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蓄电池组的新型快速均衡拓扑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68135发布日期:2021-02-05 17:13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蓄电池组的新型快速均衡拓扑电路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电池组的均衡拓扑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蓄电池组的新型快速均衡拓扑电路。


背景技术:

[0002]
以柴油和汽油为原料的传统动力汽车,产生大量的废气废烟,严重污染空气和降低环境质量。目前,世界很多国家签署协议,一致要求停止传统动力汽车的尾气排放。我们国家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2018年我国大部分地区曾出现过雾霾天气,部分地区持续时日较多,已经威胁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出行。为了提高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我国在“十二五”国家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电动汽车产业,推进其技术革新和尽快将电动汽车投入到日常生活中。蓄电池组作为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全车提供能量,由于蓄电池在生产制造时不可避免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会随着蓄电池充放电深度的不同会逐渐被放大。而当这些蓄电池在放电时,剩余电量小的蓄电池会出现过放电现象,严重时会使蓄电池能量耗尽而造成永久性损坏;当这些蓄电池在充电时,剩余电量大的蓄电池会出现过充现象,严重时会造成蓄电池爆炸,引发事故。
[0003]
蓄电池组不仅用于电动汽车,在其它领域应用也比较广泛,如储能装置、应急电源等,其同样存在蓄电池组快速均衡控制的问题。
[0004]
目前已有蓄电池组自动均衡拓扑结构都是基于蓄电池组之间能量的串联传递,不能实现任意蓄电池之间能量的直接传递,一方面这会增加自动均衡时间,另一方面会增加功率损耗,降低均衡效率。
[0005]
因此,如何优化设计蓄电池组的自动均衡拓扑结构,降低均衡控制系统的功率损耗和提高自动均衡控制的速度,这是本实用新型主要考虑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蓄电池组的新型快速均衡拓扑电路,通过控制功率开关的通断时序,可实现任意蓄电池之间的能量转移和均衡,进而实现蓄电池组的均衡。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
一种应用于蓄电池组的新型快速均衡拓扑电路,包括蓄电池组、第一功率开关组、第二功率开关组和电感l;
[0008]
所述蓄电池组包括依次串联的蓄电池b1,b2,

,b
n
,蓄电池b1的负极连接蓄电池b2的正极,蓄电池b2的负极连接蓄电池b3的正极,依次类推,蓄电池b
n-1
的负极连接蓄电池b
n
的正极;
[0009]
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组由功率开关b
21-,b
31-,

,b
n1-以及功率开关b
22-, b
32-,

,b
n2-组成;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组包括功率开关b
11+
,b
21+


,b
n1+
以及功率开关b
42+
,b
52+


,b
n2+

[0010]
其中,功率开关b
22-,b
32-,

,b
n2-为共漏极,其漏极均与电感l的a 端连接,功率开关b
22-,b
32-,

,b
n2-的源极分别与功率开关b
21-,b
31-,

, b
n1-的源极连接,功率开关b
21-,
b
31-,

,b
n1-的漏极分别与蓄电池b2,b3,

, b
n
的负极连接;
[0011]
其中,功率开关b
11+
的漏极与蓄电池b1的正极连接,功率开关b
11+
的源极与电感l的a端连接,功率开关b
21+
,b
31+


