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02389发布日期:2019-06-13 17:14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车载充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载充电系统,其具备为了对搭载于车辆上的电池进行充电而连接于车外的供电装置的连接部。具体地说,涉及有关车载充电系统的技术领域,该车载充电系统通过在与车外的供电装置侧的连接部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够调整车辆侧的连接部的温度。



背景技术:

作为所谓的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等,使用车载电池(驱动用电池)作为用于使车辆驱动的动力源的车辆正在得到普及。在这样的车辆中,驱动用电池的容量也越来越增加。

作为涉及这种车载电池的充电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对车辆侧部分的输电线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2903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然而,可以预想,在将来与电动汽车对应的用于通过外部电力进行充电的供电装置的设备将会得到普及。随着驱动用电池的越来越大容量化,可以预测,为了缩短充电时间,来自外部的充电电力也呈现出高输出化倾向。

伴随着高输出化而出现的课题是作为电子线束、充电电缆以及接触电阻部的充电入口的发热现象。

另一方面,作为发热对策,虽然可以考虑使充电电缆的线径变粗,但是,例如,如果是能够承受100kw程度的大输出的线缆,则重量增加的同时变得难以弯曲,会使使用供电装置的用户的使用便利性明显降低。此外,也会导致存储空间增加。

此外,对于车辆侧来说,如果使车辆内部电缆的直径过粗,则重量增加会导致燃油经济性的降低,并且会抹杀由于车载电池的大容量化而使车辆能够远距离行驶的优点,因此并不理想。

因此,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对车辆侧各部分以及供电装置侧各部分进行冷却的结构。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车载充电系统,具有:车载电池,其搭载于车辆,并用于驱动车辆;车辆侧连接部,其通过与车外供电装置的装置侧连接部连接,从而在与所述车外供电装置之间形成充电电流路径;热交换部,其设置于所述车辆侧连接部内,并进行所述车辆侧连接部与所述装置侧连接部的热交换;控制部,其将所述热交换部的热交换功能控制为on/off;以及充电部,其利用所述充电电流路径对所述车载电池进行充电。

由此,根据需要在车辆侧连接部与装置侧连接部之间进行热交换。

在上述车载充电系统中,具有使制冷剂循环的循环路径,所述热交换部可以通过与所述循环路径的一部分接触,从而在其与所述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由此,能够使车辆侧连接部产生的热释放到制冷剂中。

在上述车载充电系统中,也可以具有从所述车辆侧连接部与所述装置侧连接部中的一方向另一方进行吹风的风扇。

由此,在车辆侧连接部与装置侧连接部之间,空气的移动变得容易。

在上述车载充电系统中,可以设置有测定所述热交换部的温度的车辆侧温度传感器。

根据通过车辆侧温度传感器测定的热交换部的温度进行热交换功能的on/off控制。

在上述车载充电系统中,所述车辆侧温度传感器也可以设置于所述热交换部。

由此,进行热交换部本身的温度测定。

在上述车载充电系统中,在所述车辆侧连接部与所述装置侧连接部连接的状态下,所述控制部也可以获得测定所述装置侧连接部的温度的装置侧温度传感器的信息。

由此,根据装置侧连接部的温度进行热交换功能的on/off控制。

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进行车辆侧的各部分以及供电装置侧的各部分的冷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与车外供电装置的模式图。

图2是车载充电系统与供电装置的框图。

图3是示出通过风扇进行热交换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4是关于利用bcu进行风扇控制的第1例的流程图。

图5是关于利用bcu进行风扇控制的第2例的流程图。

图6是关于利用bcu进行风扇控制的第3例的流程图。

图7是关于车载充电系统与供电装置的变形例的框图。

图8是关于车外供电装置的其他例的框图。

符号说明

1车载充电系统

2车载电池

3充电部

4bcu

5车辆侧连接部

6热交换部

7循环路

8泵

9车辆侧温度传感器

10风扇

11通信路

12充电路

100车辆

200车外供电装置

201连接电缆

202装置侧连接部

203热交换部

204装置侧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车载充电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车载充电系统的结构>

