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力可调的汽车中央扶手盒铰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70678发布日期:2020-05-22 22:17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阻尼力可调的汽车中央扶手盒铰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阻尼力可调的汽车中央扶手盒铰链。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在汽车上,位于正、副驾驶座之间通常配备有前述的汽车中央扶手盒,其功用是:既可为乘驾人员提供肘部支撑,又能放置证照之类的物件。此外,人们习惯将位于正、副驾驶座之间的汽车中央扶手称为前中央扶手,其除了前述功能外还带有杯托之类的部件,即还具有杯托之类的功能。有些车型的后座中央扶手上也配有杯托和/或储物盒,并且有些豪华汽车的中央扶手上还集成有人机交互系统而得以操作后排影像设备,等等。由此可知,前述的汽车中央扶手盒并非限于驾驶座部位的中央扶手。

如业界所知,前述的汽车中央扶手盒由盒体和盒盖组成,盒盖与盒体之间通过铰链铰接,该铰链即为前述的中央扶手盒铰链。乘驾人员向上掀起盒盖而可向盒体内取物或将物品放入盒体。在开启盒盖的过程中,通常要求盒盖得以可靠地悬停在开启状态下的任意角度(即任意位置),而在外力如乘驾人员的施力下使盒盖返回至与盒体的敞口部位闭合(即盖封于盒体的敞口部位)的过程中,又要求盒盖缓慢即徐缓下落,防止产生冲击,一方面可降低噪声,另一方面能避免冲击损坏,再一方面能避免夹伤手指等。