,b
n1+
漏极分别与蓄电池 b2,b3,

,b
n
的正极连接;功率开关b
21+
和b
31+
的源极均与电感l的b 端连接,功率开关b
41+
,b
51+


,b
n1+
的源极分别与功率开关b
42+
,b
52+


,b
n2+
的源极连接,功率开关b
42+
,b
52+


,b
n2+
的漏极与电感l的b端连接。
[0012]
进一步地,所述功率开关为绝缘栅双级型晶体管或mosfet管。
[0013]
进一步地,蓄电池b1、功率开关b
11+
、功率开关b
21+
和电感l串联组成第1充放电回路;
[0014]
当功率开关b
11+
导通、功率开关b
21+
关断时,电流由蓄电池b1的正极流出,依次通过功率开关b
11+
、电感l、功率开关b
21+
的体二极管后流向蓄电池b1的负极,从而形成第1放电回路,通过该回路,蓄电池b1的电能逐渐向电感l转移,为电感l储能。
[0015]
当功率开关b
11+
关断、功率开关b
21
+导通时,电流由电感l的a端流出,依次通过率开关b
11+
的体二极管、蓄电池b1、功率开关b
21+
后流向电感 l的b端,从而形成第1充电回路,通过该回路,电感l的能量逐渐转移给蓄电池b1,为蓄电池b1充电。
[0016]
进一步地,蓄电池b2、功率开关b
21+
、功率开关b
22-、功率开关b
21-和电感l组成第2充放电回路;
[0017]
当功率开关b
21+
和b
22-导通,功率开关b
21-关断时,电流由蓄电池b2的正极流出,依次通过功率开关b
21+
、电感l、功率开关b
22-、功率开关b
21-的体二极管后流向蓄电池b2的负极,从而形成第2放电回路,通过该回路,蓄电池b2的电能逐渐向电感l转移,为电感l储能;
[0018]
当功率开关b
21-导通,功率开关b
21+
和b
22-关断时,电流由电感l的b 端流出,依次通过功率开关b
21+
的体二极管、蓄电池b2、功率开关b
21-、功率开关b
22-的体二极管后流向电感l的a端,从而形成第2充电回路,通过该回路,电感l的能量逐渐转移给蓄电池b2,为蓄电池b2充电。
[0019]
进一步地,蓄电池b3、功率开关b
31+
、功率开关b
32-、功率开关b
31-和电感l组成第3充放电回路;
[0020]
当功率开关b
31+
和b
32-导通,功率开关b
31-关断时,电流由蓄电池b3的正极流出,依次通过功率开关b
31+
、电感l、功率开关b
32-以及功率开关b
31-的体二极管流向蓄电池b3的负极,从而形成第3放电回路,通过该回路,蓄电池b3的电能逐渐向电感l转移,为电感l储能;
[0021]
当功率开关b
31-导通,功率开关b
31+
和b
32-关断时,电流由电感l的b 端流出,依次通过功率开关b
31+
的体二极管、蓄电池b3、功率开关b
31-、功率开关b
32-的体二极管后流向电感l的a端,从而形成第3充电回路,通过该回路,电感l的能量逐渐转移给蓄电池b3,为蓄电池b3充电。
[0022]
进一步地,蓄电池b3、功率开关b
21-、功率开关b
22-、功率开关b
41+
、功率开关b
42+
和电感l组成第3充放电回路;
[0023]
当功率开关b
21-和功b
42+
导通,功率开关b
22-和b
41+
关断时,电流由蓄电池b3的正极流出,依次通过功率开关b
21-、功率开关b
22-的体二极管、电感l、功率开关b
42+
、功率开关b
41+
的体二极管后流向蓄电池b3的负极,从而形成第3放电回路,通过该回路,蓄电池b3的电能逐渐向电感l转移,为电感l储能。
[0024]
当功率开关b
22-和b
41+
导通,功率开关b
21-和功b
42+
关断时,电流由电感l的a端流出,
依次通过功率开关b
22-、功率开关b
21-的体二极管、蓄电池b3、功率开关b
41+
、功率开关b
42+
的体二极管后流向电感l的b端,从而形成第3充电回路,通过该回路,电感l的能量逐渐转移给蓄电池b3,为蓄电池b3充电。
[0025]
进一步地,蓄电池b
j
、功率开关b
j1+
、功率开关b
j2+
、功率开关b
j1-、功率开关b
j2-以及电感l组成第j充放电回路;
[0026]
当功率开关b
j1+
和b
j2-导通,功率开关b
j2+
、b
j1-关断时,电流由蓄电池 b
j
的正极流出,依次通过功率开关b
j1+
、功率开关b
j2+
的体二极管、功率开关b
j2-、功率开关b
j1-的体二极管后流向蓄电池b
j
的负极,从而形成第j放电回路,通过该回路,蓄电池b
j
的电能逐渐向电感l转移,为电感l储能;
[0027]
当功率开关b
j2+
、b
j1-导通,功率开关b
j1+
和b
j2-断开时,电流由电感l 的b端流出,依次通过功率开关b
j2+
、功率开关b
j1+
的体二极管、蓄电池b
j
、功率开关b
j1-、功率开关b
j2-的体二极管后流向电感l的a端,从而形成第 j充电回路,通过该回路,电感l的能量逐渐转移给蓄电池b
j
,为蓄电池b
j
充电;
[0028]
其中,j=4,5,