对实施方式中的车载充电系统进行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搭载于车辆100的车载充电系统1以及在车辆100外部的车外供电装置200的图。车辆100例如作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或者电动汽车,具有用于车辆行驶用途的大容量电池。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载充电系统1具有大容量的车载电池2。

车载充电系统1经由连接电缆201与车外供电装置200电连接,从而可以通过车外供电装置200进行充电。

即,如图1所示,在连接电缆201的前端形成有装置侧连接部(连接器)202,该装置侧连接部202安装于设置在车辆100上的车辆侧连接部(入口)5。在该状态下,形成由车外供电装置200对车载电池2进行充电的充电电流路径,进行充电。

图2是关于车载充电系统1、用于对车载充电系统1供给充电电流的车外供电装置200、以及连接两者的连接电缆201的框图的一例。

车载充电系统1,具备:车载电池2;充电部3,其用于对车载电池2进行充电;bcu(batterycontrolunit,电池控制单元)4,其具有用于充电的各种功能;以及车辆侧连接部5,其连接有连接电缆201。

车载电池2是例如被称为电池模块的形式的二次电池组,构成为具有分别串联的多个电池单元。每个电池单元可以采用例如由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构成的电池单元。

车载电池2作为车辆100所具有的未图示的行驶用马达的电源而被使用。

另外,多个电池单元可以是部分并联的结构。

充电部3构成为包括:ac/dc转换器,其在由车外供电装置200供给交流电流的情况下将其转换为直流电流;电磁继电器,其用于电切断车载电池2;传感器,其测定电流值;以及传感器,其用于测定温度。

bcu4构成为具有由例如cpu(centralprocessingunit)、rom(readonlymemory)等构成的微型计算机,对充电部3进行控制。作为对充电部3进行的控制,例如,进行对车载电池2进行充电动作的on/off控制、以及监视车载电池2的状态并且对充电电流进行控制。bcu4相当于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控制部。

车辆侧连接部5例如被设置为在车辆100的外周面具有盖部。车辆侧连接部5通过与后述的装置侧连接部202连接,从而在车外供电装置200与车载充电系统1之间建立电连接。通过该电连接,从而使用车外供电装置200对车载电池2进行充电。

车载电池2容量越大所需的充电时间越长。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以考虑使用大电流,但是会产生发热问题。因此,在车辆侧连接部5上设置有热交换部6,并且在车载充电系统1中设置有供制冷剂循环的循环路7(在图2用点划线表示)以及用于使循环路7内的制冷剂循环的泵8。热交换部6与循环路7相接触,通过使在车辆侧连接部5产生的热向制冷剂移动,从而使车辆侧连接部5的各部分的温度保持在适当温度。另外,制冷剂可以是水,也可以是水与乙二醇(防冻液)的混合物。

bcu4进行泵8的on/off控制。

在车辆侧连接部5上设置有例如测定热交换部6的温度的车辆侧温度传感器9。bcu4可以根据从车辆侧温度传感器9获得的温度信息对泵8进行控制。

车载充电系统1具有风扇10。bcu4根据从车辆侧温度传感器9获取的温度信息对风扇10进行控制。如果使风扇10驱动,则在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与后述的装置侧连接部的热交换部之间进行热交换。

风扇10构成为能够通过控制驱动电流来改变旋转方向,能够使空气根据旋转方向从车辆侧的热交换部6向装置侧的热交换部的方向移动,或者能够使空气从车辆侧的热交换部6向装置侧的热交换部的方向移动。

