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65299发布日期:2020-07-04 04:40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机动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调节装置(kraftfahrzeug-verstellungseinrichtung),该机动车调节装置设置为,包括驱动元件(antriebselement)、第一功能元件(erstesfunktionselement)和第二功能元件(zweitesfunktionselement),该第一功能元件可以通过驱动元件从功能开始和/或停止起点(funktionstartendenund/oderstoppendenanfangsstellung)移出并移回该起点,该第二功能元件可以在功能开始和/或停止起点和功能开始和/或停止终点(funktionstartendenund/oderstoppendenendstellung)之间运动,其中驱动元件以机械方式可操作地连接到第一功能元件,并且当其从起始位置(ausgangsstellung)运动到中间位置(zwischenstellung)的过程中使第一功能元件从功能开始和/或停止起点移出。



背景技术:

这种机动车调节装置例如已由de102015122993a1公开,其具有驱动元件,用于使以第一功能元件的方式设置的照相机单元在作为起始位置的静止位置(ruhestellung)和图像捕获位置(bilderfassungsstellung)之间运动。以第二功能元件的方式设置的盖板(abdeckklappe)可枢转地安装在机动车调节装置的壳体上并且覆盖壳体的开口。盖板通过铰接式连接与照相机单元运动耦合,使得当照相机单元从静止位置运动到图像捕获位置的过程中,盖板会枢转打开,而当照相机单元移回到静止位置的过程中,盖板会枢转关闭。照相机单元和盖板的运动耦合导致了运动过程的不利限制,因为照相机单元和盖板的运动由于耦合而只能同时发生,这影响了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灵活性,因此只能用于特殊的照相机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以结构简单的方式提供一种改进的机动车调节装置,该机动车调节装置显著地更灵活并且不仅可以用于照相机系统。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具有技术方案1的特征的机动车调节装置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包括:驱动元件,不可转动地连接到固定的驱动轴,并且可以在起始位置和末端驱动位置之间运动;第一功能元件,可以通过该驱动元件从功能开始和/或停止起点移出并再次返回该起点;中间元件,绕固定的旋转轴可转动地安装在基准位置和末端操作位置之间,并且可通过驱动元件而运动;以及第二功能元件,可通过中间元件在功能开始和/或停止起点与功能开始和/或停止终点之间运动,其中驱动元件设置为,在其从起始位置运动到末端驱动位置的过程中通过中间位置,其中驱动元件以机械方式可操作地连接到第一功能元件,并且设置为,当其从起始位置运动到中间位置的过程中使第一功能元件从功能开始和/或停止起点移出,其中驱动元件与中间元件运动耦合,并且设置为,当其从中间位置运动到末端驱动位置的过程中使中间元件从基准位置运动到末端操作位置,并且其中中间元件以机械方式可操作地连接到第二功能元件,并且设置为,当其从基准位置运动到末端操作位置的过程中使第二功能元件从功能开始和/或停止起点运动到功能开始和/或停止终点。在本发明的意义上,功能元件应理解为在机动车中实现某种功能的任何类型的元件。因此,就本发明而言,功能元件可以是例如盖元件或锁定机构等部件(例如旋转闩锁或棘爪),在盖元件的情况下其运动会将开口打开或关闭,或者在锁定机构的情况下其运动例如导致解锁过程。

本发明的有利的和合乎目的的改进和发展由其他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动车调节装置,其可以灵活地用于多种应用。驱动元件以如下方式连接到中间元件,即,在驱动元件从其中间位置运动到末端驱动位置的过程中使中间元件从基准位置运动到末端操作位置,因此第二功能元件保持在其起始位置,直到驱动元件到达其中间位置为止。另一方面,在驱动元件从其起始位置运动到末端驱动位置的过程中使第一功能元件移出起始位置。因此,根据本发明,相对于第一功能元件的运动,第二功能元件在不同的时间运动。当第二功能元件的运动开始时,第一功能元件的运动可以停止。然而,在本发明的意义上,可以理解,当驱动元件从中间位置运动到末端驱动位置的过程中,第一功能元件和第二功能元件也可以同时运动。因此可以从以下事实中看出本发明的思想:借助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可以通过仅具有一个驱动元件的第一功能元件和第二功能元件来实现在时间上相互协调的运动过程和/或事件,其中该运动过程同时发生和/或具有时间延迟。

在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驱动元件具有与驱动轴成径向距离的驱动销,中间元件具有与旋转轴成径向距离的引导凹口,并且驱动销可运动地设置在引导凹口中。因此,驱动销在引导凹口内被可靠地引导,从而驱动元件的运动被传递至该驱动销。

为了实现相对于另一个元件的在时间上协调的运动过程和/或事件,在根据本发明在机动车调节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中,中间元件的引导凹口具有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其中第一凹部相对于驱动元件的驱动轴具有恒定的半径,第二凹部相对于驱动元件的驱动轴具有增大的半径。也可以是,第二凹部具有增大的线性轮廓或恒定的线性轮廓。第二凹部尤其可以具有设置为具有增大的半径的混合轮廓和/或增大的线性轮廓和/或恒定的线性轮廓的区段。

关于在时间上协调的运动过程和/或事件,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当驱动元件从起始位置运动到中间位置的过程中,驱动销沿第一凹部运动,并且当驱动元件从中间位置运动到末端驱动位置运动的过程中,驱动销沿第二凹部运动且中间元件绕旋转轴转动。因此,只有当驱动元件从中间位置运动到末端驱动位置时,驱动元件才会使中间元件的运动过程开始。

为了提高紧凑性,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机动车调节装置还具有第一耦合元件,其中该第一耦合元件绕第一固定枢轴可枢转地安装于静止位置和末端位置之间,第一耦合元件将驱动元件以机械方式可操作地连接到第一功能元件。

关于时间上协调的运动过程和/或事件,优选驱动元件在从其起始位置运动到中间位置的过程中使第一耦合元件从静止位置运动到末端位置,其中驱动元件具有设置为与驱动轴成径向距离的驱动凹口,第一耦合元件具有与第一枢轴成径向距离的耦合销,耦合销在驱动凹口内可运动地设置。

为了控制运动过程,在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驱动元件的驱动凹口具有第一驱动凹部和第二驱动凹部,第一驱动凹部相对于驱动轴具有减小的半径,第二驱动凹部相对于驱动轴具有恒定的半径。也可以是,第一驱动凹部可以具有降低/减小的线性轮廓或恒定的线性轮廓。特别地,第一驱动凹部可以具有设置为具有降低/减小的半径的混合轮廓和/或降低/减小的线性轮廓和/或恒定的线性轮廓的区段。

关于第一功能元件的时间上受控制的运动,该第一功能元件通过第一耦合元件以机械方式可操作地连接到驱动元件,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当驱动元件从起始位置运动到中间位置的过程中,耦合销沿第一驱动凹部运动,当驱动元件从中间位置运动到末端驱动位置的过程中,耦合销沿第二驱动凹部运动且第一耦合元件绕第一固定枢轴转动。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在结构上尤其优选第一耦合元件设置为具有第一杆臂和第二杆臂,在第一杆臂的端部设置了耦合销,耦合凸起从第一功能元件突出,耦合凸起的端部可转动地支撑在固定翼轴上,并且可转动地连接至第二杆臂。

也可以是,第一耦合元件具有第一杆元件和第二杆元件,其中第一杆元件绕第一固定杆转轴可转动地安装,第二杆元件绕第二固定杆转轴可转动地安装,其中第一杆元件具有第一杆臂和第二杆臂,其中耦合销设置于第一杆臂上,在第二杆臂的端部设置有杆运动销,并且其中第二杆元件可转动地连接到第一功能元件,并且具有对杆运动销进行引导的杆凹口,杆凹口与第二固定杆转轴成径向距离。

