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导集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93001发布日期:2019-12-13 17:59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导集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导集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我国从终端补贴、基建补助、规范标准、政府采购等多方面予以扶持,力度大,方向明确。加之技术进步与产业链的合力贡献,新能源汽车行业已驶入快速发展轨道。2016年12月19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再次明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标,其中包括:到2020年实现新能源汽车当年产销200万辆以上,累计产销超过500万辆。2017年9月28日,工信部发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自2018年4月1日起施行。该政策推行新能源汽车积分制度,对传统乘用车企有新能源积分的要求,从2019年度开始实施,其中2019、2020年度的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10%、12%。此文件将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鼓励外资车企加快在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产业化布局。

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79.4万辆,同比增长53.8%,占当年汽车行业总产量(2,902万辆)的比例却仅为2.74%。新能源汽车市场尚处于发展早期,未来受益政策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快速成长的势头未来仍将持续十年甚至几十年。预计,2018~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将分别达到110.8万辆、147.4万辆、200万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在持续不断的利好政策的支持和促进下,近年来,新能源公交车和客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尤其是2016年的火箭式蹿升,让人记忆深刻。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新能源公交车保有量已达16.5万辆,占整个公交车保有量60.86万辆的27%,而新能源客车2017年累计产量达10.5万台。2017年11月27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交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交通运输行业2020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数量要达到60万辆。2018年1月21日,交通运输部对外发言人重点强调了这一发展目标,交通运输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已经在2017年底提前实现“十三五”期间30万辆目标,下一步的推广目标是到2020年达到60万辆。

当前行业内,电动客车设计开发时电池配电单元(bdu)、高压配电单元(pdu)、电机控制器(mcu)一般布置在车体后部高压电气舱且相对位置固定。电池配电单元(bdu)至高压配电单元(pdu)、高压配电单元(pdu)至电机控制器(mcu)的正负极高压(dc300-750v)线束有效截面积较大,常见有30mm2、50mm2、70mm2甚至更大。线束加套保护波纹管后直径约40-50mm,高压线束直径且线质较硬,插接时转弯半径大,电气仓线束布置困难且易与其他线束交叉、缠绕,生产安装时费力耗时,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同时电流的传导可靠性和安全性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导集成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动客车电气舱的配电单元或控制单元间高压线束布置困难、走线杂乱、生产费力耗时、生产低效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传导可靠性差和安全性不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导集成装置,包括电气舱的配电单元和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种,包括可打开和闭合的壳体;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过线孔,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接线板、外部设置有定位装置,所述接线板上设置有导电带;

所述电气舱的配电单元和所述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种的线束穿过所述过线孔连接所述导电带。

其中,所述壳体包括下壳体和安装在所述下壳体上端的上端盖;

所述下壳体上设置有过线孔,所述下壳体内部设置有接线板。

其中,所述壳体为封闭结构。

其中,所述壳体的外壳为防尘防水外壳。

其中,所述壳体为电磁屏蔽壳体。

其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接地端子。

其中,所述导电带设置有多条,多条所述导电带之间绝缘。

其中,所述过线孔包括低压线束过线孔和高压线束过线孔。

其中,所述导电带为铜镀镍软编织导电带、紫铜片多层复合导电带或纯铜硬质钢性导电带。

其中,所述线束通过接线装置连接所述导电带;

所述接线装置包括锁紧螺母、外部接线端子、铜螺母、导电带接线端子和螺栓,所述螺栓上依次设置有导电带接线端子、铜螺母、外部接线端子和锁紧螺母,所述外部接线端子连接线束,所述导电带接线端子连接导电带。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本发明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导集成装置,电气仓的配电单元和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种的传导部件一体化设计,外部的壳体防尘防水,防护等级达到ip67以上;动力传导集成装置可安装于电气舱整体的下部,不占用电气舱空间;电气舱的配电单元和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种的线束布置时走线规则、线束布置简单,生产安装安全,生产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导集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导集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导集成装置的接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上端盖;2、低压线束过线孔;3、下壳体;4、高压线束过线孔;5、接线板;6、导电带;7、定位装置;8、锁紧螺母;9、外部接线端子;10、铜螺母;11、导电带接线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电动客车电气舱的配电单元或控制单元间高压线束布置困难、走线杂乱、生产费力耗时、生产低效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传导可靠性差和安全性不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导集成装置。

如图1-3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导集成装置,包括电气舱的配电单元和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种,包括可打开和闭合的壳体;

壳体上设置有过线孔,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接线板5、外部设置有定位装置7,接线板5上设置有导电带6;

电气舱的配电单元或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种的线束穿过过线孔连接导电带6。

本发明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导集成装置将电气舱的配电单元和控制单元一体化设计,电气舱的配电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线束布置时走线规则、线束布置简单。在本发明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导集成装置内,将配电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线束用导电带6来代替,更有效的布置配电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线束。本发明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导集成装置。本发明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导集成装置可利用定位装置7安装于电气舱整体的下部,不占用电气舱空间。

其中,导电带6设置有多条,多条导电带6之间绝缘。导电带6为铜镀镍软编织导电带6、紫铜片多层复合导电带6或纯铜硬质钢性导电带6。

本发明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导集成装置将电气舱的导电带6设置有多条,多条导电带6集成在壳体内,并且导电带6设计安全有效截面积满足电动客车最大工作电流需要,导电带6为铜镀镍软编织导电带6、紫铜片多层复合导电带6或纯铜硬质钢性导电带6,或其它导电带6。

其中,壳体为封闭结构,壳体的外壳为防尘防水外壳,壳体为电磁屏蔽壳体,壳体上设置有接地端子

本发明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导集成装置的壳体为封闭结构,并可防尘、防水,防护等级达到ip67以上,满足电动客车电气安全等级要求。壳体可实现电磁屏蔽,防止本装置对车辆其他低压控制或仪表等电气件产生电磁干扰。壳体壳采用封闭金属壳体。本发明的壳体可根据车辆的要求设计不同尺寸的规格,壳体的尺寸优选长度500-1200mm,宽度300-850mm,高度80-200mm。

如图1和图2所示的,壳体包括下壳体3和安装在下壳体3上端的上端盖1;

下壳体3上设置有过线孔,下壳体3内部设置有接线板5。

其中,过线孔包括低压线束过线孔2和高压线束过线孔4。

如图3所示的,线束通过接线装置连接导电带6;

接线装置包括锁紧螺母8、外部接线端子9、铜螺母10、导电带接线端子11和螺栓;

螺栓上依次设置有导电带接线端子11、铜螺母10、外部接线端9子和锁紧螺母8,外部接线端子9连接线束,导电带接线端子11连接导电带6。

本发明的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导集成装置的接线装置可以很好的将电气舱的配电单元和控制单元与导电带6连接在一起。锁紧螺母优选m10,符合标准gb/t6187.1的要求。

本发明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导集成装置的应用原理简单可靠、可行,实施过程易控制、操作安全、流程顺畅、原材料易购易加工,在技术上是成熟可靠的,具备产业化应用。此外,应用本发明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经济上也是可行的,并有较大的社会意义。

上述方案中,本发明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导集成装置,电气仓的配电单元和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种的传导部件一体化设计,外部的壳体防尘防水,防护等级达到ip67以上;动力传导集成装置可安装于电气舱整体的下部,不占用电气舱空间;电气舱的配电单元和控制单元中的至少一种的线束布置时走线规则、线束布置简单,生产安装安全,生产效率高。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有”、“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固定连接可以为焊接、螺纹连接和加紧等常见技术方案。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