在车辆侧连接部5与bcu4之间形成有能够接收和发送命令等的通信路11。此外,在车辆侧连接部5与充电部3之间形成有充电路12。

通信路11与充电路12既可以在物理上由不同的线构成,也可以通过使用plc(powerlinecommunication,电力线通信)使充电路12兼作通信路11。

另外,图示的充电路12包含正极线以及负极线。

在bcu4与车辆侧温度传感器9之间设置有能够接收和发送数据的数据线。数据线与通信路11既可以分别设置,也可以使通信路11兼作数据线。即,只要构成为在bcu4与车辆侧温度传感器9之间能够进行数据的接收和发送即可。

从车外供电装置200延伸有连接电缆201,在其前端具有可连接车辆侧连接部5的形状的装置侧连接部202。

装置侧连接部202具有热交换部203和装置侧温度传感器204。

热交换部203与制冷剂循环的装置侧的循环路205相连接,并且构成为使在热交换部203产生的热向制冷剂传递。

装置侧温度传感器204例如能够测定装置侧连接部202的热交换部203的温度。

车外供电装置200具备:供电部206,其用于产生充电电流;控制部207,其为了对车载电池2充电而进行各种控制;以及泵208,其用于使制冷剂在循环路205内循环。

供电部206既可以在内部具备电源,也可以具备对从车外供电装置200的外部供给的交流电源电压等进行转换的逆变器及/或转换器。

控制部207根据来自车辆100的bcu4的要求控制供电部206。

此外,控制部207例如也可以根据从装置侧温度传感器204获取的温度信息对泵208进行控制。

在控制部207与装置侧连接部202之间形成有能够接收和发送命令等的通信路209。

在供电部206与装置侧连接部202之间形成有电流通过的供电路210。供电路210构成为具有正极线和负极线。

通信路209的一部分、供电路210的一部分、以及循环路205的一部分构成连接电缆201的一部分。在控制部207与装置侧温度传感器204之间设置有能够接收和发送作为温度信息的数据的数据线。数据线与通信路209既可以分别设置,也可以使通信路209兼作数据线。在分别设置有数据线和通信路209的情况下,数据线也包含在连接电缆201内。

如果车辆侧连接部5与装置侧连接部202连接,则形成通信用连接和充电用连接。

bcu4与控制部207经由通信路11、车辆侧连接部5、装置侧连接部202和通信路209连接,从而能够进行信息通信。

来自供电部206的充电电流经由供电路210、装置侧连接部202、车辆侧连接部5、充电路12和充电部3供给至车载电池2。由此,可以对车载电池2进行充电。

<2.车载充电系统的动作>

图3是在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与装置侧连接部202的热交换部203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经由循环路7放出因充电而产生的热。同样,装置侧连接部202的热交换部203经由循环路205放出因充电而产生的热。

但是,根据车辆100和车外供电装置200的周围环境,有时仅通过循环路7(或者循环路205)无法完全放热。

在这样的情况下,bcu4控制风扇10来促进热交换部6与热交换部203之间的热交换。

例如,在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的温度高于装置侧连接部202的热交换部203的情况下,通过利用bcu4使风扇10向规定方向旋转,从而如图3的a所示,空气从车辆侧的热交换部6移动至装置侧热交换部203。由此,热从热交换部6向热交换部203移动,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被冷却。

此外,在装置侧连接部202的热交换部203的温度高于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的情况下,通过利用bcu4使风扇10向规定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从而如图3的b所示,空气从装置侧的热交换部203移动至车辆侧热交换部6。由此,热从热交换部203向热交换部6移动,装置侧连接部202的热交换部203被冷却。

图4是关于利用bcu4进行风扇10的控制的第1例的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s101中,bcu4判定车辆100的车载电池2是否处于使用车载充电系统1进行充电中。即,判定是否正在使用从车外供电装置200供给的充电电流进行充电。

此外,在步骤s101中,还判定车辆100的车载电池2是否处于充电准备中。充电准备中是指车辆100的车辆侧连接部5上连接有车外供电装置200的装置侧连接部202的状态。此外,也可以将搭载于车辆100的车载电池2的充电量在规定以下且在车辆侧连接部5上连接有装置侧连接部202的状态作为充电准备中的状态。

