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物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09895发布日期:2020-07-07 14:45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乘坐物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乘坐物用座椅,特别涉及能够调整座椅衬垫的高度的乘坐物用座椅。



背景技术:

具备能够调整座椅衬垫的高度的高度装置的乘坐物用座椅已经众所周知。

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高度装置具备安装于座椅衬垫与车体地板之间并位于座椅前方侧的一对前侧连杆、位于座椅后方侧的后侧连杆。并且,后侧连杆作为驱动连杆,能够调整座椅主体的高度。

另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在驱动连杆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安装有用来操作高度装置驱动的操作杆,在驱动连杆与操作杆之间设置有限制高度装置驱动的制动单元。

另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通过分别在驱动连杆及操作杆设置用于限制旋转范围的限制部件来限制座椅衬垫的位置调整范围及操作杆的操作范围。

专利文献1:特开2016-2290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用来限制驱动连杆与操作杆的旋转范围的构造复杂,配件数量也很多。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得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坐物用座椅,其能够减少使衬垫框架向高度方向移动时进行操作的操作部、为了限制用于使衬垫框架移动的连杆部件动作所需的配件数量。

所述课题通过如下方式解决。根据本发明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是一种能够调整衬垫框架的高度的乘坐物用座椅,具备以相对于所述衬垫框架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并根据旋转使所述衬垫框架向高度方向移动的连杆部件、与所述连杆部件啮合并使所述连杆部件旋转的齿轮部、限制所述连杆部件的旋转范围的连杆旋转限制部件、接受所述衬垫框架的高度调整操作的操作部、根据所述操作部的操作并通过所述齿轮部使所述连杆部件旋转的旋转作用部,通过所述连杆旋转限制部件与所述旋转作用部抵接,所述操作部的动作被限制。

根据上述乘坐物用座椅,通过限制连杆部件的旋转范围的连杆旋转限制部件同样能够限制操作部的动作。据此,与分别设置用来限制操作部的动作的部件及连杆旋转限制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配件数量。

即,根据上述乘坐物用座椅,能够减少使衬垫框架向高度方向移动时操作的操作部、为了限制用于使衬垫框架移动的连杆部件动作所需的配件数量。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旋转作用部具有从外周部突出的第1突出部及第2突出部,所述连杆旋转限制部件配置于所述第1突出部与所述第2突出部之间,通过所述第1突出部及所述第2突出部与所述连杆旋转限制部件抵接,所述操作部的动作被限制。

如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限制旋转作用部的旋转范围及操作部的操作范围。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突出部及所述第2突出部为分别从所述旋转作用部的所述外周部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法兰。

如此,能够提高第1突出部及第2突出部的刚性。另外,通过使第1突出部及第2突出部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突出,能够将第1突出部及第2突出部配置于不干扰其他部件的位置。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衬垫框架具有配置于侧部的侧边框架,所述连杆旋转限制部件通过设置于所述侧边框架的贯穿孔并从所述侧边框架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突出,所述操作部及所述旋转作用部安装于左右的所述侧边框架中安装有所述连杆旋转限制部件的一侧。

这样,通过将连杆旋转限制部件安装于容易从操作部及旋转作用部施加荷重的一侧,更容易通过连杆旋转限制部件限制操作部的动作。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旋转作用部具备冲击吸收部,该冲击吸收部用于吸收所述第1突出部与所述第2突出部中至少一方与所述连杆旋转限制部件抵接时的冲击。

如此,能够吸收第1突出部与第2突出部中至少一方与连杆旋转限制部件抵接时的冲击。据此,当乘客对操作部进行操作时,能够缓和到达操作范围的极限时所承受的冲击。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冲击吸收部具有第1切口部及第2切口部,该第1切口部形成于设置在所述第1突出部并与所述第2突出部相对一侧的相反侧,该第2切口部形成于设置在所述第2突出部并与所述第1突出部相对一侧的相反侧。

如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吸收第1突出部及第2突出部与连杆旋转限制部件抵接时的冲击。据此,当乘客对操作部进行操作时,能够进一步缓和到达操作范围的极限时所承受的冲击。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具备配置于所述衬垫框架的内侧的缓冲材料,所述连杆旋转限制部件中比所述侧边框架更靠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与所述缓冲材料在上下方向重合,所述连杆旋转限制部件中比所述侧边框架更靠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不与所述缓冲材料在上下方向重合。

如此,由于能够将缓冲材料配置于必要部分,因而能够抑制重量的增加。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少使衬垫框架向高度方向移动时进行操作的操作部、用于限制为了使衬垫框架移动的连杆部件动作所需的配件数量。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简单的构造限制旋转作用部的旋转范围及操作部的操作范围。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第1突出部及第2突出部的刚性。

根据本发明,通过连杆旋转限制部件更容易限制操作部的动作。

根据本发明,当乘客对操作部进行操作时,能够缓和到达操作范围的极限时所承受的冲击。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吸收第1突出部及第2突出部与连杆旋转限制部件抵接时的冲击。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重量的增加。

附图说明

图1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2为衬垫框架的立体图。

图3为高度机构h的操作部件附近的后方立体图。

图4为高度机构h的操作部件附近的侧面图。

图5为图4的v-v截面图。

图6为图4的vi-vi截面图。

图7为图6的vii-vii截面图。

图8为说明驱动连杆的旋转范围的图。

图9为说明操作部的操作范围(旋转范围)的图。

图10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11为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12为往复运动汽缸的安装部分的放大图。

图13为图10的iv-iv截面图。

图14为图13中的往复运动汽缸的安装部分的放大图。

图15为图10的vi-vi截面图。

图16为往复运动汽缸与侧边框架相对一侧的构成图。

图17为表示安装了往复运动汽缸的侧边框架状态的图。

图18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外观图。

图19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座椅衬垫框架的立体图。

图20a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侧边框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0b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侧边框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1a为构成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座椅衬垫框架的倾斜托架的正面图。

图21b为构成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座椅衬垫框架的倾斜托架的上面图。

图22a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悬挂部件的立体图。

图22b为图22a的b-b截面图。

图22c为图22a的c-c截面图。

图23a为表示将悬挂部件与设置于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侧边框架的啮合孔啮合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23b为表示将悬挂部件与设置于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侧边框架的啮合孔啮合的状态的上面图。

图24为表示将悬挂部件与设置于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侧边框架的啮合孔啮合的状态的立体说明图。

图25a为用于说明设置于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侧边框架的啮合孔与悬挂部件的啮合产生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25b为用于说明设置于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的侧边框架的啮合孔与悬挂部件的啮合产生的作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

以下,参照图1至图9就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以下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搭载于车辆的车用座椅为例对车用座椅s进行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搭载于汽车、火车等具有车轮的在地面上行驶用的乘坐物的车用座椅,也可以是搭载于在地面之外移动的飞机、船舶等的座椅。

另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仅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的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即,有关以下说明的部件的形状、尺寸、配置等,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能够进行变更、改良,同时本发明包含其等价物是毋庸置疑的。

此外,以下说明的“上下”、“前后”、“左右”的各个方向与车用座椅s的就座者所见的“上下”、“前后”、“左右”的各个方向一致。

[车用座椅s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具有图1图示的外观。此外,图1中有关车用座椅s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为座椅衬垫s1的前端拐角部分),为了方便图示,以去除了表皮材料1a的构造进行图示。

车用座椅s具有支撑就座者的臀部并作为就座部分的座椅衬垫s1、支撑就座者的背部并作为靠背部分的座椅靠背s2及配置于座椅靠背s2的上部并支撑就座者的头部的头枕s3作为主要构成要素。