,n。
[0029]
进一步地,蓄电池b
j
、功率开关b
(j+1)1+
、功率开关b
(j+1)2
+、功率开关 b
(j-1)1-、功率开关b
(j-1)2-以及电感l组成第j充放电回路;
[0030]
当功率开关b
(j-1)1-和功b
(j+1)2+
导通,功率开关b
(j-1)2-和b
(j+1)1+
关断时,电流由蓄电池b
j
的正极流出,依次通过功率开关b
(j-1)1-、功率开关b
(j-1)2-的体二极管、电感l、功率开关b
(j+1)2+
、功率开关b
(j+1)1+
的体二极管后流向蓄电池b
j
的负极,从而形成第j放电回路,通过该回路,蓄电池b
j
的电能逐渐向电感l转移,为电感l储能。
[0031]
当功率开关b
(j-1)2-和b
(j+1)1+
导通,功率开关b
(j-1)1-和功b
(j+1)2+
关断时,电流由电感l的a端流出,依次通过功率开关b
(j-1)2-、功率开关b
(j-1)1-的体二极管、蓄电池bj、功率开关b
(j+1)1+
、功率开关b
(j+1)2+
的体二极管后流向电感l的b端,从而形成第j充电回路,通过该回路,电感l的能量逐渐转移给蓄电池b
j
,为蓄电池b
j
充电。
[0032]
进一步地,所述拓扑电路还包括用于监测蓄电池组中各蓄电池电量的电量监测装置和用于控制功率开关通断的功率开关控制装置,所述电量监测装置与所述功率开关控制装置连接,用于将监测的各蓄电池电量信息传输给功率开关控制装置,所述功率开关控制装置用于根据各蓄电池电量信息控制对应的功率开关通断。
[0033]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4]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蓄电池组的新型快速均衡拓扑电路,通过控制功率开关的通断时序,实现任意蓄电池之间的能量转移和均衡,进而实现蓄电池组的均衡。
附图说明
[0035]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蓄电池组的新型快速均衡拓扑电路图;
[0036]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蓄电池b1向电感l储能的回路电路图;
[0037]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蓄电池b1吸收电感l储能的回路电路图;
[0038]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蓄电池b2向电感l储能的回路电路图;
[0039]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蓄电池b2吸收电感l储能的回路电路图;
[0040]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蓄电池b3向电感l储能的回路电路图;
[0041]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蓄电池b3吸收电感l储能的回路电路图;
[0042]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蓄电池b3向电感l储能的回路电路图;
[0043]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蓄电池b3吸收电感l储能的回路电路图;
[0044]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蓄电池b4向电感l储能的回路电路图;
[0045]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蓄电池b4吸收电感l储能的回路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47]
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蓄电池组的新型快速均衡拓扑电路,包括蓄电池组、第一功率开关组、第二功率开关组和电感l;
[0048]
所述蓄电池组包括依次串联的蓄电池b1,b2,

,b
n
,蓄电池b1的负极连接蓄电池b2的正极,蓄电池b2的负极连接蓄电池b3的正极,依次类推,蓄电池b
n-1
的负极连接蓄电池b
n
的正极;
[0049]
所述第一功率开关组由功率开关b
21-,b
31-,