也可以是,第一功能元件具有运动引导凸起,该运动引导凸起可运动地设置在运动引导凹口中,运动引导凹口形成为固定设置的长孔。

也可以是,第一杆元件具有第三杆臂,在第三杆臂中形成有长孔,从第一功能元件突出的运动引导凸起在长孔中被可运动地引导。

关于在时间上协调的运动过程和/或事件,根据本发明,第一耦合元件设置为,在其从静止位置运动到末端位置的过程中使第一功能元件从功能开始和/或停止起点运动到终点。

也可以是,在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中,第一耦合元件作为杆元件具有第一杆臂以及第二杆臂,其中在第一杆臂的端部形成有耦合销,在第二杆臂形成有长孔,从第一功能元件突出的运动引导凸起可运动地设置在长孔中。

关于在时间上并行的运动,在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机动车调节装置还具有运动杆,其第一纵向端可转动地连接到中间元件,并且其第二纵向端可转动地连接到第一功能元件。以这种方式,第一功能元件的运动过程和/或事件不再仅取决于第一耦合元件,而是还取决于中间元件。

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耦合元件在其从静止位置运动到末端位置的过程中使第一功能元件从功能开始和/或停止起点运动到中间功能位置,其中运动杆设置为,当中间元件从基准位置运动到末端操作位置的过程中使第一功能元件从中间功能位置运动到末端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紧凑性通过如下设置得以提高,即,机动车调节装置还具有第二耦合元件,该第二耦合元件绕第二固定枢轴可枢转地安装于静止位置和末端位置之间,第二耦合元件使中间元件以机械方式可操作地连接到第二功能元件。

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二耦合元件经由设置为与第二固定枢轴成径向距离的铰接点而可转动地连接到第二功能元件。因此,第二耦合元件的运动可以引起第二功能元件的运动。

对于在时间上协调的运动过程和/或事件,根据本发明,中间元件在从基准位置运动到末端操作位置的过程中使第二耦合元件从静止位置运动到末端位置,其中第二耦合元件设置为,在其从静止位置运动到末端位置的过程中使第二功能元件从功能开始和/或停止起点运动到功能开始和/或停止终点。

关于强制性的对运动的引导,在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耦合元件具有耦合凹口,该耦合凹口与第二固定枢轴成径向距离,中间元件具有中间元件销,该中间元件销与旋转轴成径向距离且可运动地设置在耦合凹口中。

为了能够实现两个机动车调节装置的不同的运动过程和/或事件,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二耦合元件的耦合凹口具有第一耦合凹部和第二耦合凹部,第一耦合凹部相对于第二固定枢轴具有增大的半径。

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优选当中间元件从基准位置运动到末端操作位置的过程中,中间元件销沿第一驱动凹部运动且第二耦合元件从静止位置转动到末端位置。

为了保护机动车调节装置不受污物和环境影响,在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至少驱动元件和中间元件安装在保护壳体内,或者盖元件设置在驱动元件的侧面且至少侧向覆盖驱动元件、中间元件和第二功能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紧凑构造也可以是,第一功能元件绕功能元件枢轴可枢转地安装,功能元件枢轴相对于固定驱动轴可相对运动。以这种方式,第一功能元件不仅可以可旋转或可枢转地安装,而且还可以平移运动。

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可以辅助对第二功能元件的运动的引导,其中机动车调节装置还具有引导杆,该引导杆可转动地安装在固定的引导转轴上并且可转动地连接到第二功能元件。

最后,在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功能元件形成为盖板,第二功能元件形成为照相机或照相机托架,处于起始位置的盖板覆盖照相机或照相机托架,以保护照相机或照相机托架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且照相机或照相机托架在起始位置处以受保护的方式设置于盖板后,其中盖板在末端位置使用于照相机的拍摄区域敞开,并且照相机或照相机托架设置在拍摄区域的末端位置。

不言而喻,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不仅可以在各情况下指定的组合中使用前述的以及将后述的特征,还可以将这些特征以其他方式进行组合或者单独使用它们。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权利要求书限定。

本发明的其他细节、特征和优点在以下结合附图进行说明,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的且优选的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局部透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驱动元件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驱动元件的侧视透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一耦合元件的透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中间元件的俯视图。

图7是图6的中间元件的侧视透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二耦合元件的侧视透视图。

图9a是设置在起始位置的驱动元件和设置在静止位置的第一耦合元件的侧视图。

图9b是本发明的具有如图9a设置的驱动元件和耦合元件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侧视图。

图9c是设置在基准位置(grundstellung)的中间元件(zwischenelement)和设置在静止位置的第二耦合元件的侧视图,其中中间元件和第二耦合元件分别设置在如图9b所示位置。

图10a是从其起始位置移出的驱动元件和第一耦合元件的侧视图。

图10b是本发明的具有如图10a设置的驱动元件和耦合元件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侧视图。

图10c是设置在其基准位置的中间元件和设置在其静止位置的第二耦合元件的侧视图。

图11a是运动到其中间位置的驱动元件和设置在末端位置的第一耦合元件的侧视图。

图11b是本发明的具有如图11a设置的驱动元件和耦合元件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侧视图。

图11c是设置在其基准位置的中间元件和设置在其静止位置的第二耦合元件的侧视图。

图12a是从其中间位置移出的驱动元件和设置在其末端位置的第一耦合元件的侧视图。

图12b是本发明的具有如图12a设置的驱动元件和耦合元件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侧视图。

图12c是从其基准位置移出的中间元件和从其静止位置移出的第二耦合元件的侧视图。

图13a是设置于末端驱动位置(endantriebsstellung)的驱动元件和设置于其末端位置(endlagenstellung)的第一耦合元件的侧视图。

图13b是本发明的具有如图13a设置的驱动元件和耦合元件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侧视图。

图13c是设置于末端驱动位置的中间元件和设置于末端位置的第二耦合元件的侧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图15是图14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侧视图。

图16是图14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一耦合元件的侧视图。

图17是图14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二耦合元件的透视图。

图18是图14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一功能元件的透视图。

图19是图14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驱动元件、中间元件以及第一耦合元件的详细视图。

图20是图14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侧视透视图,其中省略了某些部件。

图21a是图14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透视图,其中驱动元件设置在起始位置。

图21b是图21a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侧视图。

图22a是图14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透视图,其中驱动元件设置在中间位置。

图22b是图22a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侧视图。

图23a是图14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透视图,其中驱动元件设置在末端驱动位置。

图23b是图23a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侧视图。

图24是图14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另一侧视图,其中驱动元件设置在起始位置。

图25是图14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另一侧视图,其中驱动元件设置在中间位置。

图26是图14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另一侧视图,其中驱动元件设置在末端驱动位置。

图27是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图28是图27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透视图。

图29是图27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一耦合元件的侧视图。

图30是图27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二耦合元件的透视图。

图31是图27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一、第二功能元件以及第一、第二耦合元件的侧视图,其中第一耦合元件设置在静止位置,第二耦合元件设置在静止位置。

图32是图27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一、第二功能元件以及第一、第二耦合元件的侧视图,其中第一耦合元件设置在末端位置,第二耦合元件设置在静止位置。

图33是图27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一、第二功能元件以及第一、第二耦合元件的侧视图,其中第一耦合元件设置在末端位置,第二耦合元件设置在末端位置。

图34是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图35是图34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透视图。

图36是图34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一耦合元件的第一杆元件(ersteshebelelement)的侧视图。

图37是图34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一耦合元件的第二杆元件(zweiteshebelelement)的侧视图。

图38是图34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一功能元件的侧视图。

图39是图34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侧视图,其中机动车调节装置的驱动元件设置在起始位置。

