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顶盖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92481发布日期:2021-05-28 10:50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顶盖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顶盖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许多车辆都有在车顶安装辅助设备的需求,但是,连接这些车顶上装的设备与车内接收器或控制器的线束需要打孔穿过车顶顶盖进入车舱内,过线孔防水问题目前还没有统一、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一般的开孔过线防水方式防水性能并不能得到保证,车辆顶盖的厚度不一,导致需要定制各种尺寸的胶塞,成本增加;过孔位置防风防尘性能不好,并且占用太多空间,制作工序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顶盖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顶盖组件,包括:

顶盖,所述顶盖上设有顶孔;

垫板,所述垫板上设有过孔,所述过孔的边沿设有沿所述过孔的周向延伸的翻边且所述翻边向上突出,所述垫板设在所述顶盖上且所述过孔与所述顶孔相对应;

塞体,所述塞体设有沿所述塞体的长度方向贯穿的通孔,所述塞体的外侧分别设有第一密封结构和第二密封结构,所述第一密封结构沿所述塞体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二密封结构沿所述塞体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一密封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密封结构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密封结构和所述第二密封结构限定出腔室;

所述塞体设在所述过孔中,所述翻边位于所述腔室中,所述第一密封结构止抵所述垫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密封结构止抵所述垫板的下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结构的一端与所述塞体的外侧相连,所述第一密封结构的另一端止抵所述垫板的上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结构的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塞体的方向且向下倾斜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密封结构呈l型,所述第二密封结构的一端与所述塞体的外侧相连,所述第二密封结构的另一端止抵所述垫板的下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密封结构的一端与所述塞体的外侧垂直相连,所述第二密封结构的另一端向上延伸且垂直止抵所述垫板的下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垫板上止抵所述第一密封结构的另一端的位置与所述塞体外侧的距离大于所述垫板上止抵所述第二密封结构的另一端的位置与所述塞体外侧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顶孔、所述过孔与所述通孔的轴线共线。

进一步地,所述塞体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过孔中。

进一步地,所述塞体和所述垫板中的至少一个为弹性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车辆顶盖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顶盖组件,顶盖上设有顶孔,垫板上设有过孔,所述过孔的边沿设有沿所述过孔的周向延伸的翻边且所述翻边向上突出,所述垫板设在所述顶盖上且所述过孔与所述顶孔相对应;塞体设有沿所述塞体的长度方向贯穿的通孔,所述塞体的外侧分别设有第一密封结构和第二密封结构,所述第一密封结构沿所述塞体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二密封结构沿所述塞体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一密封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密封结构的上方且所述第一密封结构和所述第二密封结构限定出腔室;所述塞体设在所述过孔中,所述翻边位于所述腔室中,所述第一密封结构止抵所述垫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密封结构止抵所述垫板的下表面。通过第一密封结构和第二密封结构限定出腔室,将翻边置于腔室中,所述第一密封结构止抵所述垫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密封结构止抵所述垫板的下表面,从而实现更好的防水防尘效果,便于线束的通过,安装使用方便,成本低,占用空间小,加工制造简单,易于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顶盖组件的一个剖视图;

图2为垫板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顶盖组件的一个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顶盖组件的另一个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顶盖组件的又一个剖视图。

附图标记

顶盖10;顶孔11;

垫板20;翻边21;

塞体30;通孔31;

第一密封结构41;第二密封结构42;腔室4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顶盖组件。

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顶盖组件包括顶盖10、垫板20和塞体30,其中,顶盖10上设有顶孔11,垫板20上设有过孔,过孔的边沿设有沿过孔的周向延伸的翻边21且翻边21向上突出,垫板20设在顶盖10上且过孔与顶孔11相对应;塞体30设有沿塞体30的长度方向贯穿的通孔31,塞体30的外侧分别设有第一密封结构41和第二密封结构42,第一密封结构41沿塞体30的周向延伸,第二密封结构42沿塞体30的周向延伸,第一密封结构41位于第二密封结构42的上方且第一密封结构41和第二密封结构42限定出腔室43;塞体30设在过孔中,翻边21位于腔室43中,第一密封结构41止抵垫板20的上表面,第二密封结构42止抵垫板20的下表面。

