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压供电电路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4671发布日期:2019-10-19 03:05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压供电电路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低压供电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压供电电路及汽车。



背景技术:

整车12V电源作为电池管理系统、继电器等电气件的低压供电来源,十分重要。如果整车低压供电中断或者供电不稳定,将直接影响电池管理系统、继电器等电气件的正常工作以及使用寿命,严重的情况会出现行车过程动力突然中断现象,威胁用户的人身安全。

在保证12V电源正常工作的前提下,设计安全可靠的整车低压供电电路非常关键。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多采用12V+/12V-单线供电方案,车辆在经过严苛的使用环境或长期运行的情况下,整车低压供电电路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压供电电路及汽车,解决了目前单线供电可靠性差的问题。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低压供电电路,应用于电动汽车,包括:

低压电源,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正极连接端和至少两个第一负极连接端;

动力电池系统,包括低压连接器,所述低压连接器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正极连接端和至少两个第二负极连接端;

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通过一个第一连接线对应连接一个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一个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端通过一个第二连接线对应连接一个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

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线相互连接,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线相互连接。

可选的,所述动力电池系统还包括:

电池管理系统(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包括至少两个第三正极连接端和至少两个第三负极连接端;

一个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通过一个第三连接线对应连接一个所述第三正极连接端,一个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通过一个第四连接线对应连接一个所述第三负极连接端;

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三连接线相互连接,至少两个所述第四连接线相互连接。

可选的,所述低压电源接地。

可选的,所述至少两个第四连接线接地。

可选的,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包括:BMS供电电路的正极连接端和用电器供电电路的正极连接端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包括:BMS供电电路的负极连接端和用电器供电电路的负极连接端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所述第三正极连接端包括:电源正极和用电器正极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三负极连接端包括:电源接地端和用电器接地端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所述电源正极与所述BMS供电电路的正极连接端连接;

所述电源接地端与所述BMS供电电路的负极连接端连接;

所述用电器正极与所述用电器供电电路的正极连接端连接;

所述用电器接地端与所述用电器供电电路的负极连接端连接。

可选的,所述用电器为继电器。

可选的,所述BMS还包括:低边驱动端;

所述继电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用电器正极,另一端连接所述低边驱动端。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任一项所述的低压供电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压供电电路及汽车,所述低压供电电路的低压电源和动力电池的低压连接器之间采用多线供电,且同极间相互连接;低压连接器与BMS之间也采用多线供电,且同极间相互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多条供电线路供电,且同极间的线路相互连接,使得在其中一个供电线路出现问题时,不影响其他线路为BMS供电,大大提高了低压供电的安全与可靠性,解决了目前单线供电可靠性差的问题。此外,本实施例还适用于除所述动力电池以外的其他用电系统和控制器,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低压供电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低压电源,2—低压连接器,3—BMS,11—第一正极连接端,

12—第一负极连接端,21—第二正极连接端,22—第二负极连接端,

211—BMS供电电路的正极连接端,212—用电器供电电路的正极连接端,

221—BMS供电电路的负极连接端,222—用电器供电电路的负极连接端,

31—第三正极连接端,32—第三负极连接端,33—低边驱动端,

34—继电器,311—电源正极,312—用电器正极,321—电源接地端,

322—用电器接地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低压供电电路,应用于电动汽车,如图1所示,包括:

低压电源1,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正极连接端11和至少两个第一负极连接端12;

动力电池系统,包括低压连接器2,所述低压连接器2包括至少两个第二正极连接端21和至少两个第二负极连接端22;

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11通过一个第一连接线对应连接一个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21,一个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端12通过一个第二连接线对应连接一个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22;