图40是图34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侧视图,其中机动车调节装置的驱动元件设置在中间位置。

图41是图34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侧视图,其中机动车调节装置的驱动元件设置在末端驱动位置。

图42是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图43是图42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透视图。

图44是图43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一耦合元件和第一功能元件的侧视图。图45a是图42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二功能元件、中间元件和第二耦合元件的侧视图,其中第二功能元件设置在起始位置。

图45b是图42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一功能元件、驱动元件和第一耦合元件的侧视图,其中第一功能元件设置在起始位置。

图46a是图42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二功能元件、中间元件和第二耦合元件的侧视图,其中第二功能元件设置在起始位置。

图46b是图42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一功能元件、驱动元件和第一耦合元件的侧视图,其中第一功能元件设置在中间功能位置(zwischenfunktionsstellung)。

图47a是图42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二功能元件、中间元件和第二耦合元件的侧视图,其中第二功能元件设置在从起始位置移出后的位置。

图47b是图42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一功能元件、驱动元件和第一耦合元件的侧视图,其中第一功能元件设置在中间功能位置。

图48a是图42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二功能元件、中间元件和第二耦合元件的侧视图,其中第二功能元件设置在末端位置。

图48b是图42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一功能元件、驱动元件和第一耦合元件的侧视图,其中第一功能元件设置在末端位置。

图49是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透视图。

图50是图49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局部透视图。

图51是图49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第二耦合元件、中间元件、驱动元件和第一耦合元件的侧视图。

图52a是图49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侧视图,其中驱动元件设置在起始位置。

图52b是当驱动元件设置在起始位置时中间元件和第二耦合元件的侧视图。

图53a是图49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侧视图,其中驱动元件设置在中间位置。

图53b是当驱动元件设置在中间位置时中间元件和第二耦合元件的侧视图。

图54a是图49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侧视图,其中驱动元件设置在从中间位置移出后的位置。

图54b是当驱动元件设置在从中间位置移出后的位置时中间元件和第二耦合元件的侧视图。

图55a是图49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侧视图,其中驱动元件设置在末端驱动位置。

图55b是当驱动元件设置在末端驱动位置时中间元件和第二耦合元件的侧视图。

只要在下面的不同实施方式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它们就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或部件,因此对一个实施方式的元件或部件的唯一描述也适用于其他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机动车调节装置(kraftfahrzeug-verstellungseinrichtung)1的第一实施方式,图2表示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1的透视图。图1和图2所示的机动车调节装置1包括驱动元件(antriebselement)2、第一功能元件(erstesfunktionselement)3、中间元件4(zwischenelement)以及第二功能元件(zweitesfunktionselement)5。驱动元件2连接到固定的驱动轴6(antriebsachse)并安装在其上,从而驱动元件2不可转动(drehfest)地连接到驱动轴6,该驱动轴6又可以例如由电动机驱动。第一功能元件3可以借助于驱动元件2运动,从而驱动元件2还以机械方式可操作地连接到中间元件4,使得驱动元件2使第一功能元件3和中间元件4都运动。中间元件4绕固定的旋转轴8(rotationsachse)可转动地安装,该安装例如可以在承载部件7上实现,如图15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所示,并且适用于图1至图55b所示的所有示例性实施方式。承载部件7还可以附接到机动车的车身(karosserie)或其他位置。可以借助于驱动元件2运动的中间元件4与第二功能元件5运动耦合,使得第二功能元件5可以借助于中间元件4运动。

就本发明而言,功能元件3、5应被理解为在机动车中实现某种功能的任何类型的部件。因此,就本发明而言,功能元件可以是例如盖元件或锁定机构等部件(例如旋转闩锁或棘爪),在盖元件的情况下其运动会将开口打开或关闭,或者在锁定机构的情况下其运动例如导致解锁过程。根据功能元件3、5的位置,可以开始和/或停止所期望的功能。在图1至图55b中,第一功能元件3被设置为盖板(abdeckklappe)9,而第二功能元件5被设置为照相机托架10。如上所述,本发明不限于这两个部件(盖板9和照相机托架10)。更确切地说,本发明的思想是基于盖板9和照相机托架10来阐明的,据此可见,在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1中,可以仅通过单个驱动元件2实现在时间上相互协调的第一功能元件3和第二功能元件5的运动过程和/或事件,其中该运动过程同时发生和/或具有时间延迟。

从图1和图2还可以看出,驱动元件2没有直接连接到第一功能元件3或盖板9。更确切而言,第一耦合元件11绕第一固定枢轴(ersteortsfesteschwenkachse)12可枢转地安装,并且将驱动元件2以机械方式可操作地连接到第一功能元件3,其中还能够在承载部件7上实现固定安装。此外,第二功能元件5也没有直接连接到中间元件4,而是通过第二耦合元件(zweiteskopplungselement)14进行连接,该第二耦合元件14绕第二固定枢轴15可枢转地安装,并且将中间元件4以机械方式可操作地连接到第二功能元件5。第二枢轴15同样也可以固定地安装在承载部件7上。在本发明的意义上,固定是指这些轴不相对于机动车调节装置1的可运动部件运动,而是代表机动车调节装置1的部件的固定点。应当注意,在图1至图55b的各实施方式所示的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1中,可以省略第一耦合元件11和第二耦合元件(zweitekopplungselement)14其理由在于,还可以想到,驱动元件2可以直接连接到第一功能元件3,并且中间元件4可以直接连接到第二功能元件5。但是,通过两个耦合元件11、14可以实现紧凑的安装空间,从而两个耦合元件11、14提供了有利的杠杆比,通过该杠杆比,两个功能元件3、5的运动过程可以及时相互协调,必要时还可以加速或减速。

在图3至图8中以不同的视图分别表示机动车调节装置1的各个部件。如图3和图4所示,驱动元件2是盘状的。驱动元件2具有驱动销(antriebszapfen)16,该驱动销16与驱动轴6成径向距离。形成为与驱动轴6成径向距离的驱动销16从驱动元件2的第一侧面2a突出并且平行于驱动轴6延伸。图6和图7所示的中间元件4具有引导凹口17,其形成为与旋转轴8成径向距离。可以沿引导凹口17运动的驱动销16设置在引导凹口17中,该引导凹口17形成为与旋转轴8成径向距离。中间元件4的引导凹口17具有第一凹部(erstenausnehmungsabschnitt)17a和第二凹部(zweitenausnehmungsabschnitt)17b。第一凹部17a相对于驱动元件2的驱动轴6具有恒定的半径18。换句话说,第一凹部17a沿半径18延伸,该半径18与驱动轴6有关。该恒定的半径18对应于驱动轴6和驱动销16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看出,第一凹部17a代表了驱动销16的中值半径,从而驱动销16的运动不会引起中间元件4的任何运动。另一方面,第二凹部17b具有比恒定半径18大的半径19,使得驱动销16在其运动期间压靠在第二凹部17b的边缘上,并使得中间元件4绕旋转轴8转动。也可以是,第二凹部17b具有增大的线性轮廓(verlauf)或恒定的线性轮廓。第二凹部17b尤其可以具有设置为具有增大的半径的混合轮廓和/或增大的线性轮廓和/或恒定的线性轮廓的区段(abschnitt)。