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不乏与汽车中央扶手盒铰链相关的技术信息,略以例举的有cn204821226u(汽车中央扶手的折叠式铰链机构)、cn208310514u(具有悬停功能的汽车副仪表板扶手铰链总成)、cn105604424a(一种有悬停功能的汽车副仪表板扶手铰链装置)、cn204586580u(一种扶手铰链装置的汽车)和cn206394486u(汽车用的扶手铰链结构),等等。并非限于例举的前述专利由于存在阻尼力不可调整的通弊,因而在使用一个时期后铰接机构的结构体系的相关部件出现磨损时,阻尼力会显著减弱,盒盖便无法依需保持在开启后的所需角度,即盒盖的悬停功能消失。因此有必要加以合理改进,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对阻尼力依需调整而得以保障盒盖具有良好和悬停效果并且避免盒盖因自主下落产生冲击噪声及夹手之类的情形发生、有利于使转轴将盒盖支架的盒盖支架铰接臂与盒体支架的盒体支架铰接臂之间可靠配合而得以防止松动、有益于使阻尼调整机构体现理想的耐磨性而得以延长使用寿命的阻尼力可调的汽车中央扶手盒铰链。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阻尼力可调的汽车中央扶手盒铰链,包括一盒盖支架、一盒体支架和一支架铰接机构,盒盖支架朝向盒体支架的一端的两侧并且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各延伸有一盒盖支架铰接臂,而盒盖支架远离盒体支架的一端构成为自由悬臂端,盒体支架朝向盒盖支架铰接臂的一端的两侧并且在相互对应的位置各延伸有一盒体支架铰接臂,该盒体支架铰接臂对应于盒盖支架铰接臂的外侧,支架铰接机构包括一铰接轴,该铰接轴的端部在穿过盒盖支架铰接臂后与盒体支架铰接臂过盈配合,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机构,该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机构以抱合状态设置在所述铰接轴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并且与所述盒盖支架朝向所述盒体支架的一端的中部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盒盖支架铰接臂的末端开设有一铰接轴枢转孔,而在所述盒体支架铰接臂上并且在对应于铰接轴枢转孔的位置开设有铰接轴过盈配合孔,所述的支架铰接机构还包括有隔垫,该隔垫在对应于所述铰接轴枢转孔与铰接轴过盈配合孔之间的位置设置在所述盒盖支架铰接臂与盒体支架铰接臂之间,所述铰接轴的端部在依次穿过铰接轴枢转孔和隔垫的隔垫孔后与所述铰接轴过盈配合孔过盈配合;在所述的盒盖支架上开设有盒盖固定螺钉孔,并且在盒盖支架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盒盖重量减轻腔,在所述盒体支架上开设有盒体支架固定螺钉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铰接轴的末端的外壁四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铰接轴过盈配合孔的位置构成滚花齿,该滚花齿与铰接轴过盈配合孔过盈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滚花齿是与所述铰接轴轴向平行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盒盖支架铰接臂上并且位于所述铰接轴枢转孔的右方的位置构成有一翻转限位挡脚。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盒盖支架朝向所述盒体支架的一端的中部延伸有一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板固定连接座,以抱合状态设置在所述铰接轴的长度方向的中部的所述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机构与所述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板固定连接座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板固定连接座上开设有铰接轴阻尼力调整螺钉孔,以抱合状态设置在所述铰接轴的长度方向的中部的所述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机构在对应于所述铰接轴阻尼力调整螺钉孔的位置与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板固定连接座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机构包括上阻尼调整板、下阻尼调整板和阻尼力调整螺钉,在上阻尼调整板的长度方向朝向下的一侧构成有一上阻尼调整板铰接轴配合腔,该上阻尼调整板铰接轴配合腔在对应于所述铰接轴的上方的位置与铰接轴相配合,而在上阻尼调整板朝向所述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板固定连接座的一侧延伸有一上阻尼调整板固定座,该上阻尼调整板固定座对应于所述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板固定连接座的下方,在下阻尼调整板的长度方向朝向上的一侧构成有一下阻尼调整板铰接轴配合腔,该下阻尼调整板铰接轴配合腔在对应于铰接轴的下方的位置与所述铰接轴相配合,而在阻尼力调整螺钉朝向所述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板固定连接座的一侧延伸有一下阻尼调整板固定座,该下阻尼调整板固定座对应于所述上阻尼调整板固定座的下方,阻尼力调整螺钉由下向上依次穿过下阻尼调整板和上阻尼调整板后旋入所述的铰接轴阻尼力调整螺钉孔,其中,所述上阻尼调整板的上阻尼调整板铰接轴配合腔与所述下阻尼调整板的下阻尼调整板铰接轴配合腔彼此配合而抱合在所述铰接轴的长度方向的中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上阻尼调整板的横截面形状呈开口向下的c字形,所述下阻尼调整板的横截面形状呈开口向上的c字形;在所述上阻尼调整板固定座上开设有上阻尼调整板固定座螺孔,该上阻尼调整板固定座螺孔的位置与所述铰接轴阻尼力调整螺钉孔相对应并且数量与铰接轴阻尼力调整螺钉孔相等,在所述下阻尼调整板固定座上并且在对应于上阻尼调整板固定座螺孔的位置开设有下阻尼调整板固定座螺孔;在上阻尼调整板固定座与下阻尼调整板固定座之间设置有垫片,在该垫片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上阻尼调整板固定座螺孔与下阻尼调整板固定座螺孔之间的位置开设有垫片螺孔;所述的阻尼力调整螺钉由下向上依次穿过下阻尼调整板固定座螺孔、垫片螺孔以及上阻尼调整板固定座螺孔后旋入所述铰接轴阻尼力调整螺钉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上阻尼调整板铰接轴配合腔的腔壁上间隔开设有上油槽,该上油槽自上阻尼调整板铰接轴配合腔长度方向的一端贯至另一端;在所述下阻尼调整板铰接轴配合腔的腔壁上间隔开设有下油槽,该下油槽自下阻尼调整板铰接轴配合腔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贯通至另一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在支架铰接机构的结构体系的铰接轴的中部以抱合状态设置了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机构并且该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机构与盒盖支架朝向盒体支架的一端的中部固定连接,因而可由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机构对铰接轴的阻尼力依需调整,保障盒盖支架在使用状态下连同盒盖体现良好的悬停效果并且避免盒盖因自主下落产生冲击噪声乃至夹伤手指;之二,由于铰接轴的端部构成有与盒体支架铰接臂实现过盈配合的滚花齿,因而能保障铰接轴与盒盖支架铰接臂以及盒体支架铰接臂之间的可靠配合而得以防止松动及窜动;之三,由于在上阻尼调整板的上阻尼调整板铰接轴配合腔的腔壁上开设了上油槽,并且在下阻尼调整板的下阻尼调整板铰接轴配合腔的腔壁上开设了下油槽,因而能体现理想的耐磨性而得以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示出了一盒盖支架1、一盒体支架2和一支架铰接机构3,盒盖支架1朝向盒体支架2的一端(即右端)的两侧(即前后侧)并且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各延伸有一盒盖支架铰接臂11,而盒盖支架1远离盒体支架2的一端构成为自由悬臂端,盒体支架2朝向盒盖支架铰接臂11的一端(即朝向上的一端)的两侧(即前后侧)并且在相互对应的位置各延伸有一盒体支架铰接臂21,该盒体支架铰接臂21对应于盒盖支架铰接臂11的外侧,支架铰接机构3包括一铰接轴31,该铰接轴31的端部在穿过盒盖支架铰接臂11后与盒体支架铰接臂21过盈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阻尼力可调的汽车中央扶手盒铰链的结构体系中还包括有一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机构4,该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机构4以抱合状态设置在前述铰接轴31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并且与前述盒盖支架1朝向前述盒体支架2的一端即右端的中部固定连接。

