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清洁扶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67469发布日期:2019-10-14 18:40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清洁扶手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扶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公共运输车辆内供乘客抓握的自清洁扶手。



背景技术:

为响应国家节能低碳号召,减少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我国各地方政府鼓励人们绿色出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交通压力。

公交车、地铁在城市中是人们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为了防止在行车过程中因车体的不稳而造成站立的乘客摔倒,这些公交车和地铁上都安装有很多的扶手,方便站立的乘客扶持。由于我国人口密度大,人口密度较集中,所以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苏州等地,公交车和地铁作为使用量较大的公共交通工具,每天的乘客流量非常多,扶持过扶手的乘客也不计其数,使扶手表面很不卫生,容易污染大量的各种细菌,并使乘客之间相互传染,特别是在一些传染病高发时期,握扶污染过细菌的扶手会产生较大的疾病传播源。

但是公交车和地铁上的扶手一般都是在发车前或停运后进行集中清洁,在车辆运行时很难进行清洗和消毒,故而造成了很大的卫生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自动清洁的扶手,以解决其在车辆运行工程中的清洁卫生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清洁扶手,在乘客放开扶手时,扶手的握把能自动进行清洁,使每位乘客都能握上清洁消毒过的握把,以防细菌传播。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清洁扶手,该自清洁扶手固定于公共运输车辆内的扶手架上以供乘客抓握,包括有壳体、清洁部件、两端设有第一握把和第二握把的扶手框、移动部件和翻转部件,所述壳体为一罩体结构,且该罩体结构罩设的内部空间垂直分割为一个扶手腔和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扶手腔两侧的固定腔,所述清洁部件设置在所述扶手腔的顶部,所述扶手框设置于所述扶手腔内,并且所述第一握把位于所述扶手框的顶部与所述清洁部件接触,所述第二握把位于所述扶手框的底部供乘客抓握,以此定义为所述第一握把和所述第二握把的初始位置,所述移动部件穿设通过所述扶手框并延伸至两个所述固定腔内,所述翻转部件设置于任意一个所述固定腔内且套接于所述移动部件上,

拉动或放松所述第二握把以使所述扶手框可相对于所述扶手腔的顶部上下移动,并且驱使所述翻转部件上下翻转所述扶手框,使得所述第二握把翻转至所述第一握把的初始位置与所述清洁部件接触进行消毒清洁,已消毒清洁过的所述第一握把翻转至所述第二握把的初始位置供乘客抓握。

作为优选的,所述移动部件包括有长条形的滑移通孔和固定套管,所述滑移通孔开设于所述扶手腔的两侧壁对应所述扶手框两侧边的中心位置处,并且所述滑移通孔贯穿延伸至所述固定腔内,所述扶手框两侧边的中心位置均设有所述固定套管,所述固定套管的一端与所述扶手框侧边固定或为一体结构,另一端伸入所述固定腔内,拉动或放松所述第二握把以使所述扶手框可在所述滑移通孔内上下移动。

作为优选的,所述移动部件还包括有内架轴、滑移槽和滑移头,所述内架轴贯穿所述扶手框两侧的中心位置且所述内架轴的两端经过所述固定套管延伸至所述固定腔内,所述固定腔的内侧壁对应所述滑移通孔的位置上均开设有长条形的所述滑移槽,所述内架轴的两端固定设置有方形的所述滑移头并通过所述滑移头滑动嵌设于所述滑移槽内,拉动或放松所述第二握把以使所述扶手框可在所述滑移通孔内上下移动,通过所述内架轴上的所述滑移头与所述固定腔内的所述滑移槽配合以使所述扶手框在上下移动过程中保持稳定。

作为优选的,所述任意一固定腔的内侧壁之间设有一对与所述固定套管的轴线平行的固定轴,一对所述固定轴分设于所述滑移通孔的两侧且所述固定套管位于一对所述固定轴之间,所述翻转部件套设于所述固定轴和所述固定套管上,并通过所述固定轴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腔内,经所述固定套管驱动翻转所述扶手框。