如图5所示,第一耦合元件11具有耦合销(kopplungszapfen)20。耦合销20形成为在第一耦合元件11上与第一枢轴12成径向距离。如图3和图4所示,驱动元件2在与第一侧面2a相反的侧面2b上具有驱动凹口(antriebsausnehmung)21。第一耦合元件11的耦合销20可运动地设置在驱动元件2的驱动凹口21中。如图3所示,驱动元件2的驱动凹口21具有第一驱动凹部21a和第二驱动凹部21b。第一驱动凹部21a形成为具有比驱动轴6小的半径,而第二驱动凹部21b形成为相对于驱动轴6具有恒定的半径。因此,第一驱动凹部21a具有比驱动轴6小的半径。也可以是,第一驱动凹部21a具有倾斜的线性轮廓或者具有恒定的线性轮廓。特别地,第一驱动凹部21a可以具有设置为具有减小的半径的混合轮廓和/或减小的线性轮廓和/或恒定的线性轮廓的区段。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耦合元件11设置为多部分杆机构(mehrteiligehebelmechanik),该多部分杆机构可转动地连接到第一功能元件3或盖板9。更准确而言,第一功能元件3绕功能元件枢轴(funktionselement-schwenkachse)25可枢转地安装,功能元件枢轴25可相对于固定驱动轴6相对运动。然而,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没有提供杆机构的精确设置,其理由在于,第一耦合元件具有多种设置,这些多种设置是其他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主题,将在下面进行说明。更确切地说,将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基础上给出所有部件的协同作用的概述,而不涉及第一耦合元件11的具体构造。

如图1和图2的概貌所示,第二耦合元件14通过铰接点(gelenkpunkt)22可转动地连接到第二功能元件5,铰接点22与第二固定枢轴(zweitenortsfestenschwenkachse)15成径向距离。为了连接到中间元件4,第二耦合元件14具有耦合凹口(kopplungsausnehmung)23。如图2和图8所示,耦合凹口23与第二固定枢轴15成径向距离。第二耦合元件14的耦合凹口23具有第一耦合凹部(erstenkopplungsausnehmungsabschnitt)23a和第二耦合凹部(zweitenkopplungsausnehmungsabschnitt)23b。第一耦合凹部23a具有比第二固定枢轴15大的半径。此外,中间元件4形成有中间元件销(zwischenelementzapfen)24,该中间元件销24设置为与旋转轴8成径向距离并且可运动地设置在耦合凹口23中。以下,参照图9a至图13c,对机动车调节装置1的各个部件的协同作用进行说明,其中驱动元件2、第一功能元件3、中间元件4、第二功能元件5、第一耦合元件11以及第二耦合元件14的协同作用在图1至图55b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是相同的,因此对于图14至图55b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参考上面和下面针对图1至图13c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说明。

图9a、9b和9c示出了侧视图,其中驱动元件2设置在起始位置。在驱动元件2处于起始位置时,第一耦合元件11处于静止位置,第一功能元件3处于起始位置,中间元件4处于基准位置,第二耦合元件14处于静止位置,第二功能元件5处于起始位置。第一功能元件3和/或第二功能元件5的起始位置是功能开始或停止的位置。由于图1至图55b中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涉及机动车的照相机系统,其中第一功能元件3设置为盖板9,第二功能元件5设置为照相机托架10,因此对于特定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一功能元件3的起始位置是盖板9关闭例如车身中的开口的位置,第二功能元件5的起始位置是照相机托架10缩回到车身内且盖板9后面的位置。在静止位置,第一耦合元件11的耦合销20设置在驱动凹口21(antriebsausnehmung)的第一驱动凹部(erstenantriebsausnehmungsabschnitt)21a的止动端21c(anschlagsende),而驱动元件2的驱动销16设置在引导凹口(führungsausnehmung)17的第一凹部(erstenausnehmungsabschnitt)17a的止动端17c。此外,中间元件销24设置在耦合凹口(kopplungsausnehmung)23的第一耦合凹部(erstenkopplungsausnehmungsabschnitt)23a的止动端23c。

参考图10a、10b和10c,现在例如启动电动机,以带动驱动元件2的驱动轴6转动,由此,连接到电动机的驱动轴6使驱动元件2逆时针转动(参见图10a中的箭头26)。通过驱动元件2的该运动,驱动凹口21的第一驱动凹部21a的边缘压靠在第一耦合元件11的耦合销20上,由此第一耦合元件11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设置为双臂杆(zweiarmigerhebel)或角度杆(winkelhebel)且绕第一枢轴12顺时针枢转(参见图10b中的箭头27)。通过该枢转运动,第一耦合元件11的杆机构使第一功能元件3的功能元件枢轴25运动。换句话说,第一耦合元件11使盖板9的功能元件枢轴25在驱动轴6的方向上运动,其中图9a至图13c未示出的引导装置也使盖板9例如绕功能元件枢轴25逆时针枢转或摆动(参见图10b中的箭头28)。当驱动元件2移出其起始位置时,驱动销16沿中间元件4的引导凹口17的第一凹部17a运动。由于引导凹口17的第一凹部17a相对于驱动轴6具有恒定的半径18,因此驱动销16以中值半径进行运动,使得中间元件4在驱动元件2的该运动期间保持在其基准位置不动。由此,在驱动元件2的该运动期间,第二耦合元件14也保持在其静止位置,并且第二功能元件5在静止状态下设置在其起始位置。

参照图11a、11b和11c,现在驱动元件2设置在中间位置。在驱动元件2处于中间位置时,第一耦合元件11设置在末端位置。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当第一耦合元件11处于末端位置时,第一功能元件3运动到末端位置。如图11b所示,在第一耦合元件11从静止位置运动到末端位置的过程中,第一耦合元件11将第一功能元件3或盖板9枢转到末端位置(参见图11b),并且摆动至将开口打开为止,从而能够通过位于照相机支架10上的照相机进行拍照。特别地,在驱动元件2处于中间位置时,第一耦合元件11的耦合销20设置在从第一驱动凹部21a到第二驱动凹部21b的过渡处。在驱动元件2处于中间位置时,第二功能元件5或照相机托架10仍设置在起始位置,因为在驱动元件2处于中间位置时,驱动元件2的驱动销16设置在从中间元件4的第一凹部17a到第二凹部的过渡处(见图11c),从而中间元件4仍设置在基准位置,这也可以从中间元件销24仍设置于第一耦合凹部23a的止动端23c不动这一事实中看出。因此,第二耦合元件14仍设置在静止位置。

图12a、12b和12c示出了驱动元件2被电动机驱动到从中间位置向末端驱动位置(例如图13a所示)的方向运动后的位置。在驱动元件2的该运动期间,第一耦合元件11保持在其末端位置,使得第二驱动凹部21b运动越过耦合销20。由于第二驱动凹部21b具有恒定的半径,所以第一耦合元件11保持在其末端位置不动,由此第一功能元件3也保持在其末端位置(见图12b)。耦合销20在第二驱动凹部21b中的设置表示第一功能元件3在其末端位置的一种锁定方式,其理由在于,耦合销20在第二驱动凹部21b内的设置使得第一功能元件3不能运动回到其起始位置。当耦合销20设置在第二驱动凹部21b内时,第二驱动凹部21b阻止第一功能元件3返回其起始位置的运动。当驱动元件2从中间位置向末端驱动位置运动的过程中,驱动销16进一步压靠在第二凹部17b的边缘上,并且在第二凹部17b的止动端17d处于图12c所示的位置。此时,驱动销16垂直于中间元件4的旋转轴8设置,如图12c中以虚线示出的竖直线(vertikale)29所示。此外,当驱动元件2从中间位置向末端驱动位置运动的过程中,中间元件4的中间元件销24压靠在耦合凹口23的第一耦合凹部23a的边缘(参见图12c),从而第二耦合元件14绕第二枢轴15顺时针转动(参见图12c中的箭头30)。第二耦合元件14的枢转运动还引起第二功能元件5的运动,使得第二功能元件5移出其起始位置。特别地,如图13b所示,第二耦合元件14从静止位置向其末端位置运动,第二功能元件5或照相机支架10朝远离(wegweisende)驱动轴6的方向运动。

