液晶多媒体组合仪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液晶多媒体组合仪表还包括用于对所述面壳的边沿部位进行固定的卡扣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扣组件包括卡扣座和卡扣;所述卡扣座包括底板和设于所述底板的V形凸起,所述底板通过螺栓结构固定到所述面壳的背面,所述V形凸起的两外侧壁设有卡槽;所述卡扣整体呈V形结构,所述卡扣的两内侧壁设有卡板;卡接时,所述卡板插入所述卡槽,保证固定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以所述面壳的背面所在平面为基准,所述卡扣组件的隆起高度大于所述插接头的高度,便于将整个全液晶多媒体组合仪表安装固定到汽车的中控台上。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全液晶多媒体组合仪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全液晶多媒体组合仪表的正面结构和背面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全液晶多媒体组合仪表的面壳结构意图;

图4为图1中全液晶多媒体组合仪表的显示屏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全液晶多媒体组合仪表的卡扣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00、全液晶多媒体组合仪表,110、面壳,111、加强筋,120、显示屏,122、仪表显示屏,123、多媒体显示屏,124、触摸屏,130、显示板,131、第一插接头,132、第二插接头,140、后盖,150、卡扣组件,151、卡扣座,152、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一实施方式的全液晶多媒体组合仪表100,包括面壳110、显示屏120、显示板130和盖体140。

在本实施方式中,面壳110整体上呈长条形结构。显示屏120安装于面壳110的正面,且显示屏120的边沿抵接面壳110的正面的边沿。显示屏120包括仪表显示屏122、多媒体显示屏123和触摸屏124,仪表显示屏122和多媒体显示屏123横向并列设置,仪表显示屏122和多媒体显示屏123均为液晶显示屏120,触摸屏124覆盖仪表显示屏122和多媒体显示屏123的表面,用于通过触摸操控仪表显示屏122和多媒体显示屏123的窗口界面。显示板130设于面壳110的背面,显示板130分别连接仪表显示屏122和多媒体显示屏123,显示板130具有插接头。盖体140封装面壳110的背面,插接头穿出盖体140。

与传统的汽车机械仪表及多媒体分开装配的设置方式相比,本实施方式的全液晶多媒体组合仪表100通过呈长条形结构的面壳110、显示板130、包括仪表显示屏122、多媒体显示屏123和触摸屏124的显示屏120以及盖体140相配合设置,仪表显示屏122和多媒体显示屏123均为液晶显示屏,不仅可以有效减少车载电脑的构成部件,简化生产组装工序,降低整体成本,降低故障率,而且还提供了一种一体式纯平面的外形结构,通过触摸方式调出实时状态信息的多个显示窗口,同时显示的数值更具体、直观、清晰,能够满足新能源电动汽车等汽车的大量车辆状态信息显示,新颖性和直观性更好。

请进一步结合图3,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面壳110包括支撑框架和加强筋111。支撑框架整体上成长方形结构,加强筋111整体上呈平面网格状分布于支撑框架内,加强筋111抵接显示屏120的背面,以提高支撑强度。优选地,加强筋111整体上呈方形网格平面网格状分布,便于开设布设线路用的通孔。

更优选地,包括支撑框架和加强筋的面壳110为一体成型的结构,整体强度高,可满足承载双显示屏的重量要求以及汽车中控台的固定要求。面壳110的材质可选择铝材质压铸成型,为铝压铸件。采用铝材料压铸成型,可使其外形可以做到轻薄,且强度好,以进一步满足承载双显示屏的重量要求以及汽车中控台的固定要求,以在保证显示效果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整个全液晶多媒体组合仪表的厚度尺寸。

请进一步结合图4,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屏120中仪表显示屏122和多媒体显示屏123横向并列设置,触摸屏124粘接仪表显示屏122和多媒体显示屏123,从而形成一体式的全贴合双屏,可让屏表面为纯平面外形,新颖、美观,呈现大屏显示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屏120通过螺钉固定到面壳110的正面。显示板130通过螺钉固定到面壳110的背面。盖体140通过螺钉固定到面壳110的背面,从而便于快速组装整个全液晶多媒体组合仪表100,降低装配成本。

请进一步结合图5,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全液晶多媒体组合仪表100还包括用于对面壳110的边沿部位进行固定的卡扣组件150。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板130的插接头包括第一插接头131和第二插接头132,用于连接具有程序控制器的主机和充电电源,从而实现对汽车各项性能参数的实时监测。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140优选为电解亚铅镀锌钢板制备而成,厚度约为0.5mm,防锈耐腐蚀。

卡扣组件150包括卡扣座151和卡扣152。其中,卡扣座151包括底板和设于底板的V形凸起,底板通过螺栓结构固定到面壳110的背面,V形凸起的两外侧壁设有卡槽。卡扣152整体呈V形结构,卡扣152的两内侧壁设有卡板。卡接时,卡板插入卡槽,保证固定效果。

优选地,包括底板和V形凸起的卡扣座151为一体成型的结构,整体强度大。更优选地,以面壳110的背面所在平面为基准,卡扣组件150的隆起高度大于插接头的高度,便于将整个全液晶多媒体组合仪表100安装固定到汽车的中控台上。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