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运输车辆的车厢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54071发布日期:2019-11-16 00:28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用于运输车辆的车厢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厢架,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运输车辆的车厢架。



背景技术:

车辆运输车厢架方便运输车对车辆进行运输,可以对车辆运输过程进行防护,用于车辆的长途远距离运输,车辆运输车是指一种装备有能装运和固定车辆的上、下两层货台及车辆自行上、下的跳板,专用于运输车辆的"特种汽车",常见的多为半挂式,主要用于制造厂至港口、火车货运站或港口、火车货运站至仓库和销售点之间中、短距离的车辆转运,所运车辆多为轿车和微型汽车,近年来,由制造厂直接采用这种车为各地销售、代理商供货的情况逐渐增多。

目前阶段的运输车的车厢架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在车辆上车和下车过程,由于上下通道宽幅有限,导致上车下车较为困难,技术要求高,且容易造成车辆跌落,对于双层运输车辆托架的高低调节不方便,且升降控制过程的稳定性不够,且车辆的上车和下车控制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运输车辆的车厢架,解决了目前上下运输车通道宽幅受限、托架高低调节不便、升降稳定性不够等问题,使上下车通道宽度可调节,降低上下车操作难度,增加上下车的安全性,同时增强了上层托架控制过程中的稳定性。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用于运输车辆的车厢架,包括主支撑板,所述主支撑板的后端安装有轮毂架,所述轮毂架的后端安装有连接耳,所述连接耳与轮毂架的连接端通过能够伸缩的电推杆连接固定,所述连接耳的另一端安装有加长撑板,连接耳铰接在加长撑板的侧面,所述加长撑板为可伸缩结构,主支撑板后端侧面固定安装第一侧护板,第一侧护板上设置第二液压杆,所述第二液压杆的底端连接到加长撑板上,主支撑板和轮毂架两侧均安装有第二侧护板和斜护板。

进一步的,所述主支撑板的前端安装有架高停靠台,高停靠台通过斜坡垫与主支撑板相连。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主支撑板上方的上托板,第一侧护板和第二侧护板的内侧均设置有竖向的导轨槽,所述上托板的外侧设置有凸槽,且上托板通过凸槽与导轨槽滑动连接,还包括底端固定在主支撑板上的第一液压杆,第一液压杆顶端通过耳板连接在上托板的底部的边侧处,上托板的下侧设置与之铰接的可折叠撑板。

进一步的,第一侧护板和第二侧护板上部安装有定位孔,定位孔处安装有锁杆,上托板能够通过锁杆固定在第一侧护板和第二侧护板上。

进一步的,第一侧护板和第二侧护板的上端安装有上护栏。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护板上安装有警示夜光板。

进一步的,主支撑板的底部安装有支撑腿。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液压杆的一端通过法兰板连接第一侧护板。

有益效果:本车厢架具有以下优点:

1、车厢架的主支撑板的一端安装有轮毂架,在轮毂架的一端安装有连接耳,且连接耳的一端与加长撑板铰接连接,且连接耳的另一端与轮毂架的一端通过电推杆连接,且加长撑板设置为可收缩结构,通过此种设计不但可以将加长撑板折叠放下,且可以对加长撑板的宽幅进行调节,使车辆在下车和上车过程使用更加方便简单,技术要求降低,可以避免车辆在上车和下车过程出现划伤问题出现,增大安全性;

2、车厢架的第一侧护板和第二侧护板的内侧均设置有导轨槽,通过导轨槽方便是上托板在护板之间滑动,此种设计使上托板的升降更加稳定,在上托板的下方一端通过铰接方式安装有可折叠撑板,通过其方便将其展开至地下,方便上层车辆的升降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侧面结构图;

图2是实施例的正面结构图;

图3是实施例中加长撑板的俯视图;

图4是实施例中加长撑板的拐角局部图。

图中:1、上护栏;2、第一侧护板;3、锁杆;4、上托板;5、可折叠撑板;6、第一液压杆;7、警示夜光板;8、第二液压杆;9、加长撑板;10、斜护板;11、第二侧护板;12、轮毂架;13、主支撑板;14、支撑腿;15、架高停靠台;16、斜坡垫;17、连接耳;18、导轨槽;19、法兰板;20、电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的车厢架的正面与侧面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主支撑板13,主支撑板13的一端安装有轮毂架12,轮毂架12方便将装置安装在车体上轮毂位置处,轮毂架12的一端安装有连接耳17,连接耳17方便加长撑板9的铰接安装,可以对加长撑板9进行折叠控制,连接耳17的一端安装有加长撑板9,加长撑板9用来引导车辆上车和下车。加长撑板9的结构如图3所示,连接耳17与轮毂架12的连接端通过电推杆20连接固定,且连接耳17与加长撑板9的连接端通铰链铰接连接,通过电推杆20方便对加长撑板9的宽幅进行调节。加长撑板9设置为横向可收缩结构,且加长撑板9的中部两侧安装有收缩板,此种设计方便控制加长撑板9的收缩。如图4所示,加长撑板9的顶部一端安装有第二液压杆8,第二液压杆8用来对加长撑板9的折叠进行自动控制,第二液压杆8的一端通过法兰板19安装有第一侧护板2,第一侧护板2的一侧安装有警示夜光板7,警示夜光板7方便警示,第一侧护板2的一端安装有上护栏1,上护栏1用来对装置顶部进行防护,主支撑板13的底部两侧安装有支撑腿14,支撑腿14方便装置放置,主支撑板13的顶部安装有斜坡垫16,斜坡垫16用来辅助车辆爬上架高停靠台15停靠,主支撑板13的另一端安装有架高停靠台15,架高停靠台15可以增大车辆停靠区域,轮毂架12、主支撑板13和架高停靠台15的顶部两侧均安装有第二侧护板11和斜护板10,第二侧护板11和斜护板10可以加强主支撑板13的防护效果,第一侧护板2和第二侧护板11横向并排安装。