在图13a、13b和13c中,驱动元件2现在已经到达其末端驱动位置。第一耦合元件11设置在其末端位置,使得第一功能元件3仍设置在其末端位置,即,盖板9设置在打开位置。当驱动元件2从图12a所示位置运动到图13a所示末端驱动位置的过程中,驱动销16继续压靠在第二凹部17b的边缘上。然而,驱动销16从第二凹部17b的止动端17d朝第一凹部17a的方向移回,而驱动销16保持在第二凹部17b中,并且中间元件4继续绕旋转轴8逆时针转动。当驱动元件2从中间位置运动到末端驱动位置的过程中,中间元件4执行一种翻转从而在驱动元件2的该运动期间,驱动销16越过竖直线29。因此,驱动元件2使中间元件4运动到末端操作位置(endbetriebsstellung)。由于中间元件4在其末端驱动位置的转动,中间元件销24压靠在第二耦合元件14的耦合凹口23的边缘,使得中间元件4的中间元件销24使第二耦合元件绕第二枢轴15顺时针枢转并到达第二耦合凹部23b(参见图13c)。中间元件4运动而使第二耦合元件14运动到图13b和13c所示的末端位置,从而第二功能元件5由于第二耦合元件14和第二功能元件5之间的机械方式的可操作的连接而运动到图13b所示的末端位置。当第二功能元件5处于该末端位置时,现在第二功能元件5进一步运动远离驱动元件2的驱动轴6。设置为照相机托架10的第二功能元件5没入(taucht)设置为盖板9的第一功能元件3的下方,并到达能够拍摄机动车外部区域的位置。

为了将第一功能元件3和第二功能元件5移回到它们各自的起始位置,驱动元件2绕驱动轴6顺时针转动,从而上述运动过程颠倒并且所有部件返回其如图9a、9b和9c所示的起始位置。

因此,参照图9a至图13c,机动车调节装置1的各个部件的协同作用具有这样的效果,即,第一功能元件3可以通过驱动元件2从功能开始和/或停止起点移出并返回该起点。中间元件4可转动地安装在其基准位置和其末端操作位置之间而与驱动元件2运动耦合,从而第二功能元件5可通过中间元件4在功能开始和/或停止起点与功能开始和/或停止终点之间运动。驱动元件2设置为当其从起始位置运动到末端驱动位置的过程中通过中间位置,并且以机械方式可操作地连接到第一功能元件3,使得在驱动元件2从起始位置运动到中间位置的过程中,第一功能元件3从功能起始和/或停止起点移出。然而,驱动元件2还以如下方式与中间元件4运动耦合,即,当驱动元件2从中间位置运动到末端驱动位置的过程中,使中间元件4从基准位置运动到末端操作位置。中间元件4还与第二功能元件5以机械方式可操作地连接,使得中间元件4在从其基准位置运动到末端操作位置(endbetriebsstellung)的过程中使第二功能元件5从功能开始和/或停止起点运动到功能开始和/或停止终点。当驱动元件2从起始位置运动到中间位置的过程中,驱动销16沿第一凹部17a运动,并且当驱动元件2从中间位置运动到末端驱动位置的过程中,驱动销16沿第二凹部17b运动且中间元件4绕旋转轴8转动。第一耦合元件11在驱动元件2和第一功能元件3之间提供机械方式的可操作的连接。驱动元件2设置为,当其从起始位置运动到中间位置的过程中使第一耦合元件11从静止位置运动到末端位置。相应地,当驱动元件2从起始位置运动到中间位置的过程中,耦合销20沿第一驱动凹部21a运动,并且当驱动元件2从中间位置运动到末端驱动位置的过程中,耦合销20沿第二驱动凹部21b运动且第一耦合元件11绕第一固定枢轴12转动。最后,第二耦合元件14在中间元件4和第二功能元件5之间建立机械方式的可操作的连接。中间元件4设置为,当其从基准位置运动到末端操作位置的过程中使第二耦合元件14从静止位置运动到末端位置,并且第二耦合元件14设置为,在其从静止位置运动到末端位置的过程中使第二功能元件5从功能开始和/或停止起始位置运动到功能开始和/或停止终点。为此目的,当中间元件4从基准位置运动到末端操作位置的过程中,中间元件销24沿第一驱动凹部23a运动,并且第二耦合元件14从静止位置转动到末端位置。

图14至图26表示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1的第二实施方式。从图14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机动车调节装置1设置在承载部件7的后面并固定在其上,其中,承载部件7包括紧固支架7a,机动车调节装置1通过该承载部件7固定在车身壁(karosseriewandung)7b的后侧。第一功能元件3在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被设置为照相机系统(前视或后视照相机系统)的盖板9,用于关闭车身壁7b中的开口7c(参见例如图21a)而使车身壁7b后的照相机系统免受外部天气的影响,或者用于将该开口7c打开(例如参见图23a)而使照相机系统可以拍摄机动车前方或后方的外部区域。为了使相当于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1的照相机系统或者照相机系统的照相机能够拍摄外部区域,盖板9必须将开口7c打开。因此,设置为盖板9的第一功能元件3的功能是将开口7c关闭或打开。因此,功能开始起点被定义为第一功能元件3或盖板9将开口7c关闭的位置,从而实现关闭开口7c的功能以及对照相机系统或机动车调节装置1的保护。功能停止终点是第一功能元件3或盖板9将开口7c打开的位置。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设置为照相机支架10的第二功能元件5被设置在车体壁7b后面的受保护的静止位置,其功能是用于拍摄机动车的外部区域。因此,将功能开始起点定义为第二功能元件5或照相机托架10以受保护的方式设置在车体壁7b后面的位置。于是功能停止终点是第二功能元件3或照相机托架10从开口7c伸出的位置,在该位置可以拍摄机动车的外部。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1,能够以在时间上协调的方式执行用于改变第一功能元件3和第二功能元件5的位置的运动过程。对于图14至图26中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这意味着第一功能元件3首先向车身壁7b的后面运动,从而开口7c被打开。然后,第二功能元件5向开口7c的方向运动并且至少部分地从开口7c伸出,以便能够拍摄机动车的外部区域。因此,第一功能元件3的运动过程至少部分地在第二功能元件5的运动过程之前发生,因为还可以想到,在第二功能元件5运动之前,第一功能元件3已将开口部分地打开。当第一功能元件3向车身壁7b后面运动的过程中,第二功能元件5然后也可以同时运动,从而第一和第二功能元件3、5的运动过程至少部分地同时发生。