座椅衬垫s1通过在图2所示的作为骨架的衬垫框架10载置缓冲材料1b,进一步以表皮材料1a覆盖缓冲材料1b而构成。

座椅靠背s2通过在未图示的座椅靠背框架载置未图示的缓冲材料并以表皮材料1a覆盖而构成。

头枕s3通过在未图示的芯材配置未图示的缓冲材料并以表皮材料1a覆盖而构成。

此外,设置于车用座椅s的表皮材料1a由诸如布或皮革等材料构成。

另外,缓冲材料1b为使用诸如聚氨酯泡沫材料通过发泡成型而成形的聚氨酯基材。

[衬垫框架10的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2就衬垫框架10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从上方看时,衬垫框架10形成大致方形框状的外形形状。并且,衬垫框架10以分别构成座椅宽度方向左右的端部的一对侧边框架11、构成衬垫框架10的前端部的盘式框架12、在后端部连结左右的侧边框架11的连结管24(盘式框架)为主要构成要素。

由于左右(一对)的侧边框架11规定了衬垫框架10的宽度,因此在座椅宽度方向分开配置,同时以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并且,在侧边框架11的后方侧安装有连结管24,通过连结管24左右的侧边框架11在后方侧被连结。

具体而言,在侧边框架11的后端侧形成有圆筒形的端部套筒28。并且,端部套筒28能够插通连结管24,在连结管24插通于左右的侧边框架11的端部套筒28中的状态下,通过端部套筒28及连结管24被焊接,侧边框架11与连结管24接合。

另外,盘式框架12固定接合于左右的侧边框架11的前方侧,左右的侧边框架11通过盘式框架12在前方侧被连结。

盘式框架12主要是用于支持就座者(乘客)的大腿部的部件,其上面为由形成大体平坦的大致矩形形状的金属制的板材构成的框架。

另外,在盘式框架12及连结管24架设有受压部件25。在图2中,以使用s弹簧作为受压部件25为例进行表示,但是受压部件25也可以是板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受压部件25的后方侧的端部安装有卡止部件26。并且,通过受压部件25的前端卡止于盘式框架12的突起,设置于受压部件25的后端的卡止部件26卡止于连结管24,从而受压部件25安装于衬垫框架10的内部。

并且,衬垫框架10的后端部通过未图示的倾斜机构与未图示的座椅靠背框架连结。此外,可以采用的公知的构造来作为座椅靠背框架,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另外,衬垫框架10通过高度机构h连结于设置在车体地板的滑动导轨机构30。

滑动导轨机构30以固定于车体地板的底部导轨32及相对于底部导轨32前后滑动的上部导轨31为主要构成要素。

在上部导轨31安装有固定托架33,在固定托架33安装有高度机构h的前侧连杆34及驱动连杆40。

如上所述,通过固定托架33、前侧连杆34及驱动连杆40,衬垫框架10与滑动导轨机构30被连结。

因此,通过上部导轨31相对于底部导轨32滑动,衬垫框架10追随上部导轨31相对于底部导轨32前后滑动。

[高度机构h的构成]

以下,参照图2至图9,就高度机构h的构成进行说明。高度机构h为用于调整衬垫框架10相对于滑动导轨机构30的高度的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高度机构h以前侧连杆34、驱动连杆40、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操作部件60及齿轮部70为主要构成要素。

操作部件60为用于接收乘客通过高度机构h进行的高度调整操作的部件。

具体而言,如图3及图4所示,操作部件60具备配置于前方侧的操作部61、配置于后方侧的旋转作用部62。

操作部61为接收衬垫框架10的高度调整操作的手柄。具体而言,在操作部61的前端安装有乘客用来把持的把持部68,在握住把持部68的状态通过使操作部61上下移动,从而能够进行衬垫框架10的高度调整操作。

另外,旋转作用部62为将操作部61的操作传递至齿轮部70的部件,并与齿轮部70啮合(咬合)。并且,旋转作用部62能够以齿轮部70的旋转轴65为中心旋转,根据操作部61的操作旋转作用部62以旋转轴65为中心旋转。据此,根据操作部61的操作,能够使构成齿轮部70的齿轮(具体而言为小齿轮71)旋转。

在此,如图7所示,齿轮部70具有与驱动连杆40的扇形齿轮41咬合的小齿轮71。并且,通过小齿轮71根据操作部61的操作旋转,与小齿轮71咬合的扇形齿轮41的位置变动。

此外,齿轮部70作为制动单元发挥作用,即,对于来自操作部件60的输入使小齿轮71旋转,对于其他的输入则限制小齿轮71的旋转。

在此,就驱动连杆40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驱动连杆40具有扇形齿轮41、开口部42、贯穿孔43及枢轴44。

驱动连杆40由金属制的板部件构成,在构成衬垫框架10的侧边框架11中设置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本实施例中为左侧)的侧边框架11。

扇形齿轮41为在构成驱动连杆40的大致扇形的外形形状的部分设置的齿轮齿部分。此扇形齿轮41与小齿轮71咬合,根据小齿轮71的旋转,驱动连杆40以枢轴44为旋转中心旋转。

开口部42为形成于驱动连杆40的大致中央部分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开口。并且,在开口部42插通有向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

贯穿孔43为形成于驱动连杆40的后端侧的孔,侧边框架11的端部套筒28穿过贯穿孔43,同时连结管24焊接于端部套筒28的内侧。

据此,根据驱动连杆40的旋转,保持于端部套筒28的连结管24也能够随着驱动连杆40旋转。

另外,枢轴44设置于驱动连杆40的前端,以能够相对于固定托架33旋转的方式安装。具体而言,使用销等轴部件驱动连杆40及固定托架33能够在枢轴44旋转。具体而言,小齿轮71旋转,与小齿轮71咬合的扇形齿轮41的位置变化,据此驱动连杆40能够旋转。

另外,枢轴44相对于固定托架33被固定,枢轴44能够与固定托架33一同随着上部导轨31摆动。

就以上述方式构成的高度机构h的动作进行说明的话,通过作为座椅就座者的乘客对操作部件60执行高度调整操作,小齿轮71通过操作部61旋转。通过小齿轮71旋转,小齿轮71与扇形齿轮41的咬合位置变化。与此同时,驱动连杆40以枢轴44为中心旋转,据此,驱动连杆40及前侧连杆34旋转同时摆动。

这样,通过驱动连杆40及前侧连杆34旋转,衬垫框架10升降,据此调整衬垫框架10及车用座椅s的高度。

[驱动连杆40的旋转范围的限制机构]

在此,参照图8就限制驱动连杆40的旋转范围的机构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小齿轮71旋转的话,驱动连杆40以枢轴44为中心旋转。

例如,小齿轮71以枢轴44为中心使驱动连杆40向下方(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开口部42的上端与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抵接的话,驱动连杆40向更下方的旋转被限制。

同样地,小齿轮71以枢轴44为中心使驱动连杆40向上方(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开口部42的下端与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抵接的话,驱动连杆40向更上方的旋转被限制。

这样,通过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穿过开口部42,驱动连杆40的旋转范围被限制。

[操作部61的操作范围的限制机构]

接下来,就限制操作部61的操作范围的机构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限制与操作部61一体化的旋转作用部62的旋转范围来限制操作部61的操作范围。

如图3所示,在旋转作用部62的后端侧设置有作为从外周部66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法兰的第1突出部63a及第2突出部63b。

第1突出部63a及第2突出部63b在上下方向分开,在第1突出部63a与第2突出部63b之间配置有固定于衬垫框架10的柱状的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

如上所述,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为限制驱动连杆40旋转的部件,如图6及图7所示,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通过驱动连杆40的开口部42、侧边框架11的贯穿孔11a向座椅外侧突出。

如图6所示,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具有比侧边框架11的贯穿孔11a的直径更大的大直径部51、比侧边框架11的贯穿孔11a直径更小的小直径部52。并且,在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的小直径部52穿过侧边框架11的贯穿孔11a的状态下,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通过焊接等相对于固定托架55及侧边框架11被固定。