继续见图1,在前述盒盖支架铰接臂11的末端开设有一铰接轴枢转孔111,而在前述盒体支架铰接臂21上并且在对应于铰接轴枢转孔111的位置开设有铰接轴过盈配合孔211,前述的支架铰接机构3还包括有隔垫32,该隔垫32在对应于前述铰接轴枢转孔111与铰接轴过盈配合孔211之间的位置设置在前述盒盖支架铰接臂11与盒体支架铰接臂21之间,前述铰接轴31的端部在依次穿过铰接轴枢转孔111和隔垫32的隔垫孔321后与前述铰接轴过盈配合孔211过盈配合;在前述的盒盖支架1上开设有盒盖固定螺钉孔13,并且在盒盖支架1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盒盖重量减轻腔14,在前述盒体支架2上开设有盒体支架固定螺钉孔22。

通过上面的说明并且结合图1以及结合专业常识可毫无疑问地确定:前述盒盖支架铰接臂11、盒体支架铰接臂21以及隔垫32各有一对,在下面的描述中尽管仅涉及一对中的一个,但并不会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全面理解本实用新型产生困惑。

前述铰接轴31的末端即在铰接轴的两端端部的外壁四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铰接轴过盈配合孔211的位置构成滚花齿311,该滚花齿311与铰接轴过盈配合孔211过盈配合。前述滚花齿311是与前述铰接轴31轴向平行的。

由图1所示,在前述盒盖支架铰接臂11上并且位于前述铰接轴枢转孔111的右方的位置构成有一翻转限位挡脚112,而在前述盒体支架铰接臂21上构成有一挡脚限位腔212,在翻起即掀起盒盖支架铰接臂11的过程中,当翻转限位挡脚112遭到挡脚限位腔212的阻挡时,则表面盒盖支架铰接臂11已向上翻转至极限,反之亦然。

在前述盒盖支架1朝向前述盒体支架2的一端即右端的中部延伸有一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板固定连接座12,以抱合状态设置在前述铰接轴31的长度方向的中部的前述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机构4与前述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板固定连接座12固定连接。

在前述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板固定连接座12上开设有铰接轴阻尼力调整螺钉孔121(本实施例有两个),以抱合状态设置在前述铰接轴31的长度方向的中部的前述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机构4在对应于前述铰接轴阻尼力调整螺钉孔121的位置与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板固定连接座12固定连接。