在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4、图15、图19和图20所示,驱动元件2和中间元件4被固定在紧固支架7a上的保护壳体31完全密封。驱动轴6仅部分地从保护壳体31突出并且例如可以连接到电动机,以使驱动元件2从起始位置转动到末端驱动位置并转回到起始位置。此外,第一耦合元件11和第二耦合元件14仅部分地设置在盖元件31(abdeckungselement)内,设置在保护壳体31内的部分如图15和图19所示。第二耦合元件14的设置在盖元件31内的部分经由第二枢轴15连接到位于盖元件31外的部分,其中该第二枢轴15被引导穿过盖元件31的壁(wandung)中的开口,如图15至图20所示。第二耦合元件14的设于盖元件31外的部分是u形的(参见例如图17和图20),u的两个支脚在其自由端分别具有铰接点(gelenkpunkt)22,第二耦合元件14通过铰接点22与第二功能元件5或照相机支架10可转动地连接。第一耦合元件11设置为多个部分,并且包括第一杆元件(ersteshebelelement)32和第二杆元件(zweiteshebelelement)33。第一杆元件32设置为具有两个臂,并且绕第一固定杆旋转轴(erstehebeldrehachse)32a可转动地安装,第一杆旋转轴32a对应于第一枢轴12(参见例如图16)。通过设置为具有两个臂,第一杆元件32具有第一杆臂(erstehebelarm)32b和第二杆臂(zweitehebelarm)32c,耦合销20形成在第一杆臂32b上,第二杆臂32c具有杆运动销(hebelbewegungszapfen)32d。第一杆臂32经由杆运动销32d与第二杆元件33运动耦合,第一杆臂32可相对于第二杆臂33转动。第二杆元件33绕第二固定杆旋转轴(zweiteortsfestehebeldrehachse)33a可转动地安装,并且也设计为双臂杆的形式。第二杆元件33的第一杆臂33b经由功能元件枢轴25可转动地连接到第一功能元件3,例如图16所示。在第二杆元件33的第二杆臂33c中形成有杆凹口(hebelausnehmung)33d,该杆凹口33d设置为相对于第二固定杆旋转轴33a径向地偏离,并且第一杆元件32的杆运动销32d在该杆凹口33d中被可运动地引导。当第一杆元件32绕第一杆旋转轴32a或第一枢轴12转动时,杆运动销32d压靠在杆凹口33d的边缘上且在杆凹口33d中运动,从而第二杆元件33绕其杆旋转轴33a转动,进而绕功能元件枢轴25运动,其中该功能元件枢轴25不是固定的而是相对于驱动轴6可相对运动。在第一杆元件32完全设置在保护壳体31内的期间,第二杆元件33中,第二杆臂33c设置在保护壳体31的内部,而第一杆臂33b设置在保护壳体31的外部。第一杆臂33b和第二杆臂33c经由第二杆旋转轴33a不可转动地连接。为了使盖板9或第一功能元件3能够摆动(ausgeschwenkt),第一功能元件3具有运动引导凸起(bewegungsführungsansatz)34,该运动引导凸起34从第一功能元件3的翼部(klappenabschnitt)垂直地突出。运动引导凹口(bewegungsführungsausnehmung)35还形成在紧固支架7a上,并且设置为从第二功能元件5侧面延伸。从而运动引导凸起34可运动地设置在运动引导凹口35中,该运动引导凹口35被设置为紧固支架7a上的固定的长孔(langloch)36,如图20所示。长孔36形成有孔状的扩宽部(verbreiterung)37,该扩宽部37用于确保附着在运动引导凸起34上的污物能够与扩宽部37分离,从而有利地确保了对运动引导凸起34进行引导的功能。

将在以下进行说明的图21a至图26表示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1的功能。在图21a、21b以及图24c中,驱动元件2处于其起始位置,此时第一耦合元件11处于其静止位置,耦合销20设置在驱动元件2的止动端21c,第一功能元件3或盖板9处于其起始位置,车身壁7b中的开口7c被关闭(参见图21a),中间元件4处于其基准位置,此时驱动元件2的驱动销16抵靠在中间元件17的止动端17c,第二耦合元件14处于其静止位置,中间元件4的中间元件销24抵靠在第二耦合元件14的止动端23c;第二功能元件或照相机支架10处于其静止位置,此时照相机支架10设置于盖板9后面的非使用位置(也参见图9a、9b和9c,对于第二实施方式也是如此)。特别地,如图21b所示,照相机托架10通过单臂引导杆39(einarmigenführungshebel)可枢转地安装。从而引导杆39引导第二功能元件5或照相机支架10的运动。引导杆39通过其自由杆端可转动地连接到第二功能元件5,由此引导杆39经由固定的第二杆旋转轴33a可转动地安装在例如承载部件7上。

驱动轴6被驱动,使得驱动元件2逆时针转动并到达图22a、22b以及图25所示的中间位置。此时,第一功能元件3已经到达其末端位置,盖板9将开口7c打开并且在车身壁7b的后面枢转。在驱动元件2处于中间位置时,第一耦合元件11的耦合销20位于从第一驱动凹部21a到第二驱动凹部21b的过渡处,驱动元件2使第一杆元件32绕第一枢轴12或第一杆旋转轴32a转动,从而使第一耦合元件11设置在其末端位置。通过第一杆元件32的转动,杆运动销32d压靠在第二杆元件33的杆凹口33d的边缘,从而使第二杆元件32绕第二杆旋转轴33a转动。通过该转动,第二杆元件33的第一杆臂33b向第一杆元件32的第二杆臂32c运动,使得功能元件枢轴25进一步朝驱动轴6的方向运动。第二功能元件5或照相机托架10仍设置在起始位置。在驱动元件2处于起始位置时功能元件枢轴25与驱动轴6之间的距离38a大于在驱动元件2处于中间位置时功能元件枢轴25与驱动轴6之间的距离38b(见图25)。

如图23a、23b和图26所示,当驱动轴6被进一步驱动时,驱动元件2从其中间位置到达其末端驱动位置。在该运动期间,第一耦合元件11和第一功能元件5保持在上述位置。而在驱动元件2的该运动期间,驱动销16压靠在中间元件4的引导凹口17的边缘上,并且使中间元件4相对于图26绕旋转轴8逆时针转动。在中间元件4的该转动期间,中间元件销24压靠在耦合凹口23的边缘,从而使第二耦合元件14相对于图26绕第二枢轴15顺时针枢转。第二耦合元件14因此朝第一耦合元件11的第二杆元件33的第一杆臂33b的方向运动,从而使第二耦合元件14设置在其末端位置。在第二耦合元件14设于末端位置时,第二功能元件5到达其末端位置,此时照相机支架10朝开口7c的方向运动并且至少部分地从开口7c伸出。在驱动元件2设于中间位置时功能元件枢轴25与铰接点22之间的距离40a大于在驱动元件2设于末端驱动位置时功能元件枢轴25与铰接点22之间的距离40b(参见图22c)。如图14至图26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第一耦合元件11的特殊设置在于,只需很小的杆路径就能够快速对传动作出响应。

图27至图33表示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1的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不设置保护壳体,从而实现结构的简化,有助于实现第三实施方式的机动车调节装置的成本节约。在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耦合元件11的第二杆元件33现在被设置为一体的双臂杆,其中第一杆臂33b和第二杆臂33c被设为一体(参见图29),而不是如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那样由不可转动的一个互联(verbindung,在该情况下是指第二杆元件33的第二杆转轴33a)将彼此连接而成。对图16的说明(其中示出了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一耦合元件11的后视图)也适用于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耦合元件11。图29表示第一耦合元件11的正视图。由于省略了保护壳体31,第二耦合元件14(参见图30)也具有更简单的设置,但是仍然具有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已知的形状。图27和图28表示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机动车调节装置1的不同的透视图,运动引导凹口35还附接到紧固支架7a,并且当驱动元件2从起始位置(参见图31)运动至其中间位置(参见图32)的过程中,运动引导凹口35与第一功能元件3或盖板9的运动引导凸起34协作而使盖板9枢转。在图31和图32中示出了该运动过程,为清楚起见,在这些图中仅示出了第一耦合元件11的第二杆元件33、第二耦合元件14、第一功能元件3和第二功能元件5。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各个部件与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部件相对应而具有上述差异,因此,为了避免重复,对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说明也适用于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此外,图9a至图13c的功能说明适用于上面已经说明的以及下面将要说明的所有示例性实施方式。