在此,如图6所示,在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中比侧边框架11更靠座椅宽度方向内侧配置有缓冲材料1b。即,相对于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中位于比侧边框架11更靠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大直径部51的至少一部分,在上方设置有缓冲材料1b。

另一方面,对于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中位于比侧边框架11更靠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小直径部52,在上方没有设置缓冲材料1b。

另外,如图9所示,操作部件60的操作部61被拉向上方时,即,操作部61以旋转轴65为中心向上方旋转时,通过第1突出部63a与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抵接,操作部61向上方的移动被限制。

同样地,操作部件60的操作部61被按向下方时,即,操作部61以旋转轴65为中心向下方旋转时,通过第2突出部63b与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抵接,操作部61向下方的移动被限制。

如此,如图9所示,能过将操作部61的旋转范围(操作范围)限制在一定的范围。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在旋转作用部62设置有冲击吸收部64,该冲击吸收部64用于吸收第1突出部63a及第2突出部63b与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抵接时的冲击。

具体而言,在旋转作用部62设置有第1切口部64a,该第1切口部64a设置于第1突出部63a中与第2突出部63b(或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相对一侧的相反侧。

通过设置第1切口部64a,当第1突出部63a与连杆转限制部件50抵接时,第1突出部63a易于弯曲,据此能够提高冲击吸收性。

另外,在旋转作用部62设置有第2切口部64b,该第2切口部64b设置于第2突出部63b中与第1突出部63a(或连杆转限制部件50)相对一侧的相反侧。

通过设置第2切口部64b,当第2突出部63b与连杆转限制部件50抵接时,第2突出部63b易于弯曲,据此能够提高冲击吸收性。

如上所述,形成于旋转作用部62的第1切口部64a及第2切口部64b作为冲击吸收部64发挥作用。

据此,能够缓和旋转作用部62与连杆转限制部件50抵接时传递至乘客手部的冲击。

[总结]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为能够调整衬垫框架10的高度的乘坐物用座椅。车用座椅s具备以相对于衬垫框架10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并根据旋转使衬垫框架10向高度方向移动的驱动连杆40(连杆部件的一个例子)、与驱动连杆40啮合并使驱动连杆40旋转的齿轮部70、限制驱动连杆40的旋转范围的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接收衬垫框架10的高度调整操作的操作部60、对应操作部60的操作并通过齿轮部70使驱动连杆40旋转的旋转作用部62。通过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与旋转作用部62抵接,操作部60的动作被限制。

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能够通过限制驱动连杆40的旋转范围的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来限制操作部60的动作。据此,与分别设置用来限制操作部60的动作的部件及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配件数量.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能够减少使衬垫框架10向高度方向移动时操作的操作部60、为了限制用于使衬垫框架10移动的驱动连杆40的动作所需的配件数量。

另外,在车用座椅s中,旋转作用部62具有从外周部66突出的第1突出部63a及第2突出部63b,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配置于第1突出部63a与第2突出部63b之间。并且,通过第1突出部63a及第2突出部63b与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抵接,操作部60的动作被限制。

如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限制旋转作用部62的旋转范围及操作部60的操作范围。

另外,在车用座椅s中,第1突出部63a及第2突出部63b为分别从旋转作用部62的外周部66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弯曲的法兰。

如此,能够提高第1突出部63a及第2突出部63b的刚性。另外,通过使第1突出部63a及第2突出部63b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突出,能够将第1突出部63a及第2突出部63b配置于不干扰其他部件的位置。

另外,在车用座椅s中,衬垫框架10具有配置于侧部的侧边框架11,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通过设置于侧边框架11的贯穿孔11a并从侧边框架11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突出。操作部60及旋转作用部62安装于左右的侧边框架11中安装有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的一侧。

这样,通过将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安装于容易从操作部60及旋转作用部62施加荷重的一侧,通过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更容易限制操作部60的动作。

另外,在车用座椅s中,旋转作用部62具备冲击吸收部64,该冲击吸收部64用于吸收第1突出部63a与第2突出部63b中至少一方与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抵接时的冲击。

如此,能够吸收第1突出部63a及第2突出部63b中至少一方与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抵接时的冲击。据此,在乘客对操作部60进行操作时,能够缓和到达操作范围的极限时所承受的冲击。

另外,在车用座椅s中,冲击吸收部64具有第1切口部64a及第2切口部64b,该第1切口部设置于所述第1突出部63a并形成于与第2突出部63b相对一侧的相反侧;该第2切口部64b设置于第2突出部63b并形成于与第1突出部63a相对一侧的相反侧。

如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吸收第1突出部63a及第2突出部63b与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抵接时的冲击。据此,当乘客对操作部60进行操作时,能够进一步缓和到达操作范围的极限时所承受的冲击。

另外,在车用座椅s中,具备配置于衬垫框架10的内侧的缓冲材料1b。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中比侧边框架11更靠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与缓冲材料1b在上下方向重合,连杆旋转限制部件50中比侧边框架11更靠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不与缓冲材料1b在上下方向重合。

如此,由于能够将缓冲材料1b配置于必要部分,因而能够抑制重量的增加。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操作部61与旋转作用部62作为一个部件被一体化,但是操作部61与旋转作用部62也可以作为单独的部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旋转作用部62分别设置了第1突出部63a及第2突出部63b,也可以只设置一个。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旋转作用部62分别设置了第1切口部64a及第2切口部64b,也可以只设置一个。

<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

接下来,就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进行说明。在对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进行说明时,就乘坐物用座椅相关的课题进行说明。

在乘坐物用座椅中,存在一种设置了使座椅靠背相对于座椅衬垫翘起的倾斜机构的座椅。例如,在特开2016-166020号公报公开了通过往复运动汽缸使插通于座椅靠背的侧边框架的倾斜轴旋转的机构。

(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涉及的发明中,往复运动汽缸与框架部件相接的话,往复运动汽缸驱动时的振动容易通过框架部件传递。因此,提高用于抑制往复运动汽缸的振动传递的弹性部件的安装性成为课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得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坐物用座椅,该乘坐物用座椅能够提高用于降低从往复运动汽缸向框架部件传递的振动的弹性部件的安装性。

所述课题通过如下方式解决。根据下述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具备支持乘客的垫子、与所述垫子抵接的框架部件、安装于所述框架部件的往复运动汽缸、设置于所述框架部件与所述往复运动汽缸之间并分别与所述框架部件及所述往复运动汽缸抵接的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具有向所述往复运动汽缸延伸并覆盖所述往复运动汽缸的一部分的覆盖部。

根据上述乘坐物用座椅,能够在以配置于往复运动汽缸与框架部件之间的弹性部件覆盖往复运动汽缸的状态下,将往复运动汽缸安装于框架部件。据此,能够使配置于往复运动汽缸与框架部件之间的弹性部件的安装变得容易。

另外,由于往复运动汽缸通过弹性部件安装于框架部件,因此能够减少从往复运动汽缸向框架部件传递的振动。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垫子具有收纳所述弹性部件及所述框架部件的收纳空间。

如此,能够在垫子的收纳空间内配置弹性部件。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往复运动汽缸及所述弹性部件安装于所述框架部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

如此,往复运动汽缸及弹性部件不会从框架部件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突出。据此,能够在座椅宽度方向紧凑地构成乘坐物用座椅。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框架部件为具备配置于左右的侧边框架的座椅靠背框架,所述往复运动汽缸安装于所述侧边框架,所述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侧边框架与所述往复运动汽缸之间并分别与所述侧边框架及所述往复运动汽缸抵接。

这样,通过在往复运动汽缸与侧边框架之间设置了弹性部件,能够抑制振动向侧边框架传递。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侧边框架具有向座椅宽度方向贯穿的贯穿孔,所述往复运动汽缸具有插通于所述贯穿孔的螺栓,所述弹性部件安装于所述螺栓,所述侧边框架被安装于所述螺栓的紧固部件及所述弹性部件夹住。