作为优选的,所述翻转部件包括有翻转功能块以及集成设置于所述翻转功能块内部的主动轮、同步齿条、空套齿轮、从动齿轮和扭簧,所述翻转功能块的内部对应所述滑移通孔的位置和长度设置有一滑移腔,所述主动轮固定套设于所述固定套管位于所述滑移腔的部分上,所述从动齿轮和所述空套齿轮分别任意设置于一对所述固定轴上,且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固定轴之间套设有所述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轴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从动齿轮上,所述从动齿轮、所述空套齿轮和所述主动轮之间通过所述同步齿条啮合传动,

向下拉动所述第二握把使所述扶手框在所述滑移通孔内向下移动,所述扶手框上的所述固定套管带动所述主动轮在所述滑移腔内向下移动,并且通过所述同步齿条顺时针啮合传动使得所述从动齿轮克服所述扭簧的作用力顺时针旋转,松开所述第二握把后所述从动齿轮在所述扭簧的作用力下逆时针旋转,带动所述同步齿条逆时针啮合传动使得所述主动轮逆时针旋转并在所述滑移腔内向上移动,从而使得所述第二握把逆时针翻转至所述第一握把的初始位置处,所述第一握把逆时针翻转至所述第二握把的初始位置处。

作为优选的,所述翻转功能块设置于所述固定腔位于所述滑移槽和所述滑移通孔之间的位置处。

作为优选的,所述内架轴位于所述扶手框内部的中心位置处上设有一t形的内架板,所述内架板的横截面为一扇形即所述内架板的顶部具有一第一弧形固定面,所述扶手腔的顶部具有一第二弧形固定面,所述第一弧形固定面和所述第二弧形固定面的弧度与所述第一握把和所述第二握把的翻转路径弧度相同,所述清洁部件设置于所述内架板的第一弧形固定面和所述扶手腔的第二弧形固定面上,并且与所述第一握把或所述第二握把接触。

作为优选的,所述清洁部件包括有清洁块、吸水块和消毒液滴瓶,所述第二弧形固定面上沿所述第一握把和所述第二握把的翻转路径依次设置有所述清洁块和所述吸水块,所述第一弧形固定面上覆盖设置有所述吸水块,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所述消毒液滴瓶,所述消毒液滴瓶的出液口设置在固定于所述第二弧形固定面上的所述清洁块的顶部。

作为优选的,所述清洁块和所述吸水块通过一定位夹固定于所述第二弧形固定面上,所述第一握把和所述第二握把为滚轴结构,且滚动设置于所述扶手框的两端处。

作为优选的,所述壳体的顶部中心位置通过一连接带与所述公共运输车辆内的扶手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带上还设有一调节连接带长度的调节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清洁扶手,采用纯机械结构实现扶手的握把上下翻转进行交替清洁消毒,以实现一用一清洁的效果,低碳环保,进一步减少细菌传感,以提高公共运输车辆的使用舒适度和公共卫生安全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清洁扶手主视方向上的截面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清洁扶手左视方向上的截面图;

图3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清洁扶手内翻转部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清洁扶手处于初始状态的左视方向上的截面图;

图6为图5中翻转部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清洁扶手处于下拉状态的左视方向上的截面图;

图8为图7中翻转部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清洁扶手处于翻转状态的左视方向上的截面图;

图10为图9中翻转部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清洁扶手处于最终状态的左视方向上的截面图;

图12为图11中翻转部件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说明:

1、壳体;2、第一握把;3、第二握把;4、扶手框;5、连接带;6、扶手架;7、调节块;8、扶手腔;9、固定腔;10、滑移通孔;11、固定套管;12、内架轴;13、滑移槽;14、滑移头;15、固定轴;16、翻转功能块;17、主动轮;18、同步齿条;19、空套齿轮;20、从动齿轮;21、扭簧;22、滑移腔;23、内架板;24、第一弧形固定面;25、第二弧形固定面;26、清洁块;27、吸水块;28、消毒液滴瓶;29、定位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4所示,一种自清洁扶手,包括有壳体1、清洁部件、两端设有第一握把2和第二握把3的扶手框4、移动部件和翻转部件。该自清洁扶手的壳体1顶部中心位置通过一连接带5与公共运输车辆内的扶手架6固定连接以供乘客抓握,同时该连接带5上还设有一调节连接带长度的调节块7,调节扶手框4离车底面的高度与传统扶手离车底面的高度相同。