也就是说,车辆顶盖组件主要由顶盖10、垫板20和塞体30构成,其中,顶盖10上设有顶孔11,垫板20上设有过孔,过孔的边沿可以设有翻边21,翻边21可以沿过孔的周向延伸,且翻边21可以向上突出,垫板20和翻边21可以为弹性件,比如橡胶件;垫板20可以使用与车辆顶盖同材质的钢板制造,垫板20可以设在顶盖10上,且过孔与顶孔11相对应,过孔的直径可以小于顶孔11的直径,过孔与顶孔11可以连通,可以将垫板20焊接在顶盖上;塞体30上设有沿塞体30的长度方向贯穿的通孔31,塞体30的外侧可以分别设有第一密封结构41和第二密封结构42,第一密封结构41可以沿塞体30的周向延伸,第二密封结构42可以沿塞体30的周向延伸,第一密封结构41位于第二密封结构42的上方,且第一密封结构41和第二密封结构42限定出腔室43;塞体30可以设在过孔中,翻边21位于腔室43中,翻边21的顶部表面可以止抵第一密封结构41的内表面,第一密封结构41可以止抵垫板20的上表面,第二密封结构42可以止抵垫板20的下表面。通过第一密封结构41和第二密封结构42限定出腔室43,将翻边21置于腔室43中,第一密封结构41止抵垫板20的上表面,第二密封结构42止抵垫板20的下表面,从而实现更好的防水防尘效果,便于线束的通过,安装使用方便,成本低,占用空间小,加工制造简单,易于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结构41的一端可以与塞体30的外侧相连,第一密封结构41的另一端可以止抵垫板20的上表面。具体地,第一密封结构41的另一端朝向远离塞体30的方向且向下倾斜延伸,提高密封效果。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密封结构42可以呈l型,第二密封结构42的一端与塞体30的外侧相连,第二密封结构42的另一端止抵垫板20的下表面。比如,第二密封结构42的一端与塞体30的外侧垂直相连,第二密封结构42的另一端向上延伸且垂直止抵垫板20的下表面,提高密封效果,便于第一密封结构41和第二密封结构42与翻边21的配合。

可选地,垫板20上止抵第一密封结构41的另一端的位置与塞体30外侧的距离大于垫板20上止抵第二密封结构42的另一端的位置与塞体30外侧的距离,提高防水效果。

进一步地,顶孔11、过孔与通孔31的轴线可以共线,便于线束的安装穿过。

可选地,塞体30可拆卸地设置于过孔中,便于根据需要安装拆卸。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塞体30和垫板2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为弹性件,塞体30和垫板2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为橡胶件,比如塞体30和垫板20分别为橡胶件,便于密封配合,防止锈蚀。

在应用过程中,垫板的直径(d)大于顶孔直径(d),塞体的底部直径(s)小于或等于顶孔直径(d),塞体能卡接的最大高度(l)大于或等于垫板的高度(h),塞体的直径(d’处)约等于垫板的过孔的直径即可满足设计要求。比如,垫板的直径(d)为80mm,垫板的厚度(t)为2mm,垫板的高度(h)为4mm,塞体的直径(d’)为30mm,能卡接最大高度(l)为4mm,顶孔直径(d)为40mm,可使所有需要过线的车辆和车顶设备使用统一规格的紧固件/防水件进行配接安装。

在应用过程中,垫板焊接于车辆顶盖上,高于车辆顶盖,不易积水,避免了由于长时间积水引起的渗水和漏水,且由于翻边结构的存在,即使水沿着塞体边缘渗入,也不会浸入孔内,有效地解决了车顶开孔的防水问题。而且此防护方式不要求板厚一定要小于塞体能卡接的最大高度,不论车辆顶盖板厚,不必特意定制不同尺寸、厚度的胶塞,均可采用此方式防水。此防护方式统一了防水零件的尺寸(顶孔尺寸、垫板尺寸、塞体尺寸),可以考虑开发为通用件。通过此方式可以统一车顶过线孔防水零件的规格和尺寸,方便统一的设计、采购和安装,可用于不同类型的车辆顶盖防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车辆顶盖组件,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车辆顶盖组件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即具有更好的防水防尘效果,便于线束的通过,安装使用方便,成本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其他结构和操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可以理解并且容易实现的,因此不再详细描述。

除非另作定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