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充电头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02404发布日期:2019-06-13 17:14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用于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充电头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便携式交流充电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充电头组件。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cn208112567u,主题名称为新型光伏5kw直充电车的实用新型专利,其技术方案公开了“包括车体(1),所述车体(1)的外部设置有车箱(2),且所述车箱(2)与所述车体(1)固定连接,所述车箱(2)的内侧设置有车门(3),且所述车门(3)与所述车箱(2)铰接,所述车体(1)的右端设置有车前挡风盖(5),且所述车前挡风盖(5)与所述车箱(2)卡合固定,所述车前挡风盖(5)的上方设置有遮雨棚(6),且所述遮雨棚(6)与所述车箱(2)固定连接,所述车体(1)的顶端设置有安装支柱(9),且所述安装支柱(9)与所述车体(1)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支柱(9)的上方设置有安装架(7),且所述安装架(7)与所述安装支柱(9)焊接固定,所述安装架(7)的内侧设置有光伏板(8),且所述光伏板(8)与所述安装架(7)卡合固定,所述车体(1)的底端设置有车轮(4),且所述车轮(4)与所述车体(1)螺接固定,光伏板(8)的外侧开设有排污槽(10),所述安装架(7)的外侧开设有散热口(12),所述散热口(12)的内侧设置有散热片(11),且所述散热片(11)与所述散热口(12)卡合固定,所述光伏板(8)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然而,现有的提高随车充电便利性的措施较为有限,仍然难以接近或者拿到内燃机车的加油便利度。以上述实用新型专利为例,该光伏充电车需要对车体进行较大范围的改装,从而将光伏板稳定、可靠地安装在车体上。然而,无论该种程度的车体改装是否符合现行的车辆管理相关规定,从用车舒适性、便利性、安全性角度而言,必将较大幅度改变现有的乘车体验,大幅占用车辆内外空间,不利于满足随车充电装置的集约化、便利化的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状况,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用于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充电头组件。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所述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充电头组件包括:

充电头插头母座和第一充电头壳体,所述充电头插头母座通过充电头螺钉固定连接于第一充电头壳体的一端;

第二充电头壳体和第三充电头壳体,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三充电头壳体,所述第三充电头壳体远离第一充电头壳体的一侧内接有充电头连接线,所述第二充电头壳体位于第一充电头壳体的上方并且与第一充电头壳体固定连接;

充电头按键、充电头按键弹簧和充电头按键联动件,所述第二充电头壳体具有供部分地嵌入充电头按键的嵌入槽,所述充电头按键分别与充电头按键弹簧和充电头按键联动件传动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充电头插头母座包括母座本体,所述母座本体远离第一充电头壳体的一侧具有cc插针孔、cp插针孔、l1插针孔、主插针孔、n插针孔、l2插针孔和l3插针孔,所述cc插针孔内接有cc插针,所述cp插针孔内接有cp插针,所述l1插针孔内接有l1插针,所述主插针孔内接有主插针,所述n插针孔内接有n插针,所述l2插针孔内接有l2插针,所述l3插针孔内接有l3插针。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具有第一充电头壳体通孔,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和第二充电头壳体合围形成第一充电头壳体连通腔,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通孔与第一充电头壳体连通腔连通。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充电头按键设有充电头按键本体部和与充电头按键本体部一体成型的充电头按键中央凸出部、充电头按键凸出部,所述充电头按键联动件设有联动件凸出部,所述充电头按键中央凸出部与联动件凸出部相互贴合,所述充电头按键凸出部部分地内接于充电头按键弹簧。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充电头按键还设有与充电头按键本体部一体成型的充电头按键延伸部,所述充电头按键延伸部的末端贯通于第二充电头壳体。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向内侧一体延伸形成按键弹簧限止部,所述充电头按键弹簧套接于按键弹簧限止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还内置有充电头连接线限位件,所述充电头连接线限位件位于第一充电头壳体与充电头连接线之间的环状间隙。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三充电头壳体与充电头连接线的接合处设有充电头连接线密封圈。