,b
n1-以及功率开关b
22-, b
32-,

,b
n2-组成;所述第二功率开关组包括功率开关b
11+
,b
21+


,b
n1+
以及功率开关b
42+
,b
52+


,b
n2+

[0050]
其中,功率开关b
22-,b
32-,

,b
n2-为共漏极,其漏极均与电感l的a 端连接,功率开关b
22-,b
32-,

,b
n2-的源极分别与功率开关b
21-,b
31-,

, b
n1-的源极连接,功率开关b
21-,b
31-,

,b
n1-的漏极分别与蓄电池b2,b3,

, b
n
的负极连接;
[0051]
其中,功率开关b
11+
的漏极与蓄电池b1的正极连接,功率开关b
11+
的源极与电感l的a端连接,功率开关b
21+
,b
31+


,b
n1+
漏极分别与蓄电池 b2,b3,

,b
n
的正极连接;功率开关b
21+
和b
31+
的源极均与电感l的b 端连接,功率开关b
41+
,b
51+


,b
n1+
的源极分别与功率开关b
42+
,b
52+


, b
n2+
的源极连接,功率开关b
42+
,b
52+


,b
n2+
的漏极与电感l的b端连接。
[0052]
其中,所述功率开关为绝缘栅双级型晶体管或mosfet管。
[0053]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蓄电池组的新型快速均衡拓扑电路,通过控制功率开关的通断时序,实现任意蓄电池之间的能量转移和均衡,进而实现蓄电池组的均衡。例如,通过实时监测蓄电池的剩余电量,根据剩余电量或电压来确定蓄电池组的自动均衡控制策略,根据该自动均衡策略来确定功率开关的导通与关断状态以及它们的工作顺序,从而来实现任意蓄电池之间的能量转移,进而双向蓄电池组的自动均衡。
[0054]
如图2-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蓄电池b1、功率开关 b
11+
、功率开关b
21+
和电感l串联组成第1充放电回路;
[0055]
当功率开关b
11+
导通、功率开关b
21+
关断时,电流由蓄电池b1的正极流出,依次通过功率开关b
11+
、电感l、功率开关b
21+
的体二极管后流向蓄电池b1的负极,从而形成第1放电回路,通过该回路,蓄电池b1的电能逐渐向电感l转移,为电感l储能。
[0056]
当功率开关b
11+
关断、功率开关b
21
+导通时,电流由电感l的a端流出,依次通过率开关b
11+
的体二极管、蓄电池b1、功率开关b
21+
后流向电感 l的b端,从而形成第1充电回路,通
过该回路,电感l的能量逐渐转移给蓄电池b1,为蓄电池b1充电。
[0057]
上述实施例,当蓄电池b1的剩余电量比较高,控制功率开关b
11+
导通、功率开关b
21+
关断,通过第1放电回路,将蓄电池b1的电能向电感l转移,其它电量比较低的蓄电池则可以吸收电感l的储能;当蓄电池b1的剩余电量比较低时,控制功率开关b
11+
关断、功率开关b
21
+导通,则可以通过第1 充电回路吸收电感l的储能,其他电量比较高的蓄电池则可以向电感l的储能。
[0058]
如图4-5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蓄电池b2、功率开关 b
21+
、功率开关b
22-、功率开关b
21-和电感l组成第2充放电回路;
[0059]
当功率开关b
21+
和b
22-导通,功率开关b
21-关断时,电流由蓄电池b2的正极流出,依次通过功率开关b
21+
、电感l、功率开关b
22-、功率开关b
21-的体二极管后流向蓄电池b2的负极,从而形成第2放电回路,通过该回路,蓄电池b2的电能逐渐向电感l转移,为电感l储能;
[0060]
当功率开关b
21-导通,功率开关b
21+
和b
22-关断时,电流由电感l的b 端流出,依次通过功率开关b
21+
的体二极管、蓄电池b2、功率开关b
21-、功率开关b
22-的体二极管后流向电感l的a端,从而形成第2充电回路,通过该回路,电感l的能量逐渐转移给蓄电池b2,为蓄电池b2充电。
[0061]
上述实施例,当蓄电池b2的剩余电量比较高,控制功率开关b
21+
和b
22-导通,功率开关b
21-关断,通过第2放电回路,将蓄电池b2的电能向电感l 转移,其它电量比较低的蓄电池则可以吸收电感l的储能;当蓄电池b2的剩余电量比较低时,功率开关b
