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的汽车枕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56694发布日期:2020-01-21 22:28阅读:771来源:国知局
新型的汽车枕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头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汽车枕套。



背景技术:

汽车头枕是一种驾驶舒适性配置用品和安全防护用品。在车辆发生追尾时,人体由于惯性会向后倾倒,此时车辆加速或减速的压力都集中在人体脆弱的颈部和头部,而头枕则对此起缓冲作用,保护人体头部。有研究表明,在车祸中颈部扭伤是最常见的伤害之一,在26%的追尾事故中,驾乘人员的头部或颈部会受到损伤,而在同等条件下的追尾事故中,正确使用汽车头枕比不正确使用汽车头枕的驾乘人员颈部感到疼痛的概率减少40%,使用质量良好的头枕比使用劣质头枕的驾乘人员颈部损伤概率要降低24%。

现有技术中,头枕的缓冲作用主要依靠其内部的弹性填充物实现,由于弹性填充物自身缓冲作用有限,而且普遍只能对枕骨实现承托,而缺乏对颈部的保护,因此在保护效果方面仍有待提升。此外,目前常规的汽车头枕枕套仅为套状结构的布料,不具有弹性保护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其进行结构改进以实现弹性保护功能,则有望提升头枕整体对人体头部、颈部的保护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新型的汽车枕套,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常规汽车枕套不具有缓冲保护功能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常规汽车头枕对人体头部、颈部的缓冲保护效果有待提升。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新型的汽车枕套,包括底框,背板,弧形框,橡筋,弹性绷带,棉条,贴合弧面,方孔,海绵底板,鱼骨条,其中底框由若干鱼骨条交叉固定而成,在底框上、相邻的交叉节点之间连接有橡筋,弧形框由若干鱼骨条交叉固定而成,在弧形框上、相邻的交叉节点之间连接有橡筋,在底框和弧形框的表面分别连接有弹性绷带;底框垂直的固定连接在背板的下端,弧形框的一端与背板上端固定连接,弧形框的另一端与底框的末端固定连接,在背板的上端前侧固定连接有棉条,在弧形框的表面上固定连接有贴合弧面,在所述贴合弧面的上端具有贯穿贴合弧面和弧形框的方孔,在底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海绵底板。

作为优选,所述鱼骨条包括金属圈和u型包边,所述金属圈有若干个,所述若干金属圈相互叠压固定并沿直线延伸,在位于末端的金属圈处固定连接有u型包边。

作为优选,所述贴合弧面包括横竹片条和纵竹片条,其中横竹片条与纵竹片条相互垂直的穿插,横竹片条形成若干槽体,纵竹片条位于所述槽体的末端。

作为优选,还包括枕体,底框、背板、弧形框三者围成一通道,枕体插接固定在该通道中。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绷带的中轴线均平行于背板所在平面。

在以上技术方案中,底框和背板用于同座椅靠背的顶端固定连接;弧形框用于同人体头部相接触,其弧面结构可在头部向后冲击时承托在颈部后端,起到保护作用;鱼骨条可自市面购得,又可称为鱼鳞条或弹簧条,其结构主体为若干交叠延伸的金属圈,因而具有良好的回弹性能,u型包边对金属圈延伸体的末端起到包覆作用;在底框和弧形框的具体结构中,鱼骨条作为骨架结构可提供良好的回弹作用,当头部顶压弧形框时,弧形框及底框受压变形,对枕骨和颈部实现贴合和弹性缓冲;橡筋和弹性绷带用于提高弧形框及底框的回弹效果;棉条用于当弧形框变形过大时承托枕骨,避免弧形框变形过大时枕骨直接撞击在背板上;贴合弧面位于弧形框前端,用于与头部直接接触;方孔用于为弧形框提供较大的可变形空间;海绵底板用于贴附在底框表面;贴合弧面可以设计为横竹片条和纵竹片条垂直交叉编织的模式,有助于使头部接触部位更加清凉。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汽车枕套,该技术方案摒弃了柔性材质的布套结构,采用鱼骨条搭接成框架,并设置橡筋和弹性绷带增强回弹效果;利用弧形框与头部接触,可通过其弹性形变来契合头部和颈部轮廓,当头部冲击弧形框时,框体本身即可起到良好的缓冲回弹作用。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在弧形框表面开设了通孔,利用其提供较大的可变形空间;同时,可将贴合弧面设计为编织结构,有助于使头部接触部位更加清凉。应用本实用新型,可对头部起到良好的弹性缓冲作用,与常规头枕配合使用,可更好的保护头部安全。本实用新型以创新性的技术改进实现了良好的技术效果,其成本较低、易于实现,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鱼骨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贴合弧面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贴合弧面的截面图;

