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71698发布日期:2019-05-15 23:06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指可适应非常规平整路面的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的车辆,遇到梯高高于轮子半径的梯坎,则无法开上去或无法通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车辆对所行驶路面的适应性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位于车辆底部的车轮组,车轮组中包括有变径轮。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车轮组还包括前轮和后轮,所述变径轮位于前轮与后轮之间。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车辆的重心位于所述后轮与所述变径轮之间。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变径轮的轮径随着转动角度的变化而逐渐变化。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变径轮的轮径最小值小于所述前轮的轮径,变径轮的轮径最大值大于前轮的轮径。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以所述变径轮的最短轮径为基准,旋转角度为0~180°时,轮径从最小值连续变化至最大值,旋转角度为180°~360°时,轮径从最大值连续变化至最小值。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变径轮整体为一圆形,变径轮的旋转中心位于变径轮的圆心与轮边之间。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变径轮的最短轮径为圆形变径轮半径的一半。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前轮、变径轮、后轮整体的形状规格相同。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以所述变径轮的最短轮径为基准,旋转角度为0~240°时,轮径从最小值连续变化至最大值,旋转角度为240°~360°时,轮径从最大值连续变化至最小值。

本发明中的车辆,其主要创新的技术点在于:车辆的车轮组中包含有变径轮,变径轮即为轮径可变化的车轮,有别于常规呈圆形且轮径不变的车轮。由于该车辆中变径轮的设计,使得车辆运行中,车轮转动,轮径可变化,从而可以轻易适应不同的行驶场景,如越过梯坎、爬梯等。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详述本发明的具体结构

图1为本发明一种车辆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车辆的一变径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车辆的另一种变径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车辆的再一种变径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架、2-前轮、3-变径轮、31-轮边、32-转轴、33-轴心、34-轮径、35-最短轮径、4-后轮、51-轮边、52-最长轮径、53-轴心、54-最短轮径、61-轮边、62-最长轮径、63-轴心、64-最短轮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结合附图1,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设置于车辆底部的车轮组,车轮组中包括有变径轮3。车轮组自然是设置于车辆的底部,用以通过车轮组车轮自身的旋转带动车辆行进,如常规的四轮汽车,其四个车轮就构成了该车辆的车轮组。本发明中的车辆,其主要创新的技术点在于变径轮的设计,即在常规的车轮组中增设有变径轮,变径轮即为轮径可变化的车轮,轮径则为车轮的旋转中心(轴心)到与之最近的轮边之间的距离。对于常规的圆形车轮而言,轮径即为圆形车轮的半径,为一固定值。车轮轮径的大小直接关系着车辆跨越梯坎等障碍物的能力,影响着车辆对路面的适应性。由于该车辆中变径轮的设计,使得车辆运行中,通过变径的协助,从而可以轻易适应不同的行驶场景,如越过梯坎,爬楼梯。

再结合附图1,所述车轮组还包括前轮2和后轮4,所述变径轮3位于前轮2与后轮4之间。当然,还包括车架1之类的作为车辆的常规结构,此处不再进行赘述,仅重点阐述创新技术点。变径轮3位于前轮2和后轮4之间,在较为平坦的路面行驶时,可以仅利用前轮2和后轮4工作,而变径轮3此时不工作而不与路面接触,则此种状态下,该车辆与常规车辆无异。而遇到梯坎等行驶障碍时,若仅仅是依靠前轮2和后轮4的配合,难以越过这些障碍,则可以同时利用变径轮3轮径的变化来跨越这些障碍,适应多种行驶路面。且车轮作为车辆的基本结构,为保证车辆稳定,自然是前轮、变径轮、后轮都左右对称设置为宜,如设置有两个前轮、两个变径轮、两个后轮。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变径轮3的轮径随着转动角度的变化而逐渐变化。所述变径轮3的轮径最小值小于所述前轮2的轮径,变径轮3的轮径最大值大于前轮2的轮径。在常规状态下,由前轮2和后轮4来正常行驶,变径轮3置于最小轮径朝下,不接触路面。而在需要通过梯高高于前轮2半径的楼梯等特殊路面时,变径轮3转动开始工作,因所述车辆的重心位于所述后轮4与所述变径轮3之间,当变径轮3转动到开始接触到地面,前轮2抬起,在后轮4和变径轮3推动下,推动车辆跨上台阶,如此反复。

结合图2、图3,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以所述变径轮的最短轮径为基准,旋转角度为0~180°时,轮径从最小值连续变化至最大值,旋转角度为180°~360°时,轮径从最大值连续变化至最小值。

且图2中的变径轮整体为一圆形,变径轮的旋转中心位于变径轮的圆心与轮边31之间。圆心为圆形变径轮的几何中心,而轴心33则是变径轮旋转过程中实际的旋转中心,当然轴心33处对应有转轴32。变径轮的最短轮径35与变径轮的任意轮径34之间的夹角为α,当α为0或360°时,轮径34最小,当α为180°时,轮径34最大。且α为0~180°时,轮径34从最小值逐渐连续变化到最大值,而当α为180°~360°时,轮径34从最大值逐渐连续变化到最小值。且优选的,所述变径轮的最短轮径35为圆形变径轮半径的一半。优选的,所述前轮、变径轮、后轮整体的形状规格相同。

而图3中的变径轮,整体则不是一个标准的圆形。该方案中,包括轮边51,最长轮径52,轴心53和最短轮径54。其角度变化与轮径变化间的关系与图2中方案相同。即最短轮径54与最长轮径52间的夹角为180°。

结合图4,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变径轮包括轮边61,最长轮径62,轴心63和最短轮径64。以所述变径轮的最短轮径64为基准,旋转角度为0~240°时,轮径从最小值连续变化至最大值,旋转角度为240°~360°时,轮径从最大值连续变化至最小值。即在本方案中,夹角为240°时取得轮径最大值。240°相当对于前述方案中的180°,优点是把车辆抬高过程分布在更长的轮边弧度上,相同车重情况下,抬升时发动机所需最大输出功率较小。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轮径是指车轮的轮边(若车轮为圆形,轮边则为圆周)上任意一点到车轮旋转中心的距离。此处,上、下、左、右、前、后只代表其相对位置而不表示其绝对位置。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涉及车辆技术领域,该车辆包括设置于车辆底部的车轮组,车轮组中包括有变径轮。本发明中的车辆,其主要创新的技术点在于:车辆的车轮组中包含有变径轮,即常规车轮组基础上还设有变径轮,变径轮即为轮径可变化的车轮,有别于常规呈圆形且轮径不变的车轮。由于该车辆中变径轮的设计,使得车辆运行中,车轮转动,轮径可变化,从而可以适应不同的行驶场景,如越过梯坎、爬梯等。

技术研发人员:李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李铁
技术研发日:2019.03.11
技术公布日:2019.05.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