壳体1为一罩体结构,且该罩体结构罩设的内部空间垂直分割为一个扶手腔8和两个对称设置在扶手腔8两侧的固定腔9。清洁部件设置在扶手腔8的顶部,扶手框4设置于扶手腔8内。第一握把2和第二握把3为滚轴结构,且滚动设置于扶手框4的两端处。第一握把2位于扶手框4的顶部与清洁部件接触,第二握把3位于扶手框4的底部供乘客抓握,以此定义为第一握把2和第二握把3的初始位置,移动部件穿设通过扶手框4并延伸至两个固定腔9内,翻转部件设置于任意一个固定腔9内且套接于移动部件上。

拉动或放松第二握把3以使扶手框4可相对于扶手腔8的顶部上下移动,并且驱使翻转部件上下翻转扶手框4,使得第二握把3翻转至第一握把2的初始位置与清洁部件接触进行消毒清洁,已消毒清洁过的第一握把2翻转至第二握把3的初始位置供乘客抓握。

移动部件包括有长条形的滑移通孔10、固定套管11、内架轴12、滑移槽13和滑移头14。滑移通孔10开设于扶手腔8的两侧壁对应扶手框4两侧边的中心位置处,并且滑移通孔10贯穿延伸至固定腔9内。扶手框4两侧边的中心位置均设有固定套管11,固定套管11的一端与扶手框5侧边固定或为一体结构,另一端伸入固定腔9内。内架轴12贯穿扶手框4两侧的中心位置且内架轴12的两端经过固定套管11延伸至固定腔9内。固定腔9的内侧壁对应滑移通孔10的位置上均开设有长条形的滑移槽13,内架轴12的两端固定设置有方形的滑移头14并通过滑移头14滑动嵌设于滑移槽13内。

在本实施例中,将滑移头14和滑移槽13设置为方形和长条形,两者在配合时,无法进行旋转,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架轴12的稳定性。拉动或放松第二握把3以使扶手框4可在滑移通孔10内上下移动,通过内架轴12上的滑移头14与固定腔9内的滑移槽13配合以使扶手框4在上下移动过程中保持稳定。

任意一固定腔9的内侧壁之间设有一对与固定套管11的轴线平行的固定轴15,一对固定轴15分设于滑移通孔10的两侧且固定套管11位于一对固定轴15之间。翻转部件套设于固定轴15和固定套管11上,并通过固定轴15固定设置于固定腔9内,经固定套管11驱动翻转扶手框4。

上述具体的翻转部件包括有翻转功能块16以及集成设置在翻转功能块16内部的主动轮17、同步齿条18、空套齿轮19、从动齿轮20和扭簧21。翻转功能块16设置于固定腔9位于滑移槽13和滑移通孔10之间的位置处。翻转功能块16的内部对应滑移通孔10的位置和长度设置有一滑移腔22,主动轮17固定套设于固定套管11位于滑移腔22的部分上。从动齿轮20和空套齿轮19分别任意设置于一对固定轴15上,且从动齿轮20与固定轴15之间套设有扭簧21,扭簧21的一端固定于固定轴15上,另一端固定于从动齿轮20上。从动齿轮20、空套齿轮19和主动轮17三者之间通过同步齿条18啮合传动。

向下拉动第二握把3使扶手框4在滑移通孔10内向下移动,扶手框4上的固定套管11带动主动轮17在滑移腔22内向下移动,并且通过同步齿条18顺时针啮合传动使得从动齿轮20克服扭簧21的作用力顺时针旋转。松开第二握把3后从动齿轮20在扭簧21的作用力下逆时针旋转,带动同步齿条18逆时针啮合传动使得主动轮17逆时针旋转并在滑移腔22内向上移动,从而使得第二握把3逆时针翻转至第一握把2的初始位置处,第一握把2逆时针翻转至第二握把3的初始位置处。

内架轴12位于扶手框4内部的中心位置处上设有一t形的内架板23。内架板23的横截面为一扇形即内架板23的顶部具有一第一弧形固定面24,扶手腔8的顶部具有一第二弧形固定面25,第一弧形固定面24和第二弧形固定面25的弧度与第一握把2和第二握把3的翻转路径弧度相同。