在步骤s101中,在判定为不在充电中且判定为也不在充电准备中的情况下,bcu4再次执行步骤s101。

此外,在步骤s101中判定为充电中的情况下,或者,判定为充电准备中的情况下,bcu4在步骤s102中控制车载充电系统1的泵8为连通(on)。由此,制冷剂在循环路7内开始循环,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的冷却开始。

接着,bcu4在步骤s103中,判定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的温度是否高于装置侧连接部202的热交换部203的温度。

另外,bcu4能够直接获取车辆侧温度传感器9的测定值。此外,关于装置侧温度传感器204的测定值,能够经由车外供电装置200的控制部207来获取。

在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的温度高于装置侧连接部202的热交换部203的情况下,在步骤s104中,bcu4进行使风扇10向规定方向旋转的控制。由此,如图3的a所示,空气从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向装置侧连接部202的热交换部203移动,热从热交换部6向热交换部203移动。向热交换部203移动了的热向循环路205内的制冷剂及/或包覆循环路205的周围的连接电缆201的外皮等移动,一部分热从这些地方扩散到外部空气中。

在步骤s104中开始控制风扇10之后,或者,在步骤s103中判定为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的温度不高于装置侧连接部202的热交换部203的温度之后,bcu4在步骤s105中判定充电是否结束。

在充电尚未结束的情况下,bcu4再次执行从步骤s103至s105的各处理。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充电结束的情况下,bcu4接着执行步骤s106。

另外,充电结束的情况是指,例如,车辆侧连接部5与装置侧连接部202的连接被解除的情况、以及车载电池2的充电量变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等。具体地说,可以通过利用充电率(soc:stateofcharge)的信息等来实现。

在步骤s106中,bcu4判定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的温度是否低于阈值。在热交换部6的温度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bcu4再次执行步骤s106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热交换部6的温度低于阈值的情况下,bcu4在步骤s107中进行使泵8和风扇10为断开(off)的控制。

由此,循环路7内的制冷剂的循环停止,并且由风扇10进行的送风停止。

另外,在步骤s105中判定为充电结束的情况下,由于认为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的温度不会进一步上升,因此也可以不进行步骤s106的处理而进行步骤s107的处理从而立即停止风扇10和泵8。由此,可以抑制车载电池2和未图示的铅蓄电池的电力消耗。

此外,也可以立即停止风扇10和泵8之中的一个,并根据步骤s106的判定处理结果停止另一个。

在步骤s105的处理已结束的阶段,即使在车辆侧连接部5以及装置侧连接部202的连接被解除的状态下(即,判定为充电结束的状态)也存在风扇10正在旋转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暖风通过风扇10的送风从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的附近向车外空间吹出的状态。因此,处于热从热交换部6排放至车外的状态。

参照图5对由bcu4进行的风扇10的控制的第2例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图4所示的各种处理相同的处理,标注相同的符号而适当省略说明。

bcu4通过执行步骤s101和步骤s102,判定充电状态并对泵8进行连通(on)控制。

接着,在步骤s108中,bcu4判定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的温度是否为阈值以上。即,不管装置侧连接部202的热交换部203的温度,仅确认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的温度而进行处理。因此,无需经由车外供电装置200的控制部207获取装置侧温度传感器204的测定值,使处理简化。

在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的温度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在步骤s104中,bcu4使风扇10向规定方向旋转(参照图3的a)。由于步骤s105至步骤s107的各处理与前述的第1例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以下,参照图6对由bcu4进行的风扇10的控制的第3例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图4所示的各种处理同样的处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bcu4通过执行步骤s101至步骤s103的各处理,从而比较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与装置侧连接部202的热交换部203的温度。

在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的温度高于装置侧连接部202的热交换部203的温度的情况下,bcu4进行与前述第1例以及第2例相同的处理。