本发明公开的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充电头组件,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巧妙地设置第一至第三充电头壳体以及充电头按键,提高充电头组件的集成化程度,与其适配的车辆无需进行大范围的适应性改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一种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侧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沿图3中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虚线框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包括:210-充电头插头母座;211-母座本体;212-cc插针孔;213-cp插针孔;214-l1插针孔;215-主插针孔;216-n插针孔;217-l2插针孔;218-l3插针孔;221-充电头螺钉;222-cc插针;223-cp插针;224-l1插针;225-主插针;226-n插针;227-l2插针;228-l3插针;230-第一充电头壳体;231-第一充电头壳体通孔;232-第一充电头壳体连通腔;233-按键弹簧限止部;234-充电头连接线限位件;240-第二充电头壳体;241-充电头按键;2411-充电头按键本体部;2412-充电头按键中央凸出部;2413-充电头按键凸出部;2414-充电头按键延伸部;242-充电头按键弹簧;243-充电头按键联动件;2431-联动件凸出部;250-第三充电头壳体;251-充电头连接线密封圈;260-充电头连接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充电头组件,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附图的图1至图5,图1示出了所述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充电头组件的一种角度的立体结构,图2示出了所述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充电头组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图3示出了所述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充电头组件的侧视方向的可视结构,图4示出了沿图3中aa方向的截面结构,图5示出了所述图4中虚框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

优选地,所述用于7kw随车交流充电桩的充电头组件包括:

充电头插头母座210和第一充电头壳体230,所述充电头插头母座210通过充电头螺钉221固定连接于第一充电头壳体230的一端(靠近充电头插头母座210的一端);

第二充电头壳体240和第三充电头壳体250,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230的另一端(远离充电头插头母座21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三充电头壳体250,所述第三充电头壳体250远离第一充电头壳体230的一侧内接有充电头连接线260,所述第二充电头壳体240位于第一充电头壳体230的上方并且与第一充电头壳体230固定连接;

充电头按键241、充电头按键弹簧242和充电头按键联动件243,所述第二充电头壳体240具有供部分地嵌入充电头按键241的嵌入槽,所述充电头按键241分别与充电头按键弹簧242和充电头按键联动件243传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头插头母座210包括母座本体211,所述母座本体211远离第一充电头壳体230的一侧具有cc插针孔212、cp插针孔213、l1插针孔214、主插针孔215、n插针孔216、l2插针孔217和l3插针孔218,所述cc插针孔212内接有cc插针222,所述cp插针孔213内接有cp插针223,所述l1插针孔214内接有l1插针224,所述主插针孔215内接有主插针225,所述n插针孔216内接有n插针226,所述l2插针孔217内接有l2插针227,所述l3插针孔218内接有l3插针228,以便在传输交流充电电流的同时传输通讯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230(靠近第二充电头壳体240的一侧)具有第一充电头壳体通孔231,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230和第二充电头壳体240合围形成第一充电头壳体连通腔232,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通孔231与第一充电头壳体连通腔232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头按键241设有充电头按键本体部2411和与充电头按键本体部2411一体成型的充电头按键中央凸出部2412、充电头按键凸出部2413,所述充电头按键联动件242设有联动件凸出部2413,所述充电头按键中央凸出部2412与联动件凸出部2413相互贴合(并且紧密接触),所述充电头按键凸出部2413部分地内接于充电头按键弹簧242,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头按键241还设有与充电头按键本体部2411一体成型的充电头按键延伸部2414,所述充电头按键延伸部2414的末端(远离充电头按键联动件243的一侧末端)贯通于第二充电头壳体240,以便充电头按键延伸部2414从第一充电头壳体230伸出,形成可供联动触发的末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230向内侧一体延伸形成按键弹簧限止部233,所述充电头按键弹簧242套接于按键弹簧限止部233,以便当充电头按键凸出部2413受力向下运动时,在将充电头按键弹簧242部分压缩的过程中,能够止位于刚性不可压缩的按键弹簧限止部233,避免极限压缩充电头按键弹簧242被极限压缩而损坏(失去固有的回弹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充电头壳体230还内置有充电头连接线限位件234,所述充电头连接线限位件244位于第一充电头壳体230与充电头连接线260之间的环状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充电头壳体250与充电头连接线260的接合处设有充电头连接线密封圈251,以便进一步提升防水等级和密封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本发明专利申请涉及的l1插针等技术特征应被视为现有技术,这些技术特征的具体配方、制造工艺以及可能涉及到空间布置方式等采用本领域的常规选择即可,不应被视为本发明专利的要点所在,本发明专利不做进一步具体展开详述。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