清洁部件设置于内架板23的第一弧形固定面24和扶手腔8的第二弧形固定面25上,并且与第一握把2或第二握把3接触。进一步的,清洁部件包括有清洁块26、吸水块27和消毒液滴瓶28。第二弧形固定面25上沿第一握把2和第二握把3的翻转路径依次设置有清洁块26和吸水块27,并通过一定位夹29固定设置。第一弧形固定面24上覆盖设置有吸水块27。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消毒液滴瓶28,消毒液滴瓶28的出液口设置在固定于第二弧形固定面25上的清洁块26的顶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清洁块26、吸水块27均为市面上常见类似海绵的清洁材料,故吸水性好。其中吸水块27的吸水量可吸收8~10个消毒液滴瓶28的容量,设计采用的消毒液滴瓶28在点滴状态下24小时可将瓶中液体流完,故清洁时其滴下的消毒液都将被吸水块27吸收。因此,人们只需在固定时间更换消毒液滴瓶28和吸水块27即可。

具体的使用过程如下:

参见图5~图6所示,该状态下为扶手设置在扶手架6上,且未被乘客抓握。扶手框4的第一握把2和第二握3把均位于其初始位置上。翻转部件的主动轮17位于滑移腔22的顶部,主动轮17、从动齿轮20和空套齿轮19三者支架通过同步齿条18啮合连接。

参见图7~图8所示,当车内乘客抓握住扶手框4上的第二握把3时,乘客向第二握把3施加向下的拉力,从而使得扶手框4在滑移通孔10向下移动,一方面内架轴12上的滑移头14在滑移槽13内向下滑动以稳定扶手框4,另一方面通过与扶手框4固定或一体设置的固定套管11带动翻转部件内的主动轮17在滑移腔22内沿图8中v1方向向滑移腔22的底部移动。因主动轮17、从动齿轮20和空套齿轮19之间通过同步齿条18啮合连接,故主动轮17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带动同步齿条18沿图8中v3方向转动,由此分别带动从动齿轮20和空套齿轮19沿图8中v4、v2方向转动。从动齿轮20在沿v4方向转动过程中,需克服扭簧21的弹性作用力。当主动轮17移动至滑移腔22的底部时,停止移动,此刻的自清洁扶手与传统扶手一样具备乘客稳定身体的功能。

参见图9~图10所示,当乘客松开扶手框4的第二握把3时,此时第二握把3需要翻转至第一握把2的初始位置进行消毒清洁。在此过程中,第二握把3失去原有向下的拉力,即扶手框4、固定套管11、内架轴12上均不作用有原有向下的拉力。故而此时从动齿轮20受到扭簧21的弹性作用力,沿着图10中v4方向进行转动。因主动轮17、从动齿轮20和空套齿轮19之间通过同步齿条18啮合连接,故从动齿轮20在转动过程中带动同步齿条18沿图10中v3方向转动,由此分别带动空套齿轮19、主动轮17沿图10中v2、v5方向转动,同时主动轮17在转动过程中还在滑移腔22内沿图10中v1方向向滑移腔22顶部移动。因主动轮17与固定套管11固定连接,固定套管11与扶手框4固定或一体构成,故主动轮17在沿图10中v5方向转动时,扶手框4上的第二握把3向第一握把2的初始位置进行翻转,已清洁消毒的第一握把2向第二握把3的初始位置翻转。

参见图11~图12所示,在翻转过程中,主动轮17、从动齿轮20、空套齿轮19以及同步齿条18继续沿着图12中的v5、v4、v2、v3转动,直至主动轮17沿着图12中v1方向滑移至滑移腔22的顶部时,此时第二握把3翻转进入内架板23顶部与扶手腔8顶部之间的清洁部件内进行清洁消毒,第一握把2翻转至第二握把3的初始位置处供新一位乘客抓握使用。由于第一握把2和第二握把3均为滚轴结构,因此在进入清洁部件内,清洁块26上的消毒液滚刷于第二握把3上进行清洁消毒,其后被吸水块27吸收干净,使得第二握把3上无消毒液残留。

当使用第一握把2的乘客松开后,继续重复上述翻转动作以将消毒后的第二握把3与使用过的第一握把2进行替换使用。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清洁扶手,采用纯机械结构实现扶手的握把上下翻转进行交替清洁消毒,以实现一用一清洁的效果,低碳环保,进一步减少细菌传感,以提高公共运输车辆的使用舒适度和公共卫生安全度。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