如此,在往复运动汽缸从座椅的宽度方向外侧通过紧固部件紧固于框架部件时,能够抑制弹性部件损坏。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侧边框架具有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所述往复运动汽缸安装于所述凹部。

如此,能够缩短往复运动汽缸的螺栓从侧边框架的外侧突出的长度。据此,能够抑制往复运动汽缸的螺栓与座椅内部的部件相互干扰。

另外,由于能够在侧边框架中刚性高的部分安装往复运动汽缸,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侧边框架的振动。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具备安装于所述侧边框架的安全气囊模块,所述侧边框架中安装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的部分为所述凹部以外的位置。

如此,能够抑制往复运动汽缸的振动向安全气囊模块的安装部传递。据此,能够防止安全气囊的动作出现失误,使安全气囊稳定地展开。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侧边框架具有加强筋,所述凹部的上端位于所述加强筋与所述贯穿孔之间。

这样,由于在侧边框架形成了加强筋,能够提高侧边框架的刚性。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具有连结左右的所述侧边框架的下部的下部框架,所述弹性部件并未与所述下部框架抵接。

如此,不需要在下部框架形成用于安装往复运动汽缸的贯穿孔。因此,能够提高下部框架的设计自由度。另外,由于能够缩短下部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的长度,因此能够减小下部框架的尺寸。

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具有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受压部件,所述受压部件具有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第1安装部、位于比所述第1安装部更靠下方且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第2安装部,所述弹性部件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所述第1安装部与所述第2安装部之间。

如此,能够抑制振动通过座椅靠背框架向受压部件的第1安装部及第2安装部传递。

(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的效果)

根据下述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能够减少从往复运动汽缸向框架部件传递的振动。

根据下述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能够在垫子的收纳空间内配置弹性部件。

根据下述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能够在座椅宽度方向紧凑地构成乘坐物用座椅。

根据下述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能够抑制振动向侧边框架传递。

根据下述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在往复运动汽缸从座椅的宽度方向外侧通过紧固部件紧固于框架部件时,能够抑制弹性部件损坏。

根据下述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能够抑制往复运动汽缸的螺栓与座椅内部的部件相互干扰。

根据下述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能够抑制往复运动汽缸的振动向安全气囊模块的安装部传递。

根据下述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能够提高侧边框架的刚性。

根据下述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能够减小下部框架的尺寸。

根据下述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能够抑制振动从受压部件向乘客传递。

以下,参照图10至图17就作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以下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作为乘坐物用座椅的车用座椅s200进行说明。

在第2实施方式中,以搭载于车辆的车用座椅为例对车用座椅s200进行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搭载于汽车、火车等具有车轮的在地面上行驶用的乘坐物的车用座椅,也可以是搭载于在地面之外移动的飞机、船舶等的座椅。

此外,以下说明的第2实施方式仅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的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即,有关以下说明的部件的形状、尺寸、配置等,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能够进行变更、改良,同时本发明包含其等价物是毋庸置疑的。

此外,以下说明的“上下”、“前后”、“左右”的各个方向与车用座椅s200的就座者所见的“上下”、“前后”、“左右”的各个方向一致。

[车用座椅s200的构成]

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200具有图10所示的外观。此外,图10中,有关车用座椅s200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为座椅衬垫s202的前端拐角部分),为了方便图示,以去除了表皮材料r的构造进行图示。

车用座椅s200以作为支撑就座者的背部的靠背部分的座椅靠背s201、作为支撑就座者的臀部的就座部分的座椅衬垫s202及配置于座椅靠背s201的上部并支撑就座者的头部的头枕s203为主要构成要素。

座椅靠背s201通过在图11所示的作为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210载置垫子u并进一步以表皮材料r覆盖垫子u而构成。

座椅衬垫s202通过在图11所示的作为骨架的座椅衬垫框架220载置垫子u并通过表皮材料r覆盖而构成。

头枕s203通过在未图示的芯材配置未图示的缓冲材料并通过表皮材料r覆盖而构成。

此外,设置于车用座椅s200的表皮材料r由诸如布或皮革等材料构成。

另外,垫子u为使用诸如聚氨酯泡沫材料通过发泡成型而成形的聚氨酯基材。

[座椅框架f的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11就作为车用座椅s200的骨架的框架部件的座椅框架f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座椅框架f主要由座椅靠背框架210及座椅衬垫框架220构成。座椅靠背框架210构成座椅靠背s201的骨架,座椅衬垫框架20构成座椅衬垫s202的骨架。

如图11所示,座椅靠背框架210具备倒u字形状的上部框架211、构成座椅宽度方向左右的端部的一对侧边框架212、连结一对侧边框架212的下端部的下部框架213。

上部框架211在上部框架211的两侧下部焊接于侧边框架212。

另外,在上部框架211的上端通过焊接安装有头枕安装部。头枕安装部为从头枕s203下垂的两个头枕支柱插通的管状体。

如图11所示,倾斜机构235的旋转轴225以贯穿了左右的侧边框架212的状态安装于左右的侧边框架212的下端部之间。

如图11及图12所示,旋转轴形成225通过往复运动汽缸250提供的动力旋转。具体说明的话,旋转轴225插通于形成在往复运动汽缸250的插入孔,并且与往复运动汽缸250的输出轴啮合。因此,往复运动汽缸250的输出轴旋转的话,插通于该输出轴的旋转轴225旋转。结果,往复运动汽缸250的驱动力通过旋转轴225向倾斜机构235传递,最终倾斜机构235工作。

此外,通过对未图示的倾斜操作部进行操作来驱动往复运动汽缸250。据此,能够使倾斜机构235动作并调整座椅靠背s201相对于座椅衬垫s202的角度。

另外,侧边框架212为截面コ字形的板状框架,在作为侧板的平板部分的下部形成有凹部212a。

凹部212a为通过使侧边框架212的平板部分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凹陷而形成的部位。

并且,如图11、图13及图17所示,在凹部212a形成有贯穿孔212c,在贯穿孔212c插通有从往复运动汽缸250的安装部251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螺栓253。

此外,在螺栓253安装有弹性部件252,该弹性部件252比圆筒状的安装部251的外形稍大并在中央形成了螺栓253能够插通的孔。弹性部件252为以覆盖安装部251的端部的状态安装的盖状部件。例如,弹性部件252由橡胶构成。

具体而言,如图14所示,弹性部件252具有配置于安装部251与侧边框架212之间的抵接部252a、穿过设置于抵接部252a的螺栓253的贯穿孔252b、从抵接部252a向往复运动汽缸250延伸并覆盖安装部251的一部分的覆盖部252c。

并且,在将螺栓253穿过弹性部件252的贯穿孔252b并将弹性部件252的覆盖部252c嵌入安装部251的状态下,使螺栓253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穿过侧边框架212的贯穿孔212c。并且,将作为紧固部件的螺母254与从侧边框架212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螺栓253的端部螺合并紧固。

此外,如上所述,以在往复运动汽缸250的安装部251覆盖并安装弹性部件252的状态,能够将往复运动汽缸250安装于侧边框架212。据此,弹性部件252不容易从往复运动汽缸250脱落。另外,在往复运动汽缸250的安装部251覆盖弹性部件252时,由于能够从多个角度确认弹性部件252的覆盖部252c,因此容易确认是否在进行弹性部件252的安装。

这样,通过也在除旋转轴225之外的位置将往复运动汽缸250固定于侧边框架212,因此能够使往复运动汽缸250的固定更加牢固。

另外,往复运动汽缸250并未直接接触侧边框架212。即,在往复运动汽缸250与侧边框架212之间配置有弹性部件252。换言之,弹性部件252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面与往复运动汽缸250的安装部251抵接,弹性部件252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面与侧边框架212抵接。