作为一种优选,主支撑板13上方设置上托板4,用于双层装载车辆。上托板4的底部两侧均安装有第一液压杆6,且上托板4的底部两侧的边侧处均通过焊接方式安装有耳板,且第一液压杆6的一端与耳板螺栓固定连接,且上托板4与可折叠撑板5铰接连接,第一液压杆6用来对上托板4的升降进行自动控制。第一侧护板2和第二侧护板11的内侧均设置有导轨槽18,上托板4的两端安装有凸槽,且上托板4通过凸槽与导轨槽18滑动连接,通过导轨槽18方便上托板4的升降控制,且使其升降控制更加稳定。第一侧护板2和第二侧护板11上靠上位置处安装有定位孔,且定位孔处安装有锁杆3,通过定位孔可以通过锁杆3对第一侧护板2和第二侧护板11与上托板4固定连接。

工作原理:该车厢在使用时,通过第一液压杆6控制上托板4在第一侧护板2和第二侧护板11的内侧滑动,使其控制上托板4的高低,通过锁杆3对上托板4的位置进行定位,通过可折叠撑板5展开后,可以作为斜坡使用,方便车辆的上车和下车作业,且通过第二液压杆8的伸缩,使第二液压杆8控制加长撑板9在连接耳17的作用下向下折叠,使加长撑板9作为桥梁搭建在主支撑板13和地面之间,且通过电推杆20的伸缩,可以对加长撑板9的宽幅进行调节,方便车辆的上车和下车,通过架高停靠台15可以将车辆进行分层停靠,可以使停靠空间增大。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运输车辆的车厢架,包括主支撑板(13),所述主支撑板(13)的后端安装有轮毂架(12),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架(12)的后端安装有连接耳(17),所述连接耳(17)与轮毂架(12)的连接端通过能够伸缩的电推杆(20)连接固定,所述连接耳(17)的另一端安装有加长撑板(9),连接耳(17)铰接在加长撑板(9)的侧面,所述加长撑板(9)为可伸缩结构,主支撑板(13)后端侧面固定安装第一侧护板(2),第一侧护板(2)上设置第二液压杆(8),所述第二液压杆(8)的底端连接到加长撑板(9)上,主支撑板(13)和轮毂架(12)两侧均安装有第二侧护板(11)和斜护板(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运输车辆的车厢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板(13)的前端安装有架高停靠台(15),高停靠台(15)通过斜坡垫(16)与主支撑板(13)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运输车辆的车厢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主支撑板(13)上方的上托板(4),第一侧护板(2)和第二侧护板(11)的内侧均设置有竖向的导轨槽(18),所述上托板(4)的外侧设置有凸槽,且上托板(4)通过凸槽与导轨槽(18)滑动连接,还包括底端固定在主支撑板(13)上的第一液压杆(6),第一液压杆(6)顶端通过耳板连接在上托板(4)的底部的边侧处,上托板(4)的下侧设置与之铰接的可折叠撑板(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运输车辆的车厢架,其特征在于:第一侧护板(2)和第二侧护板(11)上部安装有定位孔,定位孔处安装有锁杆(3),上托板(4)能够通过锁杆(3)固定在第一侧护板(2)和第二侧护板(11)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运输车辆的车厢架,其特征在于:第一侧护板(2)和第二侧护板(11)的上端安装有上护栏(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运输车辆的车厢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护板(2)上安装有警示夜光板(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运输车辆的车厢架,其特征在于:主支撑板(13)的底部安装有支撑腿(1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运输车辆的车厢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压杆(8)的一端通过法兰板(19)连接第一侧护板(2)。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运输车辆的车厢架,包括主支撑板,所述主支撑板的后端安装有轮毂架,所述轮毂架的后端安装有连接耳,所述连接耳与轮毂架的连接端通过能够伸缩的电推杆连接固定,所述连接耳的另一端安装有加长撑板,连接耳铰接在加长撑板的侧面,所述加长撑板为可伸缩结构,主支撑板后端侧面固定安装第一侧护板,第一侧护板上设置第二液压杆,所述第二液压杆的底端连接到加长撑板上,主支撑板和轮毂架两侧均安装有第二侧护板和斜护板。本装置解决了目前上下运输车通道宽幅受限、托架高低调节不便、升降稳定性不够等问题,使上下车通道宽度可调节,降低上下车操作难度,增加上下车的安全性,同时增强了上层托架控制过程中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钰;刘毅;朱皖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蚌埠校区
技术研发日:2019.09.05
技术公布日:2019.1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