21-导通,功率开关b
21+
和b
22-关断,则可以通过第2充电回路吸收电感l的储能,其他电量比较高的蓄电池则可以向电感l的储能。
[0062]
如图6-7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蓄电池b3、功率开关 b
31+
、功率开关b
32-、功率开关b
31-和电感l组成第3充放电回路;
[0063]
当功率开关b
31+
和b
32-导通,功率开关b
31-关断时,电流由蓄电池b3的正极流出,依次通过功率开关b
31+
、电感l、功率开关b
32-以及功率开关b
31-的体二极管流向蓄电池b3的负极,从而形成第3放电回路,通过该回路,蓄电池b3的电能逐渐向电感l转移,为电感l储能;
[0064]
当功率开关b
31-导通,功率开关b
31+
和b
32-关断时,电流由电感l的b 端流出,依次通过功率开关b
31+
的体二极管、蓄电池b3、功率开关b
31-、功率开关b
32-的体二极管后流向电感l的a端,从而形成第3充电回路,通过该回路,电感l的能量逐渐转移给蓄电池b3,为蓄电池b3充电。
[0065]
上述实施例,当蓄电池b3的剩余电量比较高,控制功率开关b
31+
和b
32-导通,功率开关b
31-关断,通过第3放电回路,将蓄电池b3的电能向电感l 转移,其它电量比较低的蓄电池则可以吸收电感l的储能;当蓄电池b3的剩余电量比较低时,控功率开关b
31-导通,功率开关b
31+
和b
32-关断,则可以通过第3充电回路吸收电感l的储能,其他电量比较高的蓄电池则可以向电感l的储能。
[0066]
如图8-9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蓄电池b3、功率开关 b
21-、功率开关b
22-、功率开关b
41+
、功率开关b
42+
和电感l组成第3充放电回路;
[0067]
当功率开关b
21-和功b
42+
导通,功率开关b
22-和b
41+
关断时,电流由蓄电池b3的正极流出,依次通过功率开关b
21-、功率开关b
22-的体二极管、电感l、功率开关b
42+
、功率开关b
41+
的体二极管后流向蓄电池b3的负极,从而形成第3放电回路,通过该回路,蓄电池b3的电能逐
渐向电感l转移,为电感l储能。
[0068]
当功率开关b
22-和b
41+
导通,功率开关b
21-和功b
42+
关断时,电流由电感l的a端流出,依次通过功率开关b
22-、功率开关b
21-的体二极管、蓄电池b3、功率开关b
41+
、功率开关b
42+
的体二极管后流向电感l的b端,从而形成第3充电回路,通过该回路,电感l的能量逐渐转移给蓄电池b3,为蓄电池b3充电。
[0069]
上述实施例,当蓄电池b3的剩余电量比较高,控制功率开关b
21-和功 b
42+
导通,功率开关b
22-和b
41+
关断,通过第3放电回路,将蓄电池b3的电能向电感l转移,其它电量比较低的蓄电池则可以吸收电感l的储能;当蓄电池b3的剩余电量比较低时,控制功率开关b
22-和b
41+
导通,功率开关b
21-和功b
42+
关断,则可以通过第3充电回路吸收电感l的储能,其他电量比较高的蓄电池则可以向电感l的储能。
[0070]
如图10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蓄电池b
j
、功率开关b
j1+
、功率开关b
j2+
、功率开关b
j1-、功率开关b
j2-以及电感l组成第j充放电回路;
[0071]
当功率开关b
j1+
和b
j2-导通,功率开关b
j2+
、b
j1-关断时,电流由蓄电池 b
j
的正极流出,依次通过功率开关b
j1+
、功率开关b
j2+
的体二极管、功率开关b
j2-、功率开关b
j1-的体二极管后流向蓄电池b
j
的负极,从而形成第j放电回路,通过该回路,蓄电池b
j
的电能逐渐向电感l转移,为电感l储能;
[0072]
当功率开关b
j2+
、b
j1-导通,功率开关b
j1+
和b
j2-断开时,电流由电感l 的b端流出,依次通过功率开关b
j2+
、功率开关b
j1+
的体二极管、蓄电池b
j
、功率开关b
j1-、功率开关b
j2-的体二极管后流向电感l的a端,从而形成第 j充电回路,通过该回路,电感l的能量逐渐转移给蓄电池b
j
,为蓄电池b
j
充电;
[0073]
其中,j=4,5,