这样,通过弹性部件252将往复运动汽缸250安装于侧边框架212,往复运动汽缸250的振动不容易向侧边框架212传递。

另外,弹性部件252相对于侧边框架212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即,侧边框架212被弹性部件252与螺母254夹住。如此,与螺栓253螺合的螺母254并未直接与弹性部件252相接,因此在通过螺母254紧固时,能够避免螺母254损坏弹性部件252。

此外,如图12所示,往复运动汽缸250的安装部251安装于侧边框架212,并未安装于下部框架213。这样,通过只将往复运动汽缸250的安装部251安装于侧边框架212,振动不会从安装部251向下部框架213传递。

另外,如图13所示,往复运动汽缸250配置于形成在垫子u的内部的收纳空间280中。

另外,如图10及图15所示,在侧边框架212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安装有安全气囊模块260。

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在侧边框架212的平板部形成有安全气囊安装用孔212d及安全气囊安装用孔212e,在安全气囊安装用孔212d及安全气囊安装用孔212e安装有安全气囊模块260。

在此,如图15所示,安全气囊模块260具有安全气囊261、充气机262、双头螺栓263及护圈264作为其主要构成。

安全气囊模块260以如下方式相对于侧边框架212被固定。双头螺栓263从充气机262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并且,在双头螺栓263插通于侧边框架212的安全气囊安装用孔212d的状态下,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通过与螺母265螺合并紧固,安全气囊模块260安装于侧边框架212。

对安全气囊模块26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话,充气机262通过根据车辆碰撞接收动作信号从而产生气体,安全气囊261通过接受充气机262产生的气体的注入而膨胀。此时,通过按压被表皮材料r的端部及固定于侧边框架212的织物安装用夹扣271保持的织物270,表皮材料r的端部断裂,安全气囊261从断裂部向座椅靠背s201的外侧膨胀展开。

此外,如图11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200中,用于安装安全气囊模块260的安全气囊安装用孔212d及安全气囊安装用孔212e设置于与凹部212a不同的位置。

换言之,用于安装安全气囊模块260的安全气囊安装用孔212d及安全气囊安装用孔212e形成于比作为侧边框架212的凹部212a的上端的阶梯状高低不平部212b更高的位置。

另外,如图11所示,在侧边框架212的平板部形成有倒f字形的加强筋212f,用于提高侧边框架212的平板部的强度。

并且,侧边框架212的阶梯状高低不平部212b位于座椅框架f的下端与侧边框架212的凹部212a之间。即,凹部212a的上端位于座椅框架f的下端与侧边框架212的凹部212a之间。

另外,安全气囊安装用孔212d及安全气囊安装用孔212e形成于跨过加强筋212f的位置,据此,提高安全气囊模块260的安装部的强度。

另外,如图11所示,在座椅靠背框架210的中央部架设有承受来自乘客的荷重的受压部件215。具体而言,受压部件215在第1安装部216及第2安装部217被座椅靠背框架210支持。

在此,受压部件215由支持乘客的背部的诸如板簧或s弹簧等弹性部件构成。

第1安装部216为卡止于侧边框架212的部件。另外,第1安装部216也可以卡止于设置在比受压部件215更靠上部的上部框架211或架设于上部框架211的横梁。

第2安装部217为设置于比第1安装部216更靠下方并卡止于连结左右的侧边框架212的下部框架213的部件。

这样,受压部件215通过第1安装部216及第2安装部217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210。

此外,弹性部件252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第1安装部216与第2安装部217之间。如此,往复运动汽缸250的振动不容易通过第1安装部216及第2安装部217向受压部件215传递。

接下来,就座椅衬垫框架220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座椅衬垫框架220形成从上方看方形框状的外形形状。并且,座椅衬垫框架220以分别构成座椅宽度方向左右的端部的左右衬垫侧边框架221、连结左右衬垫侧边框架221的前端部的盘式框架222、连结左右衬垫侧边框架221的后端部的连结管224为主要构成要素。例如,连结管224为圆管等中空部件。

此外,座椅靠背框架210与座椅衬垫框架220通过倾斜机构235及连结托架223连结,如上所述,能够通过倾斜机构235调整座椅靠背框架210相对于座椅衬垫框架220的角度。

另外,座椅衬垫框架220通过高度机构240与滑动机构230连结。

滑动机构230以固定于车体地板的底部导轨231、相对于底部导轨231前后滑动的上部导轨232为主要构成要素。

在上部导轨232安装有高度机构240,上部导轨232相对于底部导轨231滑动的话,座椅框架f与上部导轨232一同相对于底部导轨231滑动。

另外,高度机构240具有多个连杆,通过电动或者手动使连杆旋转,能够调整座椅衬垫框架220相对于车体地板(或上部导轨232)的高度。此外,由于高度机构240使用公知的构造,因此省略详情。

如上述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中在往复运动汽缸250的安装部251安装弹性部件252,通过弹性部件252将往复运动汽缸250安装于侧边框架212。据此,能够抑制往复运动汽缸250的振动向包括侧边框架212在内的座椅靠背框架210传递。

[总结]

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200(乘坐物用座椅的一个例子)具备支持乘客的垫子u、与垫子u抵接的座椅框架f(框架部件的一个例子)、安装于座椅框架f的往复运动汽缸250、设置于座椅框架f与往复运动汽缸250之间并分别与座椅框架f及往复运动汽缸250抵接的弹性部件252,弹性部件252具有向往复运动汽缸250延伸并覆盖往复运动汽缸250的一部分的覆盖部252c。

根据上述的车用座椅s200,能够在以配置于往复运动汽缸250与框架部件f之间的弹性部件252覆盖往复运动汽缸250的状态下,将往复运动汽缸250安装于座椅框架f。据此,能够使配置于往复运动汽缸250与框架部件f之间的弹性部件252的安装变得容易。

另外,由于往复运动汽缸250通过弹性部件252安装于座椅框架f,因此能够减少从往复运动汽缸250向座椅框架f传递的振动。

在上述的车用座椅s200中,垫子u具有收纳弹性部件252及侧边框架212的收纳空间280。

如此,能够在垫子u的收纳空间280内配置弹性部件252。

在上述的车用座椅s200中,往复运动汽缸250及弹性部件252安装于座椅框架f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

如此,往复运动汽缸250及弹性部件不会从侧边框架f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突出。据此,能够在座椅宽度方向紧凑地构成车用座椅s200。

在上述的车用座椅s200中,框架部件为具备了配置于左右的侧边框架212的座椅靠背框架210。往复运动汽缸250安装于侧边框架212,弹性部件252设置于侧边框架212与往复运动汽缸250之间并分别与侧边框架212及往复运动汽缸250抵接。

这样,通过在往复运动汽缸250与侧边框架212之间设置了弹性部件252,能够抑制振动向侧边框架212传递。

在上述的车用座椅s200中,侧边框架212具有向座椅宽度方向贯穿的贯穿孔212c,往复运动汽缸250具有插通于贯穿孔212c的螺栓253。弹性部件252安装于螺栓253,侧边框架212被安装于螺栓253的螺母254(紧固部件的一个例子)及弹性部件252夹住。

如此,在往复运动汽缸250从座椅的宽度方向外侧通过螺母254紧固于框架部件时,能够抑制弹性部件损坏。

在上述的车用座椅s200中,侧边框架212具有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212a,往复运动汽缸250安装于凹部。

如此,能够缩短往复运动汽缸250的螺栓253从侧边框架212的外侧突出的长度。据此,能够抑制往复运动汽缸250的螺栓253与座椅内部的部件相互干扰。

另外,由于能够在侧边框架212中刚性高的部分安装往复运动汽缸250,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侧边框架212的振动。