在装置侧连接部202的热交换部203的温度为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的温度以上的情况下,bcu4进行使风扇10向规定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的控制。由此,如图3的b所示,从装置侧连接部202的热交换部203向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进行送风,热被移动。

这样的控制,例如,如果在寒冷地区等在车辆100及/或车载充电系统1并未充分暖热的状态下对车载电池2进行充电,则存在造成电池故障或充电容量降低等的担忧。为了避免这样的状态,采取如下措施:通过在充电开始时使少量电流流过从而一边一点一点地进行充电一边使车载电池2及其周围元件变暖;或者在充电前使用加热器等使车载电池2变暖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这样的处理之外或者作为替代,通过使热从车外供电装置200的装置侧连接部202的热交换部203向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移动,从而能够经由充电路12及/或充电部3使车载电池2及/或其周围元件变暖。由此,能够防止充电容量的降低以及车载电池2的故障等。

接着,bcu4进行步骤s105至s107的各处理。

由此,在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与装置侧连接部202的热交换部203之间进行适当的热交换。

另外,在如图6所示的一系列处理中,代替步骤103的处理,也可以执行图5所示的步骤s108的处理。

<3.变形例>

图7是关于车载充电系统1与车外供电装置200的变形例的框图。

与图2所示的框图的不同点在于车辆侧温度传感器9的测定对象和装置侧温度传感器204的测定对象。即,车辆侧温度传感器9构成为:不测定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的温度(或者车辆侧连接部5的其他部分的温度),而是测定在循环路7循环的制冷剂的温度。

此外,装置侧温度传感器204构成为测定在循环路205循环的制冷剂的温度。

bcu4根据在循环路7循环的制冷剂的温度来推测热交换部6的温度。同样,车外供电装置200的控制部207根据在循环路205循环的制冷剂的温度来推测热交换部203的温度。然后,bcu4根据这些推测出的温度信息,进行图4至图6的各处理。具体地说,在图4的步骤s103中,代替使用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的温度信息的方案,而使用在车载充电系统1的循环路7循环的制冷剂的温度信息。此外,代替使用装置侧连接部202的热交换部203的温度信息的方案,使用在车外供电装置200的循环路205循环的制冷剂的温度信息。图4的步骤s106、图5的步骤s108等也与此相同。

除了构成为车辆侧温度传感器9直接测定热交换部6的温度之外,也可以构成为由装置侧温度传感器204测定循环路205内的制冷剂的温度。此外,作为与此相反的情况,也可以构成为车辆侧温度传感器9测定循环路7内的制冷剂的温度,并构成为由装置侧温度传感器204直接测定热交换部203的温度。

此外,作为其他例,既可以构成为车辆侧温度传感器9测定车辆100内的气温(例如,车载电池2周围的气温),也可以构成为能够测定车外的气温。bcu4考虑因位置而不同的与热交换部6的温度差来处理车辆侧温度传感器9的测定值即可。装置侧温度传感器204也相同。

此外,车辆侧温度传感器9也可以构成为测定车载充电系统1中温度最高部分的温度。由于能够直接测定车载充电系统1中温度条件最苛刻的部位,因此可以使热交换功能适当地发挥作用。

图8是车外供电装置200的其他例的框图。

在图8所示的车外供电装置200中,追加有作为控制部207的控制对象的水路切换机构211。水路切换机构211在通过泵208循环的循环路205内的制冷剂的温度为规定值以上时,根据控制部207的指示进行用于使变暖了的制冷剂退避到临时存储用空间的水路切换。

由此,处于变暖了的状态的制冷剂被保管在临时存储用空间中,并能够使用于各种用途。各种用途是指,例如,使车外供电装置200周围的积雪融化的用途、或使接收来自于车外供电装置200的供电的新车辆100的车辆侧连接部5或者车载电池2暖热的用途、或为位于车外供电装置200附近的等待室等房屋供暖的用途等。由此,能够不浪费并有效利用在车辆连接部5产生的热。

虽然对制冷剂或水等液体在循环路7内循环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构成为使空气等气体进行循环。

