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新型梭车的驻车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73232发布日期:2019-09-29 14:37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新型梭车的驻车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井下运输设备,特别是一种用于新型梭车的驻车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煤矿资源整合的进一步延伸,我国大型煤矿的机械化、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现有使用连续掘采机的后续设备中梭车是重要的设备,主要功能是将连续掘采出的煤装入其料内并运行给料破碎机的受料端,所以梭车的行走,转向,卸料就成为十分重要的技术,目前梭车主要工作为连续掘采机的后续工作,经常在工作环境恶劣,巷道空间狭窄,要求转弯半径小,工作路面为未硬化路面的条件下工作,由于梭车本身的整车长度较长自重较大等诸多因素,不能使梭车在巷道内自如的转动,这样给梭车的正常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不能满足矿上使用要求,给梭车行走造成了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性能好的用于新型梭车的驻车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用于新型梭车的驻车保护装置,包括行车制动装置和驻车制动装置,行车制动装置为设置在每个车轮的轮边自带湿式制动器,包括弹簧制动和行车制动液压解除腔;驻车制动装置为设置在液压行走轮的轮边自带湿式制动器,包括弹簧制动和驻车制动液压解除腔;

其特点是:

设有与行车制动液压解除腔相通的行车液压油管、与驻车制动液压解除腔相通的驻车液压油管,行车液压油管与驻车液压油管并联连接在充液管上;

充液管与油箱之间设有充液阀和高压齿轮泵,充液阀、高压齿轮泵和油箱之间通过注油管连接,在充液管上装有蓄能器;

行车液压油管上设有行车制动阀,驻车液压油管上设有驻车制动阀,驻车制动阀与驻车制动液压解除腔之间的驻车液压油管上设有一个驻车保护阀;

行车制动阀、驻车制动阀和驻车保护阀的回油管分别与油箱相通。

进一步地,行车制动阀为踏板式制动阀。

进一步地,驻车制动阀为手柄式制动阀。

进一步地,充液阀、行车制动阀、驻车制动阀和驻车保护阀驻车制动阀为电磁阀。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采集驻车后驻车制动液压解除腔内液压油的压力变化,电磁阀断电、驻车制动阀压力变化自动回位,把驻车制动液压解除腔中液压油放回油箱,确保驻车制动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新型梭车的驻车保护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以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构成对其权利的限制。

一种用于新型梭车的驻车保护装置,包括行车制动装置和驻车制动装置,行车制动装置为设置在每个车轮的轮边自带湿式制动器,包括弹簧制动和行车制动液压解除腔;驻车制动装置为设置在液压行走轮的轮边自带湿式制动器,包括弹簧制动和驻车制动液压解除腔;

设有与行车制动液压解除腔相通的行车液压油管2、与驻车制动液压解除腔相通的驻车液压油管9,行车液压油管2与驻车液压油管9并联连接在充液管7上;

充液管7与油箱4之间设有充液阀6和高压齿轮泵5,充液阀6、高压齿轮泵5和油箱4之间通过注油管3连接,在充液管7上装有蓄能器8;

行车液压油管2上设有行车制动阀1,驻车液压油管9上设有驻车制动阀10,驻车制动阀10与驻车制动液压解除腔之间的驻车液压油管9上设有一个驻车保护阀12;

行车制动阀1、驻车制动阀10和驻车保护阀12的回油管11分别与油箱4相通。

行车制动阀1为踏板式制动阀。

驻车制动阀10为手柄式制动阀。

充液阀6、行车制动阀1、驻车制动阀10和驻车保护阀12为电磁阀。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高压齿轮泵5输出高压液压油,通过充液阀6向蓄能器8内充高压液压油,当蓄能器8内高压液压油到设定值时,高压齿轮泵5和充液阀6停止工作。行车制动压力是98bar,行车制动工作原理是蓄能器8内高压液压油通过行车制动阀1减压到98bar,减压后的液压油进入轮边行车制动液压解除腔;驻车制动工作原理:蓄能器8内高压液压油通过驻车制动阀10减压后液压油压力24.5bar,减压后的液压油通过驻车制动保护阀10到达轮边驻车制动液压解除腔,驻车解除;驻车制动保护实现原理是,当梭车工作结束后整车断电、电磁阀断电,驻车手柄打到驻车位置,电磁阀断电后回位,驻车制动液压解除腔内的压力油通过电磁阀A口到达T口,因为驻车制动手柄回到驻车位置,这时蓄能器8内的高压液压油无法到达驻车保护阀12,驻车保护阀12因为没有高压油自动回位,这时驻车制动液压解除腔内的液压油通过驻车保护阀12和电磁阀全部放回油箱4,这样确保梭车驻车安全,即使在坡道上也不会出现溜坡现象,为梭车行走工作提供了保障。

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所有煤矿井下液压行走设备,适应煤矿井下空气湿度较大,光线不足,噪音较大等恶劣工作环境,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增加车辆操作的安全性,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