在上述的车用座椅s200中,具备安装于侧边框架212的安全气囊模块260,侧边框架212中安装安全气囊模块260的部分为凹部212a以外的位置。

如此,能够抑制往复运动汽缸250的振动向安全气囊模块260的安装部传递。据此,能够防止安全气囊的动作出现失误,使安全气囊稳定地展开。

在上述的车用座椅s200中,侧边框架212具有加强筋212f,凹部212a的上端(阶梯状高低不平部212b)位于加强筋212f与贯穿孔212c之间。

这样,由于在侧边框架212形成了加强筋212f,能够提高侧边框架212的刚性。

在上述的车用座椅s200中,座椅靠背框架210具有连结左右的侧边框架212的下部的下部框架213,弹性部件252并未与下部框架213抵接。

如此,不需要在下部框架213形成用于安装往复运动汽缸250的贯穿孔。因此,能够提高下部框架213的设计自由度。另外,由于能够缩短下部框架213的座椅宽度方向的长度,因此能够减小下部框架213的尺寸。

在上述的车用座椅s200中,具有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0的受压部件215。受压部件215具有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0的第1安装部216、位于比第1安装部216更靠下方且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0的第2安装部217。弹性部件252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第1安装部216与第2安装部217之间。

如此,能够抑制振动通过座椅靠背框架210向受压部件215的第1安装部216及第2安装部217传递。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中,就将弹性部件252设置于安装在座椅靠背框架210的往复运动汽缸250的安装部25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将弹性部件252设置于安装在座椅衬垫框架220的往复运动汽缸250。

另外,也可以通过将垫子u的一部分开槽,以能够从座椅框架f的后方确认安装于往复运动汽缸250的安装部251的弹性部件252的方式构成。

<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

接下来,就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进行说明。在对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进行说明时,就乘坐物用座椅相关的课题进行说明。

一般情况下,车用座椅通过在座椅框架载置缓冲垫并覆盖装饰罩而构成。此种车用座椅中装饰罩末端的卡止,例如,如特开2016-088411号公报记载,通过在装饰罩的末端缝制u字形的树脂钩并将座椅框架挂在该树脂钩上而进行。

(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的车用座椅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当过大的荷重施加于座椅衬垫导致装饰罩移动时,或者座椅衬垫的就座面为被抬起(向上倾斜)的构成时,装饰罩末端的钩容易脱落。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得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座椅,即便是在过大的荷重施加于座椅衬垫且装饰罩移动时,或者是能够向上倾斜的座椅时,通过限制悬挂部件相对于座椅框架的位置来抑制装饰罩从座椅框架脱落。

[用于解决问题手段]

所述课题通过如下方式解决。根据下述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是一种具备了座椅衬垫的乘坐物用座椅,所述座椅衬垫具备衬垫框架、载置于所述衬垫框架的衬垫部件、覆盖所述衬垫部件的装饰罩,在所述装饰罩安装有设置了突出部的悬挂部件,所述衬垫框架具备设置了向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啮合部的侧边框架,所述悬挂部件的所述突出部插入并啮合于所述侧边框架的所述啮合部。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下述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中,通过悬挂部件的突出部插入并啮合于向衬垫框架的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啮合部,能够限制悬挂部件在座椅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因此,在过大的荷重施加于座椅衬垫且装饰罩移动时,或者是能够向上倾斜的座椅时,即使悬挂部件向从衬垫框架脱落的方向移动,也能够抑制悬挂部件从衬垫框架脱落。

另外,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悬挂部件具备在与所述侧边框架啮合的状态下配置于所述侧边框架的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中的外侧的外侧配置部、配置于所述侧边框架的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中的内侧的内侧配置部,所述突出部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从所述内侧配置部向外侧突出。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突出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从侧边框架的内侧向外侧突出并与啮合部啮合,因此能够适当抑制悬挂部件从衬垫框架脱落。

另外,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在所述侧边框架形成有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向内侧凹陷的凹部,所述凹部具备配置了所述啮合部的啮合面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前后方向上的所述外侧配置部的长度形成为比所述啮合面部的长度更长。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悬挂部件的外侧配置部抵接于侧边框架,内侧配置部在与外侧配置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分开的位置与侧边框架的外面部抵接,因此能够限制座椅宽度方向上的悬挂部件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啮合部配置于比所述座椅衬垫的前后方向中央更靠前方。

在上述构成中,通过悬挂部件的突出部啮合的侧边框架的啮合部配置于比座椅衬垫的中央更靠前侧,能够抑制乘客(就座者)的上下所伴随的悬挂部件从衬垫框架脱落。

另外,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啮合部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侧边框架的外侧。

在上述构成中,提高将悬挂部件挂在啮合部时的操作性。

另外,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啮合部设置于比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中的所述侧边框架的外端面更靠内侧。

在上述构成中,通过啮合部设置于比侧边框架的外端面更靠内侧,在乘客进行上下的动作时,即使乘客接触了侧边框架的外端面,也能够抑制悬挂部件从衬垫框架脱落。

另外,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侧边框架具备主体部、安装于该主体部的托架部件,所述啮合部形成于所述托架部件。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啮合部设置于与侧边框架的主体部不同的部件上,因此更容易设计。

另外,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托架部件具备基部、从所述基部弯折设置的安装部,所述侧边框架的所述主体部具备向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中的内侧延伸的法兰部,所述安装部在所述法兰部固定于所述侧边框架。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形成了啮合部的托架部件稳定地安装于侧边框架的主体部,因此,悬挂部件相对于侧边框架的悬挂比较稳定。

另外,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托架部件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固定于所述侧边框架的所述主体部。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形成了啮合部的托架部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安装于侧边框架的主体部,因此,悬挂部件相对于侧边框架的悬挂比较稳定。

另外,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托架部件为使所述座椅衬垫倾斜的倾斜机构的一部分。

在上述构成中,即使是在能够使座椅衬垫倾斜(向上倾斜)的乘坐物用座椅中,也能够抑制在座椅衬垫的倾斜动作时悬挂部件从衬垫框架脱落。

(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的效果)

根据下述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在过大的荷重施加于座椅衬垫且装饰罩移动时,或者是能够向上倾斜的座椅时,即使悬挂部件向从衬垫框架脱落的方向移动,也能够抑制悬挂部件从衬垫框架脱落。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由于突出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从侧边框架的内侧向外侧突出并与啮合部啮合,因此能够适当抑制悬挂部件从衬垫框架脱落。

另外,根据下述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由于悬挂部件的外侧配置部抵接于侧边框架,内侧配置部在与外侧配置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分开的位置与侧边框架的啮合面部抵接,因此能够限制座椅宽度方向上的悬挂部件的位置。

另外,根据下述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通过悬挂部件的突出部啮合的侧边框架的啮合部配置于比座椅衬垫的中央更靠前侧,能够抑制乘客(就座者)的上下所伴随的悬挂部件从衬垫框架脱落。

另外,根据下述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提高将悬挂部件挂在啮合部时的操作性。

另外,根据下述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通过啮合部设置于比侧边框架的外端面更靠内侧,在乘客进行上下的动作时,即使乘客接触了侧边框架的外端面,也能够抑制悬挂部件从衬垫框架脱落。

另外,根据下述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由于啮合部设置于与侧边框架的主体部不同的部件上,因此更容易设计。

另外,根据下述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由于形成了啮合部的托架部件稳定地安装于侧边框架的主体部,因此,悬挂部件相对于侧边框架的悬挂比较稳定。

另外,根据下述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由于形成了啮合部的托架部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安装于侧边框架的基部,因此,悬挂部件相对于侧边框架的悬挂比较稳定。

另外,根据下述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即使是在能够使座椅衬垫倾斜(向上倾斜)的乘坐物用座椅中,也能够抑制在座椅衬垫的倾斜动作时悬挂部件从衬垫框架脱落。

以下,参照图18至图25b就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以下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300的座椅框架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框架以形成搭载于车辆的车用座椅的骨架的座椅框架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车用座椅的座椅框架。

此外,以下说明的第3实施方式仅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的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即,有关以下说明的部件的形状、尺寸、配置等,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能够进行变更、改良,同时本发明包含其等价物是毋庸置疑的。