如图31和图32所示,当驱动元件2从起始位置运动到中间位置的过程中,与第二功能元件5以机械方式可操作地连接的第二耦合元件14保持在其静止位置。另一方面,当驱动元件2从起始位置运动到中间位置的过程中,第一耦合元件11从其静止位置运动到其末端位置。在第一耦合元件11的该运动期间,驱动元件2使第一杆元件32绕第一杆旋转轴32a枢转并且使第二杆元件33绕第二杆旋转轴33a枢转,第一杆元件32的转动方向与第二杆元件33的转动方向相反。其结果,驱动元件2使第二杆元件33在第二耦合元件5的方向上运动。第一杆元件32设置在第二杆元件33和第二耦合元件14之间。然后,如图33所示,如果使驱动元件2从中间位置向末端驱动位置运动,则驱动元件2使第二耦合元件14朝第二杆元件33的方向运动。第二杆元件33在第二耦合元件14的方向上的运动和第二耦合元件14在第二杆元件33的方向上的运动证明了机动车调节装置1的紧凑设置。

图34至图41表示本发明的机动车调节装置1的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相反,在第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不是在承载部件7上形成带长孔的运动引导凹口35,而是在第一杆元件32的第三杆臂32e上形成长孔36,如图34和图35所示。在长孔36中,从第一功能元件3突出的运动引导凸起34被设置为可运动的,以使盖板9或第一功能元件3枢转。

图38表示第一功能元件3,该第一功能元件3具有功能元件枢轴25和运动引导凸起34,该运动引导凸起34设置为在长孔36中被引导。图36还示出了第一杆元件32,而图37示出了第二杆元件33。绕第一枢轴12或第一杆旋转轴32a可转动地安装的第一杆元件32和绕第二杆旋转轴33a可转动地安装的第二杆元件33形成第一耦合元件11,从而通过设置为可在杆凹口33d中被引导的杆运动销32d,第一杆元件32可相对于第二杆元件33运动。如图36所示,第一耦合元件11的第一杆元件32具有带耦合销20的第一杆臂32b、带杆运动销32d的第二杆臂32c以及带长孔36的第三杆臂32e。长孔36向远离第一枢轴12或第一杆旋转轴32a的方向径向地延伸。因此,在第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杆元件32被设置为三个臂的杆。

参照图39至图41示出第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操作模式(betriebsweise)。驱动元件2、第一耦合元件11的第一杆臂32、中间元件4、第二耦合元件14和第二功能元件5之间的运动学上的连接关系(kinematik)对应于已经针对图9a至图13c描述的运动学上的连接关系,因此省略其说明。对于第四示例性实施方式,当驱动元件2从起始位置(参见图39)运动到其中间位置(参见图40)的过程中,驱动元件2使第一杆元件32绕第一枢轴12或第一杆旋转轴32a顺时针转动,如图39以及图40所示。杆运动销32d压靠在杆凹口33d的边缘上并在杆凹口33d中运动,从而第二杆元件33绕第二杆旋转轴33a逆时针转动。由于第二杆元件33的运动,第二杆元件33使功能元件枢轴25在驱动轴6的方向上运动,另外形成在运动引导凸起34上的凸销(ansatzzapfen)34a在长孔36中被可靠地引导。在驱动元件2运动期间,凸销34a被强制在长孔36中朝驱动轴6的方向运动,使得第一功能元件1绕其功能元件枢轴25转动,从而将车身壁7b中的开口7c打开。如上所述,在第一功能元件3的运动完成并将第一功能元件3从其起始位置设置在其末端位置之后,当驱动元件2从中间位置运动到末端驱动位置时,第二功能元件5就会开始运动。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该运动过程中仅中间元件4、第二耦合元件14和第二功能元件5运动而第一耦合元件11和第一功能元件3不运动,所以参考前面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尤其是图9a至图13c中对运动过程的详细说明。因此,第四示例性实施方式与第二和第三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运动引导凸起34及其凸销34e不再是被固定地引导,例如由形成在承载部件7上的运动引导凹口35实现,而是由与第一耦合元件11一起运动的长孔36实现,其中第一耦合元件11具有附加的杆臂32e,在该杆臂32e中形成有长孔36。因此,与第二和第三实施方式相比,第四实施方式具有能够减少部件的优点。

对于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第一耦合元件11在其从静止位置运动到末端位置的过程中使第一功能元件3从功能开始和/或停止起点运动到终点。因此,一旦第一耦合元件11被设置在其末端位置且驱动元件2到达其中间位置,则第一功能元件3就不再运动。

图42至图48b所示的第五示例性实施方式与最后描述的运动过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驱动元件2设于中间位置时,尽管第一耦合元件11仍然是到达其末端位置,但是第一功能元件3现在设置在中间功能位置而不是在末端位置(参见图46a和46b)。相应地,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耦合元件11设置为,在其从静止位置运动到末端位置的过程中使第一功能元件3从功能开始和/或停止起点运动到中间功能位置。第一功能元件3向中间功能位置的运动的特征在于,第一功能元件3或盖板9可靠地绕功能元件枢轴25枢转。但是,当第一耦合元件11运动的过程中,功能元件枢轴25不相对于驱动轴6运动,而是保持在其原始位置不动。只有当驱动元件2从中间位置向末端驱动位置运动的过程中,第一功能元件3才从中间功能位置向末端位置运动,因此,第五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同于前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因此,在第五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当驱动元件2从中间位置运动到末端驱动位置的过程中,功能元件枢轴25相应地朝驱动轴6的方向运动。

图42至图44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设置,其中省略对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或相似的部件的说明而是转而参考前述说明,除了所说明的不同点之外,前述说明也适用于第五实施方式。首先,从图42可以看出,机动车调节装置1具有盖元件41。盖元件41设置在驱动元件2侧面并且至少在其起始位置侧向覆盖驱动元件2、中间元件4和第二功能元件5。在图43中省略了盖元件41和车身壁7b以获得机动车调节装置1的更佳视图。另一方面,图44表示在第五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为第一功能元件3或盖板9的运动提供的一些部件。第一耦合元件11设置为双臂杆元件42,具有第一杆臂42a和第二杆臂42b,它们从第一枢轴12基本径向地延伸。在第一杆臂42a上形成有与驱动元件2连接的耦合销20。此外,第二杆臂42b形成有长孔43c,从第一功能元件3突出的运动引导凸起34可运动地设置在长孔43c中。第五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机动车调节装置1还包括引导杆(führungshebel)43,该引导杆43设置为引导功能元件枢轴25在驱动轴6的方向上的运动。引导杆43在末端以铰接的方式连接到功能元件枢轴25,并且安装在固定杆轴43a上,用于第二功能元件5的引导杆39也安装在该固定杆轴43a上。此外,机动车调节装置1具有运动杆44,该运动杆44将中间元件4连接至第一功能元件3。更具体地,运动杆44的第一纵向端可转动地连接到中间元件4,运动杆44的第二纵向端可转动地连接到第一功能元件3(例如参见图43)。也可以取代连接到第一功能元件3,而是运动杆44的第二纵向端可转动地或铰接地连接到引导杆43。无论运动杆44是铰接到功能元件3还是引导杆43上,运动杆44都设置为,当中间元件4从基准位置运动到末端操作位置的过程中,使第一功能元件11从中间功能位置运动到末端位置,对此在下面进行详细说明。运动杆44的第一纵向端可转动地附接到中间元件4的铰接点(gelenkpunkt)45。铰接点45形成为与中间元件4的旋转轴8成径向距离,并且在径向上与中间元件4的引导凹口17相对。铰接点45与驱动轴6的距离大于引导凹口17与驱动轴6的距离。

下面参照图45a至图48b说明第五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运动顺序,其中已经参照图9a至图13c说明了驱动元件2、第一耦合元件11、中间元件4和第二耦合元件14的运动过程,这些说明也适用于第五实施方式。因此,以下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图45a和图45b表示机动车调节装置1的侧视图,第一和第二功能元件3、5分别设置在其起始位置,驱动元件2设置在其起始位置。因此,基于用于照相机系统的特定的第五示例性实施方式,图45a和图45b表示如下状态,即,在该状态下,盖板9关闭了车身壁7b中的开口7c,并且照相机托架10设置在盖元件9的后面以防止外部天气影响。