图中:

1、底框2、背板3、弧形框4、橡筋

5、弹性绷带6、棉条7、贴合弧面8、方孔

9、海绵底板10、金属圈11、u型包边12、横竹片条

13、纵竹片条14、鱼骨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为了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属于公知的结构或功能将不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近似性语言可用于定量表述,表明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可允许数量有一定的变动。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

实施例1

新型的汽车枕套,如图1~4所示,包括底框1,背板2,弧形框3,橡筋4,弹性绷带5,棉条6,贴合弧面7,方孔8,海绵底板9,鱼骨条14,其中底框1由若干鱼骨条14交叉固定而成,在底框1上、相邻的交叉节点之间连接有橡筋4,弧形框3由若干鱼骨条14交叉固定而成,在弧形框3上、相邻的交叉节点之间连接有橡筋4,在底框1和弧形框3的表面分别连接有弹性绷带5;底框1垂直的固定连接在背板2的下端,弧形框3的一端与背板2上端固定连接,弧形框3的另一端与底框1的末端固定连接,在背板2的上端前侧固定连接有棉条6,在弧形框3的表面上固定连接有贴合弧面7,在所述贴合弧面7的上端具有贯穿贴合弧面7和弧形框3的方孔8,在底框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海绵底板9。其中,所述鱼骨条14包括金属圈10和u型包边11,所述金属圈10有若干个,所述若干金属圈10相互叠压固定并沿直线延伸,在位于末端的金属圈10处固定连接有u型包边11。所述贴合弧面7包括横竹片条12和纵竹片条13,其中横竹片条12与纵竹片条13相互垂直的穿插,横竹片条12形成若干槽体,纵竹片条13位于所述槽体的末端。

该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底框1和背板2用于同座椅靠背的顶端固定连接;弧形框3用于同人体头部相接触,其弧面结构可在头部向后冲击时承托在颈部后端,起到保护作用;鱼骨条14可自市面购得,又可称为鱼鳞条或弹簧条,其结构主体为若干交叠延伸的金属圈10,因而具有良好的回弹性能,u型包边11对金属圈10延伸体的末端起到包覆作用;在底框1和弧形框3的具体结构中,鱼骨条14作为骨架结构可提供良好的回弹作用,当头部顶压弧形框3时,弧形框3及底框1受压变形,对枕骨和颈部实现贴合和弹性缓冲;橡筋4和弹性绷带5用于提高弧形框3及底框1的回弹效果;棉条6用于当弧形框3变形过大时承托枕骨,避免弧形框3变形过大时枕骨直接撞击在背板2上;贴合弧面7位于弧形框3前端,用于与头部直接接触;方孔8用于为弧形框3提供较大的可变形空间;海绵底板9用于贴附在底框表面;贴合弧面7可以设计为横竹片条12和纵竹片条13垂直交叉编织的模式,有助于使头部接触部位更加清凉。

实施例2

新型的汽车枕套,如图1~4所示,包括底框1,背板2,弧形框3,橡筋4,弹性绷带5,棉条6,贴合弧面7,方孔8,海绵底板9,鱼骨条14,其中底框1由若干鱼骨条14交叉固定而成,在底框1上、相邻的交叉节点之间连接有橡筋4,弧形框3由若干鱼骨条14交叉固定而成,在弧形框3上、相邻的交叉节点之间连接有橡筋4,在底框1和弧形框3的表面分别连接有弹性绷带5;底框1垂直的固定连接在背板2的下端,弧形框3的一端与背板2上端固定连接,弧形框3的另一端与底框1的末端固定连接,在背板2的上端前侧固定连接有棉条6,在弧形框3的表面上固定连接有贴合弧面7,在所述贴合弧面7的上端具有贯穿贴合弧面7和弧形框3的方孔8,在底框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海绵底板9。还包括枕体,底框1、背板2、弧形框3三者围成一通道,枕体插接固定在该通道中。所述弹性绷带5的中轴线均平行于背板2所在平面。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申请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