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表示从车用座椅的就座者所见的前后方向,是与车辆的行驶方向一致的方向。

“座椅宽度方向”表示车用座椅的横宽方向,是与车用座椅的就座者所见的左右方向一致的方向。

另外,“上下方向”表示车用座椅的高度方向,与从正面看车用座椅时的上下方向一致。

“座椅内侧方向”表示车用座椅的内侧方向(朝向车用座椅的中央的方向),“座椅框架内侧方向”表示座椅框架的内侧方向(朝向座椅框架的中央的方向)。

(车用座椅s300的构成)

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300具有图18所示的外观。此外,图1中,有关车用座椅s300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为座椅衬垫s301的前端拐角部分,为了方便说明,以去除了装饰罩401的构造进行图示。

车用座椅s300具有支撑就座者的臀部的作为就座部分的座椅衬垫s301、支撑就座者的背部的作为靠背部分的座椅靠背s302及配置于座椅靠背s302的上部并支撑就座者的头部的头枕s303作为其主要构成要素。座椅衬垫s301及座椅靠背s302分别在后述的座椅衬垫框架301及未图示的座椅靠背框架载置缓冲垫400,并进一步以装饰罩401覆盖缓冲垫400而构成。此外,座椅衬垫s301及座椅靠背s302除了后述的倾斜托架320及悬挂部件330,均采用公知的构造。

座椅衬垫s301包括座椅衬垫框架301、载置于座椅衬垫框架301之上的缓冲垫400、覆盖座椅衬垫框架301及缓冲垫400的装饰罩401而构成。

缓冲垫400由聚氨酯泡沫等具有弹性的缓冲材料构成,装饰罩401由合成皮革或布料构成,通过多个表皮材料缝制而形成。

(座椅框架的概要)

首先,参照图19就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衬垫框架301构成的概要进行说明。座椅衬垫框架301通过脚部被支持,在脚部安装有内部导轨,在与设置于车体地板的外部导轨之间装配为能够在前后方向进行位置调整的滑动式。另外,座椅衬垫框架301的后端部通过未图示的倾斜机构与未图示的座椅靠背框架连结。

如图19所示,座椅衬垫框架301形成从上方看方形框状的外形形状。并且,座椅衬垫框架301以构成座椅宽度方向中的端部的侧边框架301a、301b、构成座椅衬垫框架1的前端部的盘式框架301c、连结右侧的侧边框架301a及左侧的侧边框架301b的连结管301d为主要构成要素。

两个(一对)侧边框架301a、301b限制座椅衬垫框架301的宽度,因此在左右方向分开配置,并以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并且,在侧边框架301a、301b的后方侧安装有连结管301d,通过连结管301d左右的侧边框架301a、301b在后方侧被连结。

另外,盘式框架301c在一对侧边框架301a、301b的前方侧固定接合,通过盘式框架301c左右的侧边框架301a、301b在前方侧被连结。更加详细而言,盘式框架301c左右方向的端部分别通过焊接等固定方法被固定于设置在侧边框架301a、301b的法兰。

盘式框架301c主要是用于支持就座者(乘客)的大腿部的部件,其上面为由形成大体平坦的大致矩形形状的金属制的板材形成的框架。盘式框架301c具备前方端部向下方弯折的前方弯折部、在后端部向下方弯折的后方弯折部。另外,在前方弯折部与后方弯折部之间具备上面大体平坦的支持面。此外,此支持面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分别固定于侧边框架301a、301b的法兰(图19)。

(侧边框架的构成)

以下,参照图20a至图21b就构成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300的座椅衬垫框架301的侧边框架301a、301b及倾斜托架320进行说明。以下,使用一方的侧边框架301b进行说明,但是另一个侧边框架301a也具有相同的构成。图20a为表示安装于侧边框架301b的倾斜托架320并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所见的立体图,图20b为表示安装于侧边框架301b的倾斜托架320并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所见的立体图。图21a为倾斜托架320的正面图,图21b为倾斜托架320的上面图。

如图20a及20b所示,侧边框架301b以向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边框架主体310、安装于侧边框架主体310的倾斜托架320为主要构成要素,安装有连杆部件312等倾斜机构(向上倾斜机构)。

侧边框架主体310具备向座椅框架内侧方向延伸的法兰部310a。后述的倾斜托架320的上方安装部328通过紧固部件311a、311b安装于法兰部310a。

另外,倾斜托架320的前方安装部322通过紧固部件313安装于侧边框架主体310,倾斜托架320的后方安装部323通过紧固部件314被安装。

如图20a及图21a所示,倾斜托架320具备基部321、设置于基部321的前端部的前方安装部322、设置于基部321的后端部的后方安装部323、设置于前方安装部322与后方安装部323之间的延伸部324。在前方安装部322及后方安装部323分别设置有用于插通紧固部件的安装孔322a及安装孔323a。

在延伸部324设置有啮合凹部325,在作为啮合凹部325的底部的啮合面部325a打孔设置有向基部321的长度方向(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啮合孔326。在延伸部324的后方侧设置有用于安装未图示的座椅安全带带扣的带扣安装部327。在带扣安装部327设置有用于插通紧固部件的带扣安装孔327a。

倾斜托架320从基部321弯折并形成上方安装部328,在上方安装部328的前方侧打孔设置有安装孔328a,在上方安装部328的后方侧打孔设置有安装孔328b(图21b)。

如图20b所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连杆部件312通过紧固部件313安装于侧边框架主体310与倾斜托架320的前方安装部32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杆部件312及倾斜托架320为将座椅衬垫s301的就座面抬起的倾斜机构(向上倾斜机构)的一部分。

在第3实施方式中,倾斜托架320的啮合孔326相当于后述的悬挂部件330的钩部333(突出部)插入的啮合部。

(装饰罩及悬挂部件的构成)

图22a至22c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悬挂部件330。图22a为缝合于装饰罩401的悬挂部件330的立体图,图22b为图22a的b-b截面图,图22c为图22a的c-c截面图。

如图22a所示,在装饰罩401的末端部缝合有树脂制的截面j字形的悬挂部件330。悬挂部件330具备基部331、从该基部331弯曲形成的弯曲部332、从弯曲部332延伸的钩部333。

悬挂部件330在与装饰罩401的缝合部的相反侧的端部具有钩部333。另外,在悬挂部件330的j字形状的内侧形成有用于收纳倾斜托架320的延伸部324的收纳部334。

如图22a所示,钩部333以从弯曲部332的一部分延伸的方式形成。具体而言,以基部331的长度方向的第一侧端面331a与第二侧端面331b之间的距离l(基部331的长度方向的长度l)比钩部333的长度方向的第一侧端面333a与第二侧端面333b之间的距离(钩部333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更长的方式设置。

换言之,钩部333以下述方式形成,钩部333的第一侧端面333a比基部331的第一侧端面331a更靠第二侧端面331b侧,钩部333的第二侧端面333b比基部331的第二侧端面331b更靠第一侧端面331a侧。

如图22c所示,以钩部333的突出方向为朝向j字形状的内侧的方向(换言之为朝向基部331的方向)的方式形成。

通过倾斜托架320的延伸部324被收纳于悬挂部件330的收纳部334,同时悬挂部件330的钩部333(突出部)与倾斜托架320的啮合孔326(啮合部)啮合,从而装饰罩401安装于座椅衬垫框架301。

(被悬挂部的作用)

图23a、图23b及图24表示使设置于装饰罩401的端部的悬挂部件330的钩部333与倾斜托架320的啮合孔326啮合的状态。此外,在图23a、23b及图24中,为了说明,省略了装饰罩401。

在座椅衬垫框架301载置了缓冲垫400的状态下,装饰罩401覆盖侧边框架301b的座椅宽度方向中的外侧,从使边框架301a、301b的下端侧使悬挂部件330与倾斜托架320啮合。