如果现在驱动轴6例如被电动机驱动,则不可转动地连接到驱动轴6的驱动元件2逆时针转动(参见箭头46),然后到达其中间位置,为此,机动车调节装置1的各个部件的设置如图46a和图46b所示。由于驱动元件2与设置为双臂杆元件42的第一耦合元件11之间的机械方式的可操作的连接,第一耦合元件11绕第一枢轴12顺时针转动(参见箭头47),从而第一耦合元件11设在其末端位置。然而,当第一耦合元件11设在其末端位置时,第一耦合元件11仅使第一功能元件3运动到中间功能位置,而尚未运动到末端位置。在中间功能位置,第一功能元件3仅绕功能元件枢轴25逆时针枢转(参见图46b)。因此,第一功能元件3或盖板9在中间功能位置时设置在枢转后的位置,此时盖板9将车体壁7b中的开口7c打开一部分。然而,尽管第一耦合元件11的运动过程已经结束,但是盖板9还没有完全从开口7c移走。当驱动元件2从起始位置(参见图45a和45b)运动到中间位置(见图46a和46b)的过程中,中间元件4保持在其基准位置,第二耦合元件保持在其静止位置。

当进一步驱动驱动轴6时,不可转动地连接到驱动轴6的驱动元件2到达图47a和图47b所示的位置,该位置位于中间位置(参见图46a)和末端驱动位置(参见图48a)之间。可以看出,驱动元件2将中间元件4移出基准位置,而第一耦合元件11在其末端位置保持静止。绕旋转轴8逆时针(参见箭头48)转动的中间元件4不仅将第二耦合元件14移出其静止位置(参见箭头49),而且还通过运动杆(bewegungshebel)4确保第一功能元件3进一步延伸以使引导杆43绕功能元件枢轴25转动并且还朝驱动轴6的方向运动,以使引导杆43绕杆轴43a逆时针转动(参见箭头50)。因此第二功能元件5或盖板9绕功能元件枢轴25转动,当驱动元件2从中间位置朝末端驱动位置的方向运动的过程中,功能元件枢轴25朝驱动轴6的方向运动。

当进一步驱动驱动轴6时,驱动元件2到达其末端驱动位置,如图48a和图48b所示。此时,第一耦合元件11仍然设置在其末端位置,而现在中间元件4已经到达其末端操作位置,第二耦合元件14已经到达其末端位置。如在其他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样,当耦合元件14运动到其末端位置的过程中,耦合元件14使第二功能元件5运动到末端位置。然而,中间元件4的运动确保了第一功能元件3到达其末端位置,其中中间元件4经由运动杆44朝驱动轴6的方向拉动功能元件枢轴25,从而实现运动引导凸起34在杆元件42或第一耦合元件11的第二杆臂42b的长孔42c中的引导以使第一功能元件3枢转。

因此,在第五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运动阶段中,第一功能元件3绕功能元件枢轴25枢转,驱动元件2从起始位置运动到其中间位置。在第二运动阶段中,驱动元件2从中间位置运动到其末端驱动位置,第二功能元件5从其起始位置运动到其末端位置,而第一功能元件3运动到其末端位置,中间元件4使第一功能元件3绕其功能元件枢轴25枢转,并且功能元件枢轴25在驱动轴6的方向上运动。因此,第一功能元件3和第二功能元件5的运动过程彼此协调,其中第一功能元件3的部分运动与第二功能元件5的整体运动同时发生。

最后,在图49至图55b中示出了机动车调节装置1的第六实施方式。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再次提供了盖元件41,该盖元件41设置在驱动元件2的侧面并且在该侧面上至少在其起始位置覆盖驱动元件2、中间元件4和第二功能元件5(例如参见图49)。第六示例性实施方式与前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第一功能元件3和第一耦合元件11的构造。其他部件对应于前述部件(驱动元件2,中间元件4、第二耦合元件14、第二功能元件5),从而省去其详细说明而转而参考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特别是鉴于第二功能元件5或照相机支架10的运动过程相同。如图50和图51所示,第一耦合元件11形成有第一杆臂51和第二杆臂52,耦合销20形成在第一杆臂51的端部并且以机械方式可操作地连接至驱动元件2。第一功能元件3还具有耦合凸起(kopplungsansatz)53,该耦合凸起53从第一功能元件3的翼状的主体部54突出。耦合凸起53的端部可转动地支撑(lagern)在固定的翼轴(klappachse)55上,铰接点(gelenkpunkt)56形成在耦合凸起53上,第一耦合元件11的第二杆臂52可转动地连接到该铰接点56,从而耦合凸起53上在翼轴55和主体54之间形成互联(verbindung)。

图52a至图55b示出了不同的运动过程,在图52a中驱动元件2设置在其起始位置,在图52b中中间元件4设置在其基准位置,在图53a中驱动元件2设置在其中间位置,在图53b中中间元件4还是设置在其基准位置,在图54a中驱动元件2移出其中间位置,在图54b中中间元件4移出其基准位置,在图55a中驱动元件2设置在其末端驱动位置,在图55b中中间元件4设置在其末端操作位置。图52b中的位置对应于图9c,图53b中的位置对应于图11c,图54b中的位置对应于图12c,图55b中的位置对应于图13c,因此省略对相应附图的说明,以避免重复。第一耦合元件11经由耦合销20和驱动凹口21与驱动元件2的运动耦合以及驱动元件2经由中间元件4和第二耦合元件14与第二功能元件5的运动耦合也对应于针对图9a至13c描述的运动耦合,因此这些说明也适用于第六实施方式。与前面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第六实施方式中,第一功能元件3安装在固定的翼轴55上,从而由于与驱动元件2的机械方式的可操作的连接,第一耦合元件11的枢转运动导致第一功能元件3绕翼轴55枢转,如图52a和图53a所示。在第六实施方式中翼轴55不在驱动轴6方向上运动;除此以外,第六实施方式中的运动过程与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运动过程相同,即,第一和第二功能元件3、5在时间上协调一致地运动,其中它们的运动发生在不同的时间。

综上,上面已经对机动车调节装置1进行了说明,其中该机动车调节装置1对应于用于检测机动车的外部区域的照相机系统,该照相机系统是前视照相机系统或后视照相机系统。照相机系统1包括:被设置为第一功能元件3的盖板9,能够在被设置为起始位置的关闭位置(在该关闭位置,盖板9将车体壁7b中的开口7c关闭)以及被设置为末端位置的打开位置(在该打开位置,开口7c被打开)之间运动;设置为第二功能元件5的照相机托架10,能够在设置为起始位置的静止位置(在该静止位置,照相机托架10被保护在开口7c的后面)和活动位置之间(在该活动位置,照相机托架10至少部分地从开口7c伸出)之间运动;以及驱动装置(getriebe),包括驱动元件2、第一耦合元件11、第二耦合元件14和中间元件4。驱动装置被设置为使第一功能元件3和第二功能元件5均运动,其中第一和第二功能元件3、5的运动在时间上彼此协调,并且它们的运动能够在不同的时间进行。第一功能元件3形式的盖元件9安装在功能元件枢轴25上,该枢轴25可相对于驱动元件2的驱动轴6运动。照相机支架10还可以通过两个杆11、39以被引导的方式运动,两个杆11中的一个与驱动装置以机械方式可操作地连接。

上述本发明当然不限于所描述和示出的实施方式。显然也可以对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更,这些变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且没有脱离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包括说明书中所包含的和/或附图中所显示的所有内容,还包括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特定示例性实施方式显而易见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