请继续见图1,前述的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机构4包括上阻尼调整板41、下阻尼调整板42和阻尼力调整螺钉43(本实施例为两个),在上阻尼调整板41的长度方向朝向下的一侧构成有一上阻尼调整板铰接轴配合腔411,该上阻尼调整板铰接轴配合腔411在对应于前述铰接轴31的上方的位置与铰接轴31相配合,而在上阻尼调整板41朝向前述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板固定连接座12的一侧延伸有一上阻尼调整板固定座412,该上阻尼调整板固定座412对应于前述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板固定连接座12的下方,在下阻尼调整板42的长度方向朝向上的一侧构成有一下阻尼调整板铰接轴配合腔421,该下阻尼调整板铰接轴配合腔421在对应于铰接轴31的下方的位置与前述铰接轴31相配合,而在阻尼力调整螺钉43朝向前述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板固定连接座12的一侧延伸有一下阻尼调整板固定座422,该下阻尼调整板固定座422对应于前述上阻尼板固定座412的下方,阻尼力调整螺钉43由下向上依次穿过下阻尼调整板42和上阻尼调整板41后旋入前述的铰接轴阻尼力调整螺钉孔121,其中,前述上阻尼调整板41的上阻尼调整板铰接轴配合腔411与前述下阻尼调整板42的下阻尼调整板铰接轴配合腔421彼此配合而抱合在前述铰接轴31的长度方向的中部。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上阻尼调整板41的横截面形状呈开口向下的c字形,前述下阻尼调整板42的横截面形状呈开口向上的c字形;在前述上阻尼调整板固定座412上开设有上阻尼调整板固定座螺孔4121(本实施例为两个),该上阻尼调整板固定座螺孔4121的位置与前述铰接轴阻尼力调整螺钉孔121相对应并且数量与铰接轴阻尼力调整螺钉孔121相等,在前述下阻尼调整板固定座422上并且在对应于上阻尼调整板固定座螺孔4121的位置开设有下阻尼调整板固定座螺孔4221(本实施例为两个);在上阻尼调整板固定座412与下阻尼调整板固定座422之间设置有垫片44,在该垫片44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上阻尼调整板固定座螺孔4121与下阻尼调整板固定座螺孔4221之间的位置开设有垫片螺孔441;前述的阻尼力调整螺钉43由下向上依次穿过下阻尼调整板固定座螺孔4221、垫片螺孔441以及上阻尼调整板固定座螺孔4121后旋入前述铰接轴阻尼力调整螺钉孔121内。合理改变阻尼力调整螺钉43的旋紧程度可相应改变上阻尼调整板41以及下阻尼调整板42对铰接轴31的阻尼力的强弱(即大小)。

优选地,在前述上阻尼调整板铰接轴配合腔411的腔壁上间隔开设有上油槽4111,该上油槽4111自上阻尼调整板铰接轴配合腔411长度方向的一端贯至另一端;在前述下阻尼调整板铰接轴配合腔421的腔壁上间隔开设有下油槽4211,该下油槽4211自下阻尼调整板铰接轴配合腔42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贯通至另一端。前述上、下油槽4111、4211可起到耐磨作用,以延长上、下阻尼调整板41、42的使用寿命。

请参见图2并且结合图1,在图2中示出了位于正、副驾驶座之间的盒体5,本实用新型的盒体支架2通过盒体支架固定螺钉与盒体5的侧部(图2所示位置状态的右侧)固定,作为盒体5的盒盖51采用螺钉与盒盖支架1固定。当要将盒盖51向上掀起即向上翻展时,那么由驾乘人员用手将盒盖支架1连同盖盖51(通常为表面软包体)向上翻转,例如翻转至由图2所示的状态。由于铰接轴31的端部(两端端部)在对应于盒盖铰接臂11的铰接轴枢转孔111的位置与盒盖支架1铰接,又由于铰接轴阻尼力调整机构4具有对铰接轴31的极致的阻尼作用,因而能使盒盖51可靠地保持在翻起状态的任意角度,不会出现非正常的自主下落。当要使盒盖5回复时,那么由乘驾人员对盒盖51施力,使盒盖51处于与盒体5的敞口部位的闭合状态。在该状态下,可为驾乘人员提供肘部支撑,即体现扶手的作用。

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的盒体5还可配备于车辆的其它部位,具体可参见申请人在背景技术栏的说明。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