此外,虽然对循环路7与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接触的例以及与循环路7接触的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通过构成为与车载电池2接触从而能促进车载电池2的冷却。

此外,在上述各例中,虽然对通过风扇10的on/off实现热交换功能的on/off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考虑其他例。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通过bcu4的控制而能够移动,在使热交换功能开启(on)时,控制热交换部6与车外供电装置200的装置侧连接部202的热交换部203接触。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在使热交换功能关闭(off)时,热交换部6通过bcu4向与热交换部203隔离的方向移动而解除接触状态。即,也可以通过使散热板接触与分离来形成热交换机。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使用在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与装置侧连接部202的热交换部203之间循环的制冷剂来进行热交换。

<4.总结>

如在上述各例中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车载充电系统1具有:车载电池2,其安装于车辆100上,用于驱动车辆;车辆侧连接部5,其通过与车外供电装置200的装置侧连接部202连接而在与车外供电装置200之间形成充电电流路径;热交换部6,其设置于车辆侧连接部5而进行车辆侧连接部5与装置侧连接部202的热交换;控制部(bcu4),对热交换部6的热交换功能进行on/off控制;以及充电部12,其用于利用充电电流路径来对车载电池2进行充电。

由此,根据需要在车辆侧连接部5与装置侧连接部202之间进行热交换。

因此,可以防止车辆侧连接部5被加热过度而产生高温。即,可以减轻热使车辆侧连接部5或其周围部劣化的危险、或车辆100的使用者和进行充电作业的作业人员被烧伤的危险等。

此外,在处于车辆侧连接部5过度低温的状态并且装置侧连接部202的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通过使热交换功能为开启(on),从而能够使车辆侧连接部5的温度适当上升。

此外,通过在设置于车辆侧连接部5的热交换部6与设置于装置侧连接部202的热交换部203接触的状态下设置等始终进行热交换的状态相比较,可以进行热交换功能的on/off控制,从而能够防止车辆侧连接部5不必要地被加热。

根据本结构,不仅能够冷却在车辆100内的车辆连接部5和电缆,也能够冷却在车外供电装置200侧的装置侧连接部202和电缆201。

此外,还能够冷却在车辆100内的车载电池2。

此外,如在各例中所述,具有使制冷剂循环的循环路径(循环路7),热交换部6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与循环路径的一部分接触而在其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由此,可以使车辆侧连接部5产生的热释放到制冷剂中。

因此,在车辆侧连接部5处于高温的情况下,通过使热释放到装置侧连接部202并且使热释放到在车辆侧循环的制冷剂中,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冷却。

此外,如在各例中所述,也可以具有从车辆侧连接部5与装置侧连接部202之中的一方向另一方进行吹风的风扇10。

由此,在车辆侧连接部与装置侧连接部之间空气的移动变得容易。

因此,在车辆侧连接部5与装置侧连接部202之间高效地进行热交换。

此外,如在图2等中所述,也可以设置有测定热交换部6的温度的车辆侧温度传感器9。

根据通过车辆侧温度传感器9测定的热交换部6的温度进行热交换功能的on/off控制。

由此,能够考虑热交换部6的温度地适当地控制热交换功能。

此外,如图2等所述,车辆侧温度传感器9也可以设置于热交换部6。

由此,进行热交换部6本身的温度测定。

即,能够正确测定热交换部6的温度。

此外,如在各图中所述,在车辆侧连接部5与装置侧连接部202连接的状态下,控制部(bcu4)也可以获取测定装置侧连接部202的温度的装置侧温度传感器204的信息。

由此,根据装置侧连接部202的温度进行热交换功能的on/off控制。

特别是,在设置有车辆侧温度传感器9的情况下,由于能够获取车辆侧连接部5和装置侧连接部202两者的温度,因此能够根据两者的温度差执行适当的热交换功能的on/off控制。

上述各种构成例以及变形例,只要其组合可行,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得到多重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