并且,通过使倾斜托架320的延伸部324位于悬挂部件330的收纳部334,悬挂部件330的钩部333卡止于倾斜托架320的啮合孔326。这样,能够进行悬挂部件330向侧边框架301b的安装。

图24为表示钩部333与啮合孔326的周围的截面的立体说明图,是表示钩部333与啮合孔326啮合的状态的说明图。在悬挂部件330与啮合孔326啮合的状态下,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依次配置悬挂部件330的钩部333、倾斜托架320的延伸部324、悬挂部件330的基部331。

在悬挂部件330卡止于侧边框架301b的倾斜托架320的状态下,基部331(外侧配置部)配置于倾斜托架320的座椅宽度方向中的外侧,钩部333(内侧配置部)配置于倾斜托架320的座椅宽度方向中的内侧,钩部333(突出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向基部331朝向的一侧(外侧)突出。

因此,由于悬挂部件330的基部331(外侧配置部)与倾斜托架320抵接,钩部333(内侧配置部)在与基部331(外侧配置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分开的位置与倾斜托架320的外面部抵接,因此限制座椅宽度方向中的悬挂部件330的位置。

另外,如图25a及25b所示,在悬挂部件330与倾斜托架320啮合的状态下,钩部333的第一侧端面333a在座椅前后方向中的位置被啮合孔326的第一端部326a限制,钩部333的第二侧端面333b在座椅前后方向中的位置被啮合孔326的第二端部326b限制。

也就是说,通过悬挂部件330的钩部333与啮合孔326啮合,悬挂部件330在座椅前后方向中的位置被限制在啮合孔326延伸的范围,因此,当过大的荷重施加于座椅衬垫导致装饰罩移动时,或者为能够向上倾斜的座椅时,即使悬挂部件330向从座椅衬垫框架301脱落的方向移动,也能够抑制悬挂部件从座椅衬垫框架301脱落。

进一步地,当将座椅宽度方向上向内侧凹陷的啮合凹部325的啮合面部325a在座椅前后方向的长度为l时(图25a),座椅前后方向中的基部331(外侧配置部)的长度l(图25b)以比啮合面部325a的长度l更长的方式形成(l>l)。

因此,由于悬挂部件330的基部331(外侧配置部)与倾斜托架320(侧边框架)抵接,钩部333(内侧配置部)在与基部331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分开的位置与倾斜托架320的外面部(延伸部324的外面)抵接,因此座椅宽度方向中的悬挂部件330的位置被限制。

在第3实施方式涉的车用座椅s300中,由于啮合孔326(啮合部)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侧边框架301a、30b的外侧,因此能够提高悬挂部件330悬挂在啮合孔326时的操作性。

在第3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s300中,由于啮合孔326(啮合部)设置于比座椅宽度方向中的侧边框架301a、30b的外端面更靠内侧,因此在乘客进行上下的动作时,即使乘客接触了侧边框架301a、301b的外端面,也能够抑制悬挂部件330从座椅衬垫框架301脱落。

在第3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s300中,侧边框架301a、301b具备安装于侧边框架主体310的倾斜托架320,由于在倾斜托架320形成有啮合孔326(啮合部),因此能够实现容易设计各部件的效果。

在第3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s300中,倾斜托架320具备向座椅宽度方向中的内侧延伸的上方安装部328,上方安装部328在侧边框架主体310的法兰部310a被固定。因此,由于倾斜托架320稳定地安装于侧边框架主体310,因此,能够达到悬挂部件330稳定地挂在侧边框架301a、301b的效果。

在第3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s300中,由于形成了啮合孔326(啮合部)的倾斜托架320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固定于侧边框架301a、301b的侧边框架主体310,因此,能够达到悬挂部件330稳定地挂在侧边框架301a、301b的效果。

在第3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s300中,由于能够使座椅衬垫s301倾斜(向上倾斜),倾斜托架320为使座椅衬垫s301倾斜的倾斜机构的一部分,能够适当地限制悬挂部件330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在座椅衬垫s301的倾斜动作时悬挂部件330从侧边框架301a、301b脱落。

(变形例)

第3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图21a中,以设置于倾斜托架320(侧边框架)的啮合部为例来表示啮合孔326的例子,但是啮合部并不限定于孔的形态。例如,也可以设置啮合部为具备限制侧边框架的长度方向(座椅前后方向)上悬挂部件330的位置的限制面的槽、切口、凹部等形态。

图22a中显示了设置了一个钩部333(突出部)的例子,但是突出部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稳定地卡止悬挂部件330,也可以设置突出部的数量为两个以上。

在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20a所示,显示了啮合孔326(啮合部)设置于作为侧边框架301a、301b的一部分的倾斜托架320的例子,但是配置啮合部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啮合部设置于构成侧边框架301a、301b的侧边框架主体310等部件。

以上,以搭载于车辆的车用座椅为例对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进行了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并不限定于车用座椅,只要是通过盖部件覆盖载置于座椅框架上的缓冲垫而构成的座椅即可,特别是采用了将盖部件挂在座椅框架这一构造的座椅的座椅框架,并未对用途进行特别限定。例如,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也可以作为在车辆以外的乘坐物用内使用的乘坐物用座椅的座椅框架使用。

符号说明

s车用座椅(乘坐物用座椅)

s1座椅衬垫

s2座椅靠背

s3头枕

1a表皮材料

1b缓冲材料

10衬垫框架

11侧边框架

11a贯穿孔

12盘式框架

24连结管

25受压部件

26卡止部件

28端部套筒

30滑动导轨机构

31上部导轨

32底部导轨

33固定托架

34前侧连杆

40驱动连杆(连杆部件)

41扇形齿轮

42开口部

43贯穿孔

44枢轴

50连杆旋转限制部件

51大直径部

52小直径部

53焊接部

55固定托架

60操作部件

61操作部

62旋转作用部

63a第1突出部

63b第2突出部

64冲击吸收部

64a第1切口部

64b第2切口部

65旋转轴

66外周部

68把持部

70齿轮部

71小齿轮

h高度机构

f座椅框架

s200车用座椅(乘坐物用座椅)

s201座椅靠背

s202座椅衬垫

s203头枕

u垫子

r表皮材料

210座椅靠背框架

211上部框架

212侧边框架

212a凹部

212b阶梯状高低不平部

212c贯穿孔

212d安全气囊安装用孔

212e安全气囊安装用孔

212f加强筋

213下部框架

215受压部件

216第1安装部

217第2安装部

220座椅衬垫框架

221衬垫侧边框架

222盘式框架

223连结托架

224连结管

225旋转轴

230滑动机构

231底部导轨

232上部导轨

235倾斜机构

240高度机构

250往复运动汽缸

251安装部

252弹性部件

252a抵接部

252b贯穿孔

252c覆盖部

253螺栓

254螺母(紧固部件)

260安全气囊模块

261安全气囊

262充气机

263双头螺栓

264护圈

265螺母

270织物

271织物安装用夹扣

280收纳空间

s300车用座椅

s301座椅衬垫

s302座椅靠背

s303头枕

400缓冲垫(衬垫部件)

401装饰罩

301座椅衬垫框架(衬垫框架)

301a侧边框架

301b侧边框架

301c盘式框架

301d连结管

310侧边框架主体(主体部)

310a法兰部

311a紧固部件

311b紧固部件

312连杆部件

313紧固部件

314紧固部件

320倾斜托架(托架部件)

321基部

322前方安装部

322a安装孔

323后方安装部

323a安装孔

324延伸部

325啮合凹部

325a啮合面部

326啮合孔(啮合部)

326a第一端部

326b第二端部

327带扣安装部

327a带扣安装孔

328上方安装部

328a安装孔

328b安装孔

330悬挂部件

331基部(外侧配置部)

331a第一侧端面

331b第二侧端面

332弯曲部

333钩部(突出部、内侧配置部)

333a第一侧端面

333b第二侧端面

334收纳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