,n。
[0074]
上述实施例,当蓄电池b
j
的剩余电量比较高,控制功率开关b
j1+
和b
j2-导通,功率开关b
j2+
、b
j1-关断,通过第j放电回路,将蓄电池b
j
的电能向电感l转移,其它电量比较低的蓄电池则可以吸收电感l的储能;当蓄电池 b
j
的剩余电量比较低时,控制功率开关b
j2+
、b
j1-导通,功率开关b
j1+
和b
j2-断开,则可以通过第j充电回路吸收电感l的储能,其他电量比较高的蓄电池则可以向电感l的储能。
[0075]
如图1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蓄电池b
j
、功率开关b
(j+1)1+
、功率开关b
(j+1)2
+、功率开关b
(j-1)1-、功率开关b
(j-1)2-以及电感l组成第j充放电回路;
[0076]
当功率开关b
(j-1)1-和功b
(j+1)2+
导通,功率开关b
(j-1)2-和b
(j+1)1+
关断时,电流由蓄电池b
j
的正极流出,依次通过功率开关b
(j-1)1-、功率开关b
(j-1)2-的体二极管、电感l、功率开关b
(j+1)2+
、功率开关b
(j+1)1+
的体二极管后流向蓄电池b
j
的负极,从而形成第j放电回路,通过该回路,蓄电池b
j
的电能逐渐向电感l转移,为电感l储能。
[0077]
当功率开关b
(j-1)2-和b
(j+1)1+
导通,功率开关b
(j-1)1-和功b
(j+1)2+
关断时,电流由电感l的a端流出,依次通过功率开关b
(j-1)2-、功率开关b
(j-1)1-的体二极管、蓄电池bj、功率开关b
(j+1)1+
、功率开关b
(j+1)2+
的体二极管后流向电感l的b端,从而形成第j充电回路,通过该回路,电感l的能量逐渐转移给蓄电池b
j
,为蓄电池b
j
充电。
[0078]
上述实施例,当蓄电池b
j
的剩余电量比较高,控制功率开关b
(j-1)1-和功b
(j+1)2+
导通,功率开关b
(j-1)2-和b
(j+1)1+
关断,通过第j放电回路,将蓄电池b
j
的电能向电感l转移,其它电量比较低的蓄电池则可以吸收电感l 的储能;当蓄电池b
j
的剩余电量比较低时,控制功
率开关b
(j-1)2-和b
(j+1)1+
导通,功率开关b
(j-1)1-和功b
(j+1)2+
关断,则可以通过第j充电回路吸收电感l的储能,其他电量比较高的蓄电池则可以向电感l的储能。
[0079]
优选地,所述拓扑电路还包括用于监测蓄电池组中各蓄电池电量的电量监测装置和用于控制功率开关通断的功率开关控制装置,所述电量监测装置与所述功率开关控制装置连接,用于将监测的各蓄电池电量信息传输给功率开关控制装置,所述功率开关控制装置用于根据各蓄电池电量信息控制对应的功率开关通断。
[0080]
上述实施例中,可通过实时监测蓄电池电压和电流,计算蓄电池的剩余电量的,根据剩余电量或电压来确定蓄电池组的自动均衡控制策略,根据该自动均衡策略来确定功率开关的导通与关断状态以及它们的工作顺序,从而来实现任意蓄电池之间的能量转移,进而双向蓄电池组的自动均衡。例如,通过蓄电池的剩余电量计算所有蓄电池的平均电量,高于所述平均电量的蓄电池,结合上述的充放电电路,通过控制对应的功率开关的通断,使对应的蓄电池形成对应的放电回路,向电感l储能;低于所述平均电量的蓄电池,结合上述的充放电电路,则通过控制对应的功率开关的通断,使对应的蓄电池形成对应的充电回路,吸收电感l的储能。
[008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