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线相互连接,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线相互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低压电源1为12V电源,,所述低压电源1与所述低压连接器2之间,采用多线供电,使一个所述第一正极连接端11对应连接一个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21,一个所述第一负极连接端12对应连接一个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22,且同极打结点,同极间的连接线相互连接,即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线相互连接,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线相互连接。本实施例中,一个供电线路出现问题(例如断开或者虚接),不影响其他线路为所述低压连接器2供电,提高了所述低压电源1为所述低压连接器2供电的可靠性。

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动力电池系统还包括:

电池管理系统BMS 3,包括至少两个第三正极连接端31和至少两个第三负极连接端32;

一个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21通过一个第三连接线对应连接一个所述第三正极连接端31,一个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22通过一个第四连接线对应连接一个所述第三负极连接端32;

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三连接线相互连接,至少两个所述第四连接线相互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低压连接器2与所述BMS 3之间,采用多线单独供电,使一个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21对应连接一个所述第三正极连接端31,一个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22对应连接一个所述第三负极连接端32,且同极打结点,同极间的连接线相互连接,即至少两个所述第三连接线相互连接,至少两个所述第四连接线相互连接。本实施例中,一个供电线路出现问题(例如断开或者虚接),不影响其他线路为所BMS 3供电,提高了所述低压连接器2为所述BMS 3供电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低压电源1与所述低压连接器2之间采用多线供电的方式,所述低压连接器2与所述BMS 3之间也采用多线供电的方式,且同极间的连接线相互连接,使所述低压供电电路中任一个供电回路出现故障,不影响其他线路供电,保证了所述低压电源1为所述BMS 3供电的可靠性。

此外,本实施例电路设计简单、成本低,且还适用于除所述动力电池以外的其他车辆的用电系统和控制器,适用范围广,大大提高了整车低压供电的安全可靠性。

优选的,所述低压电源1接地,所述至少两个第四连接线接地。

本实施例中,所述低压电源1接地,同时,所述至少两个第四连接线接地,此种设计方式,在所述低压电源1或者所述至少两个第四连接线的其中之一的出现接地故障时,不影响所述BMS的接地,有效提高了所述低压供电电路的安全性。

具体的,所述第二正极连接端21包括:BMS供电电路的正极连接端211和用电器供电电路的正极连接端212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二负极连接端22包括:BMS供电电路的负极连接端221和用电器供电电路的负极连接端222中的至少一个。

具体的,所述第三正极连接端31包括:电源正极311和用电器正极312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三负极连接端32包括:电源接地端321和用电器接地端322中的至少一个。

其中,所述电源正极311与所述BMS供电电路的正极连接端211连接;

所述电源接地端321与所述BMS供电电路的负极连接端221连接;

所述用电器正极312与所述用电器供电电路的正极连接端212连接;

所述用电器接地端322与所述用电器供电电路的负极连接端222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低压连接器2为所述BMS 3的电源与用电器分别单独供电,在所述BMS 3的电源供电线路出现问题时,不会影响用电器的供电,其中所述用电器可以为继电器、信号收发装置等,提高了所述低压供电电路的可靠性。

具体的,所述用电器为继电器34时,所述BMS 3还包括:低边驱动端33。所述继电器34线圈的一端连接所述用电器正极312,另一端连接所述低边驱动端33。

本实施例提供的低压供电电路,其低压电源1与低压连接器2之间采用多线供电,且同极间的连接线相互连接;低压连接器2与BMS 3之间,也采用多线供电,且同极间的连接线相互连接。本实施例采用多条供电线路供电,且同极间的线路相互连接的方式,使得在其中一个供电回路出现问题时,不影响所述用电器的供电,进而保证了所述用电器的正常使用,大大提高了低压供电的安全与可靠性。且,本实施例采用分别为BMS 3的电源和用电器单独供电的方式,避免了因BMS 3的电源供电故障,导致控制器或继电器等低压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所述低压供电电路的可靠性。

此外,本实施例电路设计简单、成本低,且还适用于除所述动力电池以外的其他用电系统和控制器,适用范围广,具有良好的可推广性。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